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預支護原理與施工技術

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作者:朱漢華,王迎超,祝江鴻 等 著  頁數(shù):196  

內容概要

  《隧道預支護原理與施工技術》從巖體工程性質和隧道圍巖的變形與破壞規(guī)律的研究出發(fā),圍繞隧道結構設計與施工過程必須遵循的力學規(guī)律,針對隧道災害的發(fā)生機理、隧道設計理論統(tǒng)一性和適用性、隧道受力獨立性、隧道支護平衡穩(wěn)定性、隧道施工方法合理性判別原則、特殊問題的治理措施等問題逐一展開研究,全書系統(tǒng)地闡述了隧道預支護原理及其在各類圍巖中的應用,提出了隧道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判別原則,強調隧道施工技術的核心是基本維持圍巖原始狀態(tài),以達到充分發(fā)揮圍巖自承能力的目的?! ≡摃碚撀?lián)系實踐,實用性強,可供從事隧道工程及相鄰學科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也可作為高等院校隧道工程專業(yè)及相關專業(y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

書籍目錄

第1章 巖體工程性質1.1 巖石的力學特性1.1.1 巖石的變形性質1.1.2 巖石的強度性質1.2 巖體結構1.2.1 結構面的成因類型1.2.2 結構面特征及其對巖體力學性質的影響1.2.3 軟弱夾層1.2.4 結構體特征1.3 巖體力學特性1.3.1 巖體的變形特征1.3.2 巖體的強度特性1.4 巖體工程分類1.4.1 巖體的結構類型劃分1.4.2 巖體基本質量指標(BQ)分級1.4.3 《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JTG D70-2004)分級1.5 地應力分布的基本規(guī)律1.6 天然應力場的計算1.6.1 自重應力場1.6.2 構造應力場1.7 小結第2章 隧道圍巖的變形與破壞2.1 隧道圍巖穩(wěn)定的地質環(huán)境2.1.1 內在因素2.1.2 外部因素2.2 隧道圍巖失穩(wěn)實例分析2.2.1 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因素2.2.2 設計因素2.2.3 施工因素2.3 隧道圍巖變形破壞的基本類型2.3.1 隧道圍巖變形破壞的形態(tài)2.3.2 隧道圍巖破壞的力學機理2.4 洞室圍巖穩(wěn)定的經典歷史工程實例2.5 小結第3章 隧道預支護原理3.1 隧道工程技術要點3.2 隧道圍巖的平衡穩(wěn)定問題3.2.1 平衡概念3.2.2 巖體累進性破壞3.2.3 不穩(wěn)定平衡工程事故分析3.3 隧道預支護原理3.3.1 完整圍巖3.3.2 有一定自承能力的圍巖3.3.3 破碎圍巖或自承能力很差的圍巖3.4 小結第4章 自穩(wěn)性好的圍巖預支護原理應用4.1 完整硬質圍巖4.2 穩(wěn)定性一般的Ⅱ級和Ⅲ級硬質巖及穩(wěn)定性較好的Ⅳ級圍巖4.3 巖石錨桿支護作用4.3.1 塊狀結構巖體4.3.2 層狀結構巖體4.4 錨桿和噴射混凝土協(xié)調作用4.5 錨噴支護類比設計4.6 小結第5章 淺埋自穩(wěn)差的圍巖預支護原理應用5.1 概述5.2 淺埋暗挖法預支護結構設計5.2.1 計算機模擬開挖分析5.2.2 經驗類比法分析5.3 淺埋暗挖法施工5.3.1 施工方案5.3.2 施工方法5.4 淺埋破碎巖體中隧道支護結構的理論計算5.4.1 根據《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JTG D70-2004)求解5.4.2 按Terzaqhi理論確定圍巖作用于襯砌頂部的壓力5.4.3 鋼拱架受力分析5.5 小結第6章 深埋自穩(wěn)差圍巖的預支護原理應用6.1 概述6.2 支護能量最小原理6.3 導洞適度超前預支護全斷面施工方法6.3.1 下導洞適度超前全斷面施工方法的依據6.3.2 破碎圍巖預支護應注意的問題6.4 深埋破碎巖體中支護結構的理論計算6.4.1 按普氏理論計算6.4.2 根據統(tǒng)計理論計算6.4.3 圍巖壓力的確定6.4.4 鋼拱架的受力分析和支護形式確定6.5 破碎巖體隧道支護的有限元分析6.5.1 隧道開挖后塑性區(qū)的擴展分析6.5.2 松弛區(qū)巖體破壞過程的有限元分析6.6 小結第7章 深埋大變形圍巖的預支護原理應用7.1 概述7.2 大變形隧道變形特征7.2.1 工程實例7.2.2 變形特征7.3 大變形隧道的分類7.3.1 高地應力大變形隧道7.3.2 膨脹巖大變形隧道7.4 大變形隧道的支護理念和支護技術7.4.1 明確大變形的控制性因素7.4.2 重視巖體結構分析7.4.3 正確認識塑性圈的作用7.4.4 合理確定預留變形量7.4.5 分步驟構建支護體系7.4.6 大變形隧道支護技術7.5 支護優(yōu)化原理7.5.1 優(yōu)化目標7.5.2 優(yōu)化機理7.6 小結第8章 隧道施工方案合理性判別原則8.1 圍巖破壞與支護的理論分析8.2 判別原則的提出8.2.1 充分發(fā)揮圍巖的自承能力和基本維持圍巖的原始狀態(tài)8.2.2 預支護原理的正確運用是前提8.2.3 開挖能量最小原理8.3 判別原則的綜合運用8.3.1 Ⅰ級和Ⅱ級圍巖8.3.2 Ⅲ級和Ⅳ級圍巖8.3.3 Ⅴ級圍巖8.3.4 Ⅵ級圍巖8.3.5 施工順序分析8.4 連拱隧道合理施工順序8.4.1 雙連拱隧道的中墻問題8.4.2 雙連拱隧道的偏壓問題8.4.3 連拱隧道施工工法8.5 凈距隧道合理施工順序8.5.1 小凈距隧道兩洞體相互影響問題8.5.2 小凈距隧道仰拱的施工問題8.5.3 小凈距隧道施工工法8.5.4 小凈距隧道后行洞對先行洞二襯影響的有限元分析8.6 小結第9章 隧道受力獨立性9.1 隧道結構受力獨立性概念9.2 連拱隧道斷面受力獨立性設計與施工9.2.1 隧道跨度對圍巖穩(wěn)定作用分析9.2.2 傳統(tǒng)斷面9.2.3 改進斷面9.2.4 優(yōu)化斷面9.3 小凈距隧道受力獨立性設計與施工9.4 雙車道連拱隧道模型合理斷面試驗研究9.4.1 模型斷面設計9.4.2 連拱傳統(tǒng)斷面、改進斷面及合理斷面模型試驗9.5 小結第10章 隧道圍巖穩(wěn)定與施工安全技術10.1 預支護原理的正確運用是確保隧道圍巖穩(wěn)定的前提10.2 合理的施工過程是確保圍巖基本維持原始狀態(tài)的關鍵10.2.1 非線性力學行為10.2.2 隧道施工過程的力學描述10.2.3 施工過程的空間效應對圍巖穩(wěn)定性的影響10.2.4 施工過程的時間效應對圍巖穩(wěn)定性的影響10. 3初期支護施工順序基本認識10.4 軟弱破碎圍巖隧道施工與支護順序10.4.1 隧道施工順序10.4.2 加強支護與合理安排支護順序10.5 塊體坍塌圍巖隧道施工與支護順序10.6 用新奧法思想處理塌方10.7 淺埋小凈距隧道開挖順序研究10.7.1 引言10.7.2 模型建立10.7.3 工況10.7.4 結果分析10.7.5 幾點認識10.8 某隧道整體下沉分析及治理建議10.8.1 工程概況10.8.2 隧道施工方案和事故分析10.8.3 現(xiàn)場監(jiān)控量測及分析10.8.4 處理建議10.8.5 幾點認識10.9 小結第11章 結構襯砌與防水設計11.1 結構襯砌設計11.1.1 一般性要求11.1.2 初期支護設計11.1.3 二次襯砌設計11.2 結構防水設計11.2.1 歷史工程結構防水措施的借鑒11.2.2 防水的原則11.2.3 防水系統(tǒng)11.3 小結第12章 隧道特殊問題12.1 隧道邊仰坡問題12.1.1 邊坡失穩(wěn)機理與穩(wěn)定性影響因素12.1.2 仰邊坡失穩(wěn)導致隧道塌方工程實例12.1.3 工程措施12.2 圍巖失穩(wěn)問題12.2.1 塌方12.2.2 掉塊12.3 巖爆問題12.3.1 巖爆機理和預測12.3.2 巖爆的防治措施12.4 涌水和突泥問題12.4.1 隧道涌水發(fā)生的條件12.4.2 隧道涌水工程實例12.4.3 隧道突泥災害的發(fā)生條件和影響因素12.4.4 隧道突泥事故工程實例12.5 巖溶問題12.6 有害氣體問題12.7 小結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第2章 隧道圍巖的變形與破壞  2.1 隧道圍巖穩(wěn)定的地質環(huán)境  巖體由巖塊和結構面組成,并且賦存于一定的地質環(huán)境中。由于構造作用、風化作用等原因,巖體內部分布許多結構面,它們把巖體切割成各種形狀和大小的巖塊,整個巖體在某個初始應力狀態(tài)下處于一定的平衡狀態(tài),開挖使隧道圍巖發(fā)生卸荷回彈和應力重分布。如果盧巖強度比較大,不會因卸荷回彈和應力狀態(tài)的變化而發(fā)生顯著的變形和破壞,那么開挖出的隧道就不需要采取任何加固措施而能保持穩(wěn)定。但是,有時或因隧道圍巖應力狀態(tài)的變化大,或因巖體強度低,以致圍巖適應不了回彈應力和重分布應力的作用而喪失其穩(wěn)定性。此時,如果不加固或者雖然加固但未保證其質量,都會引起隧道圍巖的破壞,對隧道的施工和營運造成危害.存國內外的隧道建造史上,這樣的事故屢見不鮮?! ∷淼拦こ趟龅降牡刭|條件,諸如地質構造、巖性、地下水等都是千差萬別的。這給隧道的設計、施工帶來了很大的不可避免的“不確定性”。同時也應該指出,多數(shù)條件下,隧道工程中使用的某一種類型的支護結構或某一種施工方法都有很大的地質環(huán)境適應性。例如臺階法可以適應大部分中等程度的地質條件;噴混凝土支護在采用一定的措施情況下,幾乎可以適應絕大多數(shù)的地質條件等。這就說明,針對不同的工程目的是可以把與之相應的地質條件進行概括、歸納并加以分類、分級,從而為隧道工程設計、施工提供一定的基礎條件。近幾十年來,國內外把地下圍巖分級分類,并以此作為地下工程技術基礎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作為巖體力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從定性和定量上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獲得了一定的成果?! ∮绊懰淼绹鷰r穩(wěn)定性的地質環(huán)境因素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客觀存在的地質環(huán)境因素或者稱為內在因素;另一類是人為的主觀因素或者稱為外部因素。內在因素是影響隧道圍巖穩(wěn)定性的基本決定性因素,主要包括:圍巖初始應力場狀態(tài)、圍巖的結構狀態(tài)、巖石的基本性質和地下水狀態(tài)等。外部因素是通過內在因素的作用而起作用的,主要包括:施工方法、支護措施、隧道的形狀、尺寸及隧道的埋深等?! ?.1.1 內在因素  1.圍巖的初始應力狀態(tài)  巖體的初始應力狀態(tài)一般指兩個方面,一個是自重應力,一個是構造應力。巖體中某一截面的自重應力是指上方覆蓋巖體的自重產生的應力;構造應力是指地質構造運動過程中所積蓄的應力。各種地質構造形跡會使大部分地應力獲得釋放,但也極大地擾亂了自重應力的初始狀態(tài)?! ∷淼朗窃诰哂幸欢ǖ膽v史和應力場的圍巖中修建的。因此,圍巖的初始應力場的狀態(tài)極大地影響著在其中發(fā)生的一切力學現(xiàn)象。修建隧道就必須了解初始應力場的狀態(tài)及其對隧道圍巖穩(wěn)定性的影響?!  ?/pre>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隧道預支護原理與施工技術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