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作物育種學

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奧) J.Vollmann (加) I.Rajcan 著  頁數(shù):421  

內(nèi)容概要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高新技術叢書:油料作物育種學》用19章的篇幅介紹了油料作物遺傳育種概論,食用與非食用植物油的遺傳改良,以及17種油料作物(大豆、甘藍型油菜、其他十字花科油菜、向日葵、亞麻、棉花、花生、蓖麻、油棕、椰子、橄欖、紅花、罌粟、油用裸仁南瓜、油用玉米、雷斯克勒和萼距花)的育種理論、技術方法和最新研究進展。本書針對每種作物,分別介紹了該作物起源進化、品種分類、遺傳資源、育種目標、育種技術方法、育種成就、生物技術和種子生產(chǎn)等方面內(nèi)容,既涉及單子葉植物又涉及雙子葉植物,既涉及生育期很短的一年生植物,也涉及壽命達2000年的木本植物。育種方法涵蓋了無性系育種、純系育種、雜交育種、雜交種育種和生物技術育種等方面。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高新技術叢書:油料作物育種學》各章均由該領域國際著名專家執(zhí)筆撰寫,充分反映了學科最新研究進展,是學習油料作物育種不可多得的重要參考書。本書是為育種工作者準備的,同時也可以供從事農(nóng)學、分子生物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病理學和食品科學等專業(yè)的讀者參考。

書籍目錄

譯者序中文版序序前言第1章 油料作物遺傳育種1.1 引言1.2 作物馴化與遺傳多樣性1.2.1 油料作物的馴化1.2.2 油料作物種質資源1.2.3 油料作物的遺傳多樣性研究舉例1.3 油料作物育種大事記1.4 育種目標1.4.1 含油量1.4.2 種子成分的改變及其在保健和工業(yè)上的應用1.5 油料作物育種展望1.5.1 技術1.5.2 生物學1.5.3 利用參考文獻第2章 食用與非食用植物油的遺傳改良2.1 引言2.2 食用油脂肪酸組成的遺傳改良2.2.1 脂肪酸組成與油脂的功能2.2.2 改良脂肪酸組成的傳統(tǒng)育種方法2.2.3 利用生物技術改良大豆脂肪酸組成2.3 下一代的食用油:ω-3長鏈脂肪酸種子油2.3.1 在植物種子中導入復雜的代謝途徑2.3.2 用植物生產(chǎn)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2.3.3 在植物中通過Δ6需氧去飽和酶途徑生產(chǎn)EPA2.3.4 在植物中利用Δ9延長酶途徑生產(chǎn)EPA2.3.5 在植物中利用需氧延長/去飽和反應途徑生產(chǎn)DHA2.3.6 在植物中利用需氧聚酮合成酶途徑生產(chǎn)DHA2.4 非食用植物油遺傳改良2.4.1 非食用植物油市場2.4.2 高油酸大豆油2.4.3 利用大豆代謝基因工程技術生產(chǎn)工業(yè)用高價值脂肪酸油脂參考文獻第3章 大豆3.1 引言3.2 栽培大豆的起源與進化3.3 品種類別3.4 遺傳資源3.5 主要育種成就3.6 育種目標3.6.1 高含油量3.6.2 脂肪酸成分的改良3.6.3 低飽和脂肪酸3.6.4 高飽和脂肪酸3.6.5 高單不飽和脂肪酸3.6.6 減少反式脂肪酸3.6.7 增加多不飽和脂肪酸3.6.8 增加種子的營養(yǎng)價值3.7 育種方法與技術3.7.1 育種的效果3.7.2 遺傳改良的原因3.7.3 親本和群體結構3.7.4 雜交后代的加代與純合化處理3.7.5 參與式植物育種3.7.6 純系選擇3.7.7 品種內(nèi)變異3.7.8 新技術在植物育種管理中的應用3.8 新型生物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3.8.1 減少飽和脂肪酸--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3.8.2 增加飽和脂肪酸--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3.8.3 高油酸--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3.8.4 低亞麻酸--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3.8.5 高多不飽和脂肪酸--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3.8.6 油脂中的高價值成分參考文獻第4章 油菜4.1 引言4.2 起源和馴化4.3 品種類別4.4 遺傳資源4.4.1 油菜的初級基因庫及其遺傳多樣性4.4.2 利用種間雜交擴大遺傳變異4.5 主要育種成就4.6 育種目標4.6.1 種子產(chǎn)量和油脂產(chǎn)量的潛力及穩(wěn)定性4.6.2 種子成分育種4.7 育種方法與技術4.7.1 傳統(tǒng)品系育種4.7.2 雜交油菜育種與細胞質雄性不育系統(tǒng)4.8 新型生物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4.8.1 組織培養(yǎng)與單倍體育種技術4.8.2 轉基因技術4.8.3 遺傳圖、基因組分析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4.9 種子生產(chǎn)參考文獻第5章 蕓薹屬其他油料作物5.1 引言5.2 起源和馴化5.2.1 白菜型油菜5.2.2 芥菜型油菜5.2.3 埃塞俄比亞芥油菜5.3 品種類別5.3.1 開放授粉品種、綜合品種和雜交品種5.3.2 冬性和春性品種5.3.3 野生型、單低和雙低品種5.4 遺傳資源5.5 主要育種成就5.5.1 油品質5.5.2 餅粕質量5.6 育種目標5.6.1 產(chǎn)量和適應性5.6.2 春化條件與開花期5.6.3 雄性不育5.6.4 自交親和性5.6.5 種子顏色、含油量、蛋白質含量與纖維素含量5.6.6 油的品質5.6.7 餅粕質量5.6.8 抗病5.6.9 抗蟲性5.7 育種方法與技術5.7.1 新型變異來源5.7.2 株系與群體品種的選育5.7.3 雜交種的選育5.7.4 育種技術5.8 新型生物技術在育種的應用5.8.1 遺傳標記與遺傳連鎖圖5.8.2 分子育種5.8.3 分子標記輔助選擇5.8.4 轉基因育種5.9 種子生產(chǎn)參考文獻第6章 向日葵6.1 引言6.2 起源和馴化6.3 品種類別6.4 遺傳資源6.4.1 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護6.4.2 種質資源的評價6.5 主要育種成就6.5.1 前蘇聯(lián)高含油量種質的開發(fā)6.5.2 利用自交系進行雜交的方法6.5.3 新型油脂的開發(fā)6.6 育種目標6.6.1 種子產(chǎn)量6.6.2 形態(tài)及生理性狀6.7 育種方法與技術6.7.1 育種方法6.7.2 育種技術6.8 新型生物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6.8.1 向日葵的遺傳標記與遺傳連鎖圖6.8.2 分子育種6.8.3 轉基因育種6.9 種子生產(chǎn)6.9.1 父母本的保持和擴繁6.9.2 商業(yè)雜交種子的生產(chǎn)參考文獻第7章 亞麻7.1 生產(chǎn)和利用7.2 起源和分類7.3 品種開發(fā)7.4 育種目標7.4.1 產(chǎn)量7.4.2 成熟期7.4.3 抗倒伏性7.4.4 籽粒品質7.5 種質資源7.6 育種程序7.6.1 親本的選擇7.6.2 親本結合的方法7.6.3 育種方法7.7 結語參考文獻第8章 棉花8.1 引言8.2 起源和馴化8.2.1 棉屬的分類8.2.2 馴化8.3 品種類別8.4 遺傳資源8.5 主要育種成就8.5.1 寄主抗性8.5.2 非生物脅迫耐受性8.5.3 農(nóng)藝適應性8.5.4 纖維品質8.5.5 種子性狀8.6 育種目標8.6.1 美國農(nóng)業(yè)部8.6.2 州立大學8.6.3 私人公司8.7 育種方法與技術8.8 新型生物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8.9 種子生產(chǎn)參考文獻第9章 花生9.1 引言9.2 起源和馴化9.3 品種類別9.3.1 市場類型9.4 遺傳資源9.5 主要育種成就9.5.1 佛羅蘭娜品種9.5.2 高油酸含量9.5.3 葉斑病、根結線蟲病和斑萎病抗性9.6 花生育種目標9.6.1 面向農(nóng)民的育種目標9.6.2 面向種子生產(chǎn)企業(yè)和脫殼企業(yè)的育種目標9.6.3 面向產(chǎn)品加工企業(yè)和消費者的育種目標9.7 育種方法與技術9.8 新型生物技術在花生育種中的應用9.8.1 花生分子標記9.8.2 花生分子圖譜9.8.3 花生基因序列分析9.8.4 反向遺傳學技術9.8.5 花生遺傳轉化9.9 種子生產(chǎn)參考文獻第10章 蓖麻10.1 引言10.2 起源和馴化10.3 品種類別10.4 遺傳資源10.5 主要育種成就10.5.1 脂肪酸組成10.5.2 蓖麻毒素10.5.3 蓖麻過敏原10.5.4 質量性狀10.5.5 數(shù)量性狀10.6 育種方法與技術10.6.1 群體選擇法10.6.2 單株選擇與子代測定10.6.3 有性雜交的方法10.7 新型生物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10.8 種子生產(chǎn)參考文獻第11章 油棕11.1 引言11.2 起源和馴化11.3 品種類別11.4 遺傳資源11.5 主要育種成就11.5.1 Tenera雜交改良11.5.2 純化改良11.5.3 其他性狀的改良11.6 育種目標11.6.1 產(chǎn)油量11.6.2 油品質11.7 育種方法與技術11.7.1 育種方法11.7.2 育種技術11.7.3 田間實驗技術11.8 新型生物技術在油棕育種中的應用11.8.1 利用組織培養(yǎng)技術對油棕進行無性繁殖11.8.2 組織培養(yǎng)程序11.8.3 油棕無性系的商業(yè)化種植11.8.4 無性系的保真度和表現(xiàn)檢測11.8.5 分子育種11.9 商業(yè)種子的加工11.10 油棕種子市場11.11 結語參考文獻第12章 椰子12.1 引言12.2 起源和馴化12.3 品種類別12.4 遺傳資源12.5 育種主要成就12.6 育種目標12.7 育種方法與技術12.8 新型生物技術在椰子育種中的應用12.8.1 遺傳多樣性分析12.8.2 遺傳系譜關系12.8.3 雜種測試與品種鑒定12.8.4 椰子的體細胞克隆變異12.8.5 連鎖圖和QTL定位12.8.6 同線性研究12.8.7 離體培養(yǎng)12.9 種子生產(chǎn)參考文獻第13章 橄欖13.1 引言13.1.1 作物的重要性和生產(chǎn)區(qū)域13.1.2 橄欖栽培的主要問題13.1.3 橄欖油的類型和特性13.1.4 橄欖種植的古老和近代史13.2 起源和馴化13.3 品種類別13.3.1 橄欖栽培種資源13.3.2 栽培種的分類13.3.3 橄欖栽培種的鑒定13.4 遺傳資源13.4.1 油橄欖的分類和分布13.4.2 橄欖的自然多樣性13.4.3 野生橄欖13.4.4 相關亞種13.5 育種主要進展13.6 育種目標13.7 育種方法與技術13.7.1 傳統(tǒng)育種13.7.2 無性系選育13.7.3 抗病性選育13.7.4 品種間雜交育種13.7.5 分子標記育種13.8 新型生物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13.8.1 器官形成與再生13.8.2 遺傳操作13.8.3 其他離體培養(yǎng)技術13.9 結語參考文獻第14章 紅花14.1 引言14.2 起源和馴化14.3 同栽培紅花的育種相關的物種組群14.4 遺傳資源14.5 主要育種成就14.6 育種目標14.7 雜交技術和育種方法14.7.1 雜交技術14.7.2 育種方法14.8 新型生物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14.9 種子生產(chǎn)參考文獻第15章 罌粟15.1 引言15.2 起源和馴化15.3 遺傳資源和品種類別15.4 育種目標15.5 育種方法與技術15.5.1 生物和遺傳特性15.5.2 育種方法15.6 新型生物技術在罌粟育種中的應用15.7 主要育種成就15.7.1 生產(chǎn)生物堿的工業(yè)用品種15.7.2 種子和油作為烹飪用的罌粟品種的育種參考文獻第16章 油用裸仁南瓜16.1 引言16.1.1 利用裸仁南瓜種子作為糧食作物16.1.2 南瓜裸仁種子表現(xiàn)型的來源16.2 南瓜種子的營養(yǎng)成分16.2.1 南瓜子油的抗氧化活性16.2.2 用β-谷甾醇治療BPH病癥16.3 裸仁種子性狀的遺傳學16.4 油料種子南瓜育種的當前目標16.4.1 增加種子產(chǎn)量16.4.2 產(chǎn)量組成16.4.3 種子大小和種子數(shù)目16.4.4 灌木型生長習性16.4.5 抗病16.4.6 拓展油料種子南瓜的遺傳基礎16.5 新型生物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參考文獻第17章 油用玉米17.1 引言17.2 玉米種子的結構與組成17.3 現(xiàn)代玉米育種17.3.1 品種資源17.3.2 雜種優(yōu)勢和近交/雜交種的概念17.3.3 近交系選育17.3.4 雜交種選育17.4 輪回選擇17.5 美國伊利諾伊州的高低含油量長期選擇實驗17.6 其他高含油量育種的例子17.6.1 輪回選擇與高含油量育種17.6.2 高含油量育種及其商業(yè)化17.6.3 頂交法與高含油量育種17.7 結語參考文獻第18章 新作物雷斯克勒育種18.1 引言18.2 起源和馴化18.3 遺傳資源18.4 主要育種成就18.5 育種目標18.5.1 含油量及脂肪酸組成18.5.2 種子產(chǎn)量18.5.3 廣適性和短生長周期18.5.4 自交留種18.6 育種方法與技術18.7 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應用18.8 種子生產(chǎn)參考文獻第19章 萼距花19.1 引言19.2 馴化和選育歷史19.2.1 油料作物育種19.3 遺傳資源19.4 萼距花生產(chǎn)方面取得的進展19.4.1 萼距花PSR2319.4.2 商業(yè)化19.4.3 產(chǎn)品開發(fā)19.5 育種目標19.5.1 高月桂酸19.5.2 抗蟲19.5.3 花青素突變19.6 育種方法19.6.1 基因工程育種19.7 結語參考文獻索引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油料作物育種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