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4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譯者:郭彧 頁數(shù):341 譯者:郭彧 注釋
前言
《周易》一書作為中國早熟的思想文化體系,它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已為世所公認?!吨芤住繁环Q為六經(jīng)之首,就是一種證明。傳說孔子著《十翼》以解釋和闡發(fā)易之道,《老子》和《莊子》沿襲“象以盡意”,超越常規(guī)語言,或以詩或以寓言闡發(fā)自然之道,禪宗“不立文字,以心傳心”,弘揚“白性”開悟之道,由此表明中國傳統(tǒng)儒、道、佛三家,實際上都有以《周易》為源頭活水的意味。不過必須承認,《周易》是一部非常難解之書。特別是上世紀初,中國經(jīng)歷“五四”新文化運動而與傳統(tǒng)文化斷裂,以及隨著教育制度“西化”對中國特長之“象思”集體失去記憶,從而從那時至今,使幾代學(xué)人進入《周易》和領(lǐng)悟其本真本然之意,變得非常困難。這里發(fā)生的問題在于,《周易》產(chǎn)生的思維方式,顯然不是在教育制度“西化”中所接受的理性的邏輯概念思維。但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降的學(xué)人,卻恰恰是用這種與《周易》不相應(yīng)的思維方式領(lǐng)會《周易》。簡要地說,《周易》的“象思”可以歸結(jié)為“觀物取象”和“象以盡意”。這八個字,看似簡單,卻字字千鈞,內(nèi)含“象思”無限深邃之意蘊。這里的“觀”,首先是指具體直觀,但是卻不歸結(jié)為具體直觀,而是包含超越直觀的許多層次。如意象之觀、理智之觀等等,一直到《老子》所謂“大象無形”之觀。在道家那里,“大象無形”之觀,就是體道而通于道的悟性之觀?!独献印匪f的“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正是描·述體悟而通于道之觀。由此可知,對于古代巫師借《周易》作種種預(yù)測的“觀物取象”之觀,決不能認為只是具體直觀。就是說,這種“觀物取象”之觀乃是經(jīng)過觀的多層次而達到悟性之觀。唯如此,才能在天地人“三才”一體相通中,或在與動態(tài)整體之易道相通中,做出接近事情本真的預(yù)測。不難理解,“觀物取象”之“象”,乃是與“觀”的層次相適應(yīng)。只有進入悟之“觀”,才可能領(lǐng)悟“大象無形”之“象”。
內(nèi)容概要
《周易》向來被稱作“六經(jīng)之首”。今見通行本《周易》有《易經(jīng)》與《易傳》兩部分?!兑捉?jīng)》里有六十四卦的符號及卦名,還有卦辭與爻辭。據(jù)說成于西周(前1046—前771)初年,是用以取代龜卜的占筮之書。倘若如此,《易經(jīng)》的歷史就有三千多年。據(jù)說《易傳》是出于孔子(前551—前479)。倘若如此,《易傳》的歷史也有二千五百多年。今見通行本《易傳》有《彖傳》、《象傳》、《系辭》、《文言》、《說卦》、《序卦》和《雜卦》七篇。古人分前三篇各為“上"與“下”兩篇,于是共成十篇,也稱作“十翼”,意思是輔翼于《易經(jīng)》的解說文字。
書籍目錄
易經(jīng)上 一 乾 二 坤 三 屯 四 蒙 五 需 六 訟 七 師 八 比 九 小畜 十 履 十一 泰 十二 否 十三 同人 十四 大有 十五謙 十六 豫 十七 隨 十八 蠱 十九 臨 二十 觀 二十一 噬嗑 二十二 賁 二十三 剝 二十四 復(fù) 二十五 無妄 二二十 六大畜 二十七 頤 二十八 大過 二十九 坎 三十 離易經(jīng)下 三十一 咸 三十二 恒 三十三 遁 三十四 大壯 三十五 晉 三十六 明夷 三十七 家人 三十八 睽 三十九 蹇 四十 解 四十一 損 四十二 益 四十三 夾 四十四 姤 四十五 萃 四十六 升 四十七 困 四十八 井 四十九 革 五十 鼎 五十一 震 五十二 艮 五十三 漸 五十四 歸妹 五十五 豐 五十六 旅 五十七 巽 五十八 兌 五十九 渙 六十 節(jié) 六十一 中孚 六十二 小過 六十三 既濟 六十四未濟文言 乾 坤 系辭上 系辭下 說卦 序卦 雜卦 附錄一 尋象以 附錄二 四幅易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編輯推薦
《周易》編輯推薦:不用放大鏡就可以讀的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讀本,大字排列,疏良有致,為老年讀者提供閱讀方便。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