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遼寧省博物館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9-01出版) 作者:遼寧省博物館 編 頁數(shù):219
內(nèi)容概要
《走進遼河文明》系統(tǒng)展示了遼寧地區(qū)從距今28萬年前的金牛山人到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遷都沈陽這一歷史時期的歷史文化風(fēng)貌和文物精品。以文明曙光、商周北土、華夏一統(tǒng)、契丹王朝和滿族崛起等五個專題的形式,以科普讀物的性質(zhì)向廣大讀者生動地展示了遼河流域作為多民族文化精萃匯集之地的文明起源與發(fā)展演變過程及其文明特色。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文明曙光 探索人類起源之謎——金牛山人 一、震驚世界的發(fā)現(xiàn) 二、金牛山人是男還是女——與現(xiàn)代人的區(qū)別 三、金牛山人是怎樣生活的——洞穴歲月 四、金牛山人的重大進步——保存火種 五、挑戰(zhàn)“非洲起源說” 走出洪荒——遼河流域的遠古人類 一、古人類之家——鴿子洞 二、智慧的小孤山人 三、“遼寧人”與愛斯基摩人是“遠親”? 玉龍故鄉(xiāng) 一、遼河第一村 二、農(nóng)業(yè)的起源問題 三、玉龍故鄉(xiāng) 沈陽人和鳥的遠古情 一、新樂人的圖騰 二、奇異的煤精制品 三、特殊的工具——細石器 “丹東后洼”中的玄冥世界 一、發(fā)達的漁獵經(jīng)濟 二、較早的藝術(shù)珍品 探索中華文明起源之謎——牛河梁遺址 一、中國最早的廟 二、中華民族的共祖 三、守護主神的群神 四、動物神 五、東方維納斯在哪里? 六、中國金字塔 七、“塔”里的主人何許人也? 八、龍鳳呈祥起源于遼寧 九、南北交匯 十、五帝傳說 文物鑒賞 1.獨木舟的縮影——舟形器 2.漁獵人的“伙伴”——網(wǎng)墜 3.玄冥世界的小靈物——雕塑品 4.東方維納斯——陶塑孕婦像 5.中國女神的微笑——女神頭像 6.肥頭大耳的祖龍——玉豬龍 7.通天貫地的禮器——馬蹄形玉箍 8.神權(quán)與王權(quán)的象征——勾云形玉佩 9.長壽吉祥物——玉龜 1 0.進入癡迷狀態(tài)的巫師——玉巫人 11.一只沉睡中的鳳——玉鳳 12.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玉壁 1 3.一種特殊的葬制——筒形器 第三部分商周北土 遼西古城——康家屯城址 一、世紀(jì)之交的發(fā)現(xiàn) 二、令人矚目的成果 三、夏家店下層文化 四、康家屯先民族屬的推測 五、城址為什么廢棄 遼寧歷史上的青銅窖藏 一、馬廠溝銅器窖藏 二、接踵而至的發(fā)現(xiàn) 三、孤竹國的傳說 四、關(guān)于銅器窖藏的性質(zhì) 五、武庚北奔 東北地區(qū)的曲刃劍 一、發(fā)現(xiàn)與命名 二、特點和時代 三、什么人在使用這些曲刃劍 四、短劍使用者的形象 遼寧境內(nèi)的石棚 一、姑嫂石的傳說 二、石棚的發(fā)現(xiàn) 三、石棚的建造和年代 四、石棚的功用 五、遼東半島石棚的建造者 文物鑒賞 1.淡妝濃抹總相宜——彩繪雙腹罐 2.絕地天通,神媒為巫——卜骨 3.禮樂征伐天子出——鉞與石磬 4.童子佩觿,能不我知——鈴首觿 5.商鼎周彝,國之重器——“要”方鼎 6.甘棠之頌,萬世遺愛——燕侯盂 7.潛龍在淵待時飛——蟠龍紋蓋罍 8.曲刃青鋒,縱橫馳騁——遼寧式銅劍 9.辟地千里,復(fù)國中興——燕王職戈 10.名傳易水,魂斷遼東——燕王喜矛 第三部分 華夏一統(tǒng) 燕秦長城 一、孟姜女與秦長城的誤解 二、燕秦長城并不通過山海關(guān) 三、最早的遼寧長城和行政建置 四、如今的秦長城 五、燕秦長城的走向 六、長城曾給遼河流域帶來了繁榮 …… 第四部分契丹王朝 第五部 滿族崛起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插圖: 三、住——契丹人的居住文化 草原上以游牧為主的契丹人,多以便于移動的氈房——穹廬為家?!捌醯ぶ酰菥右按?,靡有定所”,直到唐代仍是“射獵居處無?!?。有遼一代,契丹人逐漸形成定居和氈帳兩種居所,但仍以氈帳為主。有關(guān)契丹平民氈帳的文獻記載并不多見,我們只能從遼代墓葬壁畫的簡略描繪和蒙古人、哈薩克人氈房那里推斷契丹人氈帳的基本形制。不難想象契丹人的住處是圓的,像帳幕一樣,用樹枝和細棍構(gòu)成。帳頂中央有一圓孔,以便射入陽光,同時也使帳內(nèi)的生火產(chǎn)生的煙可以順利排出去。帳的側(cè)面以毛氈覆蓋,帳門通常也是毛氈做成的。帳門一般安排在東側(cè),這種取向來自于契丹人以東為尊和拜日的習(xí)俗。當(dāng)然,定居下來的契丹人也住上了草房和板房,睡上了火炕。 四、行——契丹馬具文化 馬是契丹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其遷徙、征戰(zhàn)的過程中都要依賴于戰(zhàn)馬。契丹人以騎兵作為立國的根本,養(yǎng)馬數(shù)量的多少,直接關(guān)系到國家武力的強弱。為了保證馬匹的供應(yīng),朝廷選擇最好的牧場,設(shè)立專門的群牧使司進行管理。馬是如此的重要,契丹人便對于馬匹寵愛有加。他們精心裝扮馬匹,其馬鞍被北宋人評為“天下第一”。契丹人沿襲了東胡和鮮卑葬俗,在墓中隨葬馬具。如今,遼墓出土了大量的契丹馬具,為我們再現(xiàn)了遼代馬具的精湛工藝。鍍金飛鳳銀鞍飾、鍍金龍戲珠鞍飾等出土的馬具,集中體現(xiàn)了契丹金銀鞍轡制作工藝的高超水平。他們使用了包金銀技法,采用多層次的鏨刻工藝,呈現(xiàn)富有層次的浮雕裝飾效果。契丹皇帝送給宋朝皇帝禮物中的“金涂銀鞍轡”,是在鞍上凸起來的龍、鳳、卷草等花紋上鎏金鏨花,從而形成銀地金花,使器具顯得華貴富麗,無怪乎連奢靡的宋徽宗見了以后也會驚嘆遼之鞍勒“率皆環(huán)奇”。 權(quán)傾朝野的遼代后族——從葉茂臺蕭氏族墓談起 提起契丹人,人們一定會想起楊家將故事中那個足智多謀的一代“女皇”——蕭太后。但是,你可知道遼國的蕭太后可不止一位?翻開《遼史》,當(dāng)你閱讀后妃傳的時候,映入眼簾的20位后妃中,一共有18位蕭氏后妃;還有一位述律氏,即太祖淳欽皇后,其實也姓蕭。遼國如此多的蕭氏后妃,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編輯推薦
《走進遼河文明》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