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 作者:劉保同 頁數(shù):241 字?jǐn)?shù):220000
前言
擇地一事。人子慎終切務(wù)也??鬃佑小安氛住敝?xùn),孟子謂“比化者,無使土親膚”,程子有“避五患”之戒,朱子謂“必慎必誠,不使稍有他日之悔”。圣賢垂教,其慎如此。欽惟我皇朝以孝治天下,迄今二百余年,圣圣相承,仁恩磅礴,大臣命婦,咸有恤典,親親之教,視古尤加。誠以生事死葬,禮之大焉。且事死如事生,而葬必慮夫親魂之安危。又天性有不可解者,豈惟拘于彼術(shù)家所謂禍福之說哉!但亡者既寧,則生者自昌。先正謂由根達(dá)枝,斯定理也。 予不幸早孤,思得善土以奉先靈,不敢付諸術(shù)。讀易究其理,求其據(jù)且確者,盡安厝之誠,以塞人子當(dāng)知之分,與夫分內(nèi)之可為事耳。然天地大父母,則有生天地間者,皆吾同胞類也。吾不欲茍于窀穸以畢子職,而天下獨非盡人之子與?矧推親親之愛,大無我之公。尤吾儒所謂理一焉者,其寧忍然于斯耶?于是忘其僭陋,與弟善述日加鉆研,會諸說而折其中,去繁蕪而歸’其要,合形勢方位于一家,以龍穴砂水為四例,輯成一書,簡易明切,頗有便于慎終者之探索。日《人子須知》,蓋欲天下之為子者各親其親,而吾之所知不獨為一人之知云。茍人心之有知與不可不知者,須以求之。則于卜宅兆,避五患,以畢夫安厝之大事者,斯有以得其要領(lǐng),而不為邪說所惑,庶上可以敷圣君賢相,澤及枯骨之仁,下可以盡肖子賢孫,厚本慎終之孝,亦國家孝治天下之一端,吾儒窮理盡性分內(nèi)事也。若概視為術(shù)家之說。非予兄弟搜輯之本意矣。 嘉靖甲子孟春德興山人徐善繼書于雙芝堂 予嘗觀宋儒牧堂蔡先生家訓(xùn)云:“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yī)藥、地理。”怦然心動。不幸先君早逝,生無以為養(yǎng),所可圖者。惟宅兆一事耳。于是與季兄棄舉子學(xué)業(yè),治堪輿家言。所過名山大川,古今陵墓,必周覽久之而后去。更事師亦不啻數(shù)十人。如此者垂三十年,而后稍有端緒。夫術(shù)家妙契陰陽。明通觀察,雖代不乏人,然各私相授受,其流之弊,遂致矛盾冰炭,言天星者黜巒頭,言形勢者辟方位,穿鑿附會之說,與詆毀聚訟之談,紛然莫可究詰。人子欲葬其親,茫無所據(jù),有遺憾者多矣。予竊取而權(quán)衡之,形勢審于未穴之先,先天之本體也;方位察于倒杖之后,后天之妙用也。先天之體出乎自然,天也;后天之用盡乎當(dāng)然,人也。體用不可偏廢,天與人相峙并行,烏得執(zhí)彼廢此耶?乃以平昔所講求經(jīng)涉而有得者,定為成書。先列巒頭之要,次附天星之法,形勢方位,各有攸當(dāng),天人體用,不相背違。俾孝子慈孫欲安其先靈者,不為偏見所誤,命之日《人子須知》。夫舉千古不決之疑,而撊然兼總其全,僭越之罪,何辭可解?乃私心要在于資孝云爾,世當(dāng)有諒我者矣。 嘉靖甲子孟春德興山人徐善述書于怡怡軒
內(nèi)容概要
徐善繼、徐善述兩位兄弟所寫的《圖注地理人子須知(上)》一書,就是一部具體闡述風(fēng)水理論和風(fēng)水應(yīng)用的非常權(quán)威的名著。自此書現(xiàn)世后,形巒家無不推薦,學(xué)習(xí)龍穴形巒者,沒有不看此書的,此書全面詳盡的將龍砂穴水悉數(shù)論述;不只是摘抄前人成糶,更將自己的思考、心得、經(jīng)驗和盤托出,坦誠不藏私。另外考證風(fēng)水名家的歷代案例很多,是古代記載最多的,極利于學(xué)習(xí)者參考摸索,是眾多堪輿風(fēng)水著作中的名著,集地理風(fēng)水之大成。前人謂此書“會諸書而折衷其足,以破群疑,當(dāng)大事也”,顯見此書之份量。《圖注地理人子須知(上)》——學(xué)習(xí)風(fēng)水的必看之書。
作者簡介
編者:劉保同 注釋解說詞:楊金國 朗讀者:(明)徐善繼
書籍目錄
地理人子須知卷一
論昆侖為諸山之祖
總論中國之山
論九州島山鎮(zhèn)川澤
論三大干龍
論南條干龍脈絡(luò)
論中條干龍脈絡(luò)
論北條干龍脈絡(luò)
地理人子須知卷二
論帝都
歷代帝都考
論帝都必合星垣
論北龍所結(jié)帝都垣局
論中龍所結(jié)帝都垣局
論南龍所結(jié)帝都垣局
地理人子須知卷三
枝干總論
論干龍
論枝龍
依近郡甫隨龍穴諸名地圖
地理人子須知卷四
總論支壟
論壟龍
論支龍
地理人子須知卷五
論太祖山
論少祖山
論無少祖山
論龍父母胎息孕育
論龍入首
地理人子須知卷六
論龍出身
論龍開障
論龍剝換
論龍過峽
護(hù)峽山格
附蔡西山先生峽格
論龍枝腳橈棹
論龍護(hù)送
地理人子須知卷七
論龍旁正
論龍老嫩
論龍長短
論龍真假
論龍貴賤
地理人子須知卷八
論龍駐蹕
論龍行止
論龍分劈
論龍背面
論龍賓主
論龍奴從
論龍余氣
地理人子須知卷九
論龍分三勢
論龍三落
論龍形勢十二格
論龍出脈三格
論龍受穴三等
論龍入首五格
論龍入穴十二脈
論龍結(jié)穴五局
論龍結(jié)局分三聚
地理人子須知卷十
五星總論
論五星之形
論五星之名
論五星分高山平崗平地三格
論五星體性
論五星所忌
論五星所喜
論五星聚講
論五星連珠
論五星歸垣
地理人子須知卷十一
穴法總論
此一冊專論穴形
論窩形之穴
論鉗形之穴
論乳形之穴
地理人子須知卷十二
論突形之穴
突形四格
論邊窩之格
論并窩之格
論分鉗之格
論合鉗之格
論閃乳之格
論側(cè)乳之格
論?dān)X突之格
論并突之格
地理人子須知卷十三
穴星三大格
穴星三格辨
穴星諸形
火星不結(jié)穴辨
地理人子須知卷十四
論朝山證穴
論明堂證穴
論水勢證穴
論樂山證穴
鬼星證穴
論龍虎證穴
論纏護(hù)證穴
論唇氈證穴
論天心十道證穴
論分合證穴
章節(jié)摘錄
地理人子須知卷一 此一冊專論天下大干龍。龍居地理四科之首,堪輿家最重要是論龍。論龍而不知天下的大干龍,則所見者近而不遠(yuǎn),所究者淺而不深,所窺者狹而不廣,烏乎可哉?故首論天下大干龍.庶幾識其大者。 論昆侖為諸山之祖 《地理大全》臨川吳氏曰:“天下之山脈起于昆侖?!辈棠撂谩栋l(fā)微論》曰:“凡山皆祖昆侖。”陶公《捉脈賦》云:“大智察脈,起自昆侖?!薄睹魃綄氳b》云:“山脈之起,本于昆侖?!惫薄跺\囊經(jīng)》云:“葬者原其始,乘其止?!闭\以地理之法,龍則原其始,穴則乘其止,故不可不審山之起祖處也。然觀山之所始,必究其水之所起;觀龍之所終,必察其水之所界。今以輿圖考之,天下之水皆原于西北。是可見山起于西北矣。蔡文正公曰:“山水皆原于西北.故禹敘山敘水,皆自西北而東南”是也。或云昆侖在西海戌地,北海亥地,東南接積石圃,西北接北戶之室,東北臨太活之井,西南至城南之谷,亦荒遠(yuǎn)莫稽。而楊筠松又云須彌山生四龍,昆侖山特其南肢。葛溪氏述其說曰:“須彌山是天地骨,中鎮(zhèn)天心為巨物。四肢分作四世界,惟有南龍人中國。南龍人自昆侖山,龍子龍孫皆可別。”雖據(jù)佛經(jīng),人所罕見,闕之可也。今但以中國山川之可考者論之,則昆侖誠諸山之祖,在中國之西北。九峰蔡氏云:“中國山勢岡脊,大抵皆自西北而來?!鄙w可見矣。 論中國之山 朱子曰:“河圖言昆侖為地之中,中國至于闐(音田)二萬里。于闐貢使自言西去四千三百余里即昆侖。今中國在昆侖東南,而天下之山祖于昆侖,惟派三干以人中國。其人夷國之山無可考,亦不足論。今以中國言之,其河北諸山,則自北寰武、嵐憲諸州,乘高而來,山脊以西之水,流入龍門西河,脊東之水,流于幽冀,人于東海。其西一支為湖口泰岳。次一支包汾晉之原而南出,以為析城、王屋,而又西折為雷首。又一支為恒山,又一支為太行山。太行山一千里,其山高甚。上黨在山脊,河?xùn)|河北諸州在山支。其最長一支為燕山,盡于平梁。大河以南諸山,則關(guān)中之山,皆自蜀漢而來。一支至長安而盡。關(guān)中一支生下函谷。以至嵩、少,東盡泰山。一支自蟠冢、漢水之北生下,盡揚州江南諸山,皆祖于岷江,出岷山。岷山夾江兩岸而行,那邊一支,去為江北許多去處。這邊一支,分散為湖南、閩、廣,盡于兩浙、建康。其一支為衡山,而盡于洞庭、九江之西。其一支度桂嶺,則包湘源,而北經(jīng)袁筠之地,以盡于廬阜。其一支自南而東,則包彭蠡之原,度歙黃山,以盡于建康。又自天目山分一支,盡于浙江西之山,皆自五嶺贛上來,自南而北。閩廣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則又包浙江之原,北首以盡會稽,南尾以盡閩粵。此中國諸山祖宗支派之大綱也。 上特舉天下山而言,未及水也。復(fù)輯山水總說于后云。按仁山金氏日:天地常形,固相為勾連貫通,然亦各有脈絡(luò)。自昆侖而東北言之,則自積石麗北,為涅水、星海、青海,以至浩亹,皆河源也。人匈奴以東,為陰山。又東南,自代北、云朔,分而南趨,為北岳,以至太行,是為河北之脊。壹口、雷首、太岳、析城、王屋,皆其群峰。汾晉、涿易、滱漳、洹衛(wèi),則皆其諸水也。分而東趨者,行幽燕之北,為五關(guān)之險。以至營平而為碣石,此北絡(luò)也。 自昆侖以東言之。則自西傾而洮水出自北,入河。恒水出其南,入江。又東,為朱圉、鳥鼠諸隴,則為渭之源。以北即夾河源而北。以東,若岍岐,若荊山諸峰,涇水、漆、沮諸源也。自渭以南,即西傾而下諸峰亙?yōu)榻j(luò),南屹為太華,東北為觳陜,東南為熊耳、方外、嵩高、伊、洛之源。又南,為桐柏、淮源,以達(dá)于淮西諸山。此中絡(luò)也。又自西傾朱圉而南分,是為蟠冢漢源,夾漢而趨者,北即終南、華、熊諸隴。南則蜀東諸峰。說者謂蜀東諸山皆嶓冢,正謂其岡岫綿亙耳。又東南言之,是為岷山江源,夾江而東者。北支即西傾以南,蟠冢以西之脈,為洹水,西漢水,如江陵諸源。其南支即南趨為蒙蔡諸山,青衣、大流、馬湖、江諸源。又東包涪、黔,一盤而北,為三峽。其出者包絡(luò)九江之源。中盤中為衡山。其再盤而北,為廬阜。其嶺之東出者,又為袁、吉、章、貢、旺信諸江之源。至分水魚梁嶺,三盤而北趨,過新安,峙天目,盡升潤。再盤之間,其水聚洞庭。三盤之間,其水聚彭蠡。三盤以東,則南為閩浙,北為震澤。此南絡(luò)也。惟泰山則特起東方,橫亙左右,以障中原。此所以為異與。又曰泰山特起東方,為中國水口表鎮(zhèn)。禹貢道水略云:“導(dǎo)河至同,為逆河,人于海。導(dǎo)漾至東,為北江,入于海。導(dǎo)江至東,為中江,人于海。導(dǎo)沇水至東北,會于汶,又東入于海。導(dǎo)淮至東,會于泗、沂,東入于海。導(dǎo)渭至東,過漆、沮入于河。導(dǎo)洛至東,會于伊,又東北入于河。此中國山水大勢也。 P1-3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