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與海外華人的文化適應

出版時間:2009-09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朱峰  頁數:205  
Tag標簽:無  

前言

  朱峰博士的新著《基督教與海外華人的文化適應——近代東南亞華人移民社區(qū)的個案研究》緣自其于香港中文大學的宗教研究博士論文。該論文的研究在重構歷史的同時,更強調發(fā)掘藏于知識理性中的一些定見或偏見。而突破自身社會、文化甚至學科偏見的知識,常產生于對邊緣、邊界的探索。對中國傳統(tǒng)建制性宗教來說,基督教無疑是邊緣性的宗教;對中國本土傳統(tǒng)的政治經濟歷史而言,海外華人社會的研究同樣是個邊緣性的議題。朱峰博士選擇了海外華人基督教這個課題進行博士論文研究,嘗試用較新的視角、豐富的史料,敘述了砂拉越詩巫這個海外華人基督教社區(qū)的歷史,旨在拓寬人們對中國基督教研究的視野,加深人們對海外華人社會的認識。其中,他的研究至少有兩點發(fā)現:  一是普世性與地方性融合的基督教會:基督教進入中國,通過教育、醫(yī)療、出版等方式,為華人基督徒提供了一個向上層社會流動的網絡?;浇虆⑴c移民海外的史實,卻證明基督教會亦為華人基督徒提供了一個世界性的橫向流動網絡,幫助華人基督徒向外流動,拓展新的生存空間。這既是華人遷移海外傳統(tǒng)的一個片斷,因為促使這批移民形成的最根本原因,仍然是生存的壓力;也是基督教在世界傳播歷程的一個縮影,因為基督教自誕生之曰起就與人類移民活動息息相關,遠自從摩西出埃及到猶太人大流散,近至“五月花”號移民美國。而在基督徒移民建立的海外華人社區(qū)中,我們同時看到了海外華人社團傳統(tǒng)和西方基督教傳統(tǒng)的身影?! 《嵌嘣耘c延續(xù)性并存的文化傳統(tǒng):傳統(tǒng)是歷史中形成的,也隨著歷史流轉。而多元的時代亦非始自今日。近代來華傳教活動興起后,基督教成為東南沿海地方性文化傳統(tǒng)之一,并隨著移民活動流傳海外。在近代東南亞華人基督教社區(qū)中,來自西方的基督教會作為東南沿海地方性小傳統(tǒng)的一部分亦由此進入了海外華人文化適應的參照視野。他們在中國屬于亞文化,從未被視為中華文化的“正統(tǒng)”代表,卻在海外華人社區(qū)、族群以及認同各方面確保了海外華人的中華文化認同,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性。我們亦發(fā)現,不論是在近代中國本土。還是在海外華人社會,華人信徒們在嘗試詮釋儒家經典,擴展中國傳統(tǒng)儒家價值體系,建立自我定義的新語境,為自己的信仰辯護。很顯然,在融入新處境的時候,他們的話語仍然緣自原先的文化傳統(tǒng)?! 〗陙?,學術界開始關注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研究,基督教的學術身份也經歷了從“西方宗教”到“地方宗教”的逐漸轉化,研究領域不斷拓寬,視角不斷更新。而本書在基督教與華人移民關系的研究中,更賦予基督教一個新的學術身份一一“海外華人宗教”。這是此書對基督教學術研究的一個貢獻。通過朱峰博士的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宗教信仰對海外華人文化適應有較大的影響,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對所在地文化的適應程度和具體過程亦不盡相同。而基督教在文化適應中的復雜多變過程,使我們意識到開放包容與持守傳統(tǒng)并行的重要性,及精神傳承和文化更新的必要性。期待朱峰博士在此書研究基礎上繼續(xù)努力,結出更多的學術碩果,是為序。

內容概要

  《基督教與海外華人的文化適應:近代東南亞華人移民社區(qū)的個案研究》從文化適應的角度,嘗試重構東南亞華人移民社群的歷史個案,通過基督教移民海外研究,探討近代華人基督徒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與沖擊中,在中國與海外的空間轉移下,如何協(xié)調基督教信仰與中國文化,建立新的身份認同、宗教社區(qū)與族群傳統(tǒng),從而對中國基督教史上的文化適應問題尋求新的理解。

作者簡介

  朱峰,1974年生,福建福州人。1998年畢業(yè)于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專門史專業(yè),獲碩士學位:2004年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宗教學專業(yè),獲博士學位。現為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副教授,閩臺區(qū)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先后出版著作2部、譯著1部,發(fā)表論文16篇。

書籍目錄

序第一章 緒論一、問題的提出二、歷史與研究三、理論分析與概念澄清第二章 基督教與清末民初的福建社會一、以鄉(xiāng)村為主體的地方基督教二、作為邊緣群體的地方基督教三、邊緣群體的內部結構與張力四、鄉(xiāng)村基督教社區(qū)五、本章小結第三章 基督教與移民海外的發(fā)動與參與一、移民的社會背景二、移民領袖的理想與實踐三、不同階段的移民參與者四、本章小結第四章 基督教與社區(qū)權力的歷史變遷一、中國基督徒“港主”黃乃裳(1901-1904)二、美國傳教士“領袖”富雅各(1904-1935)三、華僑基督教社區(qū)的結束(1935-1951)四、本章小結第五章 基督教與社區(qū)經濟、教育及生活一、基督教與資本主義經濟二、基督教與華僑教育三、基督教與親屬制度、地緣組織四、本章小結第六章 基督教與社區(qū)的族群關系一、種族問的沖突與共存二、華人族群問的分異、合作三、族群的內部差異四、本章小結第七章 基督教社區(qū)與中國本土的聯(lián)系與認同一、與中國教會的往還二、政治、經濟的聯(lián)系三、文化信仰的調適四、本章小結第八章 結語一、基督教是海外華人社區(qū)建設的重要資源二、基督教是海外華人族群建構的重要形式三、基督教是海外華人身份認同的重要渠道四、基督教是海外華人文化適應的重要平臺五、“邊緣性”論題的重要性外國人名譯名表參考資料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 基督教與清末民初的福建社會  二、作為邊緣群體的地方基督教  福建美以美會形成與發(fā)展之際,恰逢近代中國社會急劇轉型期,舊有的社會分層界線、流動途徑與價值取向不斷改變。傳統(tǒng)與現代、本土與西方、精英與常民,各種社會政治力量交雜并置,無不左右著教會發(fā)展及其與社會間的互動。 ?。ㄒ唬┥鐣目贪逭J識  文化身份的形成,與其他社會群體的透視與認知密切相關。美以美會甫人福建地方,即遭當地官紳階層與民間信仰群體的排斥,社會認受性低。如前所述,早期華人信徒多數由當時中國社會底層民眾構成,清朝官員們鄙視基督教多半也因為人教之人與他們不是一個階級的緣故,在官方眼中,信教的主要是愚、窮、弱及犯法者,即所謂“莠民”。福州將軍英桂說,“各省人教者,大率無識鄉(xiāng)愚”①。李鴻章稱“教士專于引誘無賴窮民,貧者利其資,弱者利其勢,犯法者利其逋逃”②。至于西教士,官員則因“夷夏大防”,盡量避免接觸。1869年福建巡撫卞寶第參奏下屬鹽法道海鐘時稱:“該道海鐘,又曲事洋人,極意卑順……教士向不與地方官往來……二月間該道忽請省中教士筵宴。官僚士庶,莫不驚詫,以為從來所未有?!雹墼谖娜丝磥?,基督教是綱常名教的異數。道成年間的福州士紳林昌彝認為:“從來二氏之教,本非圣人之徒。即九流亦各安其技藝,不敢與儒教相衡。詎意晚出之耶穌,逞其造天滅倫之臆說……乃復欲越二氏九流,假勸善而作奸,以圖索亂我境內之儒教。噫!亦徒見其自絕于天,自滅其性而已?!?/pre>

編輯推薦

  《基督教與海外華人的文化適應:近代東南亞華人移民社區(qū)的個案研究》在基督教與華人移民關系的研究中,更賦予基督教一個新的學術身份一一“海外華人宗教”。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基督教與海外華人的文化適應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