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陜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渡邊京二 頁數:360 譯者:楊曉鐘
Tag標簽:無
前言
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看日本:逝去的面影》是一本多年以前就成為日本知識分子話題的書。此書一出,有些人指責它“陷入了對昔日日本的鄉(xiāng)愁”、“把過去的日本說得什么都好”,著名電視主播筑紫哲也讀過以后也曾動情地感慨:“它告訴我們,在我們生活的近代之前,有一個被我們扼殺、滅亡的文明。為這樣一本又厚又重的書籍熱淚奪眶而出,我是生平第一次?!敝袊膶W研究家井波律子也盛贊它是一部力作:“打破了既有的陰郁的前近代觀,將日本近代失去的東西,從根本上重新加以審視?!彼杀窘∫徽f渡邊京二“仿佛是從魔箱里一件一件把異邦人的日本見聞記掏了出來”?!拔幕€活著,文明卻死了?!边@就是渡邊京二用整本書告訴人們的。“一個文明滅亡了,身為只此一度的有機的富有個性的文明滅亡了。”人們狂熱地撲倒在新生活方式上的同時,卻無意間墮落成了一種文明的殺手。那么,是誰拋棄了日本,是誰對日本見死不救?他所使用的文明概念,是“具有歷史特性的總體生活方式”,它確立于18世紀初,貫穿于整個19世紀的日本古代生活方式,正可以以“江戶文明”或“德川文明”相稱。他認為,日本近代歷史,正是始于對這種文明的扼殺和葬送。所有的人都可以承認扼殺和葬送是歷史的必然,甚至也看到其中的進步,但是,如果我們不追問被滅亡的是什么,那么想從本質上追根溯源地探求這段歷史的真正意義根本就是徒勞的。而其實正是那個時代的一些外國人,敏銳地洞察到近代日本是在前代文明消亡基礎上構建起來這一個事實。渡邊京二便從明治初年的西方人撰寫的日本見聞記中,摘錄了有關那一時期生活細節(jié)和感受的描述,來闡明自己對江戶文明的思考。渡邊京二出生于1930年,他是一位思想史家,寫過不少思想史的著作?!抖蛇吘┒u論集成》中收入了他的《日本近代之逆說》《小東西的死》《荒野上的彩虹》《隱蔽的小徑》,近作還有《日本近世的起源》《江戶幻景》等,所著《北一輝》還曾獲得第33屆每日出版文化獎。從他的著作中,不難看出他對江戶時代前后表現的日本文化的固有性的強烈關注。在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的當口,這本書受到學界矚目,當然也不是偶然的。然而,我卻寧可把這本書首先當做西方旅行家游歷江戶的漫游記的集萃來讀。我們不妨暫時丟開那些關于日本前近代的先人為主的議論和斷語,來一把“先感受,后評判”,跟隨那些初次登陸的洋人,去看一看江戶街道上玩耍的孩子,聽一聽那里普通人的哭笑和嘆息。這些外國人,對于描寫江戶街道上那些可愛的孩子的確是不吝惜筆墨。登陸當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放風箏、甩陀螺、騎竹馬、玩紙牌的男孩兒和女孩兒,而且注意到他們手中的玩具都是那么精致。在有些人看來,父母對孩子的放任,是父母沒有盡到應有責任的體現,而卡廷迪克卻認為這是盧梭式的自由教育,阿禮國更是感到“日本孩子實際上還保留著英國孩子因近代教育而失去的優(yōu)點”,就是說“日本孩子是自然的,他們可以充分享受屬于他們這個年齡的各種娛樂。”今天的不少日本人讀到這本書,不由得感嘆,為什么再也看不到那些街上成群結隊的快樂玩耍的孩子了。即便偶爾也能看到那飛起的風箏和跳起來的毽子,而那天空,也不是那無憂無慮的天空,那吹動羽毛的風似乎也失去了那份兒歡快。那時的兒童教育,后來有人稱之為“無意識教育”,恰給了兒童成長有益的空間。而孩子的生活折射的卻是大人的生活,他們的追求,他們的生活壓力,還有他們精神上各種東西擺放的位置。這是一本研究跨文化的好書。西方人看日本,日本人借西方人的眼睛來看自己,而我們呢,不是可以通過這些來看看西方人的眼光,看看日本人的姿態(tài)嗎?渡邊京二這本書寫在20世紀末期,今天的我們完全可以從不同文化對話和相互理解的角度來重讀它。對于中國,西方游客也寫過不少書。最近北京圖書館出版了耿舁、李國慶主編的《親歷叢書》,關于西方中國觀的研究也正方興未艾,將這些和他們對日本的觀察放在一起來讀,我們就有了更寬的視野。上世紀80年代到過日本的中國學者,左看看東京的高層建筑,右看看京都的禪院古寺,就不禁感嘆日本是一個既猛烈追趕先進文化,而又善于繼承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的國家,就這個題目做文章的專著也不止一部。日本幾十年在保留傳統(tǒng)文化上所傾注的心力,比起當時的我們,的確是要大得多。動態(tài)的是古裝游行,古代儀式的復制表演,各種各樣的仿古秀;靜態(tài)的是博物館建設,什么江戶京都博物館,江戶建筑博物館等,都使人們就像回到數百年前,身歷其境地體會昔日的文化。服裝、用品、儀式,甚至可以復制得比原汁原味的東西更為娛樂化,更適應于消費,然而其時對陌生人的信任和親熱、鄰里招呼就來相助的情意、兄弟間毫無芥蒂地對飲暢敘、街巷孩童成群嬉鬧的盡興,以及松心悠閑的心境,那種不同于今日的滿足感,那些無形無影的東西,卻是難以復制的。一些是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罕見蹤跡了;又一些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所剩無幾了。吹走了就是吹走了,也許永遠不會有“歸去來”那一天了。然而,有些卻是可以培育的。是的,當時人們的感受和生活的細節(jié),是無法再現的,這些只能通過閱讀來彌補。而渡邊京二正是從幕府末年赴日的歐美人寫的日記、手記、游記和文化著述中爬梳材料,借助于西方人獨特的眼光,來讓我們了解這些感受和細節(jié)的一個方面。日本有句俗語:“明天刮明天的風”,這樣說也意味著今天的風不同于昨日的風。但是有一股大風,卻是刮了將近一百五十年。從1869年明治維新算起,明年就是整整一百四十年了。這股風,就是歐化之風,就是追逐歐洲文明之風。這股風,把日本刮成了經濟實力排名世界老二的強國,這股風也刮進了人們的頭腦:西方有“先進國”,西方文化是“先進文化”的意識,算是根深蒂固了。風這么大,刮走的東西也不算少。渡邊京二的這本書,就想來一番盤點:刮走的雖然一去不返,至少不要刮得人們連一點記憶都沒有了,一切唯“風”是聽?!对娊洝し孙L》首章:“匪風發(fā)兮,匪車偈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憋L烈車疾,大道在后,回顧來路,卻又隱隱感到失落。似乎這首詩,和渡邊京二寫作此書的心境有某些合拍之處?!氨儭笔侨照Z中也有的一個詞,而且時常見到有人用。它出自《易經》“君子豹變,小人革面”,是說君子在適應時代變化而改變自身。不過,在文化創(chuàng)造中,有時“留住”比“送走”更主要。我們見慣了令人頭暈目眩的“豹變”,而做好一件事情,不僅需要“豹變”,而且需要堅持。有時孤獨的堅持比轟轟烈烈的豹變,可能需要更艱辛的付出。日本明治維新取得成功,人們的印象中只有那些追趕新風的“志士”,而實際上那些被視為守舊的人們,也曾兢兢業(yè)業(yè)地做過傳承文化的事情。由于他們的堅持,精美的漆器、精致的茶具和一整套禮儀才傳至今天。當然,他們的貢獻,離開了那銳意求新的時代風潮也會大失其色或許也可以說,因為這樣兩類人各自執(zhí)著于自己的所愛,才使得日本文化有時能呈現新舊并茂的斑斕。身為思想史家的渡邊京二畢竟目光犀利,他并沒有把這些西方人見聞的材料寫成一本狹隘的日本人論之類的書,不過,他身在廬山,也有時難免不見真面目。明治時代開始的“脫亞入歐”,有多方面的含義,從內外文化關系上說,很主要的內容就是“脫漢入歐”吧。從日本明治前后文化結構上看,這一點就看得很清楚了。而在這本書中,這一點幾乎沒有提到。江戶時代到明治初期。也有中國人寫下的旅日游記。他們又以別樣的眼光,描寫了當年的日本人和日本文化。鐘叔河先生主編的《走向世界叢書》就收進過一部隨西船渡日的中國人寫的游記,以及王韜在明治初年寫的《扶桑游記》等。就是在1879年何如璋《使東述略》《使東雜詠》之前,也還有戴明世的《日本風土記》、陳其元《日本近事記》、李圭的《環(huán)球地時新錄》等,他們都筆錄下了對江戶文化的感受。他們的目光自然與西方人大不相同。我們最好將這些書也放在一起來讀讀。這些清末撰寫的游記,寫于明治初年的,像署名“四明浮槎客”的《東洋神戶日本竹枝詞》,不免對新的變革不屑一顧,而寫于甲午戰(zhàn)爭之后的,則多把日本當成維新的楷模。不少作者都關注到漢文化在這一時期的變化,而這恰好是渡邊京二此書有意回避的部分。不過,從今天已經整理出版的清末人的日本游記來看,數量并不多,或許還有一些沒有被發(fā)現,或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從已經整理出來的看,對日本的觀察大多比較粗略。最有名的當然是黃遵憲的《日本國志》,但此書多側重于對日本歷史文化的整理,而不是江戶生活的細節(jié)。在黃遵憲還沒有來得及對現實改革深入思考的時候,便已經調離日本,在他旅居他國對日本有了新的理解的時候,卻沒有機會重返東瀛細看昔日江戶了。從這個角度講,《看日本:逝去的面影》可以說一定程度上沖淡了黃遵憲的遺憾。本書多次提到張伯倫的《日本事物志》,而張伯倫于1873年赴日,1911年才離開,他把自己這部百科全書式的《日本事物志》稱為“古代日本的墓志銘”。張伯倫和那些清末帶著對遠方絕國的好奇心和“取經”心理的官員不同,他們不像王之春的《談瀛錄》、姚鵬圖《扶桑百八詠》那樣對火車、電報和法院感到新鮮,也不習慣用類似竹枝詞和筆記、日記混雜的方式記述見聞,更沒有像傅云龍《日本圖經》修史補志那樣專注于文字材料,而是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浴場的男女,肩頭掛著嬰兒的母親,乃至婦女著裝的色彩等普通人的日子。也就是說,觀察日本文化的驚異感,雖然都是西人和清人走進日本文化的前提,但這種驚異感卻有著不同的內容。對于明治維新,史書上載錄的是彪炳史冊的豪邁壯舉,而把那些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留給了普通人的記憶。今天我們無法從他們那里找回衣食住行、喜怒哀樂的感受,那么那時的照片、文物和各種文字材料,便成為我們想象和重新體味的憑據。渡邊京二這部書不僅是一部逝去文明的詠嘆調,而且具有比較文化的意義。誠如作者所說,幕末到明治初期來日的歐美人正是因為當時日本文明與他們本身迥然不同,才會不由自主地充滿好奇和驚訝地將它們記錄下來?!八麄兺ㄟ^發(fā)現異文化,更深刻地領會到西洋文化的特性,并通過兩種文化的對比,對自身文化進行反省?!薄爱悋の吨髁x將目光投向那些不熟悉的瑣碎生活細節(jié),也正因為如此,它能夠再現對一種文明真真切切的感受?!倍蛇吘┒ㄟ^這些見聞錄,要闡述的是自己對江戶文明的思索。他的目光,游動于巨視和微視之間。一方面,他申明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單個獨立的現象,而是這些現象聯系起來的有著特殊意義的總和?!安⑶抑灰^文明指的是該意義上的整體構架,那么即使在摩天大樓上繼續(xù)祭祀稻種,即使茶道的宗師長生不老,這些表象也不過是作為一個部分鑲嵌在現代文明中罷了。”另一方面,他又一再強調那些細節(jié)的意義,特別是外國人眼中的細節(jié),提醒人們外國人見聞的有趣之處,正體現在具體而生動的細節(jié),而不是那些籠統(tǒng)概括的結論。指出外國人那些或許因感動、或許因錯覺而產生的“偏頗記錄”,才使古老的日本文明的奇妙特性得以鮮活生動地呈現,甚至說,如果不了解日本文明那時具體狀態(tài)以及逝去的歷程,我們是無法理解近代的含義的。渡邊京二所說的,和我們習慣的熱衷于整體把握的習慣有些相左。細節(jié)就是細節(jié),抵不上呼風喚雨的號令;感受就是感受,也比不上叱詫風云的行動。然而,即便是成為過去的細節(jié)、趴在紙上的感受,有時也讓我們不能忽視它們。試想,車人無序,塞車堵路,監(jiān)控寡效,是大都市的細節(jié),而當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成十成百疊加的時候,細節(jié)還能僅是細節(jié)嗎?相反,路遇微笑,多奉禮讓,時有援手,是出門的感受,而當這種感受化為心底暖意的時候,就會給怨氣、怒氣甚至絕望一個剎車的機會,感受還僅是感受嗎?比較文學研究者不能放棄細節(jié)和感受,是理所當然的。細節(jié)和感受不是政治家的改革藍圖,卻是每個人每天的生活。細節(jié)和感受正是本書的武器。怪不得有評論家不無夸張地說,讀過渡邊京二的書,就仿佛自己變成了江戶人,而又自由自在地往來于江戶時代和現代;還有批評者說“自己也想寫一本同樣的書,受到本書的沖擊,一邊讀,一邊嫉妒的感情不能消散,敬服于著者見識之高”(石川英輔《小說現代》,1999年9月號)。說來西方人寫的談論日本文化的書,其實也并沒有逃過了國人的眼睛。民國時期,小泉八云關于日本文化的著述便被翻譯了過來。不僅西方人寫的和清末人寫的游記有很多可以相互印證的地方,而且有些日本見聞錄的西人作者,還留下了他們游歷中國的觀感。盡管渡邊京二描述西人記錄的時候,也戴著自身的眼鏡,但也不妨拿來與《親歷中國》中的相關書籍做一番比較。幾年前,在為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文日本新書》的序言中,我曾經說:“對于我們鄰國的文化,我們需要有深度認識”。研究日本文化,離不開描述它,而日本文化可以說是身邊最難描述的文化之一。全面了解對日本文化方方面面的見解,才有可能提升識判這種文化的精準度。我們很難簡單說清楚,明治初年,當政客和軍人翻著個兒折騰的時候,普通老百姓是以怎樣的心態(tài)來接受現實的,社會又是怎樣在看似相對平穩(wěn)的狀態(tài)下度過各種危機的。了解了這些,說不定為觀察今天的日本也多一個視角。不管西人“日本有窮人,但并不貧困”之類的概括是否得當,至少告訴我們,將中國和日本這兩個鄰國遇事就簡單類比的做法常常是靠不住的。本書的可讀性,不單在于它所贏得的贊譽,更在于它受到的批評。至于它是否像評論者所說的能“從過去照射出什么是近代日本”,那就還是交給讀者自己去判斷吧。
內容概要
《看日本:逝去的面影》這部可以稱得上是近代日本社會志的著述里,著者對日本這個令歐美人頗感訝異的異文明國家,通過“和睦與禮節(jié)”“裸體與性”“女性的地位”“孩子的樂園”等章節(jié)對近代日本的生活特征作了非常好的整理和解說,并用簡單易懂的文字將它們記述下來。正如著者自己所強調:我所生活著的現實是歷史積淀下的日本。不管好壞,在人類所擁有的世界中,我們都不得不參與其中。 《菊與刀》是西方人看日本的杰作,他們的碧眼中,日本是一個唯美與尚武極端統(tǒng)一著的國家。而日本人自己又是如何評價這種觀點呢?日本思想史家渡邊京二在搜集、查閱了大量幕末至明治年間來目的外國人記載的基礎上,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為我們解讀了形成日本民族這種錯綜復雜性格的深刻原因?! ∵@《看日本:逝去的面影》為我們客觀全面地了解日本人、了解日本文化打開了一扇窗。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渡邊京二 譯者:楊曉鐘渡邊京二,日本著名思想史家,出生于1930年,在中國的北京、大連長大。寫過多部思想史的著作,《渡邊京二評論集成》中收入了他的《日本近代之逆說》《小東西的死》《荒野上的彩虹》《隱蔽的小徑》,近作還有《日本近世的起源》《江戶幻景》等,所著《北一輝》還曾獲得第33屆每日出版文化獎。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文明的幻影第二章 快活的人們第三章 簡樸與富裕第四章 和睦與禮節(jié)第五章 多姿多彩與充盈豐溢第六章 勞動和身體第七章 自由與身份第八章 裸體與性第九章 女性的地位第十章 孩子的樂園第十一章 美麗的自然風光與和諧的社會秩序第十二章 生靈與宇宙第十三章 信仰與祭典第十四章 心靈的籬笆墻后記平凡社文庫版后記共鳴是理解的最好方法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文明的幻影此時,我正致力于描繪一幅以近代日本為主人公的故事畫卷,這個故事始于一種文明的消亡。日本近代可以說是在活生生地斬斷了與古代日本的制度、文化遺產的血脈相連后構建起來的,對這一陳舊的常識性觀點我想已無須贅述。然而這種斬斷所意味的一種獨特文明的消亡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含義,我們不能說已經有了足夠的認識。豈止是足夠,我們不是都還對近代日本文明只是同一主體換上了時代新裝(而其實質并未改變)這一事實深信不疑嗎?也就是說,一直以來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所有近代文明的變遷不過是日本文化這一主體在不同時期一脈相承的演變而已。事實上我們俗稱的江戶文明或德川文明作為只有一次生命的有機體已經壽終正寢了。該文明確立于18世紀初,貫穿了整個19世紀,它只是一種古代日本的生活方式罷了。明治時期著名的日本問題專家張伯倫(Basil HallCha.mberlain,1850~1935)曾贊嘆道:“那時(1750年至1850年)的日本是獨特的、畫卷般的社會”。文化不會滅亡,民族固有的特質也不會消失,它們只是會改變。而文明,即具有歷史特性的總體生活方式,是會消亡的。倘若我們把在某一特定宇宙論和價值觀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有獨特的社會結構、習慣和生活方式,與自然萬物生靈息息相關,并且通過包括餐具、服飾用品、玩具在內的器具反映出來的總體生活方式稱之為文明的話,那么我們祖輩18世紀初至19世紀的生活就無愧于“文明”之名。那么它是何時消亡的呢?當然,這不是能確定具體年代的問題,也無此必要。不過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不論這一文明在昭和年代初期是否還隱約閃爍著余暉,至少到明治末期它已經消亡了。而告訴我們上述事實的,實際上正是來自異邦的觀察家們的著述。不論他們以怎樣的筆觸來描述日本近代經歷的跌宕起伏,事實終究是不會改變的:這段歷史始于對一種文明的扼殺和葬送。所有人都可以承認扼殺和葬送是歷史的必然,甚至也看得到其中的進步,但是,如果我們不追問滅亡的是什么,不,被滅亡的是什么,那么想從本質上追根溯源地探尋這段歷史的真正意義根本就是徒勞的。敏銳地洞察到近代日本是在前代文明消亡的基礎上構建起來這一事實的,其實是那個時代的外國人。張伯倫于明治六年(1873)來日,明治四十四年(191 1)離開日本。他在為1905年的《日本事物志》第五版所作的序言中這樣寫道:“筆者要反復強調的是:古代日本已經死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嶄新的日本”。這不僅僅意味著時代的變遷,或是日本的變化,而是一種文明的壽終正寢。因此他將自己的作品《日本事物志》稱為古代日本的“墓志銘”?!肮糯毡疽呀浰廊ァL幚硎〉霓k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埋葬?!@本拙論,就相當于所謂的墓志銘,不僅頌揚逝者非凡的美德,而且那些不盡如人意的不足.之處也一并記錄在案”。日本近代登山先驅威斯頓(Weston,1861~1940)也在大正十四年(1925)出版的《尋訪不為人知的日本》一書中寫道:“明天的日本在物質上的進步與革新看起來要遠遠勝過今天的日本,在這個意義上,應該可以肯定日本將成為更富強的國家??墒且牖氐綇那百|樸單純、美麗如畫的國度是絕不可能了”②?!百|樸單純、美麗如畫”的描述當然也包括了自然景觀,威斯頓是將日本阿爾卑斯介紹給歐洲的人,正如英國商人克洛(ArthurH.CrOW,生卒年月不詳)于明治十四年(1881)攀登木曾火山時,一邊感嘆“這個未曾被人類破壞的天外美景”,一邊也為將來某一天這里會有新修鐵路,游客紛至,賓館林立等變化而嘆息,威斯頓也一定屢屢為如畫美景遭到破壞的事實而像克洛那樣扼腕嘆息吧。當然,威斯頓的嘆息不僅僅是為了美景遭到破壞,更重要的是風景中有人,以及由人構建起來的生活?!百|樸單純、美麗如畫”包含的首先應該是交織在風景中的生活情趣吧,而這種情趣已經永遠地消亡了??寺逶谀驹纳嚼锟吹搅肆钏麩o法忘懷的景象。在那個叫須原的小村莊,日暮時分,村民們“結束了一天酷暑難當的勞作,領著孩子在村里唯一的馬路上聊起家常,享受著傍晚的清涼”。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潺潺地流過道路中央,年輕的姑娘們“三三兩兩你追我趕地抱著木桶跑向洗衣服的地方,她們要打來河水沐浴”。孩子們忙著捉迷藏,就連身背著和自己差不多一般大小孩子的小女孩也不例外。看到“這個小小的社會沉浸在和諧融洽、溫馨幸福中”,克洛十分感動。這是發(fā)生在明治十四年的事情。威斯頓作為傳教士首次踏上日本的國土是在明治二十一年(1888),克洛在須原看到的生活情景到那時應該仍隨處可見吧?! ‘斎?,張伯倫、威斯頓是在親眼見到古代日本幾近消亡時寫下上述內容的,而早在幕府時代末期,那些遠道而來的外國人就已經預感到了這種變化。例如,哈里斯(Townsend Harris,1804~1878)在安政三年(1856)9月4日的日記中寫道:“嚴肅的反省——變化的先兆——新時代無可置疑地拉開序幕,日本會迎來真正的幸福嗎?”這一天正是下田玉泉寺的美國領事館掛起“這個帝國(指日本)最初的領事旗的日子”,這一記錄可以說是一個絕好的例證吧。此時的哈里斯剛踏上日本國土不過兩周時間,他預感到了這個國家將要發(fā)生根本性的巨變,但對巨變中可能失去的東西尚未有確切的判斷。然而就在兩年后,他對在下田靠岸的英國額爾金使節(jié)團的一位艦長表示了他的擔心。他在向日本人致以“熱忱由衷的禮贊”的同時,認為“歐洲文明和異教信仰將破壞這個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近乎完美的生存體系,總之,如果無法一開始就提供一種可替代的體系,那么悲慘的境況和革命的紛亂就將在這個國家長期持續(xù)下去”。對此,他也表明了“自己想為之貢獻一己之力的滿腔熱情”。休斯根(Henry Heusken,1832~1861),一個有才干的翻譯,一直追隨著哈里斯。他在同當時江戶幕府官員持續(xù)交涉通商條約的安政四年(1857)12月7日的日記中這樣寫道:“這個讓我剛剛開始萌生憐愛的國家啊,現在的進步真的有益于你們的文明嗎?我贊美這個國度中人們樸素的習俗和毫無矯揉的純真??吹竭@個國家的富饒,聽到孩子們銀鈴般的笑聲,看不到一絲悲傷、感受不到絲毫痛苦的我卻……哦,神呀,我無奈地發(fā)現,眼前的幸福情景正在漸消漸遠,西方人正在給他們帶來莫大的罪惡”。 此時的休斯根正在同當時的幕府官員進行著通商條約的談判。他對日本已經有了一年零兩個月的觀察,因而上文絕不單單只是游客落俗的感傷。同樣,長崎海軍講習所的教育隊長卡廷迪克(Huiissen van Kattendi{ke,1816~1866)1859年回國時也已經在長崎生活了兩年多,對這個國家的生活有了充分的認識。他曾感嘆道:“我曾在心里默默地祈禱一定要讓我回來這里,再次親眼見到這片美麗的土地??墒?,一想到這個得到上天厚愛的國度今后將遭遇不可預知的災難,我的心就被恐懼緊緊攫住,眼前一片黯淡”。他確信自己要帶到這個國家來的文明要“優(yōu)于日本自古以來所傳承的文明”??墒牵@種文明“果真會帶來更大的幸?!眴幔繉Υ怂翢o把握??ㄍ⒌峡寺暑I下的荷蘭海軍教育隊的隨隊醫(yī)生龐貝(Pompe vanMeerdervoort,1829~1908)認為強迫日本打開國門,是一種硬闖入一個國泰民安的社會,“一舉將其社會組織和國家機構的相互依存關系搗毀”的惡劣行徑。教育隊回國后,他仍留在長崎生活至文久二年(1862),親眼見證了開國后日本人的墮落,他感慨萬千。這種文明的破壞連一個叫魯道夫(Fr.Aug.1uhd6rf,生卒年月不詳)的貨物裝卸工都預感到了。他曾在安政二年(1855)來下田的普魯士商船上工作?!叭毡救诉~出了決定命運的一步。可這如同將自家房屋的基石搬掉一塊一樣,不久整個墻壁都會轟然崩塌,之后日本人將被瓦礫埋葬”。異邦人預感到并很快親眼目睹了古代日本文明之死。不僅僅是各種制度、文化遺產、景觀的消失,而是一個血脈相連的有機生命體——一種獨特文明的消亡,我們必須再次明確這一重要事實。張伯倫稱之為“古代日本墓志銘”的《日本事物志》是一本類似于日本百科事典的讀物。正如他在1934年第六版的序言中寫到“不得不刪除已經索然無味的條目”那樣,自該書第一版出版(1890)以來,在四十多年的歲月中已經有若干“日本事情”消失了。而另一方面,只要稍微翻看一下按英文字母排列的目錄,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自第一版出版以來的相當一部分有當時日本特色的事物仍保留至今。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單個獨立的現象,而是這些現象聯系起來的有著特殊意義的總和。并且,只要所謂文明指的是該意義上的整體構架,那么即使在摩天大樓上繼續(xù)祭祀稻神,即使茶道、花道的宗師長生不老,這些表象也不過是張伯倫稱之為“年輕日本”的新文化復合體,即作為一個部分鑲嵌在現代文明中而已。文化猶存,文明已亡。曾經熟悉的拍羽毛毽游戲已不同于當今新年里所見到的,曾經飛舞在江戶上空的風箏也已同今天東京的風箏形同神異。貫穿于這些個體之中,并賦予其特殊意義的相關背景已有了巨變。就如同搭建積木,新搭建的圖樣已經完全不同于過去了,而將作為新圖樣的一部分殘留下來并被重組的舊痕跡稱之為傳統(tǒng)是多么無意義的錯覺啊!
后記
一直以來有個愿望,想以近代日本為主題寫一個長篇。這個有些不著邊際的想法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為何會在心頭萌生,其中的原委我現在都記不清楚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曾在一個名為真宗寺的寺院里,以日本近代史為題開設過講座,估計這個想法是從那時開始有的。講座從1980年10月開始至1985年5月結束,每月兩次,一共講了110回。就在那期間,已成故人的葦書房社長久本=三多先生曾跟我談起過想把我的講演稿集結成書的事。當然,我并不想把講給聚集在寺院里的年輕人的內容都原封不動地寫進書里。我想寫的是有關昭和這個時代的事情。之后,我便開始在《暗河》雜志上以《逆說昭和》為題發(fā)表連載,期問因為各種事由曾中斷過。我所說的昭和是指到1945年以前的時代。不管怎么說我成長于那個時代。1980年我50歲了,即便是為了對自己這一輩子的生存意義有個釋懷,我覺得也必須對那個時代進行一番剖析。這個念頭已經在我心中醞釀了很久。另一方面,對近代這一人類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期的漸行消逝,在當時是有目共睹的。19世紀80年代的日本后現代主義思潮盛行,而這種思潮在我看來,都是打著后現代的旗號,實際上卻還未弄明白近代業(yè)已完結的意義,屬于超現代的言論。近代這一人類史階段的完結雖說使我們具備了回過頭來客觀審視日本近代這一過程所具有的意義的條件,但超現代價值觀下的日本近代解釋反似更加肆虐橫行。自1982年起,我以客座講師的身份,在熊本短期大學講述《日本文化論·西洋文化論》,這使我有機會通讀幕末一明治初期外國人寫的日本觀察記。他們描繪出的古老日本的姿態(tài)是那樣的新鮮,迫使你不得不思考對日本而言近代究竟意味著什么這一問題。如果要探究昭和時代的意義,就必須首先要探究近代開國的意義,搞清楚開國以前這個國家的文明樣態(tài)。也就在那個時候,我體會到了石原莞爾說的要把佩里當做第一證人傳喚到遠東軍事法庭的含義。久本三多先生知道了我想以日本近代為主題,寫一個長篇的故事的想法后,一直期待要親自出版此書,現在將第一卷交由葦書房刊印也是為了履行與故人生前的這一約定。同時,我的愿望最終能夠得以實現,也多虧了與我有著三十年多年交情的首藤宣弘先生竭盡全力的支持,特在此明記,聊表謝意。本書的第一稿自1995年起連續(xù)兩年在由首藤宣弘先生擔任主編的《周刊經濟學家》(每日新聞社)上連載。如果沒有首藤先生的厚意與鞭撻,恐怕遲鈍的我至今還猶猶豫豫埋頭于浩繁的文獻中吧?!吨芸洕鷮W家》連載完相當于本書的“序章”“第一章”之后,“第二章·德川的和平”連載到中途時中斷了。原因是原打算一年要寫完的部分,逾期四個月仍未能完工。本想要連載發(fā)表本書的“第一部”,但寫出來的就連預想的三分之一都還不到。如果在此講述我的故事全貌,恐怕就連我自己也無法斷定一共要寫多少卷。想著那就寫到1945年為止吧。但一想到自己的年齡,這恐怕也會成為笑談。因為我沒有想過要寫一部通史,所以就把題目定為《日本近代素描》,但是要講述幕末的故事,那就不得不對德川時代有個概述,而要講述德川幕府時期的事情,又必須追溯到室町時期,如此一來,故事究竟有幾卷,何時完工等等就都沒有了明確的計劃。當然,由于我動筆比原計劃至少晚了十年,所以,我只能自己安慰自己說,即使最終只寫完了最初的數卷,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前面已經說了,這一卷是將《周刊經濟學家》上連載的“序章”“第一章”整理成書的。但是稍作修改,結果就比原先連載的量多了一倍。因為此前就沒有把它寫成通史的意思,所以可以把這一卷當做獨立的作品來讀。我的《日本近代素描》不是一個連續(xù)的整體,在我的構思當中,每一卷都是獨立成書的。在這一卷中,我充分利用了尚未翻譯成日文的英美人的著作。這多虧了大學圖書館所提供的便利的服務。在此,對熊本大學附屬圖書館情報服務課的諸位朋友的盡力幫助表示深深的感謝,對借給我絕版原著的各大學圖書館,雖然在此不能一一列舉他們的名姓,但還是要表達我誠摯的謝意。對在研究馬科萊伊方面給予我指教的北原佳奈子女士,同時,對不辭辛勞地寄給我拉法吉、阿諾德在雜志期刊上登載的論文的北澤榮先生也深表感謝。我還要感謝以三原浩良社長為代表的葦書房的各位朋友,他們忍受著我這個怪僻的作者的牢騷,認真細心地從事著繁瑣的工作。還有山田雅彥、梨佐夫婦,如果沒有他們兩人具有獻身精神的貢獻,我的這個工作是無法完成的。最后我想在此說明一下外國人訪日記的翻譯情況。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那些歐美觀察家的記述,雖然不是什么重要的東西,內容有的也很單薄,但我的介紹著墨卻很多,因為在這些人的記述當中,包含了很多有關開國后不久的很珍貴的證言,例如,霍斯本、喬治·史密斯、特倫遜、提利等人的記述,杰弗遜的著作也很有可讀性。另外,有一些人的主要著作尚未有日譯本發(fā)行,阿諾德的在日游記沒有日譯本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培根的主要著作也未被翻譯成日文,巴德的巨著也沒有完整的譯本,福瓊的作品還需要重新再譯……期望本書為能對改變此種現狀多少有些幫助。作者1998年6月
媒體關注與評論
為這樣一本又厚又重的書籍熱淚奪眶而出,我是生平第一次?! 毡局娨曋鞑ブ险芤病 犊慈毡荆菏湃サ拿嬗啊反蚱屏思扔械年幱舻那敖^,將日本近代失去的東西,從根本上重新加以審視?! 袊膶W研究家井波津子 《看日本:逝去的面影》仿佛是從魔箱里一件一件把異邦人的日本見聞掏了出來?! 毡局u論家、作家、歷史家、思想史家松本健一 自己也想寫一本同樣的書,受到《看日本:逝去的面影》的沖擊,一邊讀,一邊嫉妒的感情不能消散,敬服于著有見識之高?! 骷?、江戶文化研究者石川英輔
編輯推薦
《看日本:逝去的面影》在日本一年內十次重印,亞馬遜五星級重點推薦?!犊慈毡荆菏湃サ拿嬗啊犯嬖V我們,在我們生活的近代之前,有一個被我們扼殺、滅亡的文明。為這樣一本又厚又重的書籍熱淚奪眶而出,我是生平第一次?! 毡局娨曋鞑ブ险芤病犊慈毡荆菏湃サ拿嬗啊反蚱屏思扔械年幱舻那敖^,將日本近代失去的東西,從根本上重新加以審視。 ——中國文學研究家井波津子《看日本:逝去的面影》仿佛是從魔箱里一件一件把異邦人的日本見聞掏了出來。 ——日本著名評論家、作家、歷史家、思想史家松本健一自己也想寫一本同樣的書,受到《看日本:逝去的面影》的沖擊,一邊讀,一邊嫉妒的感情不能消散,敬服于著有見識之高。 ——作家、江戶文化研究者石川英輔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