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李新 主編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是中華民國三十八年興亡的歷史長卷。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民國檔案、有關地方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全國政協(xié)和各地政協(xié)有關歷史資料,以及國內(nèi)收藏的大量民國書籍報刊,還廣泛參考了臺灣地區(qū)和國外出版的相關資料、著作、文章,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原民國歷史的本來面目。該部分以重大歷史事件為核心,按“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立和南京臨時政府統(tǒng)治時期”、“北洋政府統(tǒng)治時期”、“南京國民政府統(tǒng)治時期”的歷史時段,分為十二卷,約760萬字。每卷后附本卷人名索引、征引文獻。
作者簡介
李新:《中華民國史》總主編。當代著名史學家、原中國史學會會長。以研究中華民國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共黨史著稱。
汪朝光: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副所長、研究員,國內(nèi)民國史研究的知名專家。
楊天石: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國內(nèi)中華民國史研究,尤其是蔣介石研究的知名專家。
羅志田,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內(nèi)知名學者。
吳景平: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宗一:原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副所長、研究員。
韓信夫: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陶文釗: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研究員、中美關系史研究會會長。
楊天宏: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馮筱才: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書籍目錄
中華民國史 第一卷 大事記
中華民國史 第一卷 人物卷
中華民國史 第一卷 上
中華民國史 第一卷 下
中華民國史 第二卷 大事記
中華民國史 第二卷 人物記
中華民國史 第二卷 上
中華民國史 第二卷 下
中華民國史 第三卷 大事記
中華民國史 第三卷 人物傳
中華民國史 第三卷
中華民國史 第四卷 大事記
中華民國史 第四卷 人物傳
中華民國史 第四卷
中華民國史 第五卷 大事記
中華民國史 第五卷 人物傳
中華民國史 第五卷
中華民國史 第六卷 人物傳
中華民國史 第六卷 大事記
中華民國史 第六卷
中華民國史 第七卷 人物傳
中華民國史 第七卷 大事記
中華民國史 第七卷
中華民國史 第八卷 人物傳
中華民國史 第八卷 大事記
中華民國史 第八卷 上
中華民國史 第八卷 下
中華民國史 第九卷 大事記
中華民國史 第九卷 上
中華民國史 第九卷 下
中華民國史 第十卷 1941-1945
中華民國史 第十卷 1943-1944
中華民國史 第十一卷 大事記
中華民國史 第十一卷
中華民國史 第十二卷 大事記
中華民國史 第十二卷 1947-1949
章節(jié)摘錄
第七卷 第三章二中蘇交涉的破裂與中斷對東北地方當局7月10日強行奪取中東路之舉,蘇聯(lián)政府在此后近三個月的時間里,基本采取兩手策略,一面爭取通過和平協(xié)商解決爭端;一面積極備戰(zhàn),向中方施加軍事壓力,以恢復中東路事發(fā)前的原狀。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兩手的重點有所不同而已,斷交前以“和”為主,斷交后便轉(zhuǎn)向以“戰(zhàn)”促“和”了。至于中方,由于蘇聯(lián)宣布對華斷交后,即在中蘇邊境制造緊張空氣,張學良首當其沖,感到壓力不小。他致電蔣介石、王正廷說:蘇方現(xiàn)調(diào)動軍隊,積極籌備,迫近滿洲里、綏芬河等處,確有以武力壓迫情勢,決非局部之事故,非東省獨立所能應付,應請中央預定方策,詳為指示。事機危迫,不容再遲,否則牽動大局,關系重大。而蔣介石則繼續(xù)堅信蘇聯(lián)決不敢對中國開戰(zhàn)。7月19日早8時,蘇軍開始在綏芬河一帶向中國守軍開槍開炮,并扣留行進在黑龍江上的中國船只。他仍斷言:“詳察國際刑勢,俄無開戰(zhàn)可能,咋日綏芬飛機與炮聲是其仍以恫嚇性質(zhì),我軍前方部隊須以極鎮(zhèn)靜態(tài)度處之?!笔Y介石這時的態(tài)度很明顯,就是絕不向蘇方示弱,堅決不與蘇聯(lián)直接交涉。他注意到《非戰(zhàn)公約》7月24日將正式生效,其主倡者美國政府又對中蘇沖突格外“關切”,認為可以以此為契機,借助國際的力量,迫使蘇方承諾不訴諸武力,承認中方所造成的既成事實。對于蔣的這一主張,20日夜從青島趕回南京的王正廷不大贊同。他在次日凌晨見蔣時表示:俄國未加入國際聯(lián)盟,故無要求聯(lián)盟調(diào)停必要。對非戰(zhàn)公約組織,也只能限于將中國政府的態(tài)度通知簽約各國而已。畢竟外交全靠自己,不能依賴他人。因此,他主張應當對蘇聯(lián)政府的絕交照會做出正式答復,以尋求直接交涉。對此,蔣介石斷然反對,嚴詞道:“彼已決絕如此,余決不復,兄必欲復,請以兄私人名義復之可耳?!边@時,正是南京國民政府大力推行所謂“革命外交”,與列強各國緊張談判改訂新約的關鍵時期,東北地方當局武力奪回中東路的舉動,在全國范圍內(nèi)引起熱烈反響。蔣介石以為蘇聯(lián)宣布斷交并在邊境實施武力威脅,必將激起社會輿論和民眾的強烈不滿,正可利用這一民氣,提升南京中央政府的聲望,并徹底抑制國民黨內(nèi)各派反蔣勢力的權力挑戰(zhàn)。7月20日,蔣發(fā)表致全國將士電,聲稱:“今日舍努力拒俄以外無忿嚏,舍一致對俄以外無出路。諸將士其同心一德,共同努力,誓貫徹廢除不平等條約之目的,以完成我國民革命最后之職責?!彼幻鎴猿謱μK采取強硬態(tài)度,一面要求東北地方當局對蘇方的軍事挑釁力避沖突,其基本策略是希望通過外交途徑,推動英美等國主導下的非戰(zhàn)公約組織和國際聯(lián)盟出面調(diào)停,以達到不戰(zhàn)而勝的目的。
編輯推薦
《中華民國史(套裝全36冊)》是中華民國三十八年興亡的歷史長卷。分為十二卷,約760萬字。每卷后附本卷人名索引、征引文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