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4 出版社:商務(wù)印書館 作者:林安梧 頁數(shù):314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新儒學”之于“舊儒學”,“后新儒學”之于“新儒學”,過程是不斷因革損益的,既有理解,也有瓦解,因之而有進一步的重建,既有詮釋,也自有轉(zhuǎn)化,在轉(zhuǎn)化中有著進一步的創(chuàng)生。《儒學革命:從“新儒學”到“后新儒學”》是作者林安梧探索儒學,從“新儒學”到“后新儒學”的心路歷程,寫作時間也是跨越近三十年。本書分為三大部分,“本論”、“廣論”、及“對談與筆札”。“本論”旨在以本立論,由流溯源,給出哲學理論的概括和建構(gòu)。“廣論”則廣而論之,隨順本論之調(diào)性。“對談與筆札”則較隨興卻是沉淀,可看出思想的蘊蓄過程。
作者簡介
臺灣師范大學中國文學系所教授,臺灣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鵝湖》主編、社長。著有:《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等多部著作。
書籍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當代新儒家述評
第二章 當代新儒家在中國思想史上意義之檢討——對一九五八年《中國文化宣言》的一個省察
第三章 “當代新儒學”及其相關(guān)問題之理解與反省
第四章 牟宗三先生之后:“護教的新儒學”與“批判的新儒學”
第五章 咒術(shù)、專制、良知與解咒——對“臺灣當代新儒學”的批判與前瞻對于《后新儒家哲學論綱》的詮解
第六章 “生活世界與意義詮釋”論綱——后新儒學的“存有學”與“詮釋學”
第七章 “黨國儒學”的一個側(cè)面思考——以《科學的學庸》為核心的理解與檢討
第八章 “革命”的孔子——熊十力儒學中的“孔子原型”
第九章 《論語》與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文明——交談、啟示與文明治療
第十章 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儒學、《論語》與交談
第十一章 后新儒家的哲學向度——訪林安梧教授論“后新儒學”
第十二章 John Makeham訪談林安梧論“儒學轉(zhuǎn)向”
第十三章 后新儒?的懷想——麥迪遜手記
第十四章 后新儒學的基本建構(gòu):道統(tǒng)系譜、心性結(jié)構(gòu)、存有三態(tài)論、本體詮釋學——近十年來我的哲學思考之一斑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4.5.韋伯意義的解咒是神人徹底的分隔,然而這樣的分隔一方面使得人的工具理性凸出到最為首出的地位,而另方面則亦使得神人之間的張力達到一不可言喻的境地。這樣的解咒是現(xiàn)代化意義下的解咒,正如同韋伯所說,這又陷入到一鐵籠(ironcage)之境。其實,我們亦可以將此鐵籠理解為現(xiàn)代化下的咒術(shù)。4.6.所不同于韋伯義下的解咒,后當代新儒學當開啟一新的解咒方式,此一方面繼承著原先性命天道相貫通的傳統(tǒng),而另方面則又不陷在此傳統(tǒng)之中。也就是說,并不是去解消掉性命天道相貫通的基本構(gòu)造,而是由此性命天道相貫通的結(jié)構(gòu)轉(zhuǎn)化成一嶄新的詮釋。如此一來,“天”不再是原先的“形而上”之天,而是天地(生活世界)之總體所成之天;“天人合一”所指的就不再是人與形而上的道體融合冥契為一,而是人與天地(生活世界)交與參贊所成之總體的合一。如此而說的“天人合一”就不落在智的直覺之朗現(xiàn)照明而說的合一。4.7.顯然地,這樣的“天人合一”說,其結(jié)構(gòu)仍然不悖原先性命天道相貫通的結(jié)構(gòu),而且它不是封閉了天人的通道,而是將原先超越而凸起的形而上之實體,或者被人們所極端超越對象化所成的人格神,一體平鋪,使之人如其為人,天如其為天,天人本是相與參贊所成的一個總體,如此,則無恐怖相、無畏懼相、無緊張相,只是坦蕩蕩而已。這方可以化解現(xiàn)代化之后種種恐怖、緊張、怖栗。5.關(guān)于教育與環(huán)境之問題,后新儒家不以強調(diào)“適應(yīng)”與“感通”為主,而是以強調(diào)“克服”與“創(chuàng)造”為主。其所注重的不是以一超越的形式性原則來對治當前的問題,而是以內(nèi)在的根源性動力來開啟一新的可能。此開啟即是創(chuàng)造,即是克服。
編輯推薦
《儒學革命:從"新儒學"到"后新儒學"》是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