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2 出版社: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作者:吳愛武 頁數(shù):18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吳愛武主編的《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實驗指導(第4版)》是全國高等學校醫(yī)學檢驗專業(yè)本科衛(wèi)生部規(guī)劃教材之一,為主干教材配套的實驗指導,訓練學生基本操作技術訓練。全書共分五章,每章再分節(jié),遵循科學性、思想性、啟發(fā)性、先進性和適用性的原則,較為系統(tǒng)和全面地介紹了細菌檢驗基本技術、臨床常見細菌的培養(yǎng)和鑒定、臨床常見真菌的培養(yǎng)和鑒定、病毒常見檢測技術以及臨床標本的細菌學檢驗等。為方便讀者,本書在附錄中列舉了常見培養(yǎng)基、試劑、染色液、緩沖液、清潔液、指示劑的配制等內容。
本書可供醫(yī)學檢驗專業(yè)本科和大專師生使用,同時也可作為各級醫(yī)院檢驗科工作人員和進修生、實習生的參考用書。
書籍目錄
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生物安全防護和實驗室守則
一、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生物安全防護
二、臨床微生物教學實驗室守則
三、實驗室意外應急處理措施
第一章 細菌檢驗的基本技術和方法
第一節(jié) 細菌形態(tài)學檢查
一、不染色標本檢查
二、細菌涂片制備和革蘭染色
三、細菌特殊染色
第二節(jié) 醫(yī)院感染的微生物監(jiān)測
一、消毒滅菌效果的監(jiān)測
二、中心靜脈導管的細菌監(jiān)測
第三節(jié) 細菌分離培養(yǎng)和保存技術
一、培養(yǎng)基制備技術
二、培養(yǎng)方法
三、分離培養(yǎng)和接種技術
四、細菌計數(shù)
五、細菌生長現(xiàn)象觀察
六、細菌菌種保存
第四節(jié) 細菌鑒定技術
一、生物化學鑒定
二、數(shù)字編碼鑒定
三、血清學鑒定
四、動物實驗與細菌毒素檢測
第五節(jié) 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與細菌耐藥性檢測
一、紙片擴散法
二、稀釋法
三、E-Test
四、聯(lián)合藥敏試驗
五、特殊耐藥菌及耐藥酶的表型檢測
第二章 臨床常見細菌的培養(yǎng)和鑒定
第一節(jié) 球菌
一、葡萄球菌屬
二、鏈球菌屬
三、腸球菌屬
四、淋病奈瑟菌
五、腦膜炎奈瑟菌
六、卡他莫拉菌
第二節(jié) 腸桿菌科細菌
一、腸桿菌科及科內菌屬的鑒別
二、埃希菌屬
三、沙門菌屬和志賀菌屬
四、枸櫞酸桿菌屬
五、克雷伯菌屬、腸桿菌屬和沙雷菌屬
六、變形桿菌屬和摩根菌屬
七、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
第三節(jié) 不發(fā)酵革蘭陰性桿菌和其他革蘭陰性桿菌
一、銅綠假單胞菌
二、不動桿菌屬
三、嗜麥芽窄食單胞菌
四、洋蔥伯克霍爾德菌
五、流感嗜血桿菌和副流感嗜血桿菌
第四節(jié) 弧菌屬、彎曲菌屬和螺桿菌屬
一、霍亂弧菌與副溶血弧菌
二、空腸彎曲菌
三、幽門螺桿菌
第五節(jié) 需氧革蘭陽性桿菌
一、需氧芽胞桿菌屬
二、產單核李斯特菌
三、棒狀桿菌屬
第六節(jié) 分枝桿菌屬、放線菌屬和諾卡菌屬
一、結核分枝桿菌
二、快速生長非結核分枝桿菌
三、放線菌屬
四、諾卡菌屬
第七節(jié) 厭氧菌
一、無芽胞厭氧菌
二、厭氧芽胞梭菌
第八節(jié) 螺旋體
一、染色和形態(tài)觀察
二、問號鉤端螺旋體培養(yǎng)技術和顯微鏡凝集試驗
三、梅毒螺旋體血清學試驗
第九節(jié) 支原體、衣原體和立克次體
一、支原體和脲原體
二、衣原體
三、立克次體
第三章 臨床常見真菌的培養(yǎng)和鑒定
第一節(jié) 真菌檢驗基本技術
一、真菌染色技術和形態(tài)結構觀察
二、真菌分離培養(yǎng)和鑒定
第二節(jié) 皮膚軟組織真菌的培養(yǎng)和鑒定
一、毛癬菌屬
二、小孢子菌屬
三、表皮癬菌屬
第三節(jié) 侵襲性真菌培養(yǎng)和鑒定
一、念珠菌屬
二、隱球菌屬
三、煙曲霉
四、馬爾尼菲青霉菌
第四章 臨床常見病毒的培養(yǎng)和檢測
第一節(jié) 病毒的分離培養(yǎng)
一、雞胚接種
二、組織細胞培養(yǎng)
三、動物培養(yǎng)
第二節(jié) 病毒的抗原檢測
一、輪狀病毒
二、流行性感冒病毒
第三節(jié) 病毒的抗體檢測
第四節(jié) 病毒的分子生物學檢測
第五章 臨床常見標本的細菌學檢驗
第一節(jié) 血液及骨髓標本的細菌學檢驗
第二節(jié) 尿液標本的細菌學檢驗
第三節(jié) 生殖道標本的細菌學檢驗
第四節(jié) 糞便標本的細菌學檢驗
第五節(jié) 呼吸道標本的細菌學檢驗
第六節(jié) 腦脊液標本的細菌學檢驗
第七節(jié) 膿液及穿刺液的細菌學檢驗
第八節(jié) 組織標本的細菌學檢驗
附錄1 培養(yǎng)基
附錄2 試劑和染色液
附錄3 其他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器材和試劑】 1.菌種 臨床分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臨床分離的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43300、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 2.培養(yǎng)基M.H瓊脂平板,苯唑西林瓊脂稀釋法的M—H瓊脂平板需加4%W/V的NaCl和6μg/ml苯唑青霉素。 3.其他無菌生理鹽水、試管、吸頭、接種環(huán)、鑷子、無菌棉簽、0.5麥氏比濁管、頭孢西丁紙片(3099)等。 原理 對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由于菌體細胞膜上mecA基因介導的青霉素結合蛋白(PBPs)發(fā)生改變,導致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不能與之結合或者親和力降低,表現(xiàn)為該類細菌對所有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耐藥。這種耐藥可通過細菌是否對苯唑西林或頭孢西丁耐藥初步檢測出來。 方法 1.頭孢西丁紙片擴散法 (1)挑選孵育16~24小時的上述細菌,制備0.5麥氏比濁管濃度的菌液。 (2)按照K—B法的要求,每種細菌接種一個M—H平板,蓋上平板的蓋子,放置3~10分鐘后貼上頭孢西?。?0μg)紙片,放置培養(yǎng)箱內孵育。 (3)35℃大氣環(huán)境孵育20~24小時,量取抑菌環(huán)直徑。 2.苯唑西林瓊脂稀釋法 (1)制備含6μg/ml苯唑西林和4%NaCl的M—H瓊脂平板。 (2)挑選孵育16~24小時的上述細菌,制備0.5麥氏比濁管濃度的菌液。用無菌棉簽浸潤細菌懸液后,在平板表面點種或劃線。 (3)35℃大氣環(huán)境孵育20~24小時,對于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耐藥的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孵育48小時后再檢測最可靠。 結果 1.頭孢西丁紙片擴散法結果判讀 首先觀察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43300,其頭孢西丁抑菌環(huán)直徑應≤21mm,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頭孢西丁抑菌環(huán)直徑應≥22mm;頭孢西丁對臨床分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路登葡萄球菌抑菌環(huán)直徑≤21mm應報告為甲氧西林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或路登葡萄球菌,≥22mm應報告為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SSA)或路登葡萄球菌;頭孢西丁對臨床分離的除路登葡萄球菌外的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抑菌環(huán)直徑≤24mm,應報告甲氧西林耐藥的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ONS),≥25mm報告為對甲氧西林敏感的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SCONS)。
編輯推薦
《全國高等學校配套教材: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實驗指導(供醫(yī)學檢驗專業(yè)用)(第4版)》可供醫(yī)學檢驗專業(yè)本科和大專師生使用,同時也可作為各級醫(yī)院檢驗科工作人員和進修生、實習生的參考用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