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顯示技術與器件

出版時間:2011-4  出版社:科學  作者:王瓊華  頁數:28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3D顯示技術與器件。書中簡要介紹了人眼立體視覺原理、2D顯示技術與器件及3D動畫技術;重點闡述了助視3D顯示、光柵3D顯示、集成成像3D顯示、體3D顯示和全息3D顯示等各種3D顯示器和系統(tǒng)的結構、原理和相關技術。針對助視/光柵3D顯示,又詳細介紹了基于立體拍攝和2D轉3D技術獲取視差圖像的方法、多視點視頻壓縮與編碼技術及立體觀看視疲勞的產生原因和改善方法。最后列舉了3D顯示的應用實例。
本書可作為從事信息顯示、廣播電視、電影娛樂、廣告?zhèn)髅郊疤摂M現實等領域研究和技術開發(fā)的研究機構和企事業(yè)單位的科研和設計人員的參考書,也可作為相關專業(yè)本科生、研究生的學習用書,或高校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參考書。

書籍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3D顯示的概念與分類
1.2 3D顯示的發(fā)展歷程
1.3 3D顯示的應用與意義
1.4 本書的主要內容
參考文獻
第2章 立體視覺原理
2.1 人眼視覺功能
2.1.1 亮度分辨能力
2.1.2 空間分辨能力
2.1.3 時間分辨能力
2.1.4 顏色分辨能力
2.1.5 眼球運動
2.1.6 空間知覺
2.2 雙眼視覺
2.2.1 雙眼視野
2.2.2 雙眼視覺功能
2.3 深度暗示
2.3.1 心理深度暗示
2.3.2 生理深度暗示
2.4 錯覺圖像
2.5 基于雙目視差的3D顯示原理
參考文獻
第3章 2D顯示技術與器件概述
3.1 LCD技術與器件
3.1.1 LCD概述
3.1.2 三種主要的LCD器件
3.1.3 LCD的工作模式
3.2 PDP技術與器件
3.2.1 PDP的結構與原理
3.2.2 PDP的種類
3.2.3 PDP的特點
3.3 OLED技術與器件
3.3.1 OLED的結構與原理
3.3.2 常見的OLED材料
3.3.3 OLED的種類
3.4 投影顯示技術與器件
3.4.1 LCD投影機
3.4.2 LCOS投影機
3.4.3 DLP投影機
3.5 其他2D顯示技術與器件
3.5.1 FED器件
3.5.2 VFD器件
3.5.3 電泳顯示技術
3.5.4 激光顯示器
參考文獻
第4章 3D動畫技術
4.1 3D動畫的發(fā)展和特點
4.1.1 3D動畫的發(fā)展
4.1.2 3D動畫的特點
4.2 3D幾何造型基礎
4.2.1 3D圖形系統(tǒng)的幾何元素
4.2.2
形體表示的數據模型和過程模型
4.3 正則實體運算與3D物體表示方法
4.3.1 3D實體的正則運算
4.3.2 3D物體的表示方法
4.4 計算機3D圖形處理
4.4.1 模型處理
4.4.2 光照處理
4.4.3 材質處理
4.4.4 其他處理
4.5 3D建模軟件3ds Max簡介
參考文獻
第5章 助視3D顯示技術與器件
5.1 分色3D顯示技術與器件
5.1.1
互補色3D顯示的原理與器件
5.1.2 光譜分離3D彩色顯示技術
5.2 偏振光3D顯示技術與器件
5.2.1
偏振光3D顯示的結構與原理
5.2.2
單投影機偏振光3D顯示系統(tǒng)
5.2.3 直視偏振光3D顯示器
5.3 快門3D顯示技術與器件
5.3.1
快門3D顯示系統(tǒng)的結構與原理
5.3.2
液晶快門眼鏡及其配套的顯示模式
5.4 頭盔3D顯示器
5.4.1 頭盔顯示器的結構與原理
5.4.2 頭盔顯示器的部件設計
參考文獻
第6章 光柵3D顯示器
6.1 光柵3D顯示器的結構與原理
6.1.1
光柵3D顯示器的基本結構與工作原理
6.1.2 光柵3D顯示器的部件
6.1.3 多視點3D顯示與斜置光柵
6.2 狹縫光柵的設計
6.2.1 前置狹縫光柵的設計
6.2.2 后置狹縫光柵的設計
6.3 柱透鏡光柵的設計
6.3.1 柱透鏡單元光傳輸特性
6.3.2 柱透鏡光柵參數的確定
6.4 合成圖像的生成方法
6.5 光柵3D顯示器的視區(qū)與串擾
6.5.1 立體視區(qū)
6.5.2 立體圖像的串擾
參考文獻
第7章 光柵3D顯示技術
7.1 莫爾條紋的消除方法
7.2 偽立體圖像的消除方法
7.2.1 全黑視差圖像法
7.2.2 偏光條柵法
7.2.3 頭部跟蹤法
7.3 狹縫光柵3D顯示器的串擾減小方法
7.3.1
基于減小狹縫光柵透光條寬度的方法
7.3.2 基于階梯狹縫光柵的方法
7.3.3 基于雙狹縫光柵的方法
7.4 柱透鏡光柵3D顯示器的串擾減小方法
7.4.1
基于視差圖像灰度調整的方法
7.4.2 基于子像素位置調整的方法
7.5 高分辨率3D顯示的實現方法
7.5.1 空間復用技術
7.5.2 高幀頻技術
7.5.3 雙光柵技術
7.6 2D/3D顯示兼容的實現方法
7.6.1
狹縫光柵2D/3D顯示兼容的實現方法
7.6.2
柱透鏡光柵2D/3D顯示兼容的實現方法
參考文獻
第8? 視差圖像獲取之立體拍攝技術
8.1 立體相機結構
8.1.1 立體相機和立體拍攝概念
8.1.2 立體相機擺放結構
8.2 拍攝物空間與顯示像空間的關系
8.2.1
拍攝物空間與顯示像空間的坐標系變換
8.2.2
各種相機結構的拍攝物空間與顯示像空間的關系
8.3 立體圖像失真
8.3.1 深度非線性化
8.3.2 剪切失真
8.3.3 木偶劇效應
8.3.4 紙板效應
8.3.5 梯形失真
8.3.6 顏色失真
8.4 視差圖像的視差畸變校正方法
8.5 視差圖像的顏色校正方法
8.6 視差圖像移位法
8.7 立體相機間距的選取方法
參考文獻
第9章 視差圖像獲取之2D轉3D技術
9.1 基于雙目視差的深度圖像提取方法
9.1.1 立體匹配算法
9.1.2 深度圖像的計算
9.2 立體匹配算法的工作流程
9.2.1 匹配基元的選擇
9.2.2 立體匹配算法約束準則
9.2.3 相似性測度
9.3 基于運動視差的深度圖像提取方法
9.3.1 運動分析
9.3.2 基于運動矢量的深度描述
9.4 基于線性透視的深度圖像提取方法
9.4.1 消失線與消失點的提取
9.4.2 梯度面構建與深度分配
9.5 其他深度圖像提取方法
9.5.1 基于大氣透視的方法
9.5.2 基于離焦的方法
9.5.3 基于聚焦的方法
9.5.4 基于單幅圖像離焦的方法
9.6 深度圖像的后續(xù)處理方法
9.6.1 雙邊濾波法
9.6.2 聯合雙邊濾波法
9.6.3 三步聯合雙邊濾波法
9.7 視差圖像的生成方法
9.7.1 視差圖像的生成原理
9.7.2 場景實際深度的計算
9.7.3 視差圖像的生成方法
參考文獻
第10章 多視點視頻壓縮與編碼
10.1 多視點圖像的表示法
10.1.1
2D圖像加深度圖像表示法
10.1.2 對象/模型表示法
10.1.3 分形表示法
10.1.4 變換域表示法
10.2 多視點圖像的壓縮方法
10.2.1 預測法
10.2.2
預測法中影響視差求取的因素
10.2.3 變換域法
10.2.4 分形法
10.3 多視點圖像的編碼方法
10.3.1 編解碼結構
10.3.2 編碼方法
10.4 MPEG-2和MPEG-4編碼協(xié)議
10.4.1 MPEG-2編碼協(xié)議
10.4.2 MPEG-4編碼協(xié)議
10.5 H.264/MPEG-4 AVC編碼協(xié)議
10.6 多視點視頻編碼
10.6.1 MVC標準
10.6.2 MVC編碼工具
參考文獻
第11章 立體觀看視疲勞
11.1 立體觀看視疲勞概述
11.1.1 立體觀看視疲勞概念
11.1.2
立體觀看視疲勞的產生原因
11.1.3
立體觀看視疲勞的評價方法
11.2 兩眼集合與焦點調節(jié)
11.3 引起立體觀看視疲勞的器件因素
11.3.1 助視3D顯示器
11.3.2 光柵3D顯示器
11.4 引起立體觀看視疲勞的其他因素
11.4.1 水平視差和垂直視差
11.4.2 有缺陷的左右視差圖像
11.4.3 觀看者和觀看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第12章 集成成像3D顯示技術與系統(tǒng)
12.1 集成成像概述
12.1.1 集成成像的原理
12.1.2 集成成像的特點
12.1.3 集成成像的種類
12.1.4 集成成像的發(fā)展史
12.2 顯示模式和觀看特性參數
12.2.1 顯示模式
12.2.2 觀看特性參數
12.3 深度反轉及其解決方法
12.3.1 深度反轉的成因
12.3.2
實現無深度反轉的實虛模式轉換法
12.3.3
實現無深度反轉的兩步拍攝法
12.4 消串擾和深度反轉的漸變折射率透鏡法
12.4.1 漸變折射率透鏡的特性
12.4.2 消串擾和深度反轉的原理
12.5 圖像分辨率和觀看視角的改進技術
12.5.1 提高圖像分辨率的技術
12.5.2 增大觀看視角的技術
12.6 增強圖像深度的技術
12.6.1 復合透鏡陣列法
12.6.2 可變焦透鏡陣列法
12.6.3 雙顯示屏法
12.7 3D/2D可轉換集成成像顯示系統(tǒng)
參考文獻
第13章 體3D顯示技術與系統(tǒng)
13.1 基于動態(tài)屏的體3D顯示技術與系統(tǒng)
13.1.1 顯示系統(tǒng)結構
13.1.2 動態(tài)屏的特性
13.1.3 3D成像原理與過程
13.1.4 性能提升的技術問題
13.2 基于上轉換發(fā)光的體3D顯示技術與系統(tǒng)
13.2.1 上轉換發(fā)光原理
13.2.2 系統(tǒng)結構與原理
13.2.3 上轉換發(fā)光材料的特點
13.3 基于層屏的體3D顯示技術與系統(tǒng)
13.3.1 系統(tǒng)結構與原理
13.3.2 層屏的設計與工作原理
13.3.3 投影機鏡頭的設計
13.3.4 圖形失真及其解決方法
參考文獻
第14章 全息3D顯示技術
14.1 全息技術概述
14.2 全息技術理論
14.2.1 全息波前記錄
14.2.2 全息波前再現
14.3 光學全息
14.3.1 同軸全息和離軸全息
14.3.2
菲涅耳全息和夫瑯禾費全息
14.3.3 體積全息
14.4 全息3D顯示技術
14.4.1 合成全息3D顯示技術
14.4.2 數字全息3D顯示技術
14.4.3
基于可擦寫材料的全息3D顯示技術
參考文獻
第15章 3D顯示的應用系統(tǒng)
15.1 立體監(jiān)控
15.2 3D游戲
15.3 3D測量
15.4 立體鼠標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第1章 緒論  作為信息鏈(獲取、處理、存儲、傳輸、顯示)中重要的一環(huán),顯示是當今發(fā)展的重要信息技術之一。“更真實地還原所見世界”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目標,這一目標也一直促進著顯示技術的發(fā)展。自20世紀以來,隨著顯示技術的革新,從小尺寸到大尺寸、從黑白到彩色、從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CRT)到平板顯示(flatpanel display,FPD)、從模擬到數字、從標清到高清,一代又一代的顯示技術使得人們的視覺體驗逐漸變得更真實。然而,人們依然沒有停止尋找更真實視覺體驗的步伐,3D顯示(three-dimensional display,三維顯示)替代2D顯示(two-dimensional display,二維顯示)或兩者并存將成為未來發(fā)展趨勢。  1。1 3D顯示的概念與分類  3D顯示與立體顯示沒有嚴格的區(qū)別,本書將它們視為等同的概念。若3D顯示與2D顯示相對應,那么,立體顯示就與平面顯示相對應。本書主要采用2D顯示和3D顯示這兩個術語。3D顯示是指采用光學等多種技術手段來模擬實現人眼的立體視覺特性,將空間物體以3D信息再現出來,呈現出具有縱深感的立體圖像的一種顯示方式。3D顯示器/電視機是指能夠顯示具有完整深度信息的立體圖像的顯示器/電視機。由于顯示器和電視機都是信息顯示的終端設備,它們的顯示原理與技術相似,故本書將主要提及顯示器。3D顯示器的實際顯示效果一般無法在平面紙張上給出,在圖1。1中給出了兩種3D顯示器及其顯示效果示意圖。其中,相比于2D顯示,3D顯示提供給觀看者更加強有力的沉浸感和震撼力。隨著3D顯示的技術發(fā)展和產品商業(yè)化,人類的視覺體驗將再次革新,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逼真再現即將變?yōu)楝F實。人們之所以能夠輕易地判斷出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及不同物體間的相對位置,是因為人眼具有立體視覺,這將在第2章中詳細敘述。簡言之,人們用以感知空間的主要生理機能有焦點調節(jié)、兩眼集合、雙目視差及單眼移動視差等。其中,雙目視差擔負著立體空間知覺的核心任務。焦點調節(jié)是為了把所注視的物體清晰地成像到視網膜上的眼球動作;兩眼集合是當人在注視某個物體時左右眼視線往注視點上交匯而產生的眼球動作;雙目視差是指由于人的左右眼從不同角度觀看物體,從而成像于左右眼視網膜上的圖像略有差異;單眼移動視差是指當觀看者或被觀看物體發(fā)生移動時人眼將看到物體的不同側面。3D顯示就是以人眼的立體視覺特性為基礎的。隨著人們對3D顯示認識的不斷加深?已提出各種技術實現了多種3D顯示方式。目前,主流的3D顯示主要有眼鏡3D顯示、頭盔3D顯示、光柵3D顯示、集成成像3D顯示、體3D顯示、全息3D顯示等。可采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將這些3D顯示進行分類,使其系統(tǒng)化和規(guī)范化。通常而言,分類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根據觀看者在觀看立體圖像時是否需要佩戴眼鏡等助視設備將3D顯示分為助視3D顯示和裸視3D顯示兩大類,第二種根據是否存在顯示機理和人眼視覺生理之間的矛盾將3D顯示分為助視/光柵3D顯示和真3D(true3D)顯示兩  大類。在第一種分類中,眼鏡3D顯示、頭盔3D顯示屬于助視3D顯示,光柵3D顯示、集成成像3D顯示、體3D顯示、全息3D顯示屬于裸視3D顯示。裸視3D顯示中的光柵3D顯示又包括兩視點和多視點3D顯示兩種,而多視點3D顯示又稱為在第二種分類中,真3D顯示是通過各種手段在空間里直接顯示出物體圖像或使物體在一定空間范圍內成再現像,它不存在顯示機理和人眼視覺生理之間的矛盾,沒有立體觀看視疲勞。真3D顯示目前主要包括集成成像3D顯示、體3D  顯示和全息3D顯示等裸視3D顯示。助視/光柵3D顯示主要是基于雙目視差原理,讓觀看者雙眼分別觀看到不同的視差圖像,即左眼看左視差圖像,右眼看右視差圖像,然后經觀看者的大腦融合,從而使觀看者感知到立體圖像,它存在顯示機理和人眼視覺生理之間的矛盾,有立體觀看視疲勞。助視/光柵3D顯示目前主要包括助視3D顯示和光柵3D顯示。其中,根據分色眼鏡、偏振光眼鏡、快門眼鏡和頭盔等分光元件的不同,助視3D顯示分為分色3D顯示、偏振光3D顯示、快門3D顯示和頭盔3D顯示等;而光柵3D顯示根據所采用的光柵的不同可分為狹縫光柵3D顯示和柱透鏡光柵3D顯示?! ∩鲜龈鞣N3D顯示的技術與器件將在本書后續(xù)章節(jié)陸續(xù)進行詳細介紹?! ?。2 3D顯示的發(fā)展歷程  早在1833年,立體畫就已經誕生了。當時,英國人Wheatstone利用雙目視差法在兩張手繪的草圖上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第一組視差圖像對,此外,他也是第一個利用雙目視差原理制作出立體鏡的人。1838年,Wheatstone向英國皇家科學院提交了一篇名為On some remarkable and hitherto unobserved phenomena of  binocular vision的科學論文,第一次提出了3D顯示技術,文中提出的體視觀片器標志著3D顯示技術正式開始發(fā)展。隨后,Brewster和Horus分別對這種體視觀片器做了改進,改進后的立體鏡可以使觀看者觀看到具有立體感的圖片。1854年,一個默默無聞、沒受過多少教育的商人Swan在倫敦成立了第一個立體鏡公司,在之后的4年內,他賣出了超過100萬個立體鏡及各式各樣的立體圖片,從而瞬間成為頗有財富并極有聲望的人,這是第一次立體產品的大量商品化。1861年,美國人Scovill設計出第一臺雙鏡頭立體相機。1891年,Anderton提出可利用光的偏振特性制作3D投影機。照相術的發(fā)明又使得立體相片在19世紀晚期大受歡迎。進入20世紀,3D顯示技術快速發(fā)展。1903年,美國人Ives提出了一種雙鏡立體成像技術,又稱之為視差立體照相,由狹縫光柵和特制的圖像組合構成。1908年,法國科學家Lippmann提出了基于微透鏡陣列的集成照相術,即集成成像技術。1911年,莫斯科國立大學的Sokolov教授用針孔陣列代替微透鏡陣列板實現了集成成像,而微透鏡陣列板進行集成照相術的實驗直到1948年才由蘇聯的Ivanov和Akimakina共同完成,但集成照相術隨之因為技和制造的難度而停滯不前。1939年,第一家大型立體電影院在紐約舉行的世界博覽會內建立,當時播放的是黑白影片,且觀看者需要佩戴偏振光眼鏡。20世紀50年代,基于紅青互補色的分色3D顯示技術被提出并運用到電影上,紅青眼鏡立體電影風行一時。此時,彩色電視技術也已經發(fā)展到實用階段,于是,出現了互補色立體分像電視技術,但由于彩色信息損失大及電視機本身的“串色”現象而限制了該技術的發(fā)展。1948年,匈牙利物理學家Gabor提出了全息術并發(fā)表了相關論文。全息術吸引了一些研究人員的注意,但并沒有被廣泛重視,直至1960年激光的發(fā)明為全息術提供了相干光源,全息術隨之迅速發(fā)展,同時在全息顯示領域也得到應用。全息顯示以波面形式再現空間物體,給人眼提供了各種立體視覺深度暗示,是公認的最理想的3D顯示。然而,由于現有顯示設備的分辨率還遠遠滿足不了需求,并且圖像信息量也很龐大,因而在技術上還有待突破。20世紀30年代初,科學家們考慮將集成照相術中的微透鏡陣列簡化成柱透鏡光柵,提出了柱透鏡光柵3D顯示技術。在這之后,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的廠商紛紛開始研制柱透鏡光柵,柱透鏡光柵3D畫迅速發(fā)展。20世紀70~80年代,隨著液晶光開關的發(fā)明,僚于液晶光開關的快門3D電視機和投影機在日本研制成功。20世紀90年代,隨著FPD技術,特別是液晶顯示(liquidcrystaldisplay,LCD)技術的發(fā)展,基于狹縫光柵和柱透鏡光柵的3D顯示技術取得很大突破?! ?996年,在Science上發(fā)表的題為Athree-color,solid-state,three-dimensionaldisplay的文章,介紹了基于上轉換熒光材料和激光掃描的體3D顯示。進入21世紀,3D顯示技術成為非常引人注目的前沿科技,其中,裸視3D顯示更是成為研究的重點。采用光柵3D顯示可以做出小到手機屏、大到上百英寸①大屏幕的立體效果良好的3D顯示器,此外,結合2D/3D兼容、頭部跟蹤、互動等技術可實現立體效果佳且能夠友好交互的3D顯示系統(tǒng)。在體3D顯示方面已研制出9000萬體素的3D顯示系統(tǒng),可以從任何角度(水平360°,垂直270°)觀看,完全達到虛擬實境的效果。在全息3D顯示方面,也已開發(fā)出利用全息技術再現影像的立體影像顯示器,目前又研究出一種可擦寫光致折變聚合物全息3D材料,有望實現全息3D視頻顯示。總之,170多年來,3D顯示技術一直受到不同時代人的青睞,在不停地發(fā)展和成長著;在這期間,也出現了眾多出色的研究團體,他們研制出了各種性能良好的3D顯示器,但迄今為止,這些產品還遠未達到人們的要求,實現人類再現真實世界的夢想仍需我們不斷努力?! ?。3 3D顯示的應用與意義  人類生活的這個世界,大至星系,小至微觀粒子本身,都是3D立體的。然而,目前大多數顯示設備只能實現2D顯示,人們只能通過平時生活中所累積的經驗及平面圖像中的陰影等信息去判斷顯示平面上物體間的前后位置關系。在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普通2D顯示在某些方面已經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3D顯示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大力發(fā)展的新型顯示。最近幾年,3D顯示異常火爆,并已經開始進入老百姓的生活。2009年12月,由Cameron執(zhí)導、耗資5億美元的電影巨作《阿凡達》掀起了全球3D熱潮。隨著  3D電視(3DTV)的火爆升溫,3D電視臺、3D電視節(jié)目、3D電視網絡也隨之如火如荼地發(fā)展。2008年,日本有線BS11頻道開始播送3D節(jié)目。2010年4月,天空傳媒開辦3D電視頻道。2010年6月,ESPN開設新的3D體育頻道。2010年6月,南非世界杯成為史上首次進行3D轉播的世界杯比賽。種種跡象表明,3D顯示是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是顯示領域的又一個里程碑!3D顯示在國民經濟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可觀的商業(yè)前景。當今全球的顯示市場達到數百億美元,具有3D顯示功能的顯示器價格大大高于相應規(guī)格的2D顯示器,如果3D顯示逐步取代2D顯示,全球將增加數百億美元的顯示市場。3D顯示技術應用前景廣闊,可以用在廣告、游戲、電視、醫(yī)療、科技、教育、制造、建筑和軍事等諸多領域。下面分別從影視娛樂、廣告?zhèn)髅?、醫(yī)療衛(wèi)生、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和軍事國防這5個領域簡要介紹3D顯示的應用與意義?! ?。視娛樂  《閃電狗》、《阿凡達》及《諸神之戰(zhàn)》等3D電影的放映,使觀看者體驗到2D顯示無法比擬的視覺沖擊力。事實證明,3D影片有著良好的票房,而且避免了傳統(tǒng)影片的盜版問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必將受到電影從業(yè)人員的青睞。3D電視被認為是下一代更自然、更真實的家庭娛樂發(fā)展方向,不久的將來,觀看者坐在家里就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電視節(jié)目,盡情享受視覺沖擊。3D游戲也是3D顯示的重要應用領域,現在的眾多游戲產品都是基于3D動畫技術,若能將游戲和3D顯示技術相結合,將使游戲玩家感覺置身于游戲場景中,充分體會游戲帶來的緊張刺激?! ?。廣告?zhèn)髅健 ?D顯示在廣告?zhèn)髅筋I域應用廣泛。3D顯示在地鐵、機場、商場等公共場所已經開始作為新型信息載體使用。3D數字標牌等廣告更易讓觀看者駐足欣賞,從  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強化廣告投放效果,創(chuàng)造更多廣告價值,為廠商和廣告商們帶來經濟利潤。在媒體宣傳方面,3D顯示以其獨特效果與創(chuàng)新手段,達到了普通宣傳手段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3。醫(yī)療衛(wèi)生  不管是直接顯示測試和診療實況,還是遠程診斷,3D顯示都可以提供比2D顯示更多、更準確的視覺信息。在外科手術中,為了正確地把握病灶的形狀和縱  深信息,需要將內窺鏡檢測到的信息準確地顯示出來,3D顯示技術的應用可以輕松地將內窺鏡檢測到的信息顯示在3D顯示器上,為醫(yī)生的準確判斷帶來很大幫助。隨著各級醫(yī)療機構HIS和PACS的興建,網絡醫(yī)療正逐漸成為今后醫(yī)學發(fā)展的一個必然趨勢。網絡醫(yī)療的基礎核心之一就是可視化的醫(yī)學模型和圖像,它直接影響醫(yī)生對遠端病情的診斷。應用3D顯示技術可以將遠方的場景圖像傳輸到醫(yī)院,醫(yī)生從3D顯示器上所顯示的信息更清晰地了解病情,并?時有效地進行診斷和治療,從而為病人爭取寶貴時間。不僅如此,3D顯示在MRI和CAT成像、手術模擬和培訓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應用?! ?。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是人們通過計算機對復雜數據進行可視化、操作及實時交互的環(huán)境。3D顯示技術將物體的空間信息可視化,形成一個逼真的環(huán)境,使得觀看者仿  佛置身于所顯示的物體空間中,產生很好的沉浸感。此外,利用各種帶有力反饋的操縱桿、方向盤、數據手套等傳感設備將使用者的意志輸入計算機,經處理后對3D顯示場景中的物體產生影響,從而實現人機交互3D顯示在虛擬現實領域應  用非常廣泛,如室內設計、城市規(guī)劃等,設計人員可將規(guī)劃設計方案以數字模型顯示在3D顯示器上,然后通過在3D場景中任意漫游,從而發(fā)現很多不易察覺的設計缺陷,減少由于事先規(guī)劃不周全而造成的損失?! ?hellip;…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3D顯示技術與器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4條)

 
 

  •   講述了3D技術的方方面面,可以做一個系統(tǒng)的了解
  •   國內相關的書很少,有一本讀,感覺很不錯了
  •   看上去是真正專家級人物寫的,現在很多書如**,是一些假的專家寫的,但這本書的確很專業(yè)
  •   書質量很好 而且送貨速度超快
  •   書不錯~送的也很快~
  •   非常喜歡,推薦
  •   內容較深,建議初學者使用
  •   書本質量還不錯,很正版
  •   這是一本由業(yè)內專家撰寫,高屋建瓴鳥瞰3D技術發(fā)展的書,內容豐富——從3D的起源到3D未來的發(fā)展,這一切圍繞著人體視覺生理的需要;篇幅的編排條理清晰——首先對3D技術進行了合理的分類,再逐一分章分節(jié)的詳解……

    不過書中缺乏對市面主流的3D顯示技術的分析和講解以及評論,例如,目前大量上市的偏光3D電視為什么清晰度達不到全高清?而書中明明介紹了解決方案,廠家為什么沒有采用呢?出于成本?技術不成熟,不管怎樣的情況,書中都應該有所提及;快門3D電視為什么在亮度上成為大家詬病的對象之一?書中的論述讓人更擔心的是偏光電視的亮度問題,但實際上卻是快門式的亮度存在問題,何解?

    這本書很適合3D影視發(fā)燒友、家庭影院發(fā)燒友,一般大眾無此需要,因為真正在技術、價格及觀看形式都適合普及的3D產品5年內不要想;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就不必了,因為里面沒有實用的核心技術的闡述,我想這屬于商業(yè)秘密吧。
  •   對3d顯示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綜合的概述。側重裸眼3d的研究和涉及。對相關工作者有很重要的意義。
  •   關于3D顯示方面比較新的一本書
  •   書是昨天收到的,因為是老師推薦讓買的,所以買的時候也沒太多看內容介紹,拿到書后看了看,內容介紹還算不錯,因為國內目前這方面的書不算多,所以有興趣的可以作為入門的了解一下
  •   這算是國內第一本專門講述3D的書了,正在看,覺得講的還挺全面的
  •   對于初學者有點高深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