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彭修銀 頁數(shù):41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全球化時代的東方美學”,主要是對東方美學的理論形態(tài)、東方美學在世界美學中的地位與作用、東方美學形成的文化語境等方面進行歷史研究和比較研究;對印度、伊斯蘭阿拉伯、日本等國家和地區(qū)的美學特點,從其國家、地區(qū)和民族文化的深層結構進行了分析和考察;簡明地闡述了在全球文化不斷趨向交流融合的今天,東方美學與藝術如何以它深刻的思想智慧、特殊的理論形態(tài)和廣泛的藝術實踐,為西方美學和藝術的發(fā)展提供思想資源和實踐力量。 中篇——“東方美學中的‘他者…’,主要在東方與西方、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文化語境中,對近代以來曰本在接受西方美學和文藝理論過程中的情境進行了分析;對日本近代幾位有影響的藝術理論家、美學家如:西周、芬諾洛薩、岡倉天心等如何致力于東西文藝理論、東西美學內在品質的化合,即近代精神與傳統(tǒng)神髓結合的艱辛歷程進行了追述;對中日近代“美學”、“美術”等一些重要概念形成過程進行了梳理;對“美學”、“美術”作為中日近現(xiàn)代文藝學、美學、美術學的一個規(guī)范學術話語和一個學科名稱,進行了考證。 下篇——“東方美學中的‘日本橋’的作用”,主要對近代日本作為輸入西方美學和文藝理論的“中間人”對中國現(xiàn)代形態(tài)的美學和文藝學的影響作了詳實的分析和考察。該篇首先運用邏輯與歷史相結合的方法,以影響的結構性傾向為切入點考察和分析了促成日本近現(xiàn)代文藝學、美學對中國現(xiàn)代形態(tài)文藝學、美學產生影響的主要特征,其中包括日本近現(xiàn)代文藝學、美學如何促成中國現(xiàn)代文藝學、美學的奠基;如何影響中國文藝學、美學學科體系的建構;如何影響中國文藝學、美學研究者掌握現(xiàn)代科學的研究方法等。
作者簡介
彭修銀,湖北廣水人,文學博士,中南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南民族大學中國少數(shù)民族審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東方美學、藝術美學研究。近年來在海內外出版學術專著9部,代表性著作有:《美學范疇論》、《中國文人畫的美學傳統(tǒng)》、《中西戲劇美學思想比較研究》、《中國繪畫藝術論》、《中國前衛(wèi)藝術家群體的文化心態(tài)與美學追尋》、《日本近現(xiàn)代繪畫史》等。另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學術月刊》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書籍目錄
上篇 全球化時代的東方美學 回歸東方走向世界——全球化時代的東方美學 從東方文化的深層結構尋找東方美學的現(xiàn)代生長點 東西互動——東方美學研究的文化環(huán)境 中國美學在東方美學中的地位與作用 東方美學中的“意象”理論 東方美學原始意象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居住地的邏輯:東方美學的泛生態(tài)意識特征 古代印度美學 伊斯蘭美學思想初探 日本審美文化的抒情性 “物哀”與日本民族的植物美學觀 空寂:日本民族審美的最高境界中篇 東方美學中的“他者” 西周的“美妙學說”及其在中日近現(xiàn)代美學史上的地位 芬諾洛薩的東方美學觀 岡倉天心的東方美學思想與藝術史觀 東方近代美術的曙光——日本江戶時代 日本近代“美術”概念形成之考證 “日本畫”、“洋畫”概念的形成 近現(xiàn)代日本美術發(fā)展史的時期劃分下篇 東方美學中的“日本橋” 日本作為輸入西方文藝理論、美學的 “中間人”對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藝學的影響 近現(xiàn)代中日接受西方美學文藝學的異同 促成日本近代美學文藝學對中國現(xiàn)代文 美學文藝學影響的主要因素 “西方一日本一中國”模式:日本近代 美學文藝學對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藝學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上篇 全球化時代的東方美學回歸東方走向世界——全球化時代的東方美學一、“軸心時代”的東方美學“軸心時代”(Axial Age)這個概念是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1883—1969)在他的《人的歷史》一書中提出來的。他說:“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間所發(fā)生的精神過程,似乎建立了這樣一個軸心。在這時候,我們今日生活中的人開始出現(xiàn)。讓我們把這個時期稱之為‘軸心時代’。在這一時代充滿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國誕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國哲學的各種派別的興起,這是墨子、莊子以及無數(shù)其他人的時代。在印度,這是優(yōu)波尼沙和佛陀的時代;如在中國一樣,所有哲學派別,包括懷疑主義、唯物主義、詭辯派和虛無主義都得到了發(fā)展。在伊朗,襖教提出它挑戰(zhàn)式的論點,認為宇宙的過程屬于善與惡的斗爭;在巴勒斯坦,先知們奮起:以利亞、以賽亞、耶利米、第二以賽亞。希臘產生了荷馬、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圖、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這些名字僅僅說明這個巨大的發(fā)展而已,這都是在幾世紀之內單獨地也差不多同時地在中國、印度和西方出現(xiàn)的?!痹谳S心時代的東方,誕生了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中國、印度、埃及、巴比倫這些相互隔絕的地區(qū)和國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四大文化模式。這四大文化模式直接指示東方各地區(qū)、民族、國家后來的文化走向,而東方美學作為東方文化范疇直接凝結于上述各文化系統(tǒng)之中。枝須,找到其在現(xiàn)代氣候下能夠存活生長的關節(jié)點,再對外來文化的合理成分進行理論嫁接,才能培養(yǎng)出美學藝術理論在現(xiàn)時代有生命活力的健康之木。從東方美學的重要代表中國古典美學的生成中,我們或許可以窺見東方美學的一些本質特征,從而把握東方美學的深層結構。中國古典美學的創(chuàng)立者華夏民族的原始初民生活在氣候溫和的內陸腹地,狩獵、農耕是當時他們的主要生存和生產方式。在這種生存生產方式中自然環(huán)境對他們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風調雨順,初民們則得以生息繁衍,反之,則面臨巨大的生存危險,這就造就了初民們與自然環(huán)境的一種親密關系。對于山川草木、星云雷電,他們懷著一種深切的依賴、依戀情感,于是在勞作之余、收獲之后,他們圍著篝火起舞歡唱,感謝自然的體恤和顧惜。在這些原始的藝術活動中,初民們體味著與自然神靈交往融合的無限安慰和快樂,個體的有限和無助在其中得到了有效的緩解和消融,這里,孕育著初民們審美意識的最初萌芽。這些原始舞蹈、歌唱逐漸演變成后來的祭祀禮儀,與神靈對話的意識加強了,在對話中人們更加堅信他們能夠與自然神靈彼此了解、相互交流進而融為一體,于是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觀念樹立起來了。中國社會由原始至奴隸而封建,社會形態(tài)盡管有所更變,以氏族土地所有制和血緣宗親關系為主的社會組織方式卻一直未被破壞。因此,初民們建立起來的原始觀物方式和天人和諧的觀念也被保留下來,并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不斷充實完善,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和關鍵,也成為獨具魅力的中國古典美學的文化根基和特征淵源。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注的焦點是人,是人與外部環(huán)境的和諧,這包括人與社會的和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兩個層次。這使得它不僅要解決人在社會中安身立命的問題,還要關注人的心靈的安適與自由。逐漸發(fā)展起來的龐大、穩(wěn)固的倫理文化指導人們如何在社會中各居其位、和諧生存,作為其補充和延伸的中國古典藝術精神則回答了心靈如何超越個體和有限、超越社會的拘役和人世的牽絆達到與自然宇宙同游的自由境界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富有美學意義和精神,或者說中國古典美學和藝術。
編輯推薦
《東方美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球文化不斷趨向交流融合的今天,東方美學與藝術以它深刻的思想智慧、特殊的理論形態(tài)和廣泛的審美實踐,為西方美學和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和實踐力量。越來越多的世界級的學者和藝術家以向往的目光看待東方美學和藝術。東方美學,是東方各國家、各民族和地區(qū)在獨立自存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美學思想,是一個開放的概念,經歷發(fā)“軸心時代”的“歷時性創(chuàng)化”、“中心時代”的“共時性吸收”和正在經歷著“全球化時代”的“現(xiàn)在——未來性重建”。這里既有延續(xù)和斷裂,又有繼承、互滲、融合和重建。東方美學研究的提出就包含了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性轉化的研究和跨文化比較研究兩種路向上的綜合建構。而這種綜臺建構又必然建基于歷史性與民族性兩個維度上的思考。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