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刻刻

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作者:(美)邁克爾·坎寧安  頁數(shù):216  字數(shù):145000  譯者:王家湘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三個女人的一天,構(gòu)織成一部關(guān)于人的失落、絕望、恐懼、憧憬和愛的作品??矊幇矐{借三人之間的微妙聯(lián)系將三個時代并置于同一時間維度,通過平行敘述來思考女性的價值和生活的本質(zhì)。

作者簡介

  邁克爾·坎寧安,美國當(dāng)代著名作家。
  目前在耶魯大學(xué)擔(dān)任創(chuàng)造性寫作課程救授。
  1900年出版《末世之家》,受到廣泛贊臀。
  1995年獲得懷廷作家獎。
  1998年作品《時時刻刻》獲得巨大成功,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同時獲得普利策獎和筆會/??思{獎,并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妮可·基德曼憑借該部影片摘得第75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1999年獲得歐·亨利短篇小說獎。
  2005年作品《試驗?zāi)甏吠瑯觽涫芎迷u。
  2011年作品《夜幕降臨》長居《洛杉磯時報》暢銷書榜。

章節(jié)摘錄

  她匆匆走出住處,對于當(dāng)時的天氣來說,她身上穿的大衣太厚了。這是 一九四一年。又一場戰(zhàn)爭已經(jīng)打響。她給倫納德留了一張字條,也給瓦妮莎 留了一張。她堅定地向那條河走去,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但即使在此刻, 看到丘陵草地、教堂,三三兩兩散布著的羊兒,白色中閃著一絲硫磺色,在 逐漸變得昏暗的天空下吃草,這景象幾乎使她分了心。她停下腳步,注視著 羊兒和天空,然后繼續(xù)前行。身后隱約傳來低低的聲音;轟炸機在空中發(fā)出 低沉的嗡嗡聲,雖然她尋找飛機,但是沒有看見。她走過農(nóng)場上的一個工人 的身邊(他的名字是約翰嗎?),他是個強壯的人,小腦袋,穿了一件土豆 色的背心,正在清理流經(jīng)柳樹林的溝渠。他抬頭看了看她,點點頭,便又低 頭看著棕褐色的水。她在走向河邊的路上經(jīng)過他的身邊的時候,心想他能在 柳樹林中清理溝渠,是多么成功,多么幸運。她自己失敗了。她根本不是個 作家,說真的,她只不過是個有天賦的怪癖者。昨夜雨后殘留的水坑中映照 出片片天空。她的鞋子稍稍陷進了柔軟的土里。她失敗了,現(xiàn)在那些聲音又 出現(xiàn)了,模糊地喃喃著,就在她的視線范圍之外,就在她的身后,在這里, 不對,一轉(zhuǎn)過身去它們就跑到別處去了。聲音回來了,毫無問題,頭痛正在 來臨,那無論她是什么都會將她壓碎并取而代之的頭痛。頭痛正在來臨,好 像轟炸機又出現(xiàn)在空中了(究竟是不是她自己想象出來的?)。她來到了堤 岸,爬了上去,然后下到河邊。上游有個釣魚的人,離得很遠,他不會注意 到她的吧,會嗎?她開始尋找一塊石頭。她迅速而有條不紊地尋找著,仿佛 是按照想要成功就必須一絲不茍地遵循的方子在做。她挑選了一塊和豬頭骨 的形狀及大小差不多的石頭。即使在她把石頭拿起來,使勁塞進大衣的一個 口袋里的時候(毛皮領(lǐng)子蹭得她的脖子癢癢的),她仍情不自禁地注意到石 頭冰冷的白堊感和它的顏色,一種泛白的棕色,帶有綠色的斑點。她緊靠河 邊站著,河水拍打著河岸,將泥地上小小的不平整的地方灌滿了清澈的河水 ,看起來和那條像大路一樣牢實的、從此岸持續(xù)延伸到彼岸的黃褐色的、斑 駁的東西簡直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物質(zhì)。她邁步向前。她沒有脫去鞋子。水很 冷,但是還沒有冷到難以忍受的地步。她停了下來,站在沒膝深的冷水里。 她想到了倫納德。她想到了他的手和他的胡子,他嘴巴四周的深深的皺紋。 她想到了瓦妮莎,想到了孩子們,想到了維塔①和埃塞爾:這么多的人。他 們都失敗了,不是嗎?她突然為他們感到了巨大的遺憾。她想象自己轉(zhuǎn)過身 子,把石頭從口袋里拿出來,回到家里去。也許她還來得及把字條銷毀掉。 她可以繼續(xù)生活下去;她可以完成這最后的仁慈之舉。站在沒膝深的流動著 的水中,她決定不這樣做。聲音出現(xiàn)了,頭痛正在來臨,如果她重新把自己 置于倫納德和瓦妮莎的關(guān)愛之下,他們不會再放開她的,是吧?她決定堅持 要他們放開她。她笨拙地蹚著水(河底是黏糊糊的淤泥)往河心走,直到水 沒了腰。她看了一眼上游的釣魚人,他穿著一件紅色的短上衣,沒有看見她 。河流黃色的水面(在這么近的地方看,顏色更黃而不那么發(fā)褐)臟兮兮地 映出了天空。那么,這里就是真實的感知的最后時刻了,一個穿著紅上衣在 釣魚的男人,以及一片映現(xiàn)在不透明的水面上的天空。她幾乎身不由己地( 對她來說,她感到身不由己)往前一邁或一絆,石頭將她拽進了水里。然而 ,片刻間,仿佛就像什么事都沒有一樣;就像又一次的失??;只不過是她很 容易就能夠游出去的冷颼颼的水而已;然而,水流包圍住了她,以這樣突然 的、洶涌的力量攫住了她,感覺就像一個強壯的男子從河底升起,抓住了她 的腿,抱在胸口。有種親切的感覺。 一個多小時以后,她的丈夫從花園回到屋子里?!胺蛉顺鋈チ?,”女仆 說,一面拍松一只破舊的枕頭,羽絨四下飛散。“她說一會兒就回來。” 倫納德上樓到起居室去聽新聞廣播。他在桌子上發(fā)現(xiàn)了一只藍色的信封 ,收信人是他。里面有一封信。P1-3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時時刻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68條)

 
 

  •   普利策獎作品,坎寧安的代表作
  •   很久沒有這么認真去閱讀一本書了~坎寧安很贊?。。〉谝淮谓佑|他的作品,三個女人的 一天,一天中的三個女人~男人世界里的女人,困境不斷,可是始終沒有阻止女人一步步前進的腳步。困境中掙扎,也在困境中突破。
    這是一部女人的成長史~
  •   才知道 時時刻刻電影是根據(jù)這部作品改編的。很不錯
  •   因為電影時時刻刻,才開始關(guān)注這本原著書的。
    包裝封面紙質(zhì),都很不錯
  •   寫得很棒的書。關(guān)于女性的生活,生命本質(zhì)有著深刻的思索。比同名電影好看很多,細節(jié)更豐富,結(jié)構(gòu)更完美,情感更厚重。新的裝幀也很喜歡。
  •   學(xué)術(shù)之外生活之內(nèi),讀一讀輕松愉快的小說,這是一本不錯的作品。
  •   三個女人,不同的人生,相同的......
  •   描寫的是不同時代女性對命運的抗?fàn)?,很感人?/li>
  •   書還沒看了,電影很觸動,對伍爾夫有種情懷
  •   買這本書,只因為伍爾夫。高中課文《墻上的斑點》初識她也僅限于此。最近不知怎的突然想起這張面孔,美麗,愁怨,捉摸不透。想起她的“意識流”突然覺得這樣隨心所欲的寫作手法更能直達靈魂深處吧,仿佛看到一顆無處安放的靈魂。
  •   一邊看同名電影一邊看書,看了一遍不是太懂,決定再看一遍
  •   伍爾夫我的愛
  •   深受感動的電影 故原著的一字一句都有畫面感 很好
  •   因為電影才買了原著,希望原著比電影更精彩。
  •   經(jīng)典,電影好,再看看原著
  •   真是神奇,我之前居然以為這是伍爾芙的作品呢
  •   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下一個小時又要過來。你有錢,有人愛,但或許都擋不住你還是悲哀。沒有那樣一個點,向王子與公主的通話中寫的那樣,從此,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不管你心中有沒有鮮活的夢想,你都要去面對這時時刻刻進行的生活。
  •   不錯的小說呃
  •   看過電影后才看的小說,很美,無論是文字還是結(jié)構(gòu)。印刷好,紙張好,拿在手上翻看很舒服。
  •   人活著的時候不能想的太深刻也不能太透徹的了解人生 因為那樣會容易不快樂更不容易快樂 會時刻壓抑會時刻深刻直到把自己逼瘋只能選擇死亡。但是熱愛生活的確能讓你放下心里覺得疲倦?yún)挓┑幕蛉嘶蛭锘蚴?逃避人生沒有不好 不后悔也未必是件好事。
  •   很好看,很精彩。作者構(gòu)思很不錯
  •   看看內(nèi)心強大的女性如何產(chǎn)生!
  •   是因為看了電影才買的 那些語言和電影好像融合起來了 不想買書可以看看電影~
  •   看了電影才來買的書,書確實也很有看點。不錯。
  •   先看了電影,然后就買了這本,書的語言很好,我很喜歡,比起電影,更加愛書
  •   先看的電影,然后才知道這本書。喜歡!
  •   還沒看,因為看了電影才想要看這本書的!
  •   是因為電影和伍爾芙才開始關(guān)注的.是本非常好的書.
  •   看完電影,就來買書,喜歡里頭的臺詞。所以,期待。
  •   因為電影才買書,很愛這個作者,對胃口
  •   和電影差不多,但文字保留了更多電影里表達不出來的東西
  •   很有意思的書,有收藏價值
  •   看過Hours之后就想著買原版書來看
  •   還沒看,物流非常快
  •   很意識流。我是先看過電影再看的書,感覺很不錯。
  •   很好看,也是作者向前輩致敬之作,相對而言更好懂一點!
  •   書收到了,包裝完整。這本書,看了簡介后,很想看完整版。
  •   畢業(yè)論文寫得報告,買來看看
  •   這是幫同學(xué)買的,他很喜歡,說很好。
  •   打折的時候買的。還沒有看。
  •   裝幀很好,是一直想看的一本
  •   雖然是朋友買的,但是評價不錯哦!
  •   喜歡王家湘的翻譯
  •   挺好的,紙質(zhì)還不錯,挺劃算的。
  •   是看了THE HOURS這部電影后來買了這本書,通過閱讀許多影評和書評加深了對這本小說的了解。也同時購買了《達洛衛(wèi)夫人》,對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作品有了很大興趣,準備看完后繼續(xù)購買她的其他小說。小說獲普利策獎,改編電影獲奧斯卡,很值得一看的小說。并希望通過閱讀《達洛維夫人》,死去的理查德一直把克拉麗薩稱作“達洛維夫人”的原因。
    三個女人的一天,構(gòu)織成一部關(guān)于人的失落、絕望、恐懼、憧憬和愛的作品??矊幇矐{借三人之間的微妙聯(lián)系將三個時代并置于同一時間維度,通過平行敘述來思考女性的價值和生活的本質(zhì)。
  •   因為伍爾夫買了這本書,因為說探討女性的價值而買了這本書,后來發(fā)現(xiàn)還有了電影,不過外國的書讀起來有點不太懂,還在讀中。
  •   看完電影才買書的,文字有點晦澀,有點看不下去的感覺,可能是自己修為不夠
  •   買這本書估計一大半都是看了電影的
  •   這本我是先看的電影,然后再看的書。文風(fēng)很好,感情很細膩。
  •   有點深奧~
  •   應(yīng)是不錯的一本書
  •   覺得還行,但是看不太進去覺得還行,但是看不太進去覺得還行,但是看不太進去
  •   還沒看,感覺不錯吧
  •   根據(jù)此小說改編的同名影片獲得了奧斯卡獎,影片和書的情節(jié)基本相符。故事講述的就是三個生活在不同時代的女人,一個是20世紀生活在紐約的女編輯,一個是二戰(zhàn)后的家庭主婦,另一個則是《戴羅薇夫人》的作者——女作家沃爾夫。小說將她們?nèi)松畹牟煌瑫r空穿插描寫,而且銜接處連貫自然,是這本書的特色。她們?nèi)齻€人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但是對生活有著同樣的疑惑。她們懷疑自己的人生,懷疑自己的選擇,甚至是有些恐懼地面對自己的生活。然而她們選擇了不同的面對人生的方式:女作家因為抑郁癥自殺了,家庭主婦選擇拋棄丈夫孩子到一個新城市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而女編輯則選擇了快樂地接受生活中發(fā)生的一切,勇敢地面對接下來的時時刻刻。而要想理解她們的思想紐帶,還應(yīng)該讀《戴羅薇夫人》,這本小說也有同名影片。講述的就是一個女人放棄了和她愛的男人過未知的不穩(wěn)定的生活,而選擇了嫁給一個有錢人過著富足的生活,卻覺得生活非??仗摷拍欢认胍鴺亲詺?,但最后她選擇了繼續(xù)生活。
    這本小說也許是在告訴我們要珍惜自己的時時刻刻,因為生活就在當(dāng)下??墒且苍S你讀了以后會像這些女主人公們一樣,開始叩問自己的人生,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我認為對于容易陷入的人,最好不要看這類小說,會滋生抑郁的情緒。而如果你的思想很獨立,那么這本小說也許會讓你有所感悟,從而更好地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價值。
    其實,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不要像女主人公這么矯情,想一些無謂的事情,珍惜你身邊愛你的人,給她們帶來快樂,就是你的價值所在,時時刻刻的快樂。
  •   因為電影買了這本書,但是作者的寫作風(fēng)格不適合我,書還是很好的
  •   關(guān)鍵是架構(gòu)時空之橋,這樣多重意識得以彰顯。
  •   沒看懂,聽別人說電影會比較好看..
  •   就像是吃夾生的米飯,感覺有些別扭
  •   一部動漫叫刻刻
  •   好看,好書,想買好久了,終于到手!
  •   時時刻刻
  •   蠻好的一部作品
  •   《時時刻刻》
  •   電影的原書
  •     多年以后,一個女人---她一定是神經(jīng)質(zhì)、富有才華的---將拿起這本書,像多年以前的那三個女人一樣,站在明亮的窗前沉思著。屋外陽光明媚,正是鮮花盛開的季節(jié),而她卻在想著如何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
        
      三個女人,穿越八十年的時光,在《時時刻刻》里毫不意外地相遇了。她們面對著對方,卻又存在于不同的時空里,眼神有力而憂傷,互相訴說著分別在1923年、1949年、二十世紀末的這一天----空氣清新,仿佛是賜給沙灘上的孩子們的一天----發(fā)生的事情。她們互相擁抱著,卻看不到對方,只能在潛意識感受到共同的無以名狀的希冀和絕望---對于伍爾夫太太,那是臥在玫瑰床中死去的一只鳥;對于布朗太太,則幻化成了給丈夫生日做的一枚蛋糕;對于達洛威太太,則是想象中將會完美的聚會。
        
      1923年,被頭疼困擾著的弗吉尼亞·伍爾夫在鄉(xiāng)間的一棟房子里休養(yǎng)。她正在構(gòu)思一部小說,女主人公將是一個沉穩(wěn)、聰穎、極其敏感的人;她舉止得體,衣冠楚楚,正在計劃一場聚會;然而她將會因為某種瑣碎小事而自殺。這將是伍爾夫太太成就的克拉麗莎·達洛威太太。伍爾夫太太自己呢?她在下午給了她的姐姐瓦妮薩一個純潔卻又滿含情欲的吻;她和侄女一起為一只死去的鳥用黃玫瑰建造了一張安詳?shù)拇玻凰诎頃r分獨自散步,企圖搭上通往倫敦---那個使她心力交瘁,神經(jīng)病復(fù)發(fā)的地方---的列車;她感到自己完全掌握了小說中的這個人物,而這個人物便是弗吉尼亞·伍爾夫她自己。
        
      而這個人物真實地活在了二十世紀末的倫敦??死惿み_洛威太太,那個風(fēng)韻猶存的中年女人,面對摯友理查德的跳樓自殺,生活的一切---為理查德獲得文學(xué)獎而計劃周全的聚會、餐桌上盛開的黃玫瑰、六月生機勃勃的早晨帶來的滿足感---都終于在這一天的末尾被毀滅了。因為理查德使她感到年輕,使她感到他們還是十九歲時站在池邊的戀人,無所畏懼,充滿活力和希望,就像那根始終縈繞在她心頭的樹枝一樣,代表著曾經(jīng)的美好,和某種飽含希冀的未來。即使現(xiàn)在的克拉麗莎有著一個同居十八年的同性戀人完美的愛,但她再也找不回那座沙丘、那根樹枝了。這個世界被其他人掌控著,她卻只需縮在沙發(fā)里看書,再也沒有人會在路上回頭看她了??死惿瘜@種生活產(chǎn)生了懷疑,對她那豪華、裝飾精心的別墅感到驚訝和厭惡---“她這座住宅樓的門廳讓人感到仿佛是通往冥界的入口?!?br />     
      躲在1949年的洛杉磯市中心的一個旅館里的勞拉·布朗太太,讀著弗吉尼亞·伍爾夫的《達洛威夫人》,感受到了什么呢?她感受到,她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她是那位貴婦人,她是弗吉尼亞,她也是這個尚不成熟、被稱為她自己的人。她要面對的不過是溫柔的丈夫和可愛的孩子,而她卻感到巨大的壓力。她給丈夫的生日做了一塊蛋糕,但卻不夠精美,使她非常惱怒;她吻了朋友基蒂的嘴唇,這使她驚恐不已。這種不真實感迫使她出走兩個小時,找一間旅館安安靜靜地讀上兩個小時的書。這就是她的一天,之后結(jié)束在丈夫和孩子吃蛋糕的滿足里。在50年后的同一天,她握住了克拉麗莎·達洛威太太的手,為她們共同的理查德的逝去而哀悼。
        
      她們不認識對方,卻惺惺相惜地互相撫慰著。她們都想到自殺,都有同性戀傾向,都想逃離目前的生活。她們的故事都發(fā)生在一天里,卻那么不尋常,似乎可以聯(lián)系起她們的整個生命。她們幸福、充滿希望,隨后又被憂傷擒住。在八十年的光陰里,她們帶著她們?nèi)康那楦欣@著這個死循環(huán)。正如我們每個人存在的這個時刻一樣,反反復(fù)復(fù),殺死我們的理由不過是大同小異。這個世界不會被一本書改變,它只能是世世代代傳遞下去的毫無希望的火炬,是暗示,是清晨捉摸不透的一縷陽光,是床頭伸手就可以觸摸到的安全感,卻無法庇護我們免于憂傷。捧起這本書的她,存在在時間的長流里的某一個時刻,每一滴水都浸潤過她的身體,帶給下一個人她的味道。
  •     看電影的時候,沒有想到它是從小說改編來的。它那么像個劇本。結(jié)構(gòu)和戲劇性。幾乎不太可能是個小說。
      可看完小說,變成的疑問是它怎么可能被拍成電影?
      寫得真好啊。
      我這么笨重的身體,都被撥動。被 Cunningham靈巧、不可思議的手像撥弦一樣輕易地撥動。聲音,是那么純潔而柔軟,飄浮起來。羽毛。升到天空里去。
      每個人都寫到了。而且寫得那么適當(dāng)。那么深入。一個一個的內(nèi)心深處。礁石,大海,潮濕的沙灘。一切的一切。
      電影里完全被我忽視的布朗太太,當(dāng)時覺得她只是電影里一個蹩腳的戲劇性元素。她的出場似乎只是一個硬湊上去的巧合。
      書里原來她是這樣的人。
      那個蛋糕原來是一個殺人的蛋糕。
      一點都沒有發(fā)現(xiàn)。
      自己還是笨。
      看電影的時候那么關(guān)注著Kidman的假鼻子。
      我失敗了,我以為我能創(chuàng)造出一件東西,可以比一個清晨更好的東西,即使它只是一個普通人的普通的清晨。書里僅僅這一句話就不可能有人能拍出來。寫得多好啊。
      怎么能這么靈巧呢?這個,那個,另一個,內(nèi)心轉(zhuǎn)換這么自如和真切。甚至包括那個孩子。當(dāng)然他最后成了詩人,成了無可救藥的艾滋病的患者,成了自殺者。可那時候還只是個孩子,他的內(nèi)心都能寫出來。這真讓人驚嘆。
      為什么人會這么絕望,生活在這里,心卻在不知道的哪里游蕩。為什么生命是這樣盲目,毫無意義?這本書沒有在回答這些,他只是輕輕地,耳語一樣地告訴你,其實我也一樣。
      
  •      有些文學(xué)家,他們說自己是思想家;而有些思想家,他們被人當(dāng)成瘋子。
      
       朋友介紹我去看這部電影,我有看到了外國文藝片那種病態(tài)的歇斯底里,情節(jié)是破碎的,人物也是不完整的。一個個人仿佛完整的被手術(shù)刀剝離出了社會這個軀體,成為一個帶著淋漓鮮血的標(biāo)本,只有研究的價值,但是,我知道他們不會教人如何活著。
      
       唯一的價值就是告訴別人,以此為鑒吧,或者,我們的幸福已經(jīng)到了極致,普通人別想達到。。。??傊褪且环N跟普通人分隔開來的樣子。
      
       “女性主義”或者“女權(quán)主義”或者別的什么孤芳自賞還不成氣候的主義們,唯一該感謝的是那樣一個富足和寬容的社會,讓他們還有閑情逸致去感受不被大眾接受的精神痛苦,真的要為此感謝很多很多,當(dāng)時的時代,還有那樣一批人,他們能夠互相理解和幫助,否則哪來的作家呢,哪來的書呢?
      
       而當(dāng)今的社會卻不是作者當(dāng)時的社會,女性主義和女權(quán)主義者們漸漸從不成氣候的非主流,漸漸的勢力壯大起來。這也不是那些聲稱自己是女權(quán)主義者的人推動得了的,而是,這些“女權(quán)主義者們”她們或者他們只是歷史的見證者,或者現(xiàn)象的表達者而已。而那種痛苦的病態(tài)也必將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的勢力的崛起,伴隨而來的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的改變。
      
       我們要記住的是,人類面臨的是一個未知的世界,已知世界的光如同燭火一般,當(dāng)然,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它會燒得更旺一點,然而作為基礎(chǔ)的不是那種已知的各種理論,而是未知和潛意識,知道了這一點的人才不會喪失與生俱來的謙卑和理智感。
      
       在幾千年的數(shù)月里,女性的沉默,女性地位的不被認可也可以看成是一種人類無法表達的理論。只是在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努力去表達的時候,所表達的程度和時間都是不完全和滯后的。
      
       我們認為東方人沒有騎士精神,而西方人有紳士風(fēng)度,他們說話的時候總是把女士們放在先生們前面,做事也是女士優(yōu)先。所以有人認為東方女性被輕視了,她們的地位無足輕重,這是錯誤的!人們不知道的是,東方社會比西方更依賴著女性對家庭和社會的付出。被壓抑和被輕視并不代表著不重要,而女性的角色在東方被嚴格的限制和定位,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近乎殘忍,也是為了讓女性能夠為家庭和社會做出犧牲。
  •     自殺、離家出走、精神抑郁。。。這本書揭露了摘掉日常面具后人內(nèi)心深處的需求。也許就是在站在高樓窗前想縱身一躍的沖動,也許就是午夜深深的絕望無力感,也許就是想逃離生活去遠方。
      必須承認,我們都有悲觀的需求。那么,請允許我們片刻的悲觀,片刻的絕望,然后片刻的找到出口,繼續(xù)在深淵旁的小道一步一步的走下去吧。
      生活,可能真的就是在你發(fā)現(xiàn)它的本質(zhì)后,還愿意活下去。
      我們都一樣。
      我想說,這本書真的閃爍著精神深處自我的影子。
  •     《時時刻刻》上映的時候我正在上大學(xué),只是在影片介紹時看到一個片段:妮可·基德曼飾演的弗吉尼亞·伍爾芙平靜地走入緩緩的河流……留下深刻的印象,究竟是懷著怎樣的心情?
      今天一并看了原著和電影,三個時空的交錯,三個各有魅力的女性,一本《達洛維夫人》小說將這些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人生總是面對選擇和取舍,"you can 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而選擇和取舍需要勇氣。"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你就擁有了這種力量。
  •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在做某件事,比如削蘋果時,在把刀架在蘋果上的那一刻,你想到,這一刀下去便無可挽回,現(xiàn)在收住還來得及。弗吉尼亞伍爾夫在赴死的路上有那么一瞬間想要就此打住,回頭,回到安逸的家,回到倫納德身邊,繼續(xù)過像躺在幸福的草床上的垂死的畫眉鳥般的生活。
        1、困境和出口
        天才不過是超級正常的人類,我并不信伍爾夫有什么神經(jīng)衰弱癥。她不知道自己愛不愛萊納德,她想到死亡……這些都是再正常不過的生活困惑。絕大多數(shù)人顯得“正?!笔且驗樗麄兓蜓陲?,或逃避這些問題,自我麻痹,得過且過,沒有直面的勇氣。大部分人選擇過一種安靜的,絕望的生活。伍爾夫的生命需要一個出口,倫敦是她的出口,就像《革命之路》里的Apirl,巴黎是她的出口。她們倆的出口都被男人堵死了,只好不約而同的,選擇毀滅自己。不管是書里的,還是電影里的伍爾夫,我都能感覺到她像一個饑渴的人,一個不斷跟自己較勁的人,她寫達羅維夫人,寫她熱愛生活,即使生命的底色是深沉的悲哀,她反復(fù)描寫達羅維與理查德初次見面的場景,年輕、美好,但是一去不返。達羅維不知道自己究竟愛不愛理查德(她也不愿去想),或許她愛上的,不過是自己的青春韶華。達羅維和理查德就像倫納德和伍爾夫,受困于生活,受困于人生,達羅維和倫納德認為活著的目的在于對方,是一種為彼此而活的生活觀。理查德和伍爾夫卻對生活的困境有一種天生的敏感,困境不只是窮困潦倒,有時候安逸無憂也會演化成牢籠般的困擾。天才和詩人的悲劇就在于,他們過于正常了,他們看到了生活的困境不想掩耳盜鈴,卯足了勁像解數(shù)學(xué)題一樣認認真真的思考,試圖尋找最合適的解答。死亡對于他們不過是一個答案,一個出口。
        我在想還好天才和詩人是限量的,不然這個星球上的人豈不是要組隊赴死。伍爾夫說:“親愛的倫納德,要直面人生,永遠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諦,永遠的了解,愛它的本質(zhì),然后,放棄它?!绷_曼?羅蘭說過一句話有著相同的精髓:“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弊铍y做到的,就是這樣的熱愛生活,不是盲目,口號式的熱愛,是這樣一種對生活理智的,誠實的熱愛。
        安靜絕望的生活
        對于主婦勞拉來說,生活已經(jīng)完美到讓她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了。戰(zhàn)場上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丈夫,乖巧的兒子,肚子里孕育著的新生命。生命就應(yīng)該這樣一往無前,沒有任何懸念的繼續(xù)下去。只是生活不可能是一層薄薄的白紙表里如一,生活是泥土,是肌膚,是層層疊疊,是錯綜復(fù)雜。你所以為的表面下,是程式化的家庭生活——問好,親吻,道別,夫妻間干癟蒼白的互動和交流,被越磨越白的消極的心。丈夫可以外出,在工作中尋找價值和愉悅,妻子在家過著安靜而絕望的生活。勞拉也在為自己尋找出口,一本書,一個房間,一個人,隱秘的好像要做什么壞事一樣。電影里是這樣處理的,當(dāng)勞拉躺在床上,試圖吃安眠藥自殺時,墨綠色的河水涌出將她吞沒,這河水,是令人窒息的家庭生活的象征嗎?還是隱喻她與伍爾夫選擇了相同的出口?勞拉最終沒有選擇死作為出口,我想大概是她不想傷害腹中的胎兒。在生完第二個孩子后,她離開了家庭,離開了孩子,這也許有悖于道德,卻也是自我解脫的一種方式。畢竟,人首先是愛自己的。
        我真不是什么傳播正能量的人,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是:要用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可見我是多么被負能量困擾著。這本書不論是內(nèi)容還是結(jié)構(gòu)都比較奇特,其中所傳達的價值觀也因人而異,以我消極的人生觀大概也只能看出這一點點的東西。其中感觸最深的怕也只是那段伍爾夫?qū)懡o倫納德的話,
        “親愛的倫納德,要直面人生,永遠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諦,永遠的了解,愛它的本質(zhì),然后,放棄它?!?br />     
  •     布朗夫人在酒店房間想要自殺的時候,有一段關(guān)于她心理的描寫:知道了停止活下去是可能的,他還是感到很高興。能夠面對所有的選擇,無所畏懼地、老老實實地考慮自己的各種選擇,是令人欣慰的事情。她想象著弗吉尼亞 伍爾夫,純潔、錯亂,被生活和藝術(shù)對她的難以實現(xiàn)的要求擊敗;想象著她口袋里裝了一塊石頭走進河里。勞拉不斷撫摸著自己的肚子。她心里想,自殺會和登記住進一家旅館一樣簡單。
      我喜歡這段描寫。
      生活中很多人都像勞拉一樣,有一顆認為自己有些不同的心,讀周圍人不看的書,卻仍然過著平庸的生活。為丈夫做蛋糕、照顧敏感又黏人的兒子、做一個主婦該做的事、收斂好自己的野心就是生活的全部。丈夫、子女或者父母,纏繞著這些想要掙脫生活的枷鎖的人。為什么連多讀一頁書都不可以?為什么連多看一部電影都不可以?為什么要和不喜歡的人打交道?為什么就不可以邋遢著不打掃衛(wèi)生消停地窩在屋子里?也許在旁人的眼睛里,這種為人冷淡、心里充滿奇異想法的人是社會的異類,但是又是誰規(guī)定了生活就不可以是與眾不同的呢?為什么找一個好丈夫生好孩子就是女性成功的標(biāo)準呢?是啊,勞拉從來沒有成為和伍爾夫一樣的天才作家,她只是一個在加拿大的圖書館里做了一輩子圖書管理員的毫無成就的人,她拋棄了丈夫拋棄了孩子,離群索居,大可以被譏諷為一無所成的失敗者,但是正是這樣逃離的生活才讓她活了下來,讓她在前夫肝癌、女兒夭折、次子自殺后活了下來。
      面對殘破的生活,要怎樣自我拯救?
      大多數(shù)時候,任何人都是無能為力的吧。克拉麗莎容顏漸老,再也不能讓男性產(chǎn)生關(guān)于性的聯(lián)想,和在一起十年的同性愛人的生活平順卻缺乏激情,女兒交了不讓自己滿意的朋友,初戀愛人艾滋病纏身生活頹廢,自己的才情終沒有獲得一等的成就,看著街上的著名影星心里有一陣羨慕。對于她這個年歲的女人來說,再怎樣努力大概生活也只能這樣了。伍爾夫心中充滿著自我懷疑,精神面臨著再一次的崩潰,生活環(huán)境寡淡無味,還害怕自己家里的仆人。她沒法證明自己,至少短時間不能。生活是由無數(shù)個痛苦折磨的時時刻刻組成的,她焦慮,她抑郁,她苦苦追尋卻鮮有結(jié)果。她選擇了死亡。
      我是一個膽小的人,我自卑,我有大把搞不定的事情,我不喜歡自己做的事情,我有社交恐懼癥,我不美麗,我有點兒超重,我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才情,我有拖延癥。雖然我才二十歲,但是我卻如克拉麗莎和伍爾夫一樣感到對生活的難以掌控。我像勞拉一樣想要逃到?jīng)]人的地方做一輩子平庸的工作,卻又缺乏那樣的勇氣和決心。光是這點就夠值得人嘲笑了。我焦慮,我低落,一天有一半兒的時間都在想發(fā)脾氣的情緒中度過,我經(jīng)常焦慮到感覺喘不過氣。有什么能讓我自我拯救?死亡。每當(dāng)我如勞拉一樣想到死亡就像住進一家旅館一樣簡單時,我才會稍微松那么一口氣,感到生活也沒有難過,無論怎樣我都永遠有死亡這么一種簡單到不能更簡單的選擇,我才有一點克服問題的勇氣。死亡是我自我拯救的方法。
      在不斷忍耐中,我度過了每分每秒。生活是這樣密集地充滿了痛苦的時刻,唯有死亡讓我選擇有那么一點兒勇敢地活下去。
  •     Life tortures men in all means: it batters the poor physically and corrupts the wealthy mentally. Ordinary ones, gaining an innocent but not-that-high salary from their decent job, having a kind yet not-that-beautiful spouse, as well, never escape. It is, however, the third one that is ignored by most people, and it is these people that are suffering, though unaware.
      
      The book The Hours discusses the theme of the mundane life. How far can it possibly drive a man to? How do people react to it? Does the reaction, in different ages, ever change? It takes Mrs. Dalloway, a masterpiece of Virginia Woolf’s, as the base and depicts three stories of three women, in different eras. Nothing in same, though it may looks, they all have, in a way, related to Mrs. Dalloway. Virginia Woolf is the one who creates the woman; Mrs. Brown is its reader and also deeply influenced; Clarissa is a Mrs. Dalloway in modern times.
      
      The first story is about Virginia Woolf. It is a flashback: at the very beginning, she walked into a stream and drowned herself. It was an uneventful day. The author wrote with great detachment, as if her death was not worthy to be talked of. “Here they are, on a day early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boy and his mother on the bridge, the stick floating over the water’s surface, and Virginia’s body at the river’s bottom.” It is as if the body was no other than a stick. The world would not be interrupted by a woman’s death: children still admired soldiers, soldiers still went to the battlefield, and the battlefield would still bear dead bodies. They all did their routine, no one found she dead.
      
      In the late days of her life, she suffered from psychoauditory and moved to Richmond, a town at the outskirt of London, for better recuperation. Meanwhile she was writing Mrs. Dalloway. Although she was an adult already, inside she was still a kid that never grew up. She was afraid of the housemaid, and was to some degree shared the same thought with her sister’s youngest daughter. She was paradoxical: the bustle in London aroused the voices inside her (the psychoauditory); but the still-existing voices drove her back to London. Luckily she had a perfect husband, Leonard, who would do anything for her good. He stopped to be a publisher when they moved to Richmond, and he also agreed to go back to London when Virginia came up with the idea, which meant throwing away his career again. At last, when Virginia realized that whatever she did, wherever she lived, she may not get rid of these voices forever, she became desperate. She killed herself.
      
      Writers are one of the least who could bear the mundane life. Writers, especially good writers, need a sensitive heart to discover the most subtle feelings and minuscule details in life. Thus, they are more prone to perceive sadness. For Virginia, a woman with an unmentionable childhood, now well-protected by her husband, burying herself in writing, is ever more typical.
      
      It may successfully escape from the readers’ eye what happened when Virginia’s sister, Vanessa and her three children paid a visit. The children found a dying bird and the youngest, Angelica, decided to bury it. “’Right.’ Virginia answers. She almost protests that the bird should be laid down first, the roses arranged around its body. That is clearly how it should be done. You would, she thinks, argue with a five-year-old girl about such things. You would, if Vanessa and the boys weren’t watching.” The odd thing is that during Vanessa’s visit, Virginia spent most time with the youngest child Angelica, rather than Vanessa, and this detail reveals that she was, in her nature, almost as innocent and na?ve as five. She judged and did things from the view of a five-year-old. How could a child manage to endure the morbidity? So she died.
      
      The second one is about Laura Brown, a housewife in Los Angeles, 1949. It was a time when soldiers survived from the war went back home with distinguished honor, the world was recovering from the war. Laura married a soldier, gave birth to a boy, and was pregnant again. It seemed perfect: a loving husband, a cute son, no heavy work except some house tasks. What more could you expect? As for Laura, however, it was not satisfactory.
      
      People have different expectations for life; some need material, some desire spiritual comfort; some greedy for everything, others willing to devote as much as they can. Thus, everyone should live in a way that fits them, and if it doesn’t, however glamorous it may seem, he will never be happy. Such was the case of Laura Brown.
      
      Her life was peace, yes, undoubtedly, but tedious too. “It seems he is always making a wish, every moment, and that he wishes, like his father’s, having mainly to do with continuance. Like his father, what he wants most ardently is more of what he’s already got (though, of course, if asked about the nature of his wishes, he would immediately rattle off a long list of toys, both actual and imaginary).” A life with no novelty was obviously intolerable to her.
      
      Laura was never a housewife type. She loved reading, and reading meant spare time, and freedom. She was so average a woman of few chasers that it could be regarded as an honor to be proposed by Dan, her husband. However, she failed to adapt herself in the role as a wife. Anyhow, she did housework, though she forced herself to. “She will do all that’s required, and more.” She was not supposed to be a wife, at least a housewife like this. A woman like her wouldn’t survive in such a life. She had long realized the mistake of marrying Dan; the only way out was ever so clear: to run away.
      
      Yes, the idea had occurred to her, and she did try once. On Dan’s birthday- as a matter of fact, all this happened in this day- she dropped her son at the babysitter’s and went to a hotel, stayed in a room for two hours. She neither killed herself nor escaped. She only read Mrs. Dalloway.
      
      Even when she was away from home, when there was no housework to do and no worry of attending to the kid, she never shook off the shackles. “ For an hour or two, she can go wherever she likes. After that, the alarms will start up. By five o’clock or so, Mrs. Latch will begin to worry, and by six at the latest she’ll start making calls. If it gets that late Laura will have explaining to do, but right now and for at least another two hours, really, she is free.” The mundane chains always existed, though invisible. Laura realized this on that day; however, she had no one to tell.
      
      She had friends, and Kitty just paid her a visit when she baked a cake for Dan, but she didn’t mention a word about her miserable situation to Kitty. They passed the time of day for so long, though neither readers nor themselves were likely to catch the point of what they were talking. Actually, they were hardly friends. Laura didn’t seem to trust or treasure this friend, they got in touch only because they were lonely. They needed to convince others that they lived well.
      
      Laura’s story is, as it were, a variation of Mrs. Dalloway. Superficially, nothing particular happened, however, it was this day that she made up her mind to evade. She was determined that she would leave the family after she gave birth to the second child. A woman trapped in daily trivialities, even didn’t care much about her family. She was so lonely and inverted that she had to hide her true self even when she was with her husband and son.
      
      The third woman is Clarissa, a modern Mrs. Dalloway, and it was exactly what Richard, her friend and former lover, called her. Her day is almost the same with the book Mrs. Dalloway. Richard had won a small literature prize and she decided to throw a party for him. She went out in the morning to buy flowers and went to his apartment to tell him to come. Richard was a writer who wrote a book with an interminable length, was not well-known. Tormented by HIV, he was already desperate. Clarissa, after taking care of Richard for twenty years, had no idea if she still loved him; what kept her doing so was the sweet memory of the days of youth when they were together. She thought she could help him, which she actually couldn’t; however she couldn’t even help herself: she had a daughter, but she didn’t know the father; she was not married at the age of fifty and lived with a lesbian. Richard, at last, chose to commit suicide. And the one who failed to kill herself, Laura Brown, turned out to be his mother. She, as what had been resolved, abandoned her family after the second child’s birth, which casted heavy shadow among Richard. In his novel, he even killed the character that was distinctly originated from Laura.
      
      What vexed Clarissa was how slight a mundane person would be. When she went out to buy flowers, she happened to saw Meryl Streep shooting on the street. Thoughts began to sprawl. People talked about them of everything, from tiny to large. They were always the topic, and they would remain to be talked about even after they died. But what about the ordinary ones? If no one would remember them ,why bother living that hard?
      
      It is better to say that Richard is a part of Clarissa’s character. Clarissa held the party for Richard because she didn’t want him to be forgotten quickly, especially when his condition was getting increasingly worse. She, not a celebrity as well, was also afraid of being forgotten. The party was for Richard, and it was for Clarissa herself too.
      
      There were some particular narrations after Richard died. “ The food feels pristine, untouchable; it could be a display of relics. It seems, briefly, to Clarissa, that the food- that most perishable of entities- will remain here after she and the others have disappeared; after all of them , even Julia, have died. Clarissa imagines the food still here, still fresh somehow, untouched, as she and the others leave these rooms one by one, forever.” The remaining food of the party symbolized Richard’s achievement, which Clarissa hoped to be preserved forever.
      
      Later that day, Clarissa started to worry about herself. “ soon Clarissa will sleep, soon everyone who knew him will be asleep, and they’ll all wake up tomorrow morning to find that he’s joined the realm of the dead. She wonders if tomorrow morning will mark not only the end of Richard’s earthly life but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his poetry, too. There are, after all, so many books.” A mediocre book will soon fade, just as an average person will never be memorized.
      
      Everyone prefers fame; few are willing to reconcile to the mundane life. Is it possible to transcend it? Maybe one day we have to accept that mundanity is the truth for most of us. Will you still love life when that day comes?
      ----
      因為某些原因有些地方寫得特傻逼 比如標(biāo)題。。又懶得改了 大家保護好自己的狗眼吧
      
      
  •     這本書真的是我迄今讀得最艱難的一本書了,不知道究竟是翻譯的太過艱澀,還是原作就是那么賣弄文字,每句話幾乎都要讀上兩三遍才能理解,讀的異常吃力,思路也常常因此被打斷。不得已放棄了?;蛟S是我修為太淺吧。電影倒是不錯。
  •     我的聲音,我的愛
      ——寫給弗吉尼亞?伍爾夫
      收割后的莊稼散發(fā)著破敗的氣息,這氣息之上偽裝了一層生機勃勃的味道,天空湛藍得像初生嬰兒的眼睛,她猜測倫納德大概就是透過如此湛藍的瞳孔看到第一縷光,或是他母親的微笑(摻雜汗水和眼淚)。當(dāng)她見到他時,秋天還未到來,藍色的秋天凋落成片片血肉,金黃火紅的色彩與戰(zhàn)爭流血不謀而合。她會想象這是一片海,海上斑駁的浪花形如星星點點的傷口。人,可能會毀于瞬間巨大的能量,然而大多數(shù)時候,逐漸的衰敗緩慢且永恒的吞噬著心。
      陽光轉(zhuǎn)換角度,她的影子隨之移動,由長變短,光波似水浮動在陰影周圍,她伸出手,看著影子邊緣微妙的融合,好像液體流動,好像……
      一瞬間,她以為鯊魚游過,隨即明白那巨大的暗影來自天上,魚鰭壓迫著她脆弱的神經(jīng)??謶殖彼阊蜎]世界,倫納德在哪兒?天哪!
      沉寂之下是深不見底的深淵。
      
      我與伍爾夫女士初次見面是在《時時刻刻》的位面里,那時我媽媽正領(lǐng)著我過橋,一輛滿載士兵的暗綠色卡車駛過橋面,玻璃碎了,車子像個受傷的螞蚱,但是難以掩飾喜悅之情,我一直奇怪它有什么可高興的。車上那么多小伙子都在像我招手,我的大哥哥們,我也一樣,懷揣著并不理解的喜悅。在我母親瘦弱的手臂之中,我向他們揮手,很多年后,我還記得其中一個男孩兒只剩下一只手臂卻依然揮舞的樣子,他是我見過的最英俊的男孩兒。
      弗吉尼亞的頭發(fā)飄散開來,猶如塞壬的歌聲飄向遠方,她腫脹的臉龐依然美麗,生命蒼老卻盤桓不散,她的眼睛望向我的瞳孔,那里似乎有愛,有絕望,有無法融合的天堂地獄,還有我母親的尖叫聲。
      那一年,喬伊斯先生也去世了。
      
      伍爾夫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閱讀經(jīng)驗之一,在那些狂亂的時代里她從未被人遺忘。語言文字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文學(xué)究竟能達到什么樣的感官體驗?伍爾夫用文字最大限度的調(diào)動了人類所有的感覺,她描繪意識流轉(zhuǎn)的形象,為靈魂的舞蹈譜曲,于是,文學(xué)被賦予了音樂與繪畫的表現(xiàn)力,藝術(shù)才是真實。
      任何藝術(shù)形式都具有局限性,因為客觀存在是無限的,藝術(shù)始終在探究如何使這種無限呈現(xiàn)出人類可以理解的形態(tài)。所以劉易斯才會說寫作不是為了被理解,寫作是為了理解。弗吉尼亞顯然在通過文字理解這個世界,她周遭的一切四分五裂,卻沒有非黑即白的判斷標(biāo)準。然后,另一種真實侵入了她的靈魂,在她眼前遮上了一塊幕布,幕布上的投影展現(xiàn)著外部的真實,幕布后面嘈雜的聲響也在叫囂著真實,她看到冰山中沸騰的火焰,看到死亡在世間譜寫樂章,當(dāng)生命中的人撕扯她的靈魂,咆哮出無盡的悲哀時,她陷入了另一種真實。
      精神崩潰。
      
      外表的美麗很重要,她一直相信這點,斯特雷奇帥氣的讓人難以置信,而且,與他在一起她可以逃開她并不理解的性*欲。杰瑞森濕熱粘滑的舌頭伸進她嘴里時,她曾想到過死亡的骯臟,就像蛆蟲,死亡在不停蠕動著。她下*體的欲望之火從此消失殆盡,因為本該在黑暗里的瘋狂被置于日光之下。
      斯特雷奇喜歡男人,友情披著愛情的皮。
      
      凡妮莎擁有一種誘惑力,像燈塔吸引詹姆斯那樣吸引著她?;靵y可怕的童年時她便將自己的愛慕通過文字宣泄出來。欲望與愛情永久的隔離使得精神與愛情交織在一起。一旦想起凡妮莎愛著一個男人她就會感到一種疼痛感,只是她不知道哪兒疼,她嚎叫著,有的人沒法不嚎。她充分施展演戲的天賦去勾引貝萊夫,說著她根本不明白的臺詞。
      可是倫納德,她的倫納德,她本可以飛去珀爾塞福涅的宮殿終日歡歌,如果倫納德放開手中的線……
      
      殘破的家具像野草伸出廢墟,她自己的房間漂洋過海,死亡的陰影終會逼近。
      
      弗吉尼亞敏感的本性使得她是一個天生的詩人,我猜她不懂得什么是愛情,因為她的愛情都獻給了文字。弗吉尼亞自己也說過她在天堂里別無所求,只要看看書就好。閱讀﹑文字,寫就的文字是凍結(jié)的聲音,而閱讀使之復(fù)活。她創(chuàng)造的世界維度太多,愚人無法從中穿行。
      現(xiàn)代主義或后現(xiàn)代主義作家的創(chuàng)作細節(jié)明顯都帶有意識流小說的特征,意識流太籠統(tǒng)了,根本無法概括伍爾夫?qū)懽髦械乃囆g(shù)表現(xiàn)形式。她的比喻﹑隱喻﹑象征﹑結(jié)構(gòu)無不影響了后世作家,她對文字藝術(shù)的開發(fā)是根本而徹底的,作為一個詩人,她最大程度的寫出了類似小說的文學(xué)作品,福斯特先生對于弗吉尼亞的論斷可以膚淺的說明讀伍爾夫時我們讀到了什么。
      如果說藝術(shù)流淌自生命,那么天才們總要付出代價。
      
      有什么東西斷裂了,倫納德心想。當(dāng)時他并不知道那是弗吉尼亞與這世界唯一聯(lián)系斷裂了。
      
      我無法在與它抗?fàn)幜耍抑牢艺龤缒愕纳睢?br />   
      于是,我決定去遠方,航行到外海,看看世界的另一面。
      
      石頭的重量讓她氣喘吁吁,燥熱從心底蔓生出來,枝杈禁錮住大腦,她急需寒冷,戰(zhàn)爭又一次席卷大地。即便她如此細致的在流失的歲月里找尋過往,卻也發(fā)現(xiàn)回憶不過是一種毀滅。戰(zhàn)爭無恥的呻吟傳進她的耳朵,混蛋!她跨進河流,被石塊拖進水里,眼前充斥著意識爆裂的火花,她先是忘記感覺,而后又忘記意識。
      
      但她始終記得倫納德,永遠。
      
  •     最初知道伍爾夫,是朋友推薦她的《到燈塔去》給我。當(dāng)時正迷戀一些隨性而為的文字,借回《一間自己的房間》,翻了兩頁,便草草歸還。對這個女人一無所知,索性認為自己此時的感受最為單純而無染——文字的思路太奔逸,如果咬牙看完,要么不接納她,要么不接納我自己。
      但她身上似乎總有些光芒,通過朋友和其他人,微微照得我心下癢癢。拿到《時時刻刻》時,終于舒一口氣,竊喜有這樣“曖昧”的一個距離,可以互不傷害地看她究竟怎樣。
      故事的開場,伍爾夫大衣口袋里沉甸甸的石頭,成全了我對自己的接納——這樣的女人,終究難以和生命達成共識彼此妥協(xié)。當(dāng)她的身體,如一把水藻,抵在橋墩深處,透過層層水幕,看橋上無聲走過的母子,她終于尋到自由,尋到歸宿……
      放下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充耳不聞關(guān)于這部小說的種種背景種種贊美評論。我只是想以自己一點淺薄的見聞,說一點故事給我的感受。
      這故事里,有三個女人,各自掙扎著與自己的身份講和的女人。
      “能夠在一個六月的早晨活著,富足,享受著幾乎有點說不過去的眷顧,只有一件簡單的跑腿活要干,這令人多么興奮,多么震驚啊。”
      達洛維夫人,也就是克拉麗莎,表面看來,她的掙扎似乎最少。曾經(jīng)的迷茫、過失,如今都只是她優(yōu)雅得體的裙擺上恰到好處的褶皺。她有力量,昂首去挑選一束黃玫瑰,去張羅一場晚宴,去說服一個固執(zhí)自我的病人也是曾經(jīng)的戀人,去表達對女兒的愛和包容,去接待一個尷尬的“情敵”,最后,去面對所有精心的安排布置隨那最重要的人凌空掙脫重重地摔在現(xiàn)實里,獨自面對已成祭品的晚宴……這樣的力量,讓我不能不相信“今天就到這里吧”,明天將又是新的一天,只不過,世上從此少了一人,或許,他恰恰就是克拉麗莎與自由講和的祭品。
      我更想談?wù)勎闋柗蚍蛉撕筒祭侍?。與克拉麗莎相比,她們還年輕,所以,尚未完成與自己身份的適應(yīng)。
      伍爾夫總是在自責(zé)作為一個女主人而不知該如何與仆人相處,疑惑姐姐為什么可以不按約定如入自家地提前來訪。相比姐姐和仆人,與孩子們一起認真地布置鳥兒的葬禮似乎更容易些。然而,去往倫敦的車票已經(jīng)買好,只差溜達一個街區(qū)的空當(dāng),卻終究逃不出對死亡的瞻仰、親近,直至意識到一個生命的死亡,不過留待別人匆匆一瞥,莊重精心地完成一個關(guān)于葬禮的杰作,懷著笑意打量一番,在下午茶和點心擺上桌之前,洗掉手上殘余的關(guān)于死亡的痕跡……然后,靈床上的燈光暗去,像夕陽散盡余溫,悲傷來不及沉淀,生活總會繼續(xù)。想到這些的時候,我不知她會難過,還是釋然,所以,她選擇前往,比倫敦更遙遠的地方。
      布朗太太的掙扎最明顯,給我的感觸也更多。早上醒來,她不知是該去廚房給丈夫一個感激的擁抱,或是繼續(xù)留在床上讀一點書;她不知該看重為丈夫準備生日蛋糕這份愛意,還是更在意蛋糕的外形里所能體現(xiàn)出的為人妻的本領(lǐng);她不知大兒子小心翼翼的存在時心里在思考著什么,而自己又可以為他做點什么,表達愛,或是任由他猜測著試探著長大……第一個丑陋的蛋糕被“毫不猶豫”地丟棄,她卻依然對自己不那么肯定。她那么努力地想要知道作為妻子、母親、鄰居,該與作為一個女人或者只是一個小女孩兒,有什么相似和不同,又責(zé)備自己的自私和笨拙。好在還有時間,可以在丈夫下班之前,去做一個大膽的嘗試,重新烘焙蛋糕,把孩子暫放在鄰居那里,帶上書,帶上向往,找一點點愛與自由之間可以安放自己的罅隙……
      第一遍讀這些情節(jié)的時候,是在回家的火車上。車廂本來就是一處現(xiàn)實集結(jié)地,所謂的美好,在這個密閉而穿越時空的特殊場合,都會迸裂為碎片,泡面成為最幸福的吃食,政治經(jīng)濟是最惡俗而虛偽的談資,粗鄙、狼狽、生之艱難匱乏全部上演,甚至連上演的這一部分,都是拼著多么大的力量隱藏掉更為不堪的成分。
      在這樣的情境下,讀到布朗太太留給自己的兩個小時,和她一起,看著賓館房間里陌生卻穩(wěn)妥的物什,呼吸到家以外的關(guān)于生活的氣息。當(dāng)她忽然意識到,死亡是隨時可以采取的行動,自由原來可以離她很近時,她也終于可以安然地接受瑣碎的為人妻為人母的生活,重返眼前的平和安寧中。
      那一刻,搖搖晃晃的車廂里,蹲坐在行李袋上的我,耳邊嘈雜著別人的日子,心中卻寬慰明澈起來——
      不是發(fā)現(xiàn)存在是自己觸手可及的自由,而是因為,原來我所煩惱的,別人也在煩惱著,我現(xiàn)在煩惱的,別人也曾煩惱過。為人女,為人徒,為人友,為人愛,再至后來的為人妻為人母,為這世上微小的一個環(huán)境中一點微小的角色,都是很繁瑣的一個適應(yīng)過程,惶恐是正常的,迷茫是正常的。對于自身角色的尋找和適應(yīng)、對抗和平衡,從來都不是一件很嚴重的事。
      自由是一個繁瑣的過程,卻終會有一個不急不躁的結(jié)局。
      
  •     看了一本書,《時時刻刻》,封面是大大的伍爾夫的側(cè)臉,電影中是尼可基德曼高挺的鼻子
      
      如果沒有這本書,我一定看不懂這部電影,三個女人一天內(nèi)的故事,意識流的寫法體現(xiàn)在電影中是交雜的緊湊片段
      
      因為一本書,三個不同時代的人的命運發(fā)生了交集,她們共同擁有外在富足的生活,亦共同承受內(nèi)心的煎熬
      
      生活是樊籠,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難題
      
      曾經(jīng)我也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認為只要自己變得更好,就能跳脫出這惱人的樊籠,獲得想要的一切。但是現(xiàn)在我明白,無論我們處于什么位置,都受困于生活,受困于無窮無盡的難題和有限的時間
      
      
      書中再現(xiàn)了作家伍爾夫,而電影中尼可的演出也堪稱完美,那個敏感的、眉頭緊鎖的、神經(jīng)質(zhì)的女作家
      
       "If I were thinking clearly, Leonard, I would tell you:
         that I wrestle alone...
         in the dark, in the deep dark and that only I can know...
         only I can understand my own condition.
         You live with the threat, you tell me. You live with the threat of my extinction.
         Leonard, I live with it too.
         This is my right.
         It is the right of every human being.
         I choose not the suffocating anesthetic of these suburbs...
         but the violent jolt of the capital, that is my choice!
         The meanest patient, just even the very lowest, is allowed some say
         in the matter of her own prescription.
         Thereby she defines her humanity.
         I wish, for your sake, Leonard, that I were happy in this quietness
         but if it is choice between Richmond and death...
         I choose death."
      
      她說,“我獨自在黑暗中,只有我自己才明白這暗夜之深。”
      
      她說,“只有我明白自己內(nèi)心的恐懼。每個人都有權(quán)利選擇要走的路。而我選擇死亡?!?br />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她說,“ 要直面人生,永遠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諦,永遠的了解,愛它的本質(zhì),然后,放棄它。”
      
       "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Leonard."
      
      每個人都想擁有內(nèi)心的平靜,每個人都懼怕死亡。但是我想,當(dāng)看清了生活的本質(zhì),要么選擇逃避,要么就像她、她和他一樣,勇敢的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也勇敢的承受所有的后果
      
      
      
      伍爾夫希望丈夫在他死后繼續(xù)快樂的生活,因為她認為她的存在帶給他的只是苦痛;
      
      理查德希望他可以喚醒克拉麗莎,讓她不再逃避生活,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每天圍繞著一個毫無希望的人
      
      我突然就明白,選擇死,更多的不是懦弱不是逃避,而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愛,雖然這個真相真的很殘忍
      
      
      
      對克拉麗莎來說,人應(yīng)該為了他人而活著;而勞拉則選擇拋棄丈夫和孩子,在內(nèi)心的牽引下走被人唾罵的路
      
      我們都有自己的選擇,而不變的定律是,我們都要直面生活
      
      時時刻刻,每個人的時時刻刻,“不要再怕炎炎驕陽,也不要畏懼寒冬的肆虐”
      
      請直面生活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
      
  •      三個互相交織的故事,三個女人的一天生活。
       伍爾芙的一天是那么平淡,起床、寫作、散步,但是她想的還是那么多。
       克拉麗莎,見證了托馬斯的死亡。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勞拉,小說開篇描述她是那么溫馨的一個家庭中的家庭主婦,丈夫?qū)λP(guān)懷無微不至,平時喜歡看看小說,為了靜下心來看書還開車到城里找了一個旅館就為了看書。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是必須的這一點深有體會!打破她平靜生活的也就是她和鄰居的一個kiss。然后毅然拋棄丈夫和兒子離家出走,這是多么有勇氣!每個人個性深處都有一個自我沒有被充分挖掘,隱藏著,安于現(xiàn)狀。做出抉擇放棄正常人際關(guān)系是那么困難。書本沒有交代她離家出走后怎么樣,有沒有找其余愛人,這些都需要我們自己展開聯(lián)想。
       看了本書,我想我的生活會何去何從?像勞拉一樣為了能靜靜看書選擇孤獨?克拉麗莎這樣的生活值得追求?如果給我伍爾芙的天才但是同時給我她的病痛我還會選擇需要嗎?面對病痛我會像伍爾芙那樣選擇嗎?我是否有離家出走的魄力?
      
  •     最近我很認真地看了一本書——坎寧安的《時時刻刻》,講了三個女人的故事:弗吉尼亞?伍爾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倫敦的天才作家,布朗太太,二戰(zhàn)后住在加州的家庭主婦,克拉麗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紐約的出版編輯。小說的結(jié)構(gòu)無疑很創(chuàng)新,用“達洛維夫人”這一關(guān)聯(lián)性將三個不同年代,不同家庭的女人放在同一時間維度里,用平行敘述的方式,一章講訴一個女人,錯落有致,充滿韻律美。但是在我看來形式并不是最重要,書的內(nèi)容才是,很多人說講了女性主義、女性價值、女同性戀之類的,我覺得它的主題并不局限在女性這一群體上,而是更為宏大,講人生,講生活的本質(zhì),以及在認清生活本質(zhì)之后你如何去熱愛它。
      
      伍爾夫給丈夫留下一封遺書:“我確信自己又要精神失常了:我感到我們無法再一次經(jīng)受這樣可怕的時刻?!彪x開家后,她在厚重的大衣口袋里裝滿了石頭,走向了河心。她的尸體隨著水流而下,最終被一座橋的橋樁擋住,她背對著河,臉貼著石頭,然后一對母子從橋上經(jīng)過。
      
      勞拉?布朗剛剛給丈夫買好了生日禮物,并和三歲的兒子一起烤了生日蛋糕,她的腹內(nèi)還孕育著另一條小生命。趁著丈夫還沒有回來之前,她將兒子托給鄰居照顧,一個人駕車出去,帶著忐忑不安在旅館租了一間單人房, 然后躺在床上閱讀《達洛維夫人》,想著原來死亡是如此容易,就像在旅館訂上一間單人房。
      
      克拉麗莎為罹患了艾滋病的前男友——詩人托馬斯舉辦了一場晚會,慶祝他拿到一項重要的詩歌大獎,當(dāng)晚卻目睹了托馬斯跳樓自殺,然后看著他的尸體不知如何處置。
      
      從表面上看來他們自殺的原因是:伍爾夫得了抑郁癥,之前她崩潰過幾次,這一次覺得無法再承受;勞拉?布朗受困于家庭主婦的角色,家庭生活讓她感到窒息;托馬斯得了絕癥,無法盡展自己的才華。實際真正讓他們自殺的原因是:受困于生活,對生感到厭倦。
      
      我關(guān)注的友鄰里面有幾位專欄作家,其中有一位我時常會在《上海一周》上看到他寫得妙趣橫生的小文。有一天他發(fā)了一條廣播:“如今我過上了天天想死的生活”有豆友勸他好好休息一下,他補充了一句:“ 完全是一種對人生的,深深地,深深地倦意……”我特別能理解這種情緒,我自認為算得上積極樂觀的人,但是還是會時不時生出那種對生活無邊厭棄的情緒來,說白了就是活膩了,實在過厭的感覺。我想其他人也一樣吧,有從來就沒有對生活厭倦的人嗎?我認為當(dāng)一個人活膩的時候就需要小死一次,這段時期很痛苦,如果熬過去了就繼續(xù)活下去,如果熬不過去就會自殺。兩千年前的古羅馬哲學(xué)家塞內(nèi)加說:“人生不斷學(xué)習(xí)生存,人生也不斷學(xué)習(xí)死亡?!蹦阈枰淮未慰赐干畹谋举|(zhì),一次次學(xué)習(xí)死亡,才能好好生存下去。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我一直以為當(dāng)有一天我變得不普通了,比如擁有大把的財富,擁有令人艷羨的名望,我就不再需要面對普通的生活,就像《時時刻刻》里克拉麗莎在街上遇到電影大明星,渴望自己可以跟明星一樣不平凡,過耀眼的生活。到那時,我將不再受困于生活的瑣碎、無聊、惡心、齷齪、疲憊、壓力、厭倦、憂傷、痛苦、虛無……我的生活一定充滿光鮮、快樂、愉悅、舒服、安寧、幸?!墒俏椰F(xiàn)在已然明白,無論我怎么努力,即便我名利雙收,依然不能脫離普通的生活,只要我生而為人,我就受困于生活,甚至受困于幸福的生活,比如我認識的那位美女老板。事實上我們所有的人都受困于生活,受苦于這有限的時間和很快不再青春的肉身,受困于大大小小一切形式的責(zé)任,受困于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受困于生活中那些瑣碎、無聊、惡心、齷齪……
      
      與其說我害怕成為普通人,還不如說我害怕生活,害怕找不到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度過人生,害怕不知道什么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當(dāng)我必須面對物質(zhì)生活上那些惱人的小事時,當(dāng)我需要承擔(dān)工作責(zé)任又想逃避時,當(dāng)我不得不面對不喜歡的人又要假裝熱情時,我總是不停地在心里告訴自己:“這就是生活,你不要害怕生活!”
      
      《時時刻刻》中引用了莎翁的詩歌:“不要再怕炎炎驕陽,也不要畏懼寒冬的肆虐。”我理解為不要畏懼生活中的一切,無論好的還是不好的統(tǒng)統(tǒng)都接受。如果我們不畏懼生活,我們將不畏懼一切,包括死亡,因為死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伍爾夫說:“親愛的雷納德,要直面人生,永遠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諦,永遠的了解,愛它的本質(zhì),然后,放棄它。”
      
      梭羅說:“生命并沒有價值,除非你選擇并賦予它價值。沒有哪一個地方有幸福,除非你為自己帶來幸福?!蔽乙郧坝X得追求幸福、快樂才是人生的第一要義,后來才漸漸懂得幸福、快樂并不是人生最最重要的東西,意義才是。尋求和建立意義,為意義而活,它可以幫助你去走完人生,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尤其是在現(xiàn)在這樣一個信息更新快速,充滿選擇和誘惑的時代。
      
      羅曼?羅蘭說:“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钡沁@世間最難做到的就是“熱愛生活”這四個字。
      
  •     看完《時時刻刻》,最后感覺到的不是失望、絕望、死亡等類似的東西,反而是對于生命的熱愛,對于生命的贊美。
      中學(xué)的時候看《達芬奇密碼》,第一次知道了可以用兩條線貫穿全文,最后在一個點緊緊的收住。
      現(xiàn)在看到了《時時刻刻》才明白就寫作的手法、寫作方式而言。邁克爾·坎寧安遠勝于丹·布朗。
      這種寫作方式對于讀者來說也是要求很高的,我想很多人看完了《時時刻刻》不一定明白坎寧安想表達的東西。
      我們以為他的悲傷只是普通的悲傷,我們毫不知情!
      坎寧安就像薩福一樣,在自己的島上訴說著悲傷的至理名言,等待著知音前來。
      寫悲傷的故事的人不一定是悲傷的的,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敢于面對悲傷,反而不是一個悲傷的人。
      表面上看上去歡快的人,有可能是逞強,一直躲避悲傷。
  •     說實話,喜歡一本書,多半是因為它美麗的文字??梢詻]有太緊湊的情節(jié),可以沒有太多的藝術(shù)手法,但,文字,一定要美麗,尤其是那種平淡的美麗。而說實話,這本譯作,多半沒有感覺到文字的美麗。若不是同學(xué)推薦,可能,我不會讀它。
      但讀完之后,卻發(fā)現(xiàn),對生活有了些思考。
      《達洛維夫人》,以這本書為線索,作者,與讀者,或者說,與故事的主人公聯(lián)系起來。這是一個女人的故事,將受精神折磨的作者,弗吉尼亞,渴望自由,渴望將內(nèi)心最真實的聲音說出;將布朗太太,擁有一個看上去很幸福美滿的家庭,卻被生活的瑣事所困擾,渴望無拘束的生活,哪怕這束縛是來自丈夫與兒子的愛與依賴;將克拉麗莎,十幾年一直照顧好友理查德,一個瘋狂熱愛達洛維夫人的同性戀艾滋病詩人。三個女人,三個時代,巧妙地連接起來。
      生命,生活,來自內(nèi)心的真切聲音,來自女性內(nèi)心的溫柔聲音,柔軟而又堅定,它代表追求最美好生活的激情,時時刻刻。
      電影,在這一點上,似乎比小說表現(xiàn)的更有張力。尤其是,弗吉尼亞在站臺和她丈夫說的那段話,無法通過逃避來解決問題,她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
      思考,并熱愛,未知的生活。
  •     這是一本男性作者寫得比較女性化的小說,男性作者能把女性描寫的很細膩么?這本書描寫的女性非常細膩。
      
      序幕中伍爾夫自殺的那段文字描寫得太好了,但是無論是作家自殺還是普通人自殺都是不提倡的,生命是最寶貴的,因為母親懷胎不容易,生孩子更不容易。這只是文字之美或者說前面的自殺描寫了一種作者對人生、對死的態(tài)度,我讀出了作者自己所認為的“死”的哲學(xué),每個人都會死去。死就像四季的更替,那么自然,就像深秋的落葉,就像春天樹木的發(fā)芽,就像自然一樣,就像作者所寫的軍車和小孩子、母親、釣魚的人,死是人生的一部分,死是人生的一瞬,伍爾夫的死是那么自然,就仿佛一陣清風(fēng)的吹過,就仿佛她沉湖的水聚上又劃開那么自然,波瀾不驚。文字沉淀了,作者對于生死是有思考的。
      
      隨后,后面時空的交叉,伍爾夫和出版社的女編輯克拉麗莎,布朗夫人之間有一些微妙的聯(lián)系,也都是關(guān)于生死問題,現(xiàn)代人對于死亡的看法,小說的結(jié)構(gòu)巧妙,克拉麗莎說自己不會變成達洛維夫人或者是安娜卡列尼娜。永遠不會的,現(xiàn)代人似乎更加現(xiàn)實、更加生活化,但是精神永遠不變,你難道能說現(xiàn)代人永遠不死么?大概許多文藝作品完全是探討人內(nèi)心精神境界的,時時刻刻的涵義就在于此,時間無限又有限,瞬間即永恒。
      
      她們之間的第二個聯(lián)系是關(guān)于各自丈夫的。也就是男女之間的關(guān)系,那個想搶救自己妻子伍爾夫的丈夫和那個跳下樓的出版社女編輯的丈夫,這種二戰(zhàn)前和諧的男女關(guān)系與現(xiàn)代社會普遍焦慮的男女關(guān)系對比也是小說的精彩之處。
      
      而作者似乎要混淆這三個女人,她們到底誰是誰?可能都是達洛維夫人,也可能都是伍爾夫,或者可能都是克拉麗莎,人在社會中的處境和所遇到的問題可能就是一種永恒的問題。這是小說的成功之處。
      
      這是探討人內(nèi)心的失落、恐懼、麻木、希望和愛的小說,只是發(fā)生短短的在一天。尤其是對于女性活著的價值和生存本質(zhì)探索的小說。
      
      另:封面伍爾夫的頭發(fā)在前勒口上,展開勒口才能看到完整的沃爾夫女士的黑白照片,此外書名是繁體字。
      
      補充:里面有關(guān)系女性之間關(guān)系的描寫,女性和女性交流更暢通,反之也如此,同性之間更能理解。
  •     p87
      有沒有那么一個瞬間,你會覺得變成了自己生活的旁觀者,身邊的一切都異常熟悉卻與自己無關(guān)。以前我很討厭這種狀態(tài),現(xiàn)在倒有點羨慕那時候能感覺到的自己。當(dāng)你跟自己的生活和平相處了太久,就會特別懷念life‘s a bitch的感覺。
      
      整個87頁,我都特別喜歡。
      我不知道如果我跟誰長久的生活在一起,我還會不會是現(xiàn)在這樣,跟現(xiàn)在一個人生活的我又有什么不同。那時候,我會不會也有這種突如其來的想抽身的感覺?
      
      P90
      "快樂"。是啊,這兩個字都成了可怕的字眼了。
      
      P92
      如果你生活的每一個可能(姑且稱之為未來)都是你的孩子。你已經(jīng)殺了多少個了?
      
      P118
      I feel so Louis.
      
      P164
      我想看看你,看看一個陌生人會看到的你的樣子。
      
      P202
      “這個唯一的吻似乎能夠給與她的這種愛,她將再也無法找到了?!?/li>
  •     1.女人都需要自由,精神上,身體上都需要,男人不必苛責(zé)她留在身邊,給她一點愛,然后給她自由
      
      2.生活在中等城市的這個時代的我是幸運的,可以想見因為諸多精神壓力而面臨崩潰的紐約人,倫敦人,柏林人,悉尼人等等,他們很多人沒有心理咨詢師,壓力過大就會控制不住自己,想想日本上班族超高的自殺率,我們是幸運的,是安逸的,舒適的,又有什么不滿足呢
      
      3.自殺的人是對這個世界產(chǎn)生絕望,抱怨和憎恨的群體,我們熱愛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有值得我們熱愛的地方,這就夠了,好好活下去,哪怕是最簡單的理由“我怕死”。
      
      4.我們無法知道自殺者的具體想法,除非當(dāng)我們也莫名地走向窗臺的時候
      
      5.充滿陽光的艷麗的外表是陰暗和悲觀最完美的偽裝
      
      6.弗吉尼亞·伍爾夫,唔、、、還有茨威格,他們都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失望而自殺的,這是他們共同的好友弗洛伊德教授最失敗的案例
      
      7.封面和文字美得令人窒息
  •     河里的水越流越急,街道上車水馬龍。
      擁擠的城市,只充滿了積極工作的男人。而女人的去向變得模糊不清。Virginia Woolf并不能單單被考慮為女性主義作家。她的思想分散成最細密的分子,充滿在整本書中,覆蓋了每一筆墨水。
      
      
      ---- 在穿過維多利亞街時她心里想,我們是多么愚蠢啊。因為只有上帝才知道為什么人這樣熱愛生活,這樣看待生活,想象生活是什么樣子,在自己周圍建構(gòu)生活、推倒、再重新加以創(chuàng)造;但即使是穿著最邋遢的女人,坐在門口世界上最沮喪憂愁的人也同樣如此;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熱愛生活——她相信就算議會的法令也改變不了。在人們的眼光中,在輕松的、沉重的、艱難的步態(tài)中;在轟鳴和喧囂聲中;馬車、汽車、貨車、公共汽車;銅管樂隊;手拉風(fēng)琴;在勝利的歡慶聲、鈴兒的叮當(dāng)聲和頭頂上飛機飛過奇怪的尖嘯聲中,有她熱愛的一切:生活,倫敦;六月的這個時刻。
      
      
      女人們的生活如死一般的靜寂。日覆一日,想要抓住的只有那么一瞬間,其余的只是焦慮的弦。如果不能假裝,如果不能坦白承擔(dān),就只能拋開一切。她將要離開。
      
      
      不要再怕炎炎驕陽,也不要畏懼寒冬的肆虐。
      她緊張兮兮的走進水里。被流水迅速沖走。就像是在飛翔,一個虛幻的身影,雙臂向外張開,頭發(fā)飄揚。天空的陰影在水面上搖曳不定。最后她的鞋子脫落,頭發(fā)與水草混作一起。
      
      
      A woman's whole life, in a single day. Just one day, and in that day, was her whole life.
      她的一生,只僅僅凝縮在這一天中。
  •     "What lives undimmed in Clarissa's mind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later is a kiss at dusk on a patch of dead grass, and a walk around the pond as mosquitoes droned in the darkening air. There is still that singular perfection, and it's perfect in part because it seemed, at the time, so clearly to promise more. Now she knows. That was the moment. There has been no other."
      ================================================
      
      dedicated to the fragments of words, lines, sentences, traces, that moved me, deeply, in the Hours, by Michael Cunningham.
      ====================================================
      "It is the city's crush and heave that move you; its intricacy; its endless life."
      
      "a party full of wit and beauty certainly but full, too, of something finer than wit or beauty; something mysterious and golden; a spark polished floors and secrets are whispered under the music."
      
      "night still resides here. Hogarth House is always nocturnal, even with its chaos of papers and books, its bright hassocks and Persian rugs. It is not dark in itself but it seems to be illuminated against darkness, even as the wan, early sun shines between the curtains and cars and carriages rumble by on Paradise Road."
      
      "she is taken by a wave of feeling, a sea-swell, that rises from under her breast and buoys her, floats her gently, as if she were a sea creature thrown back from the sand where it had beached itself--as if she had been returned from a realm of crushing gravity to her true medium, the suck and swell of saltwater, that weightless brilliance."
      
      "...the triumph and the jingle and the strange high singing of some aeroplane overhead was what she loved; life; London; this moment of June."
      
      "one of those passions that flare up when one is young--when love and ideas seem truly to be one's personal discovery, never before apprehended in quite this way; during that brief period of youth when one feels free to do or say anything; to shock, to strike out; to refuse the future that's been offered and demand another, far grander and stranger, devised and owned wholly by oneself,"
      
      "she has learned over the years that sanity involves a certain measure of impersonation, not simply for the benefit of husband and servants but for the sake, first and foremost of one's own convictions."
      
      "Clarissa wants, suddenly, to show her whole life to Louis. She wants to tumble it out onto the floor at Louis's feet, all the vivid, pointless moments that can't be told as stories. She wants to sit with Louis and sift through it."
      
      "Here is Nelly with the tea and ginger and here, forever, is Virginia, unaccountably happy, better than happy, alive, sitting with Vanessa in the kitchen on an ordinary spring day as Nelly, the subjugated Amazon queen, Nelly the ever indignant, displays what she's been compelled to bring.
      Nelly turns away and, although it is not at all their custom, Virginia leans forward and kisses Vanessa on the mouth. It is an innocent kiss, innocent enough, but just now, in this kitchen, behind Nelly's back, it feels like the most delicious and forbidden of pleasure. Vanessa returns the kiss."
      
      (I could not stop marvel at the beauty of this kiss. )
      
      "Her life(already past forty!) is being measured away, cupful by cupful, and the carnival wagon that bears Vanessa--the whole gaudy party of her, that vast life, the children and paints and lovers, the brilliantly cluttered house--has passed on into the night, leaving its echo of cymbals behind, its accordion notes, as wheels roll off down the road."
      
      "Mrs. Dalloway, she thinks, is house on a hill where a party is about to begin; death is the city below, which Mrs. Dalloway loves and fears and which she wants, in some way, to walk into so deeply she will never find her way back again."
      
      “but now Sally finds that she wants to go home and say something more, something that extends not only beyond the sweet and the comforting but beyond passion itself. What she wants to say has to do with all the people who've died; it has to do with her own feelings of enormous good fortune and imminent, devastating loss. If anything happens to Clarissa she, Sally, will go on living but she will not, exactly, survive. She will not be alright. What she wants to say has to do not only with joy but with the penetrating, constant fear that is joy's other half."
      
      (wept)
      
      "Sally hands the flowers to her and for a moment they are both simply and entirely happy. They are present, right now, and they have managed, somehow, over the course of eighteen years, to continue loving each other. It is enough. At this moment, it is enough."
      
      (again, there has been no other)
      
      "It will serve as this afternoon's manifestation of the central mystery itself, the elusive brightness that shines from the edges of certain dreams; the brightness which, when we awaken, is already fading from our minds, and which we rise in the hope of finding ,perhaps today, this new day in which anything might happen, anything at all."
      
      "Clarissa will carry the memory of that kiss, the soaring hope of it, all her life. She will never find a love like that which the lone kiss seemed to offer."
      
      "Long rectangles of moonlight mixed with street light fall through the window onto the tabletop, are swept away by windblown branches reappear, and are swept away again."
      
      "It seems, at that moment, that Richard begins truly to leave the world. To Clarissa it is an almost physical sensation, a gentle but irreversible pulling-way, like a blade of grass being drawn out of the ground."
      
      ========================================================
      "Yes, someone like that. Clarissa, sane Clarissa--exultant, ordinary Clarissa--will go on, loving London, loving her life of ordinary pleasures, and someone else, a deranged poet, a visionary, will be the one to die."
      
      Virginia is the poet. She is the "someone else"; but Clarissa Vaughan , she is simply Clarissa Daroway.
      
      But, but, that's it.
      There has been no other.
      
      
  •     Shadows. The capture of it. Not unlike the trapping of a butterfly, the sound and smell of whose wings, both impossibly delicate and indestructible, could be infinitely fantasized and magnified, hunting like a voice on drug, the dancing and falling powder that could be scales (is it painful to fall like that? Or, like everything else, just indiffer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nothing like it. The struggle that happened deafening silent. The closing of a light green flower of cactus. The creeping, hiding and embracing of tiding shadows. The swallow ostentatiously visible with a movement of the huge Adam's Apple without any sound to signify it. Perhaps there is one, a black stone falling into a well of different black. But that is largely irrelevant. The holding of hands in the night. The stretching of long and short. The pale which is, may be, actually a deftness of chameleon. A dumb observation that is too close to be evil or good.
      I still dream of clouds. The shades of it. But I know now. We are but the minute tips of vein-like roots, throbing and red like fine blood threads in maddening (or maybe just tired) eyes, buried deep in the fertile or barren dark, going still further and darker, chasing suffocatingly after the water veins like the need for a breath, while there is, in places down down, but actually high up there, branches meet and touch, with pure harmless green leaves and spring bird that come with the wind.
      
  •      花了兩個晚上和今天一個下午看完了這本將近15w字的書。晚上看書前,我收拾好一切,不把電腦昂在床上,床頭邊是觸手可及的紙巾,幾本正好卡在床柜頭高度一樣的書,還有一杯冒著熱氣的蜂蜜水,一心一意的看書。我不知道晚上到底我有沒有做夢,但是今天下午我趴在陽臺上迷迷糊糊的枕著書做了一個夢。
       我夢見了理查德小的時候,那時候沒有人叫他理查德,布朗太太叫他小里奇,我腦袋中的形象就是電影《時時刻刻》中小里奇的形象睜大著驚恐的眼睛,就這樣直瞪瞪的看著我,我很疑惑著看著他,可是他好像看不見我的樣子,只是朝著一個方向持續(xù)空洞的望著,眼里滿是懷疑和絕望。是根本不與他年齡相匹配的神情。周圍滿是陽光很暖很暖的那種午后陽光,房子是那種典型的英國郊區(qū)式的長頂式結(jié)構(gòu)一切都是橘黃色溫暖的調(diào),就像一幅油畫一般,唯獨他一個人站在那里,滿是憂愁。
       慢慢慢慢開始一點一點變大,先是手臂慢慢變長,與之一起長的身體還有腿。我開始要仰視才能完整地看到他整個人,眼睛凹陷,頭發(fā)稀疏,穿著一襲奇怪的睡衣,不規(guī)則的圖案,中間的腰帶也沒有系松松垮垮地耷拉在兩旁。這次沒有陽光,我是說一點也沒有。周圍都是黑的,我只能看到他除此之外什么也看不見,還是那雙眼睛一點也沒變,只是這次眼睛周圍滿是一圈一圈一圈的黑色,它越變越大越變越大,慢慢蓋過他的眼睛,然后他的頭,繼續(xù)繞,直到全部都變成黑色。
       我一驚,揉揉眼睛,醒了。首先聞到的味道是書的味道,不是墨水的味道是木材清香的味道。接著我聽見書房里音響里傳來的是‘其實,我多想陪你戀戀不舍’(沒記錯,應(yīng)該是張學(xué)友的情書?)陽光正是最耀眼的時候。2:30,陽光照滿了我全身,(下午我只穿著一件厚的白色T恤,竟然覺得暖的異樣)拿起書攤在膝蓋上,看在達洛維夫人一節(jié)中理查德將要縱身一躍跳樓的場景。因為先是看過電影,所以看書的時候脈絡(luò)特別清晰,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緒只有一點一點慢慢被耗費掉的絕望之感?!尤婚_始哭了起來,眼淚開始得再簡單不過了,就是眼睛背后一熱,視線就模糊了起來。但是這一次,他幾乎還沒有一時到,眼淚就從眼睛里流了出來?!?br />    我看電影的時候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布朗夫人,印象最深的是尼克飾演的伍爾夫隨手拿起一塊石頭,放入口袋,慢慢走向水中,想來這是影片的開頭和結(jié)尾??墒窃跁?,我印象最深的除了這段就是小里奇,我直接把影片中那個小小的他直接投射到書里面,他的反應(yīng),他的動作,他吃早餐,他被布朗太太獨自放到鄰居太太家(其實,在書里面被放到鄰居太太家那段跑出去追趕媽媽哭著喊媽媽并沒有出現(xiàn))他在車里對著媽媽很大聲的說:媽媽,我愛你。在我看到這些的時候腦袋中直接就出現(xiàn)了個小男孩,在那里說,在那里看,在那里哭。
       有時候你會感覺很奇怪,我終究是不懂布朗太太在看到她丈夫的時候,你會覺得一切都是那么好,她卻會有突然的怒火,然后慢慢壓抑下去。她的確是想對大家說:我不想再嘗試了,你不明白,我應(yīng)付不了。(再贊一句Julianne Moore 演的真是好阿,當(dāng)然尼可和梅姨也是出色的不得了阿)
       附上書的結(jié)尾:而她自己,克拉麗莎也在這里,不再是達洛維夫人了,現(xiàn)在沒有人這么叫她了。她在這里,面前是另一個小時的光陰?!M來吧,布朗太太’她說?!磺卸紲蕚浜昧恕?。
       相比而言,我好像更偏愛電影的結(jié)尾:弗吉尼亞慢慢走向水里,她說:
      
       記得我們在一起的這些年
       永遠不要遺忘
       永遠記得我們的愛
       永遠不忘
       生命中的時時刻刻
  •     《時時刻刻》中,坎寧漢寫了三位女性,弗吉尼亞·沃爾夫、勞拉·布朗、克拉麗莎·沃恩;她們各自的六月的一天:分別是1923年、1949年、1998年;三場自殺:沃爾夫的自殺、勞拉的自殺企圖、克拉麗莎的朋友理查德的自殺。
      小說以死亡開場。弗吉尼亞·沃爾夫給先生列奧納多·沃爾夫留下了遺書:“最親愛的,我確信自己又要精神失常了;我感到我們無法再一次經(jīng)受這可怕的時刻了?!比缓?,在口袋里裝滿了石頭,走向了河底。她的尸體隨著水流而下,以飛翔的姿態(tài)。
      小說中,勞拉·布朗帶著沃爾夫所寫的《達洛維夫人》來到旅館,租了一間單人房,拿鑰匙打開門,躺在了旅館的床上。她剛剛給丈夫買好了生日禮物,并和三歲的兒子一起合力烤了生日蛋糕,她的腹內(nèi)此刻還孕育著另一條小生命。在旅館的靜謐中,面對著白色墻壁和床單,她斟酌著是否應(yīng)該讓生命停留在這一刻?!瓉硭劳鍪侨绱巳菀?,就像在旅館訂上一間單人房。
      小說里的克拉麗莎決定為自己的前男友理查德舉辦一場晚宴。理查德是一位優(yōu)秀的詩人,不幸罹患了艾滋病。他剛剛得了一項重要的詩歌大獎,克拉麗莎打算邀請朋友們一起為他慶賀,卻目睹了他跳樓自殺。自殺前,理查德反復(fù)地說:“多美的一天。多美、多美的一天?!?br />   一定有什么,讓生活成為了不能夠忍受的輕,或者是不能夠忍受的重。只有安靜的睡去或者是凌空的飛翔才能夠解脫。弗吉尼亞·沃爾夫絕望地喊道:“這不是我的生活。我的生活被你們偷走了!”而她指控的對象,是深愛她的先生列奧納德。他隱忍、成全、理解。弗吉尼亞在遺書中寫到:“我生活中所有的幸福都是你給予的。你一直對我無比耐心,對我太好了。……沒有哪兩個人能夠比我們更幸福了。”幸福的生活,并不是她所要的生活。被偷走的她的生活是什么樣貌?弗吉尼亞并沒有說得出答案。
      勞拉·布朗沒有自殺。她活了下來,一直活到了七十多歲?;畹搅怂恼煞虿∈?、女兒車禍身亡、兒子理查德(也就是克拉麗莎故事里的理查德)自殺。小說沒有再給她以第一人稱的敘述。當(dāng)她走進旅館時,她有深愛她的丈夫,有崇拜她的兒子,有新的生命在孕育中,她也愛自己作為家庭主婦所擁有的井然有序的生活,愛丈夫、愛孩子,那么,是什么讓她走進了旅館,為可以停止活下去而感到高興?
      理查德在臨死前對克拉麗莎說:“好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覺得,時間像巨大的花朵的嘴在逐漸向我合攏。難道這不是個奇特的類比嗎?但感覺就是這樣。有著某種植物的逼真性。想想捕蠅草。想想扼殺那片森林的野葛。是一種盡頭十足的、綠色的欣欣向榮的進程。向著那綠色的死寂。”
      關(guān)于小說的評論,絕大多數(shù)出自于女性主義的立場。人們習(xí)慣了用具體的原因來解釋自殺。比如罹患絕癥、比如抑郁癥、比如家庭失和。而女性主義的興起,為女性的自殺者提供了更好的理由:令人窒息的父權(quán)制度。沃爾夫無法盡展作家才華、勞拉·布朗受困于家庭主婦的角色。其實,有沒有一種可能是與主義無關(guān)的對生的厭倦?只要生而為人,就會受困:受困于這有限的會腐敗的肉身、受困于大大小小一切形式的責(zé)任、甚至受困于黏稠的慵懶的幸福?!斑@不是我要的生活?!毕胍纳钍鞘裁??誰能說得清?
      時間滴滴答答過去,一分一秒向前。生而為人,便開始了在時間流里的流浪?;蛟S,哪一天累了,沉下去、飛起來、睡過去,提前畫上一個句號,讓一切停止,換取寧靜和自由——再不用理會鐘表滴答的吵鬧聲。
      
  •     1941年的春夏,伍爾夫?qū)懞眠z書放在桌上,匆忙披上衣服,趁傭人不注意的時候從后門溜出去,一路上她慌慌張,卻還不忘看四周熟悉的風(fēng)景。走到河邊,撿一塊大石頭勉強揣進口袋,接著慢慢向河中央走去。
      
      1949年6月的一個早晨,美國主婦勞拉讀著伍爾夫的小說《達洛維夫人》,想不明白寫出樣作品的人為什么要自殺。她讀到書里的一段:
      “在穿過維多利亞街時她心里想,我們是多么愚蠢啊。因為只有上帝才知道為什么人這樣熱愛生活,這樣看待生活,想象生活是什么樣子,在自己周圍建構(gòu)生活、推倒、再重新加以創(chuàng)造;但即使是穿著最邋遢的女人,坐在門口世界上最沮喪憂愁的人也同樣如此;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熱愛生活——她相信就算議會的法令也改變不了。在人們的眼光中,在輕松的、沉重的、艱難的步態(tài)中;在轟鳴和喧囂聲中;馬車、汽車、貨車、公共汽車;銅管樂隊;手拉風(fēng)琴;在勝利的歡慶聲、鈴兒的叮當(dāng)聲和頭頂上飛機飛過奇怪的尖嘯聲中,有她熱愛的一切:生活,倫敦;六月的這個時刻。”
      一個能寫出這樣句子的人——能感受到這些句子中包含的一切的人——怎么會選擇自殺呢?
      平凡的主婦勞拉不懂。在她推著購物車在超市里挑西紅柿的時候,在她查看吹風(fēng)機、仿佛這就是自己全部本領(lǐng)的時候,她不懂,這個才華出眾、有著深沉的悲哀的女人怎么會在口袋里裝上石頭,走進冰冷的河里。
      勞拉生活在一個剛剛被重新建起、充滿希望的世界里。男人們從戰(zhàn)場上帶著英勇和榮譽歸來,成為拯救世界的英雄,理應(yīng)得到他們能夠得到的一切:房子、妻子、孩子、工作,全都顯得順理成章。嫁給一個英雄,做全職主婦,有個健康可愛的兒子——再不熱愛生活便是你無理取鬧。
      偏偏伍爾夫就像一個魔咒,讓勞拉覺得這一切都不討厭,只是平庸得讓人愛不起來。
      或者說,生活萬事如意,就是找不到一個不死的理由。
      
      二十世紀末六月的一個早晨,克萊麗莎起個大早出門買花。走過紐約的某個街角,她看見某個像是梅麗爾?斯特里普的女星正在拍電影。她忽然覺得影星都令人羨慕,當(dāng)凡人死后被塵土掩埋被世界遺忘的時候,他們?nèi)匀粫槭廊怂?,會存在于檔案館、書里、影像里。多少人想要名垂青史,還不是因為成為名人即意味著永生與不朽,意味著這人間短暫的幾十年沒有白活,在自己死后,仍然會有人、不斷地有人翻看自己的模樣,聽自己的聲音,考證自己的生平。從性取向到喜歡吃哪種水果,都會有后世爭論不休。
      那么我們每天這么碌碌無為地活著又是為何?
      
      伍爾夫在《達洛維夫人》中寫:
      “人都會記得過去的事,而她熱愛的是此時、此地、眼前的一切。那么這重要嗎,她在向邦德街走去時自問,她的生命最終必定會完全停止,這重要嗎?沒有她而這一切必將繼續(xù)存在下去;她感到忿恨嗎?抑或,相信死亡使一切完全終結(jié),不也令人感到安慰嗎?但在倫敦的大街上,不知怎地,在這兒在那兒,經(jīng)歷了滄桑歲月,她幸存了下來,彼得幸存了下來,生活在彼此心中,她堅信自己是家鄉(xiāng)樹木的一部分,是哪座破敗宅子的一部分,是她從未曾得見的人們的一部分。但是,當(dāng)她往書店櫥窗里看去時,她在夢想著什么呢,在追憶什么呢?
      ‘不要再怕炎炎驕陽,也不要畏懼寒冬的肆虐?!?br />   
      二十年來,克萊麗莎已經(jīng)不知道自己愛不愛理查德,她只知道,自己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是與這個男人在一起的某個夏日清晨,她站在門廊,他在身后叫她“達洛維夫人”。從空氣中的青草味到晨間的露水,她忽然覺得這便是人生最美的光景,人世間最美的十八歲。這個瞬間在她之后的歲月中不斷浮現(xiàn),甚至覺得這段回憶足以撐起自己瑣碎蒼白的生活,成為“活過”的某種證明。于是這個男人的存在也逐漸成為自己繼續(xù)生活的理由之一。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心里都有那么一個人,是自己永遠過不去的過去、來不了的將來,愛不成,恨也不成。多年以后再回首兩個人的往事,甚至想不起完整的前因后果,卻能銘記某個秋日夜晚肩并肩走在路上的場景,記不得吵過的架和撒過的氣,卻對一起在某個飯店吃過的某一頓飯念念不忘。
      
      《美國麗人》的男主人公說,人在知道自己快要死的時候,腦中會飛快地閃回各種人生片斷,并且奇怪的是,此時回想起的,竟然都是從小到大經(jīng)歷過的美好而溫暖的瞬間。
      
      那么是不是說,我們大多數(shù)人活著,其實都是在收集自認為快樂的時間碎片,把它們切得工工整整,存進一只小豬儲蓄罐。當(dāng)某一天知道自己就要離開時,便奮然砸碎小豬,然后對著散落了一地的時時刻刻,心滿意足地感嘆一句:看啊,人生。
      
  •   Dear Lenard,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then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Lenard, 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
    大愛
  •   兩個字:同感
  •   同樣是平淡,不同的思考就能創(chuàng)造出完全不同的境界
  •   最近挺迷茫的,覺得很多事情沒意思,突然間設(shè)想了自己十年后希望過上的生活,一片迷茫,把時間縮短之后,甚至都無法預(yù)知自己三年之后會在什么地方,未來啊,充滿了希望又曖昧不明
  •   熱愛生活很難嗎
  •   與其說我害怕成為普通人,還不如說我害怕生活,害怕找不到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度過人生,害怕不知道什么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   智者憂,是因為追求比他的智更難的東西。年輕都要經(jīng)歷這個階段的,慢慢找好了。總會成為本質(zhì)上要成的那個人的。這是一位朋友今天跟我說的,我覺得很好。絕望是不真實的。
  •   我時常絕望于現(xiàn)實。準確來說,我時常痛苦。我把王小波的一句話奉為真理--你所有痛苦的都來源于你的無能。
    我總以為我應(yīng)該拋棄一切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更美好的未來。于是我行色匆匆,非常忙碌??梢圆毁I新衣服,可以不和朋友交談,可以不言不語。因為我在追求夢想??墒悄憧鞓访?br /> 我突然明白這是不應(yīng)該的,人生應(yīng)該是不快樂的事我不做。而不是跟自己強調(diào)什么,人生本來就是痛苦的。人生也許是有痛苦,可更應(yīng)該是喜多于憂的。

    所以應(yīng)該是朝著更快樂出發(fā)而不是更痛苦
  •   說得真好。
  •   意義什么的,不過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對抗人生虛無的東西。
    我相信人生得意須盡歡,興起而出,興盡而歸。
    做完這一生想做的事,也包括該做的事,這才是我一生的追求。
  •   我也有同樣的感覺……困于生活,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