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翁心鈞 等整理 頁數(shù):386
前言
《翁文灝古人類學與歷史文化文集》(以下簡稱《文集》)中主要的三篇論文“人類進化史綱”、“中國古代史新研”和“舊史今識——遠古—史前期”,寫作于1953-1954年,時間相接,其內容也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系列。它代表了翁文灝先生晚年的地質學術思想的一部分。翁心鈞、翁維玲和翁維瓏等位為了使讀者們更好地了解《文集》,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們搜集了翁文灝先生歷年所發(fā)表的與古人類和遠古文化有關的著作,以及一些珍貴的通信和文件,一并付印。這使我們能夠在閱讀《文集》的時候,體會到是在閱讀一部中國的關于這方面研究的歷史,因為有了這些來往的書信、對事態(tài)發(fā)展的記錄,它使我們感到這不僅僅是歷史,而且也是在了解現(xiàn)實,我們不僅和過去相溝通而且與現(xiàn)實在對話。我覺得讀了《文集》之后,不僅對我們今天所從事的地質科學的關于古人類學和史前考古學的來龍去脈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而且可以對這些學科的走向產生一個自己的判斷。在今天我們在一個新的科學發(fā)展的“黃金時代”,人們普遍地重視科學和文化互動的時代,翁先生的《文集》的啟發(fā)在于它的深刻的現(xiàn)實感。中國的地質學歷史是由一系列的“地質事件”所構成的發(fā)展過程。在新生代地質的研究中有三個事件最為顯著,它們影響到整個學科的發(fā)展,甚至于其沖擊波會延伸到科學以及社會的其他方面。這些事件的發(fā)生和過程都與翁文灝先生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活動是分不開的,而且我們可以很自然地發(fā)現(xiàn)這些事件對翁先生后來所寫的這三篇論文的關系?,F(xiàn)在試對它們加以討論。
內容概要
本《文集》內容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次發(fā)表的翁文灝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所撰寫的三篇文章,和他在1952年以費倫喬筆名所寫的“北京市初期建設的要點”這一重要城市地質學的文章,以及翁先生與安特生等人討論有關問題的信件,由李玉梅同志譯成中文。第二部分是請吳新智院士、張森水教授、高星教授、楊海峰主任從當代古人類學、石器、史前考古學等方面最新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展詮釋《文集》所作的論文,以及黃汲清院士對翁文灝先生對周口店工作及古人類研究的文章,和他對翁先生在地質科學方面研究的創(chuàng)新。第三部分是翁先生以前發(fā)表的與三篇論文論述有關的文章。第四部分是翁文灝先生的自然科學著作年表和年譜。 本《文集》的出版,不僅對科學研究者,特別是地質學和古人類學研究者,均有重要參考價值,而且對科學普及工作者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翁文灝(1889-1971),浙江鄞縣人,1913年回國后,應農商部礦政司司長張軼歐的聘請,翁文灝到地質研究所任教。
書籍目錄
《翁文灝古人類學與歷史文化文集》讀后(代序1)翁文灝的學術思想和中國新生代研究(代序2)一、古人類學、歷史文化和城市建設 人類進化史綱 中國古代史新研 舊史今識——遠古—史前期 北京市初期建設的要點 建設初期翁文灝幾篇作品的介紹 翁文灝、丁文江與瑞典地質學家J.G.安特生的來往書信(1923~1944)二、古人類學、史前考古學研究新解 人類進化概述 中國舊石器考古學的倡導者、組織者和領導者——翁文灝先生 翁文灝與周口店 翁文灝先生與北京猿人之發(fā)現(xiàn)——紀念翁文灝先生誕辰一百周年(1989) 為《翁文灝選集》寫的序言(1987)黃汲清三、翁文灝論古人類學及史前考古、書信和詩 中國之石器時代(1920) 中國靈長類動物化石(1924) 翁文灝和協(xié)和醫(yī)學院步達生的信函(1926)及“中國地質調查所與北 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關于合作研究華北第三紀及第四紀堆積物的協(xié)議書”(1927) 近十年來中國史前時代之新發(fā)見(1926) 中國古人種之搜尋(1927) 為步達生《周口店儲積中一個荷謨形的下臼齒》寫的弁言(1927) 中國史前史(1928) 中國第四紀人骨之發(fā)見(1928) 新生代研究室的組織與中國猿人的發(fā)現(xiàn)(1930) 北京猿人學術上的意義(1930) 回頭看與向前看(1930) 中國人類化石及新生代地質概論序(1933) 為裴文中《周口店洞穴層采掘記》寫的序(1934) “北京猿人”骸骨化石失蹤及追查經過(1940~1949) 賦詩十二首四、翁文灝先生的科學生涯 翁文灝自然科學著作年表 翁文灝年譜跋
章節(jié)摘錄
目前所知的形勢,與二千三百多年前騶衍所設想的相比較,當然進步多了。近代科學研究,在最近一百五十年間,已得到異常重大的收獲。那種收獲,大略的講,可分為地質史與天文物理學兩大方面。從天文物理的觀察與推論,人類認識了質與能的演化與聯(lián)貫,空間及時間的連續(xù),因而達到了宇宙知識的上乘。我們此時注重人類原始并想略述與人類關系比較直接的情況,所以只好縮小范圍,放棄天文物理研究,而只將地質史的綱要摘要敘述。地質史是從地球外部硬殼開始形成的時候講起,直到人類發(fā)生文化演進的時候為止。時間的劃分,主要是依照沒有生物、古老生物、中間生物、新穎生物等生物演進的狀態(tài)而列作依次成立的時代。那就名為太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每一代內又依生物演化的特殊階段而分作紀,叉分作統(tǒng)。如此劃分,最可顯示地殼上面所曾經發(fā)生的物理與生物現(xiàn)象。這是治自然科學的正確途徑。至于估計每代每紀歷時若干年,自為極有趣的工作,使我們得到若干時代長度的概念。
后記
《翁文灝古人類學與歷史文化文集》在諸多有關部門、人士的大力支持幫助下,終于和讀者見面了?!段募分腥嫦到y(tǒng)地記錄了翁文灝先生在古人類學等領域中的杰出貢獻,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極高的學術價值。翁文灝一生對科學殫精竭慮、篳路藍縷,他作為古人類學和地質科學的開拓者、倡導者、組織者、領導者的重要地位是應該特別予以尊重的。2004年劉東生院士提出出版《文集》的構想,在他的親切關懷和策劃安排下,編輯工作順利啟動。他還親力親為,為本書撰寫代序1、代序2和組稿,并校對了翁文灝、丁文江與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來往書信的譯文。他的熱情和辛勤勞動,我們永志不忘。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吳新智院士、張森水研究員和高星副所長、周口店遺址博物館楊海峰主任等人為此書撰寫評論文章,這些文章和翁文灝先生的文章相得益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宋云華編審,對本書的編輯出版做了大量具體細致的組織協(xié)調和書稿的最終審定工作。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李玉梅副教授翻譯了翁文灝、丁文江與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的來往書信。科學出版社謝洪源副編審為本書出版提供了幫助。此外,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李學通副研究員、中國地質圖書館的張爾平女士為本書提供了有關文章和照片。
編輯推薦
《翁文灝古人類學與歷史文化文集》是翁文灝先生回到新中國以后于20世紀50年代初所作的科學論文。這個時期是他個人生活中的一個巨大轉折時期?!段募返念}目可能使人有些不解,覺得古人類學和考古學研究并非翁先生常談的有關礦產資源的題目,莫非他的研究也有了改變?翁文灝先生(1889-1971)是中國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作為地質學的開拓者,他在科學和事業(yè)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強烈的愛國心鼓舞著他,從1938到1949這11年間,毅然"書生從政",經受了對"中國早期工業(yè)化幻夢的破滅",恢復了"書生本色",堅決地脫離了舊政權,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是的,從這次新發(fā)表的“人類進化史綱”、“中國古代史新研”和“舊史今識——遠古-史前期”三篇論文和“北京市初期建設的要點”一文的內容和科學性以及其嚴謹?shù)母袷絹砜?,都說明它們是嚴肅的科學論文而不是隨筆性的著作。這就使我們想到,作者當時似乎已經意識到把科學與文化結合起來的遠景,所以稱其論述為新研。在他完稿的50年后,在一個呼喚創(chuàng)新科學文化的今天,回顧半個世紀前,翁文灝先生從地質科學出發(fā)探索文化的努力,其客觀效果確實是一種過去地質學家們沒有一個人嘗試過的創(chuàng)新。而這也正是需要今天地質學家們更多人去嘗試的一個方向。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