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蔣傳光 頁數(shù):321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以《鄧小平文選》第一至三卷、《鄧小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以及相關文獻為基礎,對鄧小平在不同歷史時期,主要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關于法制建設的論述進行系統(tǒng)梳理,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學術的視角,結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治社會建設歷程,向讀者展現(xiàn)鄧小平法制思想的全貌,使讀者系統(tǒng)了解鄧小平法制思想形成的歷史基礎、文化傳統(tǒng)和時代背景,全面認識鄧小平法制思想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本書對于鄧小平法制思想、中國社會主義法學理論乃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價值。
作者簡介
蔣傳光,1963年生,安徽省濉溪人。現(xiàn)任上海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理事,上海市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法學會法理學、法律史學研究會理事。1986年畢業(yè)于安徽師范大學政教系,獲法學學士學位;1996年和2003年于中國政法大學分別獲法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2008年在華東政法大學完成博士后研究。曾任淮北煤炭師范學院政法系主任,安徽省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和法律教育研究會副總干事;曾被授予安徽省優(yōu)秀教師稱號,被評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兩次被授予安徽省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稱號。2004年調入上海師范大學法政學院,主要從事法理學、法社會學、法律文化和憲政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出版著作和教材12部,發(fā)表論文80余篇,其中一些論文被《新華文摘》、《高校文科學報文摘》摘編和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載。曾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司法部重點項目各1項、省級及其他社科項目8項。學術成果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提名獎和國家圖書獎,安徽省社科優(yōu)秀成果著作二等獎和論文三等獎。
書籍目錄
導論 鄧小平理論與鄧小平法制思想 一、鄧小平和鄧小平理論的創(chuàng)立 二、鄧小平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 三、鄧小平法制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上編 鄧小平法制思想概覽 第一章 鄧小平法制思想的產(chǎn)生 一、鄧小平法制思想產(chǎn)生的國際背景 二、鄧小平法制思想產(chǎn)生的國內背景 三、鄧小平法制思想產(chǎn)生的歷史起點和對理論禁區(qū)的突破 四、鄧小平法制思想的發(fā)展歷程 第二章 健全法制,實行法治,依法治國 一、鄧小平依法治國思想的萌芽 二、把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作為黨和國家堅定不移的方針 三、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體制,拋棄人治,主張法治,依法治國 四、堅持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第三章 加強立法、執(zhí)法、司法,增強全民法律觀念 一、加強立法工作,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 二、關于法律的內容及其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三、認真執(zhí)行法律,促進法律實現(xiàn) 四、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增強守法觀念 第四章 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方針,充分發(fā)揮法律的社會功能和作用 一、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方針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需要 二、“兩手抓”思想的提出及其基本內容 三、建立完善的法律監(jiān)督制度 四、依靠法制手段反腐倡廉 五、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 第五章 發(fā)揚民主,正確處理民主與法制的辯證關系 一、對社會主義民主重要性的認識 二、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環(huán)境、目的、內容和保障條件 三、民主集中制是黨和國家的根本制度 四、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的辯證關系 五、為了保障民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 第六章 改革和完善政治體制,建立依法治國的領導機制 第七章 從中國國情出發(fā),保護最大多數(shù)人的人權 第八章 “一國兩制”與一國主權內的“法律多元化”下篇 鄧小平法制思想比較研究 第九章 鄧小平法制思想與毛澤東法律思想 第十章 鄧小平法制思想的特征 第十一章 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新貢獻 第十二章 鄧小平對部門法學的理論貢獻 第十三章 研究鄧小平法制思想應遵循的方法 第十四章 鄧小平法制思想與法治 第十五章 依法國思想在當代中國實踐中的新發(fā)展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領導了西南地區(qū)的政權建設、社會改造和經(jīng)濟恢復,不久就參加中央領導工作,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展開,為黨的建設的加強和改進,做出了重大貢獻。“文化大革命”中,鄧小平受到錯誤批判和斗爭,被剝奪一切職務。他于1973年重新出來工作后,冒著再次被打倒的風險,大刀闊斧地整頓“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嚴重混亂局面。全面整頓的業(yè)績和他在整頓中表現(xiàn)出的崢崢風骨,贏得了黨心、軍心、民心。1976年,由于I司“四人幫”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再次被錯誤地撤職、批判。粉碎“四人幫”以后,鄧小平再度恢復工作,面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嚴峻局面,他首先從端正思想路線人手進行撥亂反正,強調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旗幟鮮明地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支持和領導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在鄧小平指導下,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這次全會,實現(xiàn)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辟了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鄧小平成為中共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
后記
筆者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開始關注鄧小平法制思想的內容,并陸續(xù)發(fā)表過幾篇有關鄧小平法制思想研究的論文。呈獻給讀者的這本《鄧小平法制思想概論》,應當說是自己十多年來對鄧小平法制思想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現(xiàn)。 在當下的法學界,尤其是法理學界,與對西方法學知識的追求相比,對于能為中國法治社會建設提供思想指導的理論,研究得還不夠。筆者認為,在中國法治社會建設過程中,無疑應當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但這種學習和借鑒,必須立足于中國文化和實踐的基礎之上。中國的法治社會建設,在學習國外一切有益的法律理論、借鑒甚至移植國外先進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經(jīng)驗的同時,必須面對中國的文化,必須面對中國的問題,必須關注中國法治實踐中所形成的法律思想。對于法學研究中存在的西方文化的“強勢話語”,應當結合中國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和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具體國情,予以冷靜分析,而不應該完全“依附”。在中國法治實踐中形成,并對中國法治社會建設進程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法律思想,同樣具有學術研究價值。這可以說是筆者長期關注和研究鄧小平法制思想的動因。 本書以《鄧小平文選》第一至三卷、《鄧小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以及相關文獻為基礎,對鄧小平在不同歷史時期,主要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關于法制建設的論述進行系統(tǒng)梳理,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學術的視角,結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治社會建設歷程,向讀者展現(xiàn)鄧小平法制思想的全貌,使讀者系統(tǒng)了解鄧小平法制思想形成的歷史基礎、文化傳統(tǒng)和時代背景,全面認識鄧小平法制思想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作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法制思想,學界從不同角度有很多的探討。在已有的研究中,一般把“鄧小平法制思想”稱為“鄧小平民主與法制思想”,也有的稱之為“鄧小平法治思想”或者“鄧小平依法治國思想”。應當說,這些表述都有一定道理。但筆者認為還是用“鄧小平法制思想”更恰當一些。因為:其一,在鄧小平著作中,使用最多的是“法制”一詞,“法治”一詞很少使用;其二,在鄧小平法制思想中,既有靜態(tài)意義上的法律制度建設,也包含執(zhí)法、司法、守法等動態(tài)意義上的法制;其三,鄧小平在闡述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時,往往又同民主結合在一起,強調民主的法制化和法制的民主化,蘊含著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治”精神。因此,使用“鄧小平法制思想”的表述,既符合鄧小平著作中的表述習慣,也能反映鄧小平法制思想的基本內涵。 如何看待鄧小平法制思想的歷史地位,鄧小平法制思想對當代中國法治社會建設產(chǎn)生何種程度的影響,筆者完全是在對當代中國法治實踐考察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對于鄧小平有無法制思想以及是否構成理論體系的質疑,筆者的研究表明,鄧小平不僅有法制思想,而且內容非常豐富,已經(jīng)構成獨立完整的理論體系。 該書還有尚待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如對鄧小平法制思想可以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比較,還可以結合當代中國建設法治國家的實踐做進一步的深化研究。對于研究中的不足,希望廣大讀者和同仁提出寶貴意見。 在本書出版之際,我要特別感謝人民出版社的李春林先生。他不僅贊同我對鄧小平法制思想研究的想法,而且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從結構體系到寫作思路,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沒有他的熱情支持,本書的寫作我是很難完成的。衷心感謝張文顯教授長期對我從事鄧小平法制思想研究所給予的鼓勵、支持和幫助。同時也衷心感謝付子堂教授、馬長山教授,在本專題的研究過程中,筆者曾同他們進行過多次交流、討論,并得到具有啟發(fā)性的建議。本書的寫作,參考了不少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此謹一并致以謝意。
編輯推薦
《鄧小平法制思想概論》:人民法學文庫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