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7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馬曜 頁數(shù):共六冊 字數(shù):450000
內(nèi)容概要
本套叢書共6卷,以類相從。第一卷主要為中國古史分期研究論著,收錄馬曜先生重要專著《西雙版納份地制與西周井田制比較研究》及有關西周封建制的相關論文4篇;第二卷為民族史研究論著,收錄中國西南民族史、云南各民族源流及莊足喬開滇、諸葛亮安定南中、西爨族屬、云南歷代政區(qū)沿革、云南歷史文化特點等研究論文30篇,討論了云南歷史上的多個重大事件和問題;第三卷為大理白族歷史文化研究論著,收錄有關研究論文、序、書評等31篇,內(nèi)容涉及大理文化的源流、南詔大理國史、白族形成等;第四卷為民族學與民族調(diào)查研究文章、序36篇,論述了云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社會性質等重大問題,強調(diào)應把歷史研究與田野調(diào)查結合起來的民族學研究方法;第五卷收錄馬曜先生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參與、主持邊疆民族調(diào)查工作,結合實踐撰寫的有關云南民族問題與民族工作的論文,共30篇;第六卷收錄馬曜先生的《茈湖精舍詩初集》以及游記、序言、碑文、自傳、回憶錄、著作目錄等52篇?!恶R曜文集》的出版對我國的民族學、歷史學研究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我國的民族工作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馬曜,白族。教授。云南浪穹(今洱源)人。男,1911年10月11日生,云南洱源縣人,白族,云南民族學院原院長、名譽院長、教授。1940年西南聯(lián)合大學中學教師晉修班畢業(yè),從事教育、民族工作和學術研究6O年,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家、歷史學家、民族學家和詩人。1931年在上海加人中國共產(chǎn)黨。任小學和中學教師。l942-1945年運鹽支援滇西抗日戰(zhàn)爭。1946年辦《新云南》周刊,反對內(nèi)戰(zhàn),利用省參議員合法身份,參與領導組織阻止國民黨軍入滇、迫使蔣介石調(diào)離云南警備總司令何紹周、敦促盧漢起義的斗爭。1950年任中共云南省委民族工作黨組成員,建議景頗族等八個有原始公社殘余的民族,不重分土地.不劃階級,發(fā)展經(jīng)濟文化,直接地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發(fā)現(xiàn)西雙版納傣族社會是保存農(nóng)村公社的封建份地制,協(xié)助當?shù)刂贫ê推絽f(xié)商土地改革策育具體領導中緬劃界工作。“文革”前是云南民族政策的主要起草人。七十年代任云南大學教授和學報主編。后調(diào)任云南民族學院院長,將該校發(fā)展成為文理科綜合大學。1981年當選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會長、中國史學會理事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等50余個團體的學術顧問。出版《西雙版納份地制與西周井田制比較研究》、《馬曜學術論著自選集》、《茈湖精舍詩》,主編《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簡史》、《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等,共約400萬字。組織編寫16個民族簡史16本。先后獲國家、省、部級獎勵九項,其中國家級獎三項。l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書籍目錄
第一卷 西雙版納份地制與西周井田制比較研究 第一章 云南傣族史略 第一節(jié) 傣族族稱、族源和支系 第二節(jié) 漢晉時期的云南傣族 第三節(jié) 唐宋時期的云南傣族 第四節(jié) 元明清時期的云南傣族 第五節(jié) 民國時期的云南傣族 第六節(jié) 元代至年傣族地區(qū)土官土司制度沿革 第七節(jié) 傣族人民的反封建斗爭 第二章 民主改革前西雙版納傣族土地制度和政治組織 第一節(jié) 建立在農(nóng)村公社基礎上的封建領主制經(jīng)濟 第二節(jié) 由農(nóng)村公社成長起來的封建領主制政治組織 第三節(jié) 民主改革前封建領主統(tǒng)治及經(jīng)濟變化情況 第四節(jié) 民主改革前西雙版納的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簡況 第三章 從西雙版納看西周 第一節(jié) “土地王有” 第二節(jié) 村社制度 第三節(jié) 地租形態(tài) 第四節(jié) 西雙版納和西周的直接生產(chǎn)者 第五節(jié) 關于傣族社會的奴隸制問題 第六節(jié) 井田制是體現(xiàn)封建生產(chǎn)關系的土地制度的一種特殊類型 第七節(jié) 通過西雙版納土地改革對封建井田制的再認識 第八節(jié) 余論 第四章 從西雙版納看西周井田制的幾個問題 第一節(jié) 井田是“公田”和“私田”的對立與統(tǒng)一 第二節(jié) 《孟子》與《詩經(jīng)》中的“公田”和“私(田)” 第三節(jié) 井田之內(nèi)的“公田”和井田之外稱為“藉田”的“公田” 第四節(jié) 西周的“一田”和西雙版納的“一田” 第五節(jié) 不許買賣的“私田”和可以買賣的私田 第六節(jié) 井田的經(jīng)界 第七節(jié) 經(jīng)界與溝洫制度 第八節(jié) 公共水利事業(yè)在家族公社向農(nóng)村公社過渡中的作用 第九節(jié) 國和野的劃分 第五章 從西雙版納和西周看井田制的三個歷史前提 第一節(jié) 井田制與農(nóng)村公社 第二節(jié) 井田制與封建領主制 第三節(jié) 井田制與勞役地租 后記 再版后記 《西雙版納份地制與西周井田制比較研究》圖版 附錄 西雙版納和西周社會政治及禮俗制度比較研究——運用民族學資料研究先秦史一例 從命名法看西雙版納和周代封建領主社會等級制度 傣族封建領主制與周秦社會比較研究 井田制研究的卓越貢獻——讀徐中舒先生關于井田制的論述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第六卷
章節(jié)摘錄
第一卷第一章 云南傣族史略第三節(jié) 唐宋時期的云南傣族唐宋時期,以云南的烏蠻(孟高棉語族先民)貴族蒙氏和蠻(白族)貴族段氏相繼建立南詔、大理政權,有關傣族的文記載就比較多?!赌显t德化碑》說:“建都鎮(zhèn)塞,銀生于墨嘴鄉(xiāng)”?!澳臁奔础昂邶X”或“漆齒”,是傣族的他稱。由于傣老人喜嚼檳榔,和以蘆子、石灰等,嚼食既久,齒如墨漆。傣族有一種古老的用栗木煙涂牙齒的習慣,故有“黑嘴”之名?!吧睘槟显t所立節(jié)度使之一,樊綽《蠻書?云南城鎮(zhèn)》載:“銀城在撲賧之南,去龍尾城十日程。”南詔在南境設開南、銀生二度,統(tǒng)轄南方廣大地區(qū)。前人以開南、銀生合二為一,或者認為都在今景東縣境內(nèi),都不正確。1970年繆鸞和在景東縣插隊,發(fā)現(xiàn)今景東城南三十多公里有文井公社的開南大隊。景東川河壩有小山分隔為兩片,其北景東城附近較窄狹,其南為文井公社、者后公社,較開闊,至壩尾近四十公里。南詔開南城雖無遺址可尋,但從地理條件說,開南節(jié)度可能筑城于此,所以遺名還存在?!缎U書》說銀生城去龍尾城十日程,龍尾城即今下關,自景東北行至下關,僅有三百多華里,與“十日程”之說頗難折合。又“銀生城在撲賧之南”,“撲”是現(xiàn)在佤族的先民。《蠻書》還說:“自瀾滄江以西,越賧、撲子,其種并是望苴子?!睋渥釉跒憸娼晕?,與佤族分布地區(qū)相合,銀生方位應該向佤族地區(qū)南部去找,至于景東北部,則為南詔祖先蒙舍詔的根據(jù)地,即今南澗、巍山彝族地區(qū)。《蠻書。云南管內(nèi)物產(chǎn)》又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睔v史上六大茶山均在西雙版納,則南詔銀生城應在西雙版納。尤中在《南詔銀生節(jié)度建置考》中也認為:《南詔德化碑》說:“建都鎮(zhèn)塞,銀生于墨嘴之鄉(xiāng)”,即在“墨嘴”人(傣族)居住的地方建城置銀生節(jié)度?!缎U書》:“茫乃道井黑齒等十部落屬焉?!薄昂邶X”即“墨嘴”,居地在茫乃道(勐泐),銀生節(jié)度即茫乃道。至于開南城,《蠻書?云南城鎮(zhèn)》載:“在龍尾城南十一程,管柳追和都督城。又威遠城、奉逸城、利潤城,內(nèi)有鹽井一百來所”。
后記
我留意西雙版納的土地制度和與之相應的政治形式,開始于1950年奉命籌建云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的時候。當時,在接待召存信同志(新中國建立前是西雙版納宣慰使署議事庭長,1953年到現(xiàn)在是西雙版納傣簇自治州州長)過程中,了解到新中國建立前后西雙版納的一些政治情況。當時周保中同志(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民委主任)要我起草一個電報,向中央報告西雙版納的政治形勢,在征求了前西雙版納領導人唐登民同志意見后,在電報中寫了這樣內(nèi)容:早在新中國建立前夕,西雙版納三十幾個勐土司的共主宣慰使的地位,頗類似處于東遷后“禮崩樂壞”、王室衰微時期的“周天子”,但他在傣族人民中還保持著深厚的傳統(tǒng)影響。從這個時候起,腦子里隱約勾起了把西周和西雙版納的社會制度進行對比研究的念頭。1953年自治機關建立后,西雙版納廣大農(nóng)村實際上仍受新加封未久的“叭”、“鮮”、“魷”三級頭人的控制。1954年征糧中推行向封建領主征派公糧的合理負擔政策,才開始觸動了一點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的根基。從1951年開始,云南省民委就著手組織力量,對全省少數(shù)民族人口、名稱、支系和社會歷史情況,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調(diào)查。省委邊疆工作委員會成立后,1952年到1953年,我先后兩次到德宏景頗族地區(qū)參加開辟工作,并結合進行了一些社會調(diào)查,繆鸞和則于1953年底到版納景洪對曼暖典寨的土地關系作了初步調(diào)查”。
編輯推薦
《馬曜文集(共6冊)》由云南出版集團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