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科學文明史.第4卷

出版時間:2003-7-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約瑟  頁數(shù):339  譯者: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  
Tag標簽:無  

前言

李約瑟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一直譯的中文書名應該是《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卷帙浩繁,從19.54年起出版,已出數(shù)十巨冊,至今仍遠未出齊,而李氏已歸道山。劍橋大學出版社和李氏生前考慮到公眾很難去閱讀上述巨著,遂又請柯林·羅南(ColinA.Ronan)將李氏巨著改編成一種簡編本,以便公眾閱讀。書名《中華科學文明史》(TheShorterScience&CivilisationinChina),篇幅僅李氏原著十幾分之一,從1978年起陸續(xù)出版,共得五卷。不幸的是,羅氏也已在數(shù)年前歸于道山。此五卷簡編本的中文版權(quán),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一并購得,由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負責翻譯。此刻在讀者手中的,就是這一成果。去歲正值李氏百歲誕辰,這部《中華科學文明史》之翻譯及出版,正可作為對李氏數(shù)十年辛勤工作和他對中華文明的深厚感情的紀念。本書中譯本是集體合作的成果。參與本書譯、校者,主要是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的教師及研究生,也有若干其他單位的人士。

內(nèi)容概要

  《中華科學文明史(第4卷)》是李約瑟(JosephNeedham)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的簡編本,篇幅僅為李氏巨著的十幾分之一,全書分5卷,本卷共16章,包括:中國的語言、中國和歐洲之間的科學傳播、中國科學的基本觀點等。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李約瑟(Needham Joseph) 譯者: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 改編:柯林·羅南 合著者:江曉原

書籍目錄

翻譯前言前言第一章 工程師:他們的地位,工具和材料第二章 基本機械原理第三章 機械玩具和中國典籍中闡述的各種機器第四章 陸地運輸車輛和高效率馬挽具的設(shè)計第五章 時鐘機構(gòu):被埋沒的六個世紀第六章 立式和臥式裝置,風車和航空技術(shù)索引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中國的機械工程技術(shù)在西方的工程技術(shù)仍處于相對原始:的狀態(tài)時就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發(fā)展階段。盡管這種技術(shù)很先進,它還是被稱之為“古老技術(shù)”(eotechnic)階段,這種技術(shù)主要是依靠容易獲得的、自然存在的材料。在中國,這個階段表現(xiàn)為木、竹、石頭和水的時代,但金屬并不是說還未為人所知,它們實際上也是一樣地非常重要。青銅在周朝(約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300年)時就用于制作武器;漢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時青銅也以精良的形式應用于齒輪和弩機中,當時生鐵犁鏵也廣泛使用,甚至鋼造工具也首次出現(xiàn),中國人把金屬用于他們認為是恰當?shù)牡胤?。中國人在某些方面遠遠走在歐洲人的前面:如鑄鐵工藝的掌握,關(guān)于鋅的知識和它的第二次應用。但是大部分古代大型工程仍然主要是由木石構(gòu)成的,直到文藝復興的技術(shù)傳遍亞洲大陸時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文藝復興把技術(shù)的變化帶到了亞洲,不過從業(yè)者們根本就沒有去注意這些技術(shù)的起源。中世紀時,幾乎沒有人認識到技術(shù)是有歷史的,直到16世紀和17世紀中的書面爭論,人們才逐漸了解到古羅馬人并不在紙上寫字。

編輯推薦

《中華科學文明史(第4卷)》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華科學文明史.第4卷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翻譯文字流暢,圖像質(zhì)量甚佳,近似英文原版。相形之下,科學出版社的足本“中國科學技術(shù)十第思卷第三冊的圖像印刷,相形見拙
  •   商品名稱有誤,出現(xiàn)了2本第2卷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