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亦峰先生為宰公牘

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清)聶亦峰,梁文生、李雅旺 點校  頁數(shù):282  字數(shù):25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聶亦峰先生為宰公犢》分為廉江公牘;岡州公牘;梅關(guān)公牘;岡州再牘四部分,主要內(nèi)容包括:到任示;息訟示;嚴拿訟棍示;諭多士示等。

書籍目錄

馬敘
自敘
廉江公牘
到任示
息訟示
嚴拿訟棍示
諭多士示
再行嚴禁試場諸弊示
嚴禁游神演戲聚賭招娼示
嚴禁瓦罐葬親示
勸辦團練諭
諭公局練紳
西匪竄擾調(diào)兵往剿稟
剿匪獲勝進攻、被另股賊匪截斃練勇稟(二月二日)
請?zhí)肀鴷朔A(二月十一日)
連日剿匪獲勝追至西地稟(二月二十一日)
曉諭各首匪投誠示
解散脅從示
連破賊巢匪已竄散現(xiàn)將壯勇酌撒通稟各憲(四月十二)
越境攻破老巢拿獲首逆、殄除巨匪通稟
副貢莫春雯被控劣跡稟復府憲
全志沂等請掌教書院公呈批
全紳等再請掌教公呈批
馮亞五、李亞全等謀殺陳組文案論
重修迥龍寺碑記(咸豐九年四月)
岡州公牘
剴切曉諭以杜撞騙示
嚴禁土客相擾示
嚴拿贓匪打單示
酌行保甲團練捐輸示
禁止江門迎神賽會示
禁止城鄉(xiāng)各處演戲告示
捐購義地埋葬無主棺骸并催速葬示
再催速葬并準葬入義塚示
施種洋痘示諭
查明土客情形稟總局憲
籌款疏濬縣城河道并興工日期通稟
籌制西江股匪馬隊稟
防堵思賢滘口通稟
籌辦當?shù)牮A捐餉稟捐輸局
瀝陳石城剿匪及堵防思賢瀋.稟(附制造火藥事宜稟)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聶亦峰先生為宰公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聶亦峰公的本名——也就是輩名是有豫,又名爾康,參加朝廷考試的榜名是泰,亦峰是老人家的號。通常親友和后輩都用號來稱呼,表示對老人家的尊敬和尊重。
    亦峰公是荊林聶氏衡山族的十九代后嗣,是我們二十二代“光”字輩和光字輩表兄弟姐妹的曾祖父和曾外祖父,湖南人稱為“太公”,也就是二十三代“崇”字輩和崇字輩表兄弟姐妹的高祖父和高外祖父,可以稱“高太公”。今天到會的還有二十四代“本”字輩和二十五代“敦”字輩子孫,已經(jīng)沒有習俗上的稱呼,就模糊地尊稱“老祖宗”吧。
    順帶就與有關(guān)家族世代的歷史名詞做一些簡單的解釋:
    “荊林聶氏”:我們的家族的歷史是從南宋聶貴洪公為第一代算起的,那時家族家族居住在江西板橋﹙現(xiàn)在的江西樟樹縣境內(nèi)﹚,貴洪公的孫子覺興公在板橋二里外種了一片紫荊,不多年長成一片繁茂的荊林,這個地方就稱為“荊林”,覺興公的兒子元用公將全家搬到這里,從此家族就稱為“荊林聶氏”。元用公尊推自己的曾祖父貴洪公為荊林聶氏的第一代?!昂馍阶濉保呵G林聶氏傳到第十三代應(yīng)禪公,到湖南衡山行醫(yī),定居于此,應(yīng)禪公的孫子,即第十五代繼模公﹙即樂山公,“樂”在此處要讀成“奧”﹚決定全家以湖南衡山為籍貫,就有了“荊林聶氏衡山族”。家族以應(yīng)禪公為衡山族的“開派祖”,繼模公為衡山族的“開藉祖”。
    亦公峰生于清嘉慶十八年﹙1813﹚,道光二十六年﹙1846﹚考取貢士﹙省級考試,俗稱舉人,取得全國考試的資格﹚,咸豐三年﹙1853﹚亦峰公到北京參加全國性的會試,考中殿試三甲,成為進士,接著在皇宮保和殿再進行一次朝考,亦峰公成績優(yōu)秀,以朝考二等,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朝考優(yōu)秀者才選為庶吉士,留在翰林院實習,其余人就分配到各部門擔任一般官員﹚,在此期間,亦峰公作為國史館纂修參加修訂“清史稿”的工作,又以武英殿協(xié)修職務(wù)參加皇家出版物的編輯工作。幾年后,亦峰公參加了散館考試,于咸豐七年﹙1857﹚被委任到廣州做地方行政官員,歷任石城﹙現(xiàn)歸屬廉江市﹚、新會﹙古稱岡州,現(xiàn)歸屬江門市,亦峰公先后兩次在此任職﹚知縣、南雄直錄州﹙現(xiàn)南雄市﹚知州,高州﹙現(xiàn)高州市﹚知府。同治十一年﹙1872年﹚,亦峰公在任上逝世,享年六十歲﹙周歲為五十九歲﹚。
    亦峰公在廣州任職十五年,一直在地理條件和民情都十分復雜的嶺南地區(qū)。也由于朝廷當時與太平天國的戰(zhàn)爭處于非常被動的情況下,根本無力顧及華南地區(qū),因此做嶺南的府、州、縣各級行政首腦是非常艱難的。但是亦峰公盡心盡力,結(jié)合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淵博的學問和豐富的從政經(jīng)驗,所到之處,問題都能妥善解決,不但得到百姓愛戴,連上級官員和同僚也為之折服。新會﹙又名岡州﹚有一個莫家,因為亦峰公斷清了他家三十多年沉冤的積案,莫家人想在最終法律文件下達以前在社會上造成已定案的輿論,私下將亦峰公的明斷事跡,寫成一本《岡州案論》,刻印傳送到社會上,但亦峰公本人完全不知道,后來看見書本,認為很多事未曾定案,就公開外傳,難免引起負面影響,而且雜亂羅列,說法片面,十分震怒,準備下令禁止該書傳發(fā),當時的幕賓勸亦峰公說,書本已經(jīng)流傳,難以收拾,不如修改其錯訛,訂正婈刊,以正視聽,于是,亦峰公就選了少數(shù)有典型意義的政事,親自撰寫出了《岡州公牘》。既然在新會的從政事跡和經(jīng)驗都寫了,亦峰公就把新會任職前的在石城的政事,寫成《廉江公牘》,新會任職后的在南雄的政事,寫成《梅關(guān)公牘》﹙南雄境內(nèi)有號稱“嶺南第一關(guān)”的“梅關(guān)”﹚。將三個公牘組合起來,成為《為宰公牘》。應(yīng)該指出,因為經(jīng)過亦峰公本人篩選,《為宰公牘》只是他老人家?guī)X南政績記錄的很小一部分,亦峰公形容這只是十分之一。
    亦峰公的《為宰公牘》刊印以后,就被討索一空,家里只剩印書用的雕刻版,印書無存。亦峰公逝世后,次子仲芳公發(fā)現(xiàn)雕刻板已經(jīng)散亂,為了搶救這本重要著作,向卓斗樞先生借到一本印本,仲芳公對原版進行了精心校閱,并將亦峰公再次任職新會的政事記錄編輯成《岡州再牘》和亦峰公在高州知府任內(nèi)的政事記錄編輯成《高涼公牘》﹙高州古稱“高涼”﹚,增補入《為宰公牘》,增補以后,成為五個公牘組成的新版本,以雕刻板復印少量。后來第二雕刻板又散失。
    亦峰公之孫、仲芳公之第三子云臺公于民國二十三﹙1934﹚重新編輯,翌年﹙1935﹚用鉛版刊印,為了使讀者能領(lǐng)會亦峰公政績的要旨,云臺公對內(nèi)容進行了一次篩選,將以“政教、倫學、經(jīng)濟”等方面有重大參考價值的內(nèi)容﹙大約是一半﹚選留,其他內(nèi)容刪除,但又增補了過去《為宰公牘》都曾被納入的“亦峰公辦理新寧余李兩姓械斗案紀略”一文,這篇“紀略”是亦峰公長子伯元公于民國十七年﹙1928﹚撰寫的,是亦峰公所辦案中極有典型意義的一個。云臺公編印的這個版本提書名為《聶亦峰先為宰公牘》,于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問世。民國三十二年﹙1943﹚,云臺公再次組織翻印。
    亦峰公后裔各房本來都有﹙聶亦峰先生為宰公牘﹚的民國三十二年的鉛印本,十年浩劫之后,大多數(shù)印本因抄家或其它原因而流失。 仲芳公之曾孫、管宦公之孫,光塏公之長子聶崇鎰,在美國以管宦公傳下的原印本為藍本,做了大量搜集資料和校對工作,歷經(jīng)近兩年艱辛工作,整理出﹙聶亦峰先生為宰公牘﹚二零零八年重新刊印本,其中崇鎰寫了“公元二零零八年校對后記”,編寫成簡體字和繁體字兩種版本,其中簡體字版本有管臣公之孫、光均公之長子聶崇訓在天津組織印刷200本,并負責分發(fā)給亦峰公后裔。今天我們在上海進行聚會,分發(fā)《聶亦峰先生為宰公牘》二零零八年重新刊印本。希望大家能以虔誠的心情,閱讀和學習亦峰公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chǎn),繼承祖先的家教,為保國家、民族、社會,乃至全人類,作出聶氏后裔的貢獻。希望大家珍惜并保存好《聶亦峰先生為宰公牘》重新刊印本,能夠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   為了寫論文而買,還沒看內(nèi)容,不過翻了一下,看不懂。。。。。。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