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

出版時間:1998-9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米蘭.昆德拉  譯者:安麗娜  
Tag標(biāo)簽:無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不朽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6條)

 
 

  •     醫(yī)院萊陽開病假條【ΩΩ:535982237】萊陽醫(yī)院開診斷證明醫(yī)院萊陽開病假條【ΩΩ:535982237】萊陽醫(yī)院開診斷證明醫(yī)院萊陽開病假條【ΩΩ:535982237】萊陽醫(yī)院開診斷證明醫(yī)院萊陽開病假條【ΩΩ:535982237】萊陽醫(yī)院開診斷證明醫(yī)院萊陽開病假條【ΩΩ:535982237】萊陽醫(yī)院開診斷證明醫(yī)院萊陽開病假條【ΩΩ:535982237】萊陽醫(yī)院開診斷證明醫(yī)院萊陽開病假條【ΩΩ:535982237】萊陽醫(yī)院開診斷證明醫(yī)院萊陽開病假條【ΩΩ:535982237】萊陽醫(yī)院開診斷證明
  •     
      看《不朽》完全是一個意外,在圖書館沒有借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便隨便借了本昆德拉的小說,結(jié)果剛開始看我就被主角阿涅絲吸引住了。一個身體向上,腦袋向下,向往孤獨,向往自然,向往純粹,給生活做減法的女性。雖然最后阿涅絲的死讓人很遺憾,但是也不得不說這是阿涅絲從現(xiàn)實逃離之后最好的結(jié)果,因為她就算她達(dá)到純粹的自然她也不可能擺脫這個社會還有人事的困擾。中國有句古話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
      <這句話自古流傳很廣,有很多版本,如:“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小隱在山林,大隱于市朝?!钡龋f的都是一個意思:那些所謂的隱士看破紅塵隱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隱”而已,而真正達(dá)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雜的干擾,自得其樂,因此他們隱居于市朝才是心靈上真正的升華所在。意思是說有能力的人希望依賴周圍的環(huán)境忘卻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這是指小隱真正有能力的人卻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龍臥虎之地,這是指中隱只有頂尖的人才會隱身于朝野之中,他們雖處于喧囂的時政,卻能大智若愚、淡然處之,這才是真正的隱者。>va: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DQX1qR3K6VCHlihIgR9wdavIKevFbX5oEYtCQSPW3CUR9hUI0nbtxuifV1F0DONB3ZI1vZZFbL2GqxJPzbGWr_
      
      每個人心中都有個阿涅絲,都有個逃離的夢想,也許我們會因為家庭,事業(yè)等等原因不能歸隱,但是我們可以想辦法和這個社會調(diào)諧,大隱隱于市。物我兩忘,大智若愚,排除無用的世俗紛擾。不過,這個才是處事的智慧與精華所在。
  •     忽然之間-讀米蘭·昆德拉《不朽》有感
      
      阿涅絲很久沒有做那個手勢了:突然停下,慢慢地回頭,甩出自己的右手,在半空中,緩慢而優(yōu)雅地招手;她的丈夫保羅像一只自動風(fēng)箱一樣工作著,他就是這樣感知自己的肉體,愉快地忘卻它的存在。他和阿涅絲看起來是一對很好的夫妻,默默相伴;洛拉和她姐姐阿涅絲追求的本質(zhì)是截然不同的,小時候躲在花園草叢里看到阿涅絲做出那個手勢時,她是多么的感動,激動地?fù)]了揮手,僵在空中……
      這是“不朽”的手勢嗎?
      不朽——存在于人類的記憶或記載中永不磨滅,這看起來真是一個偉大的詞。米蘭·昆德拉說:“不朽分為大的不朽和小的不朽。小的不朽是指一個人在認(rèn)識他的心中留下的回憶;大的不朽是指一個人在不認(rèn)識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憶?!甭謇央p手放在胸口上,然后又把雙手向前投,貝蒂娜也是如此。這個手勢米蘭·昆德拉稱之為“不朽的手勢”,就像貝蒂娜所說:“我希望超越我自己,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因為歷史是永恒的記憶。”而我覺得這不朽恰恰是極權(quán)主義的一種隱秘的表現(xiàn),一種自己記憶的擴(kuò)張。像希臘電影《犬牙之家》里父親運用極權(quán)重新定義詞語來控制高強內(nèi)孩子的思想一樣,不朽正悄悄地重新定義了別人的自我,并輸入我們腦子里。就像條件反射一樣,貝多芬——“不朽而又偉大的音樂家”,歌德——“不朽而又偉大的文學(xué)家”,馬克思——“不朽而又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他們超越了自己的時代,在后人的記憶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這不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難道不正是一種變相的專制嗎?有人會反駁:“這樣的人是通過他們的功跡與努力,難道不應(yīng)該被我們記憶?”當(dāng)然應(yīng)該,只是不朽并不如記憶如此單純。
      “阿涅絲躺在草叢中,小溪單調(diào)的潺潺聲穿過她的身體,帶走她的自我和自我的污穢,她具有這種基本的存在屬性,這存在彌漫在時間流逝里,彌漫在蔚藍(lán)的天空里,她知道,從此以后,再也沒有最美的東西了?!蔽抑?,阿涅絲的減法在這一時刻真正完成了,她減去了她的“我”的所有表面性和外來的東西,用這種方法接近她的本質(zhì)。她是冒險而又理智的,阿涅絲時常讓我感動,阿夫納留斯畫了幅畫,這就是阿涅絲,
      身體像火焰一樣升起,但她的頭總是略微塔拉著,凝視底下,抱著懷疑的頭。
      阿夫納留斯說他更喜歡洛拉她充滿幻想的腦袋仰望天空。但是她的身體墜下地面:屁股和乳房——也是沉甸甸的,往下凝視。
      當(dāng)這兩幅畫放在一起時,我意識到了這姐妹本質(zhì)的不同,也就是自我存在方式與表現(xiàn)形式的天壤之別。洛拉的身體與靈魂是分離的,擴(kuò)張似的將自我無線放大,同時讓自己展翅飛翔,飛達(dá)云端,成為不朽,成為眾人仰望甚至觸不及的對象。而阿涅絲她將自己的靈魂和肉體聚焦到了一個點, 折回自我,抓住靈魂,她沒有洛拉強烈不朽般的欲望,相反她拒絕,甚至表達(dá)了一種自我消失的欲望,而比起洛拉,更加讓我感動的是阿涅絲。
       “人生所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為自我的存在。生活,生活并無任何幸??裳?。生活,就是在塵世中帶著痛苦的自我。然而存在,存在就是幸福。存在:變成噴泉,在石頭的承水盤中,如熱雨一盤傾泄而下?!?br />    而我也相信,沒有什么永垂不朽。
      
      
      
  •     《不朽》第二部分第15至第17章,歌德與海明威在穿越對談中,對不朽可謂深惡痛絕。榮名反成無以棄絕的負(fù)擔(dān),何以如此?
      
      不朽是生存另一種形式的繼續(xù)。作為有自我意識的動物,人需要不朽來對抗死亡的恐懼。這是E.Becker反復(fù)強調(diào)的主題。顯而易見,不朽的全部意義在于生而不在于死。
      
      作為個體的人并不具備神格,自我無法為自我加冕,賦予自我以絕對的、源于自身的、不依賴他者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實現(xiàn)絕對的不朽,而是必須寄生在既有的價值體系中,獲取相對的意義和價值,以他者的認(rèn)可來實現(xiàn)不朽。這是將自我不堪承擔(dān)的生命或存在的重負(fù)放在眾人的肩上。
      
      然而,這種不朽是相對的。它寄生于他者之上,為他者所擺布。自我在得到不朽的同時,也就喪失了對它的控制。自然,在對抗死亡時它有所助益,但只是緩解了作為動物的人在面對死亡時的焦慮與恐懼,卻并未實現(xiàn)自我的超脫(self transcendence)。不朽在這里成了自我的異物。
      
      這種表現(xiàn)為身后之名的不朽,對如歌德、海明威者來說,毫無意義。
  •     在《不朽》第一部分的第3章,face象征著存在的唯一性、獨特性。在第七節(jié),face則揭示了自我的割裂。
      
      人終生為存在的意義所折磨。因為存在無意義的事實直接威脅人的存在,所以人竭力以賦予其意義來壓抑、遺忘這個事實,而自我的獨特性、唯一性恰是意義得以確立的基礎(chǔ)。face作為絕對異于他者的符號成為自我獨特性、唯一性的象征,毫無意外地順理成章。
      
      然而,人不是神,不是造物者,不可能賦予自我以意義。在既有的價值體系內(nèi)尋找自我肯定、價值和意義,是最為安全、易行的方式,但須以契合該價值體系為犧牲。在這種情形下,自我呈現(xiàn)的是遷就價值體系的、供其審視的、自我閹割的自我,所展現(xiàn)的face只是個自我喪失控制權(quán)的面具。自我就是在這里與face出現(xiàn)了割裂。
      
      正如小說中寫到的,雜志里每一張臉的照片,看似意在突顯自我的獨特與唯一,其實是竭力將自我鑲嵌到雜志這個安全的體系里。這是個共謀的游戲,每一個個體都獲得了價值,再無需獨力證明自我的意義。但自我卻消失了,所有的照片混作一處,每一張都面目不清!
      
      自覺者少,自力者更少。人多潛移默化接受了既有的價值體系,托其庇護(hù)得以不受質(zhì)疑存在本質(zhì)的困擾,早已不自覺。但即便自覺者,又有多少能夠與既有價值體系切割,卓然獨立于世,自行超脫為神,賦予自我以意義和價值?因此,懵懂者快樂,自覺者痛苦。
      
      這是為什么站在鏡子之前,面對鏡中的face,Agnes捫心自問:This is my self? And why? Why did I want to identify with this? What do I care about this face?
      
      于是,And at that moment everything starts to crumble. Everything starts to crumble.
      
      揭開了面具,發(fā)現(xiàn)了自我,卻墜入無望之境。世界就此崩塌,無處可以安放那脆弱的自我。此時,或許死亡更易承受。
  •     《不朽》第一部分第3章
      
      When we are thrust out into the world just as we are, we first have to identify with that particular throw of the dice, with that accident organized by the divine computer:to get over our surprise that precisely this (what we see facing us in the mirror) is our self.
      (在這個世界中的存在,猶如上帝擲出的一粒骰子,充滿了偶然。不僅如此,存在本身還是個奇跡,它于個體而言是個令人眩暈的事實。)
      
      Without the faith that our face expresses our self, without that basic illusion, that archillusion, we cannot live, or at least we cannot take life seriously.
     ?。ㄈ伺c人的面目各不相同,所以在某種意義上face是個標(biāo)簽,將個體存在的唯一性予以認(rèn)定。唯一性,即有別于他人,是個體存在的必要理由。然而,人是終有一死的動物,在人的范疇中全部的追求超脫(transcendence)的努力終歸幻滅,獨特性于人而言不過是幻影而已。但是,人又怎么能夠不把唯一性當(dāng)作自我支撐的最后一根稻草呢?人如何甘愿接受自我泯于眾人的事實呢?如果那樣,人會喪失維持存在的全部勇氣,至少不再能夠鄭重其事地對待自我的存在。)
      
      And it isn't enough for us to identify with our selves, it is necessary to do so passionately, to the point of life and death. Because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regard ourselves not merely as a variant of a human prototype but as a being with its own irreplaceable essence.
     ?。ㄈ魝€體將存在的理由寄放在那個幻影之中,那么沒有理由不以全部的激情來捍衛(wèi)之,因為那事關(guān)生死。沒有人情愿淹沒在大眾的海洋里,即便他事實上就是在那片浩瀚之中掙扎。誰都更情愿幻想自已是在波濤之間飛翔的海鳥,獨享超脫大眾的自由。自我或者世界,或者自我和世界,大概是個體的終極之夢。)
      
      讀昆德拉的Immortality,我始終能看到貝克爾(E.Becker)的影子,因為他提供了解讀昆德拉的另一視角。上面這段引文便仿佛是貝克爾所寫。
  •     不論是阿涅絲一樣緊緊的抓住和堅守住自己的靈魂,用格格不入的逃離來面對生活,還是像貝蒂娜一樣,懷著自己強烈的目的性去實現(xiàn)自己的野心,他們的做法,都讓自己成為了不朽。即使身體如同黃昏的陽光,一樣會消逝在藍(lán)色的夜空下,只是活出了自己的樣子,已經(jīng)注定是一種不朽,即使這也只是一種幻覺,也比渾渾噩噩,浪費時間,來得有意義,來得讓自己感動。
  •     才看完不到一天,最后一段故事情節(jié)已經(jīng)記得不太清楚了,就貌似阿涅絲本人,最后不留一絲痕跡而去。在看《不朽》這本書的時候同時也在回憶《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在講些什么,而我能憶起的,只剩下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以及一條狗!這個男人干了什么?這個女人干了什么?這條狗出現(xiàn)的意義是什么?這個男人有什么困惑?我已經(jīng)沒有了絲毫的印象。想我當(dāng)初被《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深深迷住,原來迷人的東西也不過如此,或者是我作為讀者看書看得太漫不經(jīng)心了吧!
      
      想起《不朽》里面的一個句子,大意是人們在聽一部偉大的交響樂曲時,能記住的不到百分之一,而這百分之一還是作者最不屑一顧的。我看書的時候,竟使自己也成為了一個如此無良的讀者。我的記性不好,我留下深深印象的只有那永恒的疑惑。我為什么要在這里的疑惑面前加上“永恒”二字?而實際上我甚至已經(jīng)記不清這些疑惑是什么?啊,不能說是疑惑本身在陪伴著我,而是疑惑的形式,而是對世界永恒的不解(在這里“永恒”才終于顯得不那么突兀了)。
      
      我感覺自己成為了阿涅絲,自身的自我在逐漸消失。為什么是成為阿涅絲而不是洛拉?我給出的答案是:阿涅絲是理想,洛拉是現(xiàn)實,你總是緊緊抱著一心想逃離的現(xiàn)實去向往著理想的,理想哪怕被現(xiàn)實侵犯了也仍是一副無憂無路的樣子,所以當(dāng)我說我感覺自己成為了阿涅絲的時候,是說我期待自我的消失,但在現(xiàn)實中不得不死命抓住什么。
      
      我的眼神游移到我的紙幣上面去了,我突然想到,我應(yīng)該抓緊時間收集齊全當(dāng)世的一套紙幣,以后這些紙幣不用了,價格會漲很多的——紙幣紙幣紙幣——思維又回到了《不朽》——《不朽》后面的關(guān)于道路與公路的區(qū)別,我努力讀了好幾遍,我理解的并不是特別深。假設(shè)把人生像路般竭誠幾段,每完成一段距離就算達(dá)到了一個人生目標(biāo),當(dāng)一段距離走完,即目標(biāo)達(dá)成的時候,你會有什么感覺?我的感覺包括了興奮、疑惑、迷茫、空虛。當(dāng)空虛無邊無際的時候,便再也無法安靜的享受這一階段的碩果,又拾起行囊,匆匆上路。我的人生之路,也還是只是一段公路而已吧?我很難想象在這個被鞭策著前行的世界里,道路,隨走隨停隨便欣賞風(fēng)景的道路還有人行走,是否早已荒草叢生,連路都已經(jīng)被掩埋消失不見?或者只是因為我處在公路的世界里坐井觀天所以對自己之外的世界不了解?是不是我這一代已經(jīng)變得沒有了道路的概念?在這條公路上,你不走,后面的人會毫不猶豫的按喇叭,你能一直忍受那聒噪的喇叭么?
      
      阿涅絲是用加法生存的,洛拉用的減法。到底是用加法的人更上進(jìn)還是用減法的人更上進(jìn)?加減法是兩個極端,或許都只是盡責(zé)而已,盡責(zé)地把上帝安排在自己體內(nèi)的特征表現(xiàn)出來,而對上帝的這些安排我們一無所知,以為是自己本來想要的。可不可以這樣區(qū)分哪些是上帝之手安排的,哪些是自己可操縱的:當(dāng)你既能用加法計算又能用減法計算的時候,你是上帝;而當(dāng)你無論怎么變換數(shù)字得出來的只是加法或者減法的時候,你只是上帝的創(chuàng)造的符號。我們可以既用加法又用減法嗎?我不愿意承認(rèn)我只是個可悲的符號。
      
      開會的時候領(lǐng)導(dǎo)說:要把復(fù)雜事情簡單做,要把簡單事情反復(fù)做。對了,就是這樣的風(fēng)格,簡單!大家看歌德寫的書,你愿意把他的所有晦澀的語言都讀一遍嗎?假如歌德就在你面前,你會不會忍不住也對歌德說:“你能簡單概括一下你的所著要表達(dá)的是什么嗎?”歌德反復(fù)琢磨用哪一句話才能完成概括自己所有所思所想的任務(wù),最終只能陷入沉默。
      
      我所困惑的東西已經(jīng)遠(yuǎn)遠(yuǎn)偏離了原書,其實我不太懂米蘭昆德拉的困惑,我只是由他的困惑看到了自己的困惑,我所了解的這么一點點困惑已經(jīng)讓我的精神無法承受,我還要困惑多少內(nèi)容才可能到達(dá)米蘭昆德拉那個高度?我可能永遠(yuǎn)到不了那個高度,那只是我給自己定的終點。還要多久我才能到達(dá)終點?還要做多少事情才能到達(dá)終點?到達(dá)了終點后我還要做什么?究竟怎樣的終點才能讓我得到最終的安寧?是不是最終的終點、道路的盡頭與安寧三者之間本就毫無聯(lián)系?所謂的終點僅僅只是被鞭策前進(jìn)的謊言?我在這里居然也用了被動語態(tài),誰鞭策我?謊言,為什么有這么多的謊言?華麗的外衣下的本質(zhì)怎么如此不堪,讓人難以接受?
      
      又走遠(yuǎn)了,越來越遠(yuǎn),已經(jīng)回不到《不朽》的困惑上去了,迷失的人受到了外力的牽引,但是最終仍不可避免的走向迷失,盜夢空間?是否僅是迷失在第幾層的區(qū)別而已?
      
      
      
      
      
  •     文學(xué)社讀書會的講稿,第二部分寫不動了,原腳注頁碼引用復(fù)制不過來,也懶得一個個加了。除了引用原文,參考文獻(xiàn)及資料來源主要是:
      弗朗索瓦里卡爾《阿涅絲的最后一個下午》
      李鳳亮《詩 史 思——沖突與融合》
      李鳳亮《沉思與懷想》
      
      米蘭昆德拉于1929年的愚人節(jié)生于捷克。他的父親是著名鋼琴家,他從小也接受了良好的音樂教育,這對他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像復(fù)調(diào)、對位法、節(jié)奏等小說創(chuàng)作的技巧,都與音樂密不可分。他早年參加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運動,后來因為批評蘇聯(lián)的入侵政策,所有作品全部被禁。1975年,他流亡法國。
      
      根據(jù)這一流亡經(jīng)歷與創(chuàng)作作品(而非作品出版)的時間,弗朗索瓦里卡爾將昆德拉的作品分為三個階段:捷克語小說第一集合,包括《好笑的愛》(1959-1968)、《玩笑》(1965)、《生活在別處》(1969)和《告別圓舞曲》(1971或1972);捷克語小說第二集合,包括《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1982)和《不朽》(1988);尚未完成的法語小說集合,包括《慢》(1994)、《身份》(1996)和《無知》(2000)。 在捷克語小說的集合中,除了《玩笑》《好笑的愛》是早期在國內(nèi)以捷克文首版,其余都是由昆德拉先以捷克文創(chuàng)作,再翻譯成法文。 因而《不朽》的捷克文稿在1988年已完成,法文版卻在1990年初版。
      
      從這個作品年表中可以看出,《不朽》是昆德拉最后一部以捷克文創(chuàng)作的小說。這意味著他的創(chuàng)作的一個分界點。早年的政治經(jīng)歷,使他的作品中充滿了對政治的關(guān)注和隱喻。而《不朽》中則大大減少了政治的比重,更傾向于純粹地探討關(guān)于存在的哲學(xué)問題,即何為“不朽”以及“不朽”的可能性。昆德拉自己對這部作品非常滿意,在同余中先的對話中曾說這是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因為這部小說“結(jié)構(gòu)上的特色”,“在小說形式上的探索更有特點” 。他在一篇寫于1995年的文章里提到,“在《不朽》中,我窮盡了到那時為止完全屬于我自己的某種形式的可能性,這種形式是我自第一部小說以來一直致力變化和發(fā)展的。突然之間,一切都很明了:要么我已經(jīng)到達(dá)了我作為小說家的道路盡頭,要么我要去發(fā)現(xiàn)另一條路,完全不同的道路” 。
      
      基于此,我的讀解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對全篇小說的核心詞“不朽”的理解,以及對昆德拉的存在觀的探討;一是對小說結(jié)構(gòu)的分析。重點會在第一部分。
      
      一、存在與“不朽”
      
      “存在”是昆德拉小說的一個核心主題。昆德拉將小說家稱為“存在的探究者”,并把小說的使命確定為“通過一些想象的人物對存在進(jìn)行思考”。在他那里,“存在并非已經(jīng)發(fā)生的,存在屬于人類可能性的領(lǐng)域,所有人類可能成為的,所有人類做得出來的” ?!渡胁荒艹惺苤p》書名中“生命”二字,法文譯本為etre,英文譯本為being,都可以表示“存在”這一哲學(xué)概念?!恫恍唷分械摹拔摇弊苑Q“這個書名本應(yīng)屬于我現(xiàn)在寫的這部小說” ?!恫恍唷芬綄さ木褪谴嬖诘挠篮阈?。
      
      全書鮮明地將人物分為了兩類:追求不朽的,和放棄不朽的,并且他們往往是成對出現(xiàn),如洛拉和阿涅絲,貝蒂娜和歌德,前者想方設(shè)法得到不朽,后者反之。
      
      小說在第二部首次對不朽給出定義,并提出了不同類型的不朽:如莎士比亞一樣的“靈魂的不朽”;死后仍留在后人記憶中的“世俗的不朽”,這又分為“小的不朽”(指一個人在認(rèn)識他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憶),以及“大的不朽”(指一個人在不認(rèn)識他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憶),藝術(shù)家和政治家能夠得到大的不朽 。緊接著,小說中還提到了“可笑的不朽”,比如吉米卡特的心臟病發(fā)作,憋尿到膀胱爆裂的第谷布拉赫,以及舉杠鈴死去的羅伯特穆齊爾。這些可笑的不朽并無大、小之分,但它們向傳統(tǒng)的不朽觀提出了質(zhì)疑——是否只要在人們的記憶中留存,就可以算作不朽?這樣可笑的、荒謬的不朽對存在的永恒性有意義嗎?這奠定了后文對不朽的思考。
      
      不妨回顧一下兩對主人公對不朽與反不朽的沖突。
      
      貝蒂娜想方設(shè)法接近歌德,通過歌德的不朽來達(dá)到自身的不朽。她永遠(yuǎn)愛歌德的意志 ,便是想以這種不懈的愛來追求自己的不朽。結(jié)果也如她所愿,在第四部《感情的人》中,許多人為貝蒂娜辯護(hù),她確實得到了不朽——永遠(yuǎn)地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之中。而歌德卻對此充滿了警惕。當(dāng)貝蒂娜想要根據(jù)歌德母親的回憶寫一本書時,歌德在愛情保證的后面隱約地看到一支羽毛筆的挑釁的威脅 ;貝蒂娜給歌德看他雕像的草圖時,歌德明白她想讓他看的實際上是一支射向他未來的不朽的槍 。塑造自身不朽的權(quán)力被掌控在他人的手里——這帶來了莫大的恐懼。歌德死后,他的不朽將永遠(yuǎn)帶著貝蒂娜塑造的影子,包括貝蒂娜偽造的信。貝多芬和歌德的不朽也將帶著另一個偽造的故事的影子。正如海明威之口所言,“我對它的恐懼程度甚至超過了對死亡的恐懼。人可以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不能結(jié)束自己的不朽” 。一個人對不朽的恐懼的根源是自己對不朽喪失了掌控力——自己的不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可能在一些希圖通過建立自己的不朽而不朽的人們手里。你既沒有辦法決定自己的不朽如何被制造,也沒有辦法終止自己的不朽。它是一種永恒的訴訟 ,是一種刑罰 。歌德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排斥不朽的。在一開始,生命看不見死亡;隨后,突然間看見了死亡作為生命的局限,于是人們開始狂熱地追逐不朽;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才意識到死亡是不必看也看不見的,而不朽則是一種不值一提的幻想。只有在這時,人們才不會為追求不朽而被束縛,才能達(dá)到真正的自由。 彼世的歌德終于明白,人是必死的,為自己的不朽而進(jìn)行永恒的訴訟是一件愚蠢的事情。他最終決定去嘗一嘗非存在的快樂。 (*與文末結(jié)論亦有聯(lián)系)
      
      阿涅絲和洛拉的故事則更加現(xiàn)實也更加豐滿。昆德拉在這里塑造出極有張力的一對人物,她們在方方面面對立著。洛拉追求不朽,面對投降于默默無聞的阿涅絲喊道,“人只有一次生命!不能白白浪費,我們應(yīng)該在身后留下一點東西!”阿涅絲對此的反應(yīng)則是“驚奇而懷疑” 。洛拉問道,“假如沒有人保留下我的一點痕跡,那我過去為什么活著?我的一生還剩下什么?”。在她看來,真正的生活是生活在別人的思想里。 因為渴望不朽,所以洛拉無法忍受貝爾納對她的忽視;她一再地以自殺威脅別人,而這對她來說正是一種“留下來”的方式 ;即使她最終決定不再自殺,也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為麻風(fēng)病人募捐——來追求不朽 ,這一事件本身的目的并不是行善,而是渴望超越她自己,做點“什么事”來留在所有認(rèn)識她的人的記憶里 。
      
      與此相反,阿涅絲則無時無刻不在厭惡著不朽,渴望著“清靜生活” 。她恒久地感到自己同人類的疏離。她厭惡聚會,認(rèn)為這實際上宣稱了沒有人可以躲藏起來,每個人都只能任由他人擺布。 她認(rèn)為在照相和機械復(fù)制的時代,個人已經(jīng)沒有自主權(quán),而屬于別人所有了 ,任何個人都不復(fù)存在 。她極度地排斥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占有,并強烈地想要同人類分道揚鑣 ,因為她感到自己同這些生靈毫無共同之處 ,“在一個無法與之和諧的世界里如何生活呢?不能把別人的痛苦和快樂當(dāng)成自己的痛苦和快樂,這樣如何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呢?” 。此外,阿涅絲一直有一個作為造物者的宇宙電子計算機的形象,它生產(chǎn)出了人的原型,每個個體的人只是這一原型的派生物,毫無個人本質(zhì)。 她甚至在同丈夫發(fā)生關(guān)系時看到了婆婆的老臉,因為這兩張臉有相似處。她思考死亡與這臺電子計算機的關(guān)系,假如人并無個人本質(zhì),那么死后同活著時并無區(qū)別;但也有可能,在死后還會有更高級的電子計算機,使人更進(jìn)一層,與活著時有所不同。
      
      這實際上體現(xiàn)了兩種消解本質(zhì)的途徑——意象學(xué)的與本體論的。電子計算機造物者意味著人本身就是無本體實質(zhì)的,這是先定的,不可改變。人與人終將雷同,而無個人本質(zhì)。但這一結(jié)論卻是通過意象學(xué)的觀察得出的。阿涅絲舉出的聚會和拍照只是意象學(xué)中的兩個例子。意象學(xué)家創(chuàng)造了理想典型和反理想典型的體系,這些都對我們影響深遠(yuǎn),貝蒂娜偽造的書信和貝多芬的故事都屬此類。意象學(xué)意味著人們只存在于他所呈現(xiàn)出的形象中,并無獨立于人們視線之外的“我”的真正實體,并且,人永遠(yuǎn)不是自己形象的主人。 貝爾納收到一張“十足的蠢驢”的證書后沮喪不堪這件事,正是意象學(xué)力量的證明。人們可以藏在自己的形象后面,可以永遠(yuǎn)消失在自己的形象后面,可以離開自己的形象;可是,人永遠(yuǎn)不是自己的形象。
      
      面對四處猖獗的意象學(xué)對個人本質(zhì)的消解,洛拉和阿涅絲采取了不同的對策來培植“我”的獨特性——加法和減法。洛拉為了使她的“我”更加顯眼,更加實在,更容易被人抓住,在她的“我”上面不斷地加上新的屬性。然而,由于不斷地增加,她冒著失去她的“我”的本質(zhì)的危險。 實際上,歌德對貝蒂娜所言“跳出自我” 同樣適用于此,她正是在不斷地為自己添加意象,以此試圖增強自認(rèn)為的“自我”,通過自我的絕對將自我投向無限的永恒。這種對“自我“極端的擴(kuò)張往往導(dǎo)致”靈魂的惡性膨脹” ,因為他人的注視而不斷擴(kuò)張。阿涅絲則選擇減去了她的“我”的所有表面的和外來的東西,用這種辦法來接近她真正的本質(zhì)。然而,由于不斷地減,她冒著被減成零的風(fēng)險。 這形成一個吊詭的循環(huán)問題——自我究竟是否存在?假如自我附著在意象上,那么阿涅絲實際在不斷地減去自己。假如自我不存在,那么減去了意象,所剩即為虛無了。當(dāng)然,也有可能在意象學(xué)外存在一個真正的自我,阿涅絲在努力地復(fù)歸這個自我。
      
      選擇加法的洛拉也選擇了斗爭。在同貝爾納發(fā)生關(guān)系時,她不斷地自己重復(fù)著,我將斗爭,我將斗爭,我將斗爭。 所謂斗爭,就是用自己的意志去對抗另外一個人的意志,為的是打垮他,使他屈服,可能還要把他殺死。 貝蒂娜也為不朽而斗爭 。在一開始阿涅絲在浴室碰到的女人大聲地宣揚自己的喜惡,同樣是一種斗爭。斗爭意味著在眾多意象學(xué)的相似和雷同中為自我的個性殺出一條道路。一個高聲喊叫“我喜愛洗冷水淋浴”的人,將使其他喜愛冷水浴的人都淪為可憐的模仿者。因此,假如想讓一件事成為我們特有的屬性,就必須向全世界宣布我們要為它而戰(zhàn)斗。 弗朗索瓦里卡爾稱這類模式為斗爭的。在這類小說中,主人公要生活,就必須要斗爭,而主人公的斗爭無論多艱難、多么不確定,都有得到實現(xiàn)的機會,這個世界有可能服從于他們的欲望。 渴望不朽的人也正是為不朽而斗爭的人,他們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朽終將到來。因而他們拼盡全力,通過壓抑他人,來凸顯“自我”,從而贏得“不朽”。
      
      選擇減法的阿涅絲則選擇了流亡與棄絕自我。阿涅絲與她的父親心靈相通。父親在母親去世后冷靜地搬進(jìn)了自己早已準(zhǔn)備好的小公寓,并最終在死亡中回歸寧靜。父親暗中給阿涅絲留下了一筆遺產(chǎn)。洛拉反對父親撕毀母親照片等行為,認(rèn)為這是對活人不負(fù)責(zé)任。可是阿涅絲卻認(rèn)為,這恰恰說明父親擺脫了所有人。在這一剎那,她也意識到,她的父親才是她唯一的愛人。 同父親一樣,阿涅絲時刻渴望著擺脫此世,渴望著自我棄絕 。她感到自己成了自己的重負(fù),因而希望擺脫掉這樣的自己。她的自殺愿望不是由任何外界因素引起的,這種愿望根植在她存在的土壤里。 這種擺脫和棄絕是減法的產(chǎn)物。阿涅絲認(rèn)為,面對造物者電子計算機唯有兩種方式,愛情或是修道院。實際上,愛情就是加法,是不順從的瘋狂,而修道院則是減法,是流亡和棄絕。修道院就是為那些與塵世不協(xié)調(diào),不能把人世的痛苦和歡樂變成自己的歡樂和痛苦的人而準(zhǔn)備的。 當(dāng)阿涅絲躺在小溪旁時,她感到溪流所帶走的污穢正是她的自我。她忘卻了她的自我,她失去了她的自我,她擺脫了自我;在那里她感受到了幸福。 當(dāng)自我和自我的污穢被洗去后,她所具有的基本的存在屬性就顯露了出來,并且彌漫在時間流逝的聲音里,彌漫在蔚藍(lán)的天空中 ,與天地時空融合為一。這時,因為要擺脫自我,阿涅絲的結(jié)局注定是死亡。但死亡對她也不再重要,因為她通過脫去自我,觸及到自身真正的存在的本質(zhì)。
      通過阿涅絲,昆德拉給出了對“不朽”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解答。不斷地加強自我,將自我強行刻入他人的記憶,并不能真正地收獲存在的不朽。唯有棄絕和擺脫強勢的自我,才能觸及到存在的本質(zhì)。這存在是博大寬廣的,個人的存在與這博大的存在相對接,就如同阿涅絲躺在草叢里,融入宇宙和時空的大美,感到從此以后,再也沒有更美的東西了 。存在本身是幸福的,“存在就是幸?!?,造成不幸和痛苦是塵世的自我。當(dāng)個人終于觸到寬廣的存在,便不再有關(guān)于自我認(rèn)同的焦慮。第一部中阿涅絲為諸多雷同的“臉”感到焦慮不安,在她去世時卻意識到“那邊沒有面孔” 。棄絕自我,回到最博大寬廣的存在,才能得到最終的寧靜。這也正是阿涅絲的父親去世前吟誦的那首詩的含義所在:
      
      在所有的山頂上
      一篇靜寂,
      在所有的樹梢上
      你幾乎感不到
      一點風(fēng)聲;
      林中的小鳥不吱一聲。
      耐心點吧,不用多久
      你也將得到安息。
      
      這一解答讓我聯(lián)想到了東方哲學(xué),如《刀鋒》中拉姆對自我的棄絕,佛教所講破“我執(zhí)”等。另外,這也能夠最終跳出時間的鐘面循環(huán)。阿涅絲的死亡就出于偶然。此外,阿涅絲與洛拉還在對待肉身的態(tài)度上有所區(qū)別,前者對肉身和性有所厭惡,后者則認(rèn)為和自己的肉身不可分離。 因而阿弗納琉斯勾勒出的洛拉腦袋仰望天空,但身體墜向地面;而阿涅絲的身體像火焰一樣升起,頭卻凝視地下、抱著懷疑態(tài)度。
      
      二、復(fù)調(diào)、道路小說、小說家的自我
      
      昆德拉對《不朽》中7個章節(jié)的敘述方式的總結(jié):
      《臉》:敘述保持著各節(jié)之間因果關(guān)系的連續(xù)性?!恫恍唷罚簹v史故事加論文式離題?!抖窢帯罚焊鞴?jié)間因果關(guān)系略有打亂的敘述加論文式離題?!陡星榈娜恕罚盒≌f式的論文?!杜既弧罚喝暡繌?fù)調(diào)(從形式的角度看這是最有趣的一章,因為在這里小說竭力避免造成任何可然性的錯覺,以便不加掩飾地成為幻想的游戲;三個聲部:1.阿涅絲的最后一天,她駕車回巴黎;2.阿弗納琉斯教授與正在寫小說第5章的作者邂逅,作者向朋友談?wù)撍呐魅斯?.年輕的自殺姑娘的故事。作者在第3章從收音機里聽到的這個故事此刻讓它在小說中出場了:姑娘蜷縮著坐在公路上,想讓駛來的汽車把她毀滅;阿涅絲為了躲避她翻入溝中斃了命)?!剁娒妗罚翰贿B續(xù)的專題敘述(即在一章結(jié)束、另一章開始之間、因果關(guān)系被打斷之處的敘述)?!稇c?!罚哼B貫描繪的一個場面。
      
  •     人生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為自我的存在。
      ——米蘭 昆德拉
      當(dāng)今時代來看,把不朽具象化到個人身上。你能聯(lián)想到什么。昆德拉在《不朽》中給這些人圈出如下范圍。作家,政治家。還有一種,是渴望不朽的人,如同貝蒂娜。
      貝蒂娜的藝術(shù)成就主要是在歌德死后,亦是她晚年時候。其主要是在《歌德與一個孩子的通信》出版之后,書中記錄貝蒂娜與歌德長達(dá)十多年的私人信件。當(dāng)然我們有理由相信,出于某種炒作需要,貝蒂娜完全有可能在這些信件中添枝加葉,并且逐一選擇,以此來排除一些對于自己來說不利的影響。雖說如此,但是這本書的橫空出世總算是為貝蒂娜在文學(xué)界建立了一隅立足之地。雖然書從出版至今都飽受爭議,但是貝蒂娜行事風(fēng)格依舊未改。就是這樣一個女子,在昆德拉的思潮下。被定義成了一種所謂追求不朽的人的代表。
      所謂不朽,在開頭昆德拉就有所指出并且區(qū)別。叫做小的不朽和大的不朽。具體是根據(jù)你的社會知名度來定義的。然而昆德拉的不朽,因其具有兩面性,是可以看做是一種貶義的。不朽用在貝蒂娜身上,是一種裝飾,一種用以無限滿足虛榮心的資本。而對于歌德而言,卻成為了難以擺脫的一種桎梏。
      昆德拉在書中曾這樣諷刺道貝蒂娜。說她曾在公共的募捐會上出力,為黑人籌集善款。注意其對象,是奴隸階級的黑人,而在貝蒂娜的一次通信中。對方這樣對貝蒂娜說道:“其實你真應(yīng)該注意一下你自己對待奴隸的方式,要知道無論如何,他們都是有靈魂的?!睂ο笕耘f是奴隸階層。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既然同樣是幫助,為何偏偏要做的嘩眾取寵。
      貝蒂娜的生活方式其實也是如此。拿破侖曾經(jīng)見識過一次貝蒂娜,便說道:“那個插科打諢的人是誰?”在書中,昆德拉說道,即便是為人生母的她,也毫不顧忌自己的年齡與家庭。,一把坐在歌德的大腿上,以極其曖昧的姿態(tài)與之交談。我不否認(rèn)人性其實百般。但是昆德拉接著說道:“她在表達(dá)自己時,并不是簡單地對著鏡頭說出我,而偏偏是要豎起大拇指,指向自己的胸口,并且身體向前傾?!蔽矣X得,比起說“我”更像是在說:“都來看著我?!?br />   而她的處事,與其說是天生如此,不如說是,為了引人注目才如此。
      回頭看那場募捐的行為,比起她以幫助他人為目的,不如說她是以引人注目為目的。我們將之定義為——以自我為中心的存在。
      渴望不朽并不一定能代表不朽,為自己代言的同時。便也是對自我得存在發(fā)出一種功利性的改造。如此這般往往渾濁了自己。
      照此趨勢,假若文學(xué)家不是為了傳達(dá)思想而寫作,而變成了為了出名而寫作。那么銅臭味可真是無孔不入。
      或者說,已經(jīng)無孔不入了。
      
  •      拖拖拉拉的看完了《不朽》這本書,書的內(nèi)容并不好懂,就像書最后部分寫到《不朽》就像一個森林,他沒有筆直的道路指引著一個中心主旨,但卻隨處都是哲理,隨處都引起深思?! ?br />    1.關(guān)于自由   
      自由的生活,愿意怎樣生活就怎樣生活,愿意到哪去就到哪去。而他,他卻從來也未曾有過這樣的膽量,所以他把所有的資財都給了他的女兒,讓她,讓她敢于去做他想做的事。   
     ?。ㄈ擞袥]有勇氣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人人都向往自由,可是我們大多時候不知道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所以得過且過。)   
       2.關(guān)于不朽   
      任何人從青年時代就開始向往不朽。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刻莫過於躺在棺材里的夢想:就這樣,他居住在他的不朽中。小的不朽是指一個人在認(rèn)識他的人心中留下了回憶,大的不朽是指一個人在不認(rèn)識的人心中留下了回憶。   
     ?。總€人小時候都有個英雄般的夢想,慢慢長大,也慢慢忘了那個最初的自己。所以不朽和死亡相聯(lián)系,死亡讓人變得偉大,讓人找回曾經(jīng)。)  
      3.關(guān)于自我   
      人只不過是自己的形象。哲學(xué)家很可能向我們解釋說輿論不值一提,唯一重要的是我們究竟是什么??墒钦軐W(xué)家什么也不懂。只要我們生活在人類之中,我們必將是人們看待我們的樣子。如果在他所愛的人的思想中,沒有對他自己形象的苦苦追求,愛情還能想象嗎?當(dāng)我們不再關(guān)心被人看我們的方式時,我們便不再愛他了。
      (我們常常會說不要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墒俏覀兪巧鐣?,我們習(xí)慣了要偽裝自己,習(xí)慣了角色扮演。也許某一天我們脫離了社會才會真正不在乎別人眼中的自我吧。)  
      4.關(guān)于人權(quán)   
      我不知道那個政治家每天不講十遍“為人權(quán)而斗爭或者”被嘲笑的人權(quán)”??墒且驗樵谖鞣?,人們并不生活在集中營的威脅之下,可以隨便說、隨便寫,所以隨著人權(quán)斗爭的逐步開展,它的具體內(nèi)容都失去了。
     ?。◤男【驮诼犖鞣饺藢τ谥袊藱?quán)問題的抨擊,可是什么是人權(quán)?也許是自由,是平等。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自由平等越發(fā)地變成空洞的理想,變成了抨擊的武器,變成了欺壓的理由。就像平等和效率的問題永遠(yuǎn)不會解決一樣,人權(quán)問題也難以解決。) 
      5.關(guān)于光榮   
      光榮給我們遇到的任何一件事添加了百倍的回聲。一個人身后帶著回聲在人群中散步,這可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ㄔ?jīng)的光榮也許真的會成為累贅,放下他們,腳踏實地才是正道。這句話說給我自己。)  
      6.關(guān)于善惡   
      猶太教:善與惡的標(biāo)準(zhǔn)是客觀的,應(yīng)該了解和遵守的是成文的法律。 基督教:轉(zhuǎn)移到個人靈魂里善與惡的標(biāo)準(zhǔn)變成主觀的了。   
      愛是最高的美德。愛是我們失去對塵世的知覺,使我們心里種滿了天堂,因此愛是我們擺脫了一切罪惡。
     ?。ǚ墒强陀^的,道德是主觀的。但是當(dāng)二者發(fā)生沖突時以誰為準(zhǔn)呢?)  
      7.關(guān)于美麗   
      漂亮是什么?一個樣品盡可能與原型相似,于是乎就美。丑陋:心血來潮的詩篇,美麗:中庸缺乏詩意
     ?。?xì)想一下確實有道理,丑的有個性。)  
      8.關(guān)于存在   
      人生所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為自我的存在。然而存在,存在就是幸福。存在,變成噴泉,在石頭的盛水盤中,如熱雨一般傾瀉而下。
      書中講了很多關(guān)于自我的東西,比如臉,存在,墨鏡等等。雖然一時半會理解不了所有的意向。但是我覺得就阿涅斯和洛拉而言,兩者代表了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洛拉注重別人眼中的自我,所以她在不停的做加法,利用外界的屬性來包裝自己。而阿涅斯注重本身的自我,所以她在不停的做減法,以求得到真正的自我。最后的結(jié)局也很合理,阿涅斯在車禍中身亡,洛拉與保羅結(jié)婚。阿涅斯尋求到了她想要的自由的生活,洛拉也生活的幸福美滿。每個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兩種態(tài)度沒有誰對誰錯,也許更為重要的是自己的選擇。我們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洛拉,用一切金錢地位武裝自己,讓自己看起來強大一點??墒沁@樣的生活讓人疲累不堪,最后還不是兩手空空。也許二者的中和才更為妥當(dāng),疲累的時候?qū)W學(xué)阿涅斯,找個地方靜一靜,看書喝茶旅行。孤獨的時候?qū)W學(xué)洛拉,找?guī)讉€朋友敘敘舊,逛逛街,感受一下市井喧囂。不論是外在還是內(nèi)在的自我都應(yīng)該好好地經(jīng)營,好好去愛。
         
         
         
         
         
         
         
         
         
         
         
          2013.9.21
  •     《玩笑》中那個“可憐丫頭”的形象,在昆德拉小說中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我們幾乎可以在他的每一部長篇里看到她的身影:《玩笑》中的露茜,《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的特蕾莎,《笑忘錄》中的塔米娜,《生活在別處》中克薩維爾夢中查爾斯橋畔木屋里的棕發(fā)女人,還有《不朽》中的阿涅絲。
      這些女人最大的一個共同點是什么呢?對世界的疏離(感)。如果還要添加一些特征,我認(rèn)為這些詞語是適用的:善良,軟弱,純真,孤獨,邊緣,沉默……
      
      從“可憐丫頭”的形象上來看,特蕾莎、塔米娜、棕發(fā)女人與露茜更為接近一些,阿涅絲似乎離這種弱女子的形象稍遠(yuǎn)。但在對世界的疏離、孤獨感這些特征上,她和她們無疑是一類人,而且可以說,她把這種疏離和孤獨感推到了極致。這種形象我們還可以找到一個例子——《輕》中的另一個女主人公:薩比娜,我們也很難把薩比娜和“可憐丫頭”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但在對世界的逃離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她和她們無疑“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恐怕也是為什么她能和特蕾莎成為朋友的原因吧)。
      
      很長時間里,阿涅絲都有一種奇怪而強烈的感覺:“她和這些身體下有兩條腿,脖子上有一個腦袋,臉上有一張嘴的生靈毫無共同之處”,“沒有任何東西把我和他們連在一起”,她已經(jīng)“和人類分道揚鑣”。她喜歡孤獨和寧靜,害怕被人注視,覺得人的眼光是沉重的負(fù)擔(dān)。
      在一個無法與之和諧的世界里如何生活呢?不能把別人的痛苦和歡樂當(dāng)成自己的痛苦和歡樂,這樣如何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呢?明知不屬于他們的一員,如何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呢?阿涅絲問自己。她的答案是:要么是愛情,要么進(jìn)修道院。
      可惜的是,她沒有經(jīng)歷過愛情(大部分人都是如此):沒有得到,也沒有給予(沒有被愛,也不愛別人)。毫無疑問,丈夫保羅是愛她的,但這份愛并不堅定——當(dāng)那一次阿涅絲和洛拉不可避免的爭吵爆發(fā)的時候,他甚至沒有站到他妻子一邊——原因可能在于他始終不能理解她不能進(jìn)入她的世界。有些時刻他能感覺到他妻子身上的異樣,但這種時候他只能問:“你怎么啦,阿涅絲?”魯本斯對這個“詩琴彈奏者”懷有一種非同尋常的柔情,但這份感情實在離愛情很遠(yuǎn),而與肉欲更接近。她自己呢?難道她不愛自己的丈夫嗎?她無疑是愿意相信她是愛自己的丈夫的:她曾經(jīng)坐在他的大型摩托車后面和他一起跑遍了整個法國,他們有共同熱愛的詩人……可是后來她又總是被一個念頭糾纏:她對保羅的愛情僅僅是建立在一種意愿之上,一種愛他的意愿之上,一種需要有一個幸福家庭的意愿之上。她真的不愛任何人嗎?盡管她對這個念頭感到害怕,但恐怕卻是她不得不接受的真相。有一刻她猛然想到:她的父親曾經(jīng)是她唯一的愛人。因為父親和她一樣:父親擺脫了他們所有的人。
      
       相比之下,露茜這個身世飄零的女子似乎卻比阿涅絲更幸運一些:她受到了愛神的青睞。路德維克和考茨卡,一份熱烈狂躁的愛,一份溫情脈脈的愛。雖然二者都在某些時候?qū)ψ约旱倪@種情感產(chǎn)生懷疑——路德維克感到自己“說到底,在這個女人身上所愛的,并不是她為自己的那部分,而是她對我的那部分,她對于我意味著什么”,他其實并不了解她,他只是從她身上看到“自己的感情、自己的迷惘、自己的價值的影像”。而考茨卡,雖然起初他純粹是出于一個基督徒的良心真誠地、單純地想要幫助露茜,可是當(dāng)他不明所以地和露茜發(fā)生性關(guān)系以后,他開始懷疑起自己:“我有一種感覺,似乎自己對露茜精神上的幫助被揭穿了真正的用心。好像說到底,我在見到她的那一分鐘起,就已在打她的主意似的……過去我大談耶穌和上帝,熱心宣傳教義,似乎都不過是為了掩飾庸俗不堪的肉欲。”盡管如此,不可否認(rèn)他們都是讓露茜體驗過被愛的甜蜜感覺的。露茜自己呢?她對考茨卡說她不愛那個“當(dāng)兵的”,說他“也是很壞很粗暴的”。由于對性的恐懼,在路德維克企圖強行和她發(fā)生性關(guān)系的時候,她拒絕了,哭著說:“你不愛我,我愿意為你愛我的……”但是有理由相信,她和路德維克一樣,對他們此前在一起的六個月的感覺是“甜蜜”的;并且她還親口對路德維克說過她愛他。而后來,她也應(yīng)該是真心地愛上了考茨卡,這個讓她從沉重的內(nèi)心負(fù)擔(dān)下解脫出來的男人,她把手掌放在他臉上,對他說:“你太好了,考茨卡先生……我愛您……”她甚至主動和他發(fā)生了性關(guān)系。盡管最終考茨卡受不住良心的矛盾選擇離開了她。她一直還是對他充滿感激的吧。
      特蕾莎,因為托馬斯的“不忠”,和他在一起的日子內(nèi)心保守折磨。但無疑他們是相愛的。最初特蕾莎來到托馬斯家里的時候,托馬斯“對這個幾乎不相識的姑娘,感到了一種無法解釋的愛”。對他而言,“她就像是個被人放在涂了樹脂的籃子里的孩子,順著河水漂來,好讓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當(dāng)然后來他自己也分不清對特蕾莎這種特殊的情感“到底是出于瘋狂,還是愛情”。但不論如何,這個從來沒有準(zhǔn)備與任何女人建立長期穩(wěn)定關(guān)系的風(fēng)流公子卻很快地決定和特蕾莎一起生活,并且不久就正式娶了她。雖然托馬斯認(rèn)為那是同情心在作祟,但不管怎樣,這種感情將他的生活“變成了命運”。
      而塔米娜,則似乎更幸福。她一度和她丈夫分享著無比甜蜜無比溫馨的愛情。他的丈夫無疑也十分地并且是專一地愛著她??上У氖撬麄儧]能白頭偕老,丈夫先她而去。在這以后的歲月里,塔米娜完全沉浸在對她丈夫的回憶之中,幾乎無視周圍的一切,從而變成了在他人眼中謎一樣的存在。當(dāng)她發(fā)現(xiàn)記憶不再牢靠,她無法清晰地回憶起丈夫的容貌、他們一起度過的歲月時,她倍感恐懼,再也找不到寄托……
      
      盡管她們經(jīng)歷的愛情都并不圓滿,有的甚至有點殘缺、有點畸形,但仍可稱之為“愛”——這與昆德拉筆下貝蒂娜聲稱的對歌德的“愛”完全是不一樣的,昆德拉尖銳地指出:“貝蒂娜對歌德的興趣遠(yuǎn)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大。她的愛情的原因和意義不是歌德,而是愛情?!蹦遣贿^是對愛的模仿,是炫耀,是“自我的惡性膨脹”——仍不失為一種幸福的體驗。
      可阿涅絲怎么辦呢——如果不能跟意中人生活在一起,不能全部附屬于愛情(同時和其他人又格格不入)?只有一個辦法:躲進(jìn)修道院。阿涅絲心想:生活,生活并無任何幸福可言。生活,就是在這塵世中帶著痛苦的自我。
      然而遠(yuǎn)離塵囂遠(yuǎn)離人群的地方存在嗎?武陵人找不到他的桃花源,那個夢想著當(dāng)一名麥田守望者的霍爾頓找不到他憧憬的遙遠(yuǎn)偏僻的棲身之所,同樣,阿涅絲也注定找不到她意圖尋找的擺脫塵世的修道院。擺脫塵世只有唯一的途徑和去處,那就是死亡。(這就是弗朗索瓦?里卡爾所解讀的“阿涅絲的必死”。)這種死亡不是她刻意尋求的結(jié)果,但卻在她的必經(jīng)之路上迎接她。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她不愿再見到保羅,只想趕快了結(jié),全速離去。就像她父親所做的——他奄奄一息的時候?qū)λf:“不要再看著我?!彼麄儾灰魏文抗?,不要任何紀(jì)念,只愿靜靜地離去、消失,化作更為基本的存在。而這存在,就是幸福?!按嬖冢鹤兂蓢娙?,在石頭的盛水盤中,如熱雨一般傾瀉而下?!?br />   
      
  •     還是看不懂。
      大學(xué)期間由英語老師介紹,在圖書館找來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原諒我因為當(dāng)時看不懂,覺得無聊放棄了。
      如今又借來《不朽》。這回我看完了。但是,還是看不懂。不明白他到底想說什么。什么都提了一點,但又都沒議論出個所以然來。
      不明白為什么昆德拉還似乎被不少人崇拜。崇拜他的人是哪個年齡段的?《不朽》居然被他自己歸為小說......哪里像小說啦!?
      我不會批判他的作品,因為我看不懂。
  •     《不朽》所要表達(dá)的主題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本質(zhì)上是相同的,它們所探討的是人類的存在性的辯證。也就是人格存在與只具備自然屬性的自然存在之間的的區(qū)別與矛盾。
      在《不朽》中,我們可以通過洛拉與阿涅絲的矛盾來理解。洛拉所希望的不朽是一種屬于人格的不朽,是一種從屬于社會的不朽。它是在人性情感的不斷累積下實現(xiàn)的。(也就是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所謂的“媚俗”),這種不朽只會存在于狹義的人類社會中,這是一種假性的不朽,它的存在是與人類的存在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阿涅絲追求的不朽則是屬于自然的不朽,它是在將所有人性特征拋去后所存在的不朽。這種不朽既相同于一塊石頭的不朽,也等同于整個宇宙的不朽。
      相較于洛拉,阿涅絲的不朽更為寬泛而永恒。但我認(rèn)為這種反人性的不朽與作為人的存在是矛盾的。一個人只可能在某些短暫的瞬間意識到自然的存在感(比如躺在沙灘上眺望大海時),但由于人性局限所帶來的情感波動會很快覆蓋這種感覺。所以為了永恒的得到它,阿涅絲只有死。這種死不是主動地放棄生命,因為自殺也是一種出于人性情感的選擇。它是一種面對終結(jié)命運時的灑脫與放手。
      而作為活著的人,需要做的更多是保持對自然存在性的敬畏,避免被人格存在性徹底控制。還要牢記一點,人生終究是一部電影,而不是幾張照片。
      
      
      
  •     米蘭的書都挺不錯的,這本相對于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而言,政治色彩相對沒那么濃,讀起來也比較容易理會。很喜歡米蘭的寫作方式,不僅僅是一個故事完結(jié)的形式,可以有那么點現(xiàn)象的解釋,情節(jié)安排蠻吸引,有包涵點道理,其實會喜歡是因為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看到生活的影子
  •      由于昆德拉錯綜的敘述方式,每次讀他的書的期間,總覺得難以把握主題。看到最后兩部分時,不朽的主題變得有點模糊,第六章像是《生命之輕》番外篇。
      
       保羅在阿涅絲的故事里,像一個溫柔專情的傳統(tǒng)男人,但一說話,就變成了昆德拉。他在最后一章里酒后夸張的言語,又有所推翻之前的形象,有點像阿弗納琉斯教授了。而阿弗納琉斯教授是和《告別圓舞曲》里的醫(yī)生一樣的人,是“沒了弟弟悶悶不樂的孩子,同世界游戲”。他們是昆德拉思想中一種執(zhí)念的反應(yīng),是昆德拉的代言。保羅和阿弗納琉斯教授都是昆德拉的不同面的反應(yīng),而昆德拉本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yīng)該像這本小說里出現(xiàn)的自己一樣,溫和,謙遜。當(dāng)他內(nèi)心的暴烈思想要溢出來時,他就用小說人物代言。
       阿涅絲和洛拉兩個女性人物更接近純粹的小說創(chuàng)作。洛拉的形象塑造地完整、統(tǒng)一,成功,激烈的情感反應(yīng)方式和貝蒂娜有點像呢。阿涅絲的形象就相對零碎和復(fù)雜(還是我理解方式不對?)。她一會兒是想擺脫所有人孤獨一個人的女人,一會兒又愛很多人,愛她的丈夫,一會兒又有了個處了好幾年的情人。第六章中阿涅絲非主角的側(cè)面刻畫很符合她的形象,但如果正面刻畫情人關(guān)系中的阿涅絲,會不會使這個人物形象更連貫完整呢。
       喜歡第二章“不朽”,歌德和貝蒂娜的故事。就像名人故事被改編成電影,變成熒幕上的史詩巨作,名人故事在這里被改編成小說,同樣是史詩般的。如果昆德拉愿意,他可以寫出多少娓娓動人的名人故事呀。
      
       除去第二章和第四章關(guān)于名人的故事和議論,其他的阿涅絲他們的故事就像一個沉郁灰暗的女人在河邊散步,然后不知是注定還是偶然地跌入了河里。
      
       從章節(jié)的劃分來看,思路可能是這樣的?!安恍唷焙汀芭既弧保ㄒ舶ā扮娒妗蹦钦拢┫嗲冻梢粋€主題,在偶然中尋求不朽;第一章“臉”揭示了主題的對象——個人,個人在尋求不朽;“斗爭”是普通個人尋求不朽的生活;“感情的人”是不朽的一個小主題;最后一章“慶?!笔潜瘣淼慕Y(jié)局,個人的生活沒有不朽,只有瑣碎不堪。最后拋出手勢的變成洛拉,阿涅絲變成在街上舉著一株勿忘我的女人(好難過呀。。)。如果這個思路是對的,那么這部小說可以歸結(jié)為這樣一個意象:一個平凡的個人在瑣碎生活中無力地思考怎樣從自己的生活中提煉歸納出歷史偉人那般的不朽。然后手勢不是,墨鏡不是,感情不是,情色也不是。真是揪心哪。
  •     聽從內(nèi)心的呼聲吧。。
      暈死,評論還不能短了,難道要重回文言文時代?還是太短,要回到甲骨文了。。還不行嗎?要結(jié)繩記事????????????????????????????????????????????????????????????????????????????????????????????????????????????????????????????????????????????????????????????
  •      在非常短的時間內(nèi)看完了這本書,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吸引”。一本好書就像一個可愛的人一樣,讓人愛不釋手,讓人情不自禁,讓人欲罷不能。
      
       米蘭.昆德拉,他那令人著迷的哲學(xué)思辨貫穿每個故事,每個人和每個場景。
      
       全書看似散亂的獨立故事,全是作者獨具匠心的安排和設(shè)置,好像沒有關(guān)聯(lián),但卻暗藏玄機。
      
       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
      
      
       阿涅絲的死是必然的,因為她的人生一直在做減法,她一直希望將自己與這個俗世隔離,放棄所有擁有的,孤獨是她的夢想,完全自我是她的追求。
      
       洛拉的生也是必然的,她能把自殺作為吸引他人關(guān)注的工具,這樣的人怎能孤單的死去,她必是要留在俗世尋找存在感的,她不停的給自己附加各種各樣的特質(zhì),只是為了活在別人的眼中,她不顧一切的去爭取一切她想要的人和物,不擇手段,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
      
       不朽,到底怎樣才能不朽?
      
       阿涅絲的不朽是她自己的不朽,與他人無關(guān),洛拉追求的不朽卻需要用盡各種心思和演技從別人那里得到。
      
       我愛自己的不朽,因為自己就可以是全世界,這種自戀的情結(jié)雖然有點兒極端,但卻能讓人更為真實的活著。
      
       當(dāng)越來越多的人在拼命做人生加法的時候,當(dāng)更多的人都在對心靈之外的東西孜孜以求的時候,我卻無法抑制自己想做減法的沖動,減去那些浮躁無謂的欲望,才能更好地守護(hù)好自己的那顆心。
      
       人生是公路還是道路?
      
       若人生如公路,公路是將兩點聯(lián)系起來的普通路線,其本身沒有絲毫意義,那么我們的人生只有結(jié)果,結(jié)果是一切,過程沒有意義。也就是說這樣的人生只有產(chǎn)生結(jié)果的那一瞬間有意義,漫漫人生路都是無趣的。
      
       道路則是一種讓我們可以瀏覽風(fēng)景的方式,若人生如道路,有趣的將是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個新發(fā)現(xiàn),每一個新改變,每一處新風(fēng)景,每一個你愛的人或者愛你的人。
      
       我愛蜿蜒曲折的小道,溝溝坎坎都是故事,花花草草都是情趣,不管道路的盡頭是怎樣的結(jié)果,所有的記憶都是自己釀造的美酒,無論何時,小酌能感受朦朧,暢飲能沉醉我心......
      
      
  •       不得不說,這本不朽,我看的很慢,本來計劃六月讀完,可是,到了現(xiàn)在的7月,我才看了一多半。昆德拉的書,讀起來總是很耗時間,他讓你想起很多事,很多生活的現(xiàn)象。這本不朽,關(guān)于歌德、洛拉、阿涅絲等人的瑣碎生活,情欲、名譽的追求方式。
      
        我還佩服老米的一個寫作方式,就是能沒話找話,哈哈,對,就是沒話找話,他總是能絮絮叨叨的發(fā)現(xiàn)說話的角度,然后讓故事繼續(xù)。一點點的,達(dá)到你心里想要觸及的角落。這種敘事方式,雖然有時可以治療失眠,但是,更能夠考驗?zāi)托?。  我還沒有看完,繼續(xù)讀了,再說。
      
        終于,就像吃掉一份很豐盛的美食,我讀完了《不朽》。昆德拉先生總是這樣盛情難卻,足足寫了380頁奉獻(xiàn)給我們。雖然要費不少精力,但是饕餮盛宴后的滿足感,會讓你三日不絕。
      
        這份叫不朽的大餐,不像全魚宴,圍繞一道食材用盡心思,翻雨覆云;反之,倒像是一桌川菜或者大家去成都都要嘗的小吃套餐,以一種風(fēng)味為中心,演變出不同味道的佳肴,琳瑯滿目,異彩紛呈。
      
        這本小說不是在說一個人的故事,雖然它的主人公是阿涅絲,但是,整本書七個部分的某些部分,有時候阿涅絲只是一個小小的配角,甚至毫無蹤影。洛拉,魯本斯,阿夫納留斯等等都是猴子稱大王的角色,甚至還出現(xiàn)了歌德和海明威的對話,哈哈,這都哪跟哪??!歌德,1749-1832年,海明威,1899-1961年。真是有點關(guān)公大戰(zhàn)秦叔寶的感覺!
      
        雖然結(jié)構(gòu)看似很散,但是,卻一直在闡述什么是不朽,怎么獲得不朽。這個命題很哲學(xué),也很深沉。讀著讀著,你就會思考生命的意義,會思考自己活著到底有多么的戲劇化,甚至你會感覺自己的生活就是一個玩笑,為著自己腦海里一個不經(jīng)意的小念頭疲于奔命,追逐不斷。大家活得累,還是不累,有沒有意義,這還真是一個小問題。因此,從引導(dǎo)讀者思考的角度看,這還是一本不錯的書。
        
        綜上所述,這本書有兩個亮點,第一,是善于沒話找話的敘事技巧;第二,多個故事,多個二號主人公讓整個小說看起來花樣更多,不單調(diào)。
      
        推薦指數(shù),四星。建議閱讀年齡,30周歲以上人群,最好32以上。如果你不甚在30歲之前讀完了這本書,那么30以后,請再溫習(xí)一遍,定有新感覺。
      
      
  •     啊啊,原來我這個也是個書評嘛~高中博雅杯落選作╮(╯▽╰)╭雖然說里面一定有很多又幼稚又可笑的東西╮(╯▽╰)╭但是不當(dāng)做書評就真的一點用沒有了╮(╯▽╰)╭突然覺得當(dāng)年一本正經(jīng)得有點萌。。。。
      
      
      
       ——從《不朽》談起
      19世紀(jì)開始,世界非神化傾向越發(fā)明顯,“諸神就這樣終于離去”②。虛無和荒謬從往昔泡沫中翻涌而上,叔本華偕同尼采揭露出一個可怕的秘密——存在的秘密。許多人背負(fù)人類積攢千年的經(jīng)驗企圖認(rèn)識它,卻發(fā)現(xiàn)在這個秘密面前一切都失去了效用。
      無法承受者跑開了,但又有一些人迎頭而上。在這些人中,米蘭?昆德拉無疑走得更遠(yuǎn),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獨特的方式,用以表達(dá)他所認(rèn)識的這個讓人退避的秘密。
      1
      隱喻,奇特的名詞,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曾用它來向美國人示警。這種純意志的力量如同引力,使孤單漂浮于宇宙的萬物圍繞一個虛無的中心飛舞旋轉(zhuǎn)。它分娩出聯(lián)想和詩意,使個人同時間之外的種種相勾連。人用最初的理性成就了感性。
      在我看來,昆德拉獨特的敘事風(fēng)格同這個傳播學(xué)名詞已緊緊聯(lián)系。我們可以說,昆德拉用他的文體隱喻了所述的內(nèi)容。這種技藝在他的作品中日益成熟,并于1988年的小說《不朽》中臻于完美。
      作為亞文化的代表,昆德拉在中國有著純文學(xué)以外更廣的意義。他出現(xiàn)時,我們正處于文化的過渡時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憑借詩意和情調(diào)將昆德拉推上文學(xué)青年的神壇。古諺有云,“月盈則虧”,偶像是不長久的?!恫恍唷穪淼絿鴥?nèi)時,昆德拉已經(jīng)成為另一種象征——“被人羞于談?wù)摰淖骷摇?,《不朽》沒有獲得應(yīng)有的重視。
      然而昆德拉在《不朽》中卻表示,他認(rèn)為本書才應(yīng)該是真正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③??v覽昆德拉的創(chuàng)作歷程,《不朽》是以一個轉(zhuǎn)折點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的。從1968年的《玩笑》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昆德拉創(chuàng)作了六部長篇小說,它們情節(jié)各異,風(fēng)格上卻呈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整齊。而在《不朽》之后,他更專注于藝術(shù)批評,少有那樣的力作出現(xiàn)。
      從這個角度看,《不朽》又成為作家創(chuàng)作生涯的頂峰——他要敘述的全部真義已蘊含其中,過往的著名主角從各自紛繁多態(tài)的生命中飛離,凝結(jié)在《不朽》之中。他的風(fēng)格得到了最貼切的體現(xiàn),之前那些匿于小說詩意背后的觀念,在這里完整地呈現(xiàn)。更可貴的是,他巧妙地規(guī)避了小說家常犯的錯誤,即用自我的情感侵?jǐn)_讀者。在《不朽》中,昆德拉是一名技藝精湛的傳達(dá)者,卻又避免了成為一個煽動家。
      2
      在小說的第五部《偶然》中,作者化身為敘事者“我”同阿弗納琉斯進(jìn)行對話,闡述了自己對于小說的好惡。
      “有誰發(fā)神經(jīng),今日還寫小說。如果他想維護(hù)這些小說,就要把它寫成無法改編的……這些小說都建立在情節(jié)和事件唯一的因果的連接上……小說被本身的張力之火所吞噬?!倍鵀榱司S護(hù)自己的小說不被源于他人的隱喻歪曲,“小說不應(yīng)該像一場自行車比賽,而要像一場宴會,頻繁上菜……他既不是任何東西的因,也絕不產(chǎn)生果?!?br />   昆德拉承認(rèn)自己同拉伯雷等最初的小說家在藝術(shù)上有親緣關(guān)系④,他的小說也旨在回歸小說之本真。小說由隱喻孕育,又正為它所殺死。自其誕生至此,小說從絕對的自由之地,逐漸淪為一種“公路式”的作品,用一因一果將讀者和主角同時綁架,讓角色消失在讀者對于結(jié)果的追求中,讓讀者迷失在短暫的刺激中。
      昆德拉比他的前輩更明確地表達(dá)了對于扭曲小說本真的厭惡。小說應(yīng)該是一場漫步,一次寬容的旅行?!恫恍唷吩谖覀兛磥?,是由幾個毫不相關(guān)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組成,他們就仿佛是矗立在山間小徑兩旁的風(fēng)景,因為美麗的偶然相遇,無因無果,每個人都獨立自然。而昆德拉習(xí)慣化身的敘事者,則跟隨著讀者如同一個溫柔沉默的伴侶,行走在靜謐的小道上。
      這也許就是昆德拉作品被抱怨難以把握的原因,他在寫作時追求一種無法被轉(zhuǎn)述的自我保護(hù),唯恐充斥人間的隱喻對他進(jìn)行永恒的歪曲。
      就這樣,在這條恬靜小路上,昆德拉用他的敘事風(fēng)格完成了對內(nèi)容的保護(hù)和恰如其分的隱喻,我們被安全地送達(dá)他表達(dá)的那個夢幻之境。
      3
      昆德拉的評論集中有小說和音樂之間聯(lián)系密切的觀點,事實上,他一直是從音樂的角度來組織小說。在我看來,他的主角往往作為一組組對比的動機出現(xiàn),在動機的牽扯和碰撞中推動情節(jié)的進(jìn)行,完成自己的使命。作者則是以反現(xiàn)實主義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小說中,對主角的心理和生活進(jìn)行剖析嘲諷。讀者在觀察之余還會陷入一種自?。ɡサ吕嬗蟹▏藢θ祟愋睦砭碌目坍嫞?,同主角一起在眩暈中體會存在的虛無。
      這就是常人看來昆德拉另一個讓人難以忍受之處——他對小說角色的殘忍和刻薄,弗朗索瓦?李爾卡更是將其視為“撒旦的視角”⑤。主角在敘事者的嘲諷揭露中不斷后退,以致潰敗。
      《不朽》中的兩組對比動機分別是阿涅絲和她的妹妹洛拉,以及詩人歌德和他的情人貝蒂娜。阿涅絲和歌德屬于“渴望消失”的陣營,而洛拉和貝蒂娜則企求肉體永恒的不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的一個場景讓我難忘。年幼的特蕾莎赤裸著立于鏡前,觀察自己的肉體,卻無法認(rèn)出自己。我們可以從昆德拉那些著名的角色身上發(fā)現(xiàn)一個共同點,他們對于以肉體作為個人存在的標(biāo)志始終表示懷疑。
      我在開頭說過,人類用自己的理智學(xué)會了隱喻,從而走上了感性之路。我們完全可以懷疑,肉體是在某個時刻成為了個人存在的隱喻,這種缺乏證明的比喻讓我們恐慌。我們也許可以將昆德拉多次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示的對肉體的不認(rèn)同,理解為對人類千年隱喻之路的不信任——前人從“往昔之井”中遙控著我們。薩特有一個著名的觀點,“他人即地獄”。在感性之路上,人類無疑極易陷入一種偏離,錯將隱喻當(dāng)作存在本身。
      除了對于自身肉體的不信任,《不朽》中的另一個觀點體現(xiàn)在阿涅絲父親身上?!鞍⒛z完全可以肯定,她的父親就是厭惡這種親密。船上的人推推拉拉,擠在一起,使他非常膩味。”昆德拉,或者人類本身厭惡的就是這種同化和融合。然而將自己陷入“他人的地獄”中,這是存在主義者所說的“必須的選擇”,他人必定會影響個體存在的自由。從這個方面看,阿涅絲和洛拉也沒有不同,他們都在為自己同他人作戰(zhàn)。
       小說的前幾章里,阿涅絲提到了一個田園牧歌式的彼世,“一個沒有面孔的世界……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作品。”昆德拉在自己的作品中,扮演一個剝離者。他殘忍地將主角身上他人的成分剝開,并抖落給他們看,用這些羞恥且強大的他人之力同他們可笑悲慘的本真對比——我們的存在是如此的脆弱而卑微。他的作法無可非議,所帶來的陣痛也是必然。他所有的嘲諷,都旨在剝離,于小說中實現(xiàn)人們的夢想——“成為自己的作品”。 而主人公的悲劇性在于,一切褪去之后他們剩下的不是純潔的天使,而是一個殘缺的存在。
      “人所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為自我的存在?!⒛z躺在草叢中,小溪單調(diào)的潺潺聲穿過她的身體,帶走她的自我和自我的污穢,她具有這種基本的存在屬性,這存在彌漫在時間流逝的聲音里,彌漫在蔚藍(lán)的天空中?!?br />   “生活,生活并無任何幸??裳?。生活,就是在這塵世中帶著痛苦的自我。 然而存在,存在就是幸福。”⑥
      在直面的陣痛之后,人成為自己的作品,存在就變?yōu)橛篮愕男腋?。昆德拉和著西西弗在奧林匹斯山上的歌聲,對那個存在的秘密做出了完美的回答。
      4
      至此,我們可以體會到,在《不朽》中,昆德拉將小說的藝術(shù)同內(nèi)容上升到同一高度,用文體對內(nèi)容進(jìn)行隱喻。他不論是在內(nèi)容上,還是結(jié)構(gòu)上,都是一個企求本真的剝離者。
      在《小說及其生殖》中,昆德拉有一個有趣的發(fā)現(xiàn)——許多偉大的小說里的主人翁都沒有小孩。
      “人作為個體立足于歐洲的舞臺,有很大部分要歸功于小說……只有小說將個體隔離,闡明個體的生平、想法、感覺,將之變成無可替代:將之變成一切的中心?!?br />   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則是個例外,“這些個體每一個都是獨特的、無法模仿的,然而他們每一個都把未來對自己的遺忘帶在身上,而且也都有此自覺;沒有人從頭到尾都留在小說的舞臺上。”
      “這部小說帶給小說藝術(shù)神化的殊榮,同時也是向小說的年代的一次告別。”
      此時,昆德拉已經(jīng)感覺到,歷史輪回的巨輪又開始運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開頭引用尼采的關(guān)于永恒輪回的命題又出現(xiàn)在面前,我們正走向小說出現(xiàn)之前的時代。
      我們的存在以及那些隱喻,都處于一個詭異輪回之中。世界就像是昆德拉漫步式小說,無因亦無果。人類是宇宙中孤獨的存在,輪回將他們所有的奮斗都化為一場虛無,存在成為了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但是與此同時,個人的存在終于脫離了一切,在飛升起舞中得到不曾有過的自由。
      “如果永恒輪回是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那么我們的生活,在這一背景下,卻可在其整個的燦爛輕盈中得以展現(xiàn)?!雹?br />   基于這一點,這美妙的景象,我們可以同無理的隱喻達(dá)成和解,同他人的地獄達(dá)成和解,同一切和解。和解之時,就是飛升之時。
      此時的昆德拉,有我所不識的溫情。正是在扭曲和虛妄的鴻蒙中,人類不斷跌落,又不斷突出重圍,在往復(fù)輪回中輕盈起舞,漸行漸遠(yuǎn)。
      注釋
     ?、俦疚纳婕暗拿滋m昆德拉作品均為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米蘭昆德拉作品系列”。由于昆德拉一系列作品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本文旨在由《不朽》出發(fā)對其創(chuàng)作特點進(jìn)行分析。
     ?、诤5赂駹枺骸逗蔂柕铝趾驮姷谋举|(zhì)》
     ?、勖滋m昆德拉:《不朽》 第271頁
     ?、苊滋m昆德拉:《被背叛的遺囑》
     ?、莞ダ仕魍?李爾卡:《大寫的牧歌與小寫的牧歌》
     ?、廾滋m昆德拉:《不朽》第291頁
     ?、呙滋m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第2頁
      參考書目
      1 《不朽》 米蘭昆德拉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2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米蘭昆德拉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3 《小說的藝術(shù)》米蘭昆德拉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4 《被背叛的遺囑》米蘭昆德拉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5 《娛樂至死》尼爾?波茲曼著 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版
      6 《西方哲學(xué)史》 羅素著 商務(wù)印書館
      7 《西西弗的神話》 加繆 商務(wù)印書館
  •     【第一步 臉】
      
      【4】
      
      母親通過婚姻,從家庭走向家庭,而父親通過婚姻,從孤獨走向孤獨。
      
      【5】
      
      這位黑頭發(fā)姑娘也出于同樣的考慮而卸去了摩托車的消音器。發(fā)出噪音的
      
      不是機器,而是黑發(fā)姑娘的自我;為了讓人聽見,為了穿透他人的意識,
      
      她把廢氣排放的鼓噪與她靈魂相連。阿格尼絲目睹那咆哮靈魂的飄散頭發(fā)
      
      ,意識到自己恨不得看到這姑娘立刻死去。倘若此刻一輛汽車從她身上軋
      
      過,她倒在一汪血泊中,阿格尼絲既不會感恐懼,也不會為她難過。她只
      
      會感到滿意。
      
      她突然為自己的仇恨心理感到惶恐,覺得世界位于某個交界點上,一步邁
      
      過,一切都會瘋狂:人們或者手捧勿忘我走上大街,或者互相殘殺。酒杯
      
      稍加一點就會溢出,也許只需一滴,也許多一輛車就太多了,多一個人,
      
      多一個分貝,也會這樣,事情總有一個數(shù)量界限不得越過,可是沒有人把
      
      關(guān),就不會意識到界限的存在。
      
      他倆都被同一噪音包圍,而他卻覺得有必要讓她明白:她沒有理由。甚至
      
      沒有權(quán)利。那人是責(zé)備她的動作失誤。正因為人人平等,所以要嚴(yán)厲要申
      
      斥她,因為她不肯忍受人人必須忍受的事情。正因為人人平等,所以不允
      
      許她在我們都生活其中的世界中別出心栽。
      
      【7】
      
      她再翻命了一本雜志。這一本偏重政治和文化,里面既沒有什么摻劇災(zāi)禍
      
      ,沒有裸體美女。人臉充斥雜志,除了臉還是臉。即使是書后刊登的書評
      
      ,每篇文章都附有被評作者的照片。許多作家鮮為人知,照片可成為了解
      
      他們的有用信息,但這里卻登了五張共和國總統(tǒng)的照片是怎么回事呢?他
      
      下巴和鼻子的形狀是人人都熟悉的。甚至是社論也發(fā)一張作者的小照片,
      
      被置于文章上方,顯然每星期都在同一位置。關(guān)于天文學(xué)的文章附有放大
      
      了的天文學(xué)家微笑的照片,甚至廣告— ——打字機、家俱、胡蘿卜的廣
      
      告中也有人臉,而且是無數(shù)的人臉。她重新閱覽一遍,從第一頁翻到最后
      
      一頁。她發(fā)現(xiàn)其中有九十二張照片是純粹一張人臉的照片;四十一張為一
      
      張人臉加點別的什么;二十三張集體合影中又有九十張人臉;只有十一張
      
      照片中人處于較次要的位置或完全消失。如此算來,這雜志中共有二百二
      
      十三張人臉。
      
      保羅回到家里,聽說幾個數(shù)字。“是啊,”他說,“人們對政治、對別人
      
      的利益越是冷淡,他們就越迷戀于自己的臉面。這是個性使然。
      
      “個性使然?當(dāng)你極為痛苦時,一架照相機攝下你的照片這又與個性主義
      
      有什么關(guān)系?相反,這正意味著個人不再屬于他自 己,而成了別人的財
      
      產(chǎn)。你知道,我記得我的童年時代:那時候,如果你想拍某人的照片,你
      
      必須獲得許可。即使我是個孩子,大人也會問我:小姑娘,我們能給你拍
      
      個照嗎?但很久以來,他們再也不問了。照相機的權(quán)力壓倒了所有別的權(quán)
      
      力。這使一切都改變了,一切的一切。 ”
      
      她又翻開雜志說:“如果你把兩張不同人臉的照片放在一起,你的眼睛立
      
      刻能感覺到它倆的不同??墒侨绻惆讯俣畯埲四様[在一起,你突然
      
      會覺得這些都是同一張臉的許多變形,沒有任何區(qū)別。
      
      “你不妨想象一下一個完全沒鏡子的世界。你做夢看你的臉,就把它想象
      
      成你的內(nèi)在的外觀。一天,當(dāng)你四十歲時,別人第一次把一面鏡子擺在你
      
      面前,你想想你有多害怕!你將看見一張陌生人的臉,你將清楚地懂得那
      
      原先無法理解的道理:你的臉不是你。 ”
      
      【9】
      
      她對乞丐的施舍有不同理由。她給他們錢,并非因為乞丐屬于人類的一部
      
      分,而是因為他們不屬于人類,因為他們被排斥在人類之外,或許同她一
      
      樣,他們也覺得不可與人類為伍。
      
      婚床:婚姻的祭壇;當(dāng)一個人說祭壇,另一個人則會回答犧牲。在這里,
      
      他們中的一個人為另一個人作出犧牲:兩人都無法入眠,同伴的鼻息聲將
      
      他們吵醒;于是,他們翻來覆去,拱向床邊,當(dāng)中留下一道寬縫;他們假
      
      裝熟睡,以為這樣能使同伴入睡,然后自己就能輾轉(zhuǎn)反側(cè)而不至于影響另
      
      一位。但十分不幸,同伴沒有利用這一機會。因為他(出于同樣理由)也
      
      在假寐,不敢翻動。
      
      
      【第二部 不朽】
      
      【2】
      
      泰徹奧 ·布拉是一位偉大的天文學(xué)家,但我們今天只記住了他的一件事
      
     ?。涸谝淮螌m廷晚宴上,他因為羞于上廁所而脹破了膀胱,死后作為為面子
      
      和小便而獻(xiàn)身的烈士躋身于荒唐可笑的不朽者行列。這同克莉斯蒂安娜
      
      ·歌德完全一樣,她被永遠(yuǎn)稱作一根會咬人的瘋香腸而躋身不朽者之列。
      
      小說家中與我最親密的是羅伯特·穆西爾。一天早晨,在舉重練習(xí)時突發(fā)
      
      身亡。
      
      【4】
      
      這句話也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那種“響詞兒”。政治家在長篇演說時,羅
      
      哩叭嗦,他們深知重復(fù)與不重復(fù)都一樣,對于老百姓來說,除了新聞記者
      
      摘引出幾個詞,記不住一個字。為了方便新聞記者的工作。給他們一點提
      
      示,政治家就在大同小異的講話中塞進(jìn)一兩個以往不曾用過的簡潔而風(fēng)趣
      
      的詞語,這一招是那么出人意外,讓它風(fēng)糜全球,家喻戶曉。這年頭搞政
      
      治的全部藝術(shù)已不是從政(眾人之事取決于自身機制中那不為人知又不為
      
      人把握的邏輯),而在于想出“響詞兒”,一個政治家是否被人看見、被
      
      人理解,選民如何看待,以及最終能否被選上,全仗著這些“響詞兒”。
      
      他從馬甲下抽出右手,用叉子戳了一小塊肉塞進(jìn)嘴里(這場景已不再有人
      
      拍攝),邊嚼邊回答。過了好一會兒才又想起歌德。他大聲宣布:“劇院
      
      應(yīng)該成為民眾的學(xué)校!”(這已是明日報上第二個美妙的“響詞兒”。)
      
      “如果您把這個劇本獻(xiàn)給亞里山大沙皇,”他改用比較溫和的語調(diào)補充說
      
      ,“那將是個絕妙的主意! ”(其實,艾福會議就是為此人而開!他是
      
      拿破侖需要爭取的人!)
      
      【10】
      
      我想起歌德寫“討厭的牛虻”幾個字那個時刻。我想象著他所經(jīng)歷的快感
      
      ,我想他會突然意識到:他這輩子不想做的事。他總以為自己把握著不朽
      
      ,而這種責(zé)任感死死拖住他,使他循規(guī)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他害怕離
      
      譜,盡管心中十分向往,而一旦做出越軌離譜之事,他隨即就要設(shè)法將它
      
      抹平,將它置于光明正大的范疇,即他通常認(rèn)為屬于美的范疇?!坝憛挼?br />   
      牛虻”這幾個字與他的作品、他的生活、乃至與他的不朽都不能榫合。它
      
      們是一種絕對的自由。它們只能是一個處于生命的第三階段的人寫下的,
      
      因為這時人已不再聽命于不朽,不再把它當(dāng)回事。并非每人都能抵達(dá)這最
      
      高的境界,然而誰達(dá)到了那個境界,誰就知道,惟有在那里才能找到真正
      
      的自由。
      
      【11】
      
      人通常都考慮不朽,卻忘了考慮死亡。
      
      【12】
      
      在世紀(jì)末,我們獲得了某個適當(dāng)?shù)囊暯?,于是有理由認(rèn)為歌德是位于歐洲
      
      歷史中心的人物。歌德— ——偉大的中心。這不是那種一味回避極端的
      
      似是而非的中心,而是實實在在的、使兩個極端巧妙地保持平衡的中心,
      
      不過歐洲再也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態(tài)。歌德在青年時代研究過煉金術(shù),但后
      
      來卻成為首批現(xiàn)代科學(xué)家中的一員。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人,然而他又是一
      
      個反愛國主義的歐洲人。歌德可謂是一個世界公民,但他幾乎一輩子也未
      
      離開過他的省份,那個魏瑪省。他的一生屬于自然,但同時又屬于歷史。
      
      在愛情方面,他既是一個浪漫主義者,又是個放蕩不羈的人。再有:
      
      讓我們回想一下阿格尼斯呆在害舞蹈病的電梯中的情景。盡管她本人就是
      
      個電腦控制論專家。然而她對這架機器的故障都一無所知。對她來說,這
      
      電梯是那樣陌生,不可理喻,與她每天所接觸的各種機械— ——從電話
      
      機旁的小計數(shù)器到洗碗機完全一樣。
      
      相對而言,歌德所處的年代不同,當(dāng)時的科技水準(zhǔn)已開始給人們提供安逸
      
      ,但是,對于一位受過教育的人來說,他對自己使用的各種器具物品具的
      
      原理則是基本懂行的。歌德知道他的住房用什么材料蓋成,他知道油燈為
      
      什么能發(fā)光,他也懂得他與貝蒂娜看木星所用的望遠(yuǎn)鏡的原理;他本人雖
      
      然不會做手術(shù),但是,他卻多次親臨手術(shù)現(xiàn)場,在他生病時,他能夠使用
      
      專門術(shù)語同醫(yī)生交談。整個科技世界都向他開放、為他所理解。這就是歌
      
      德所處的歐洲歷史中心的偉大時代;今天,誰若是被困在顛顫不已的電梯
      
      里,一想到那個偉大的時代,心中定有一種生不逢時的悵惘。
      
      貝多芬的作品始于歌德的中心位置結(jié)束之時。此刻,世界開始失去其透明
      
      度,開始變得昏暗,讓人能以理解,它向未知飛奔而去;人,被世界拋棄
      
      之后,則龜縮進(jìn)他的自我,耽于懷舊、夢幻、反叛,讓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淹
      
      沒而聽不見任何外界的聲音。
      
      【15】
      
      不朽是一種永恒的訴訟。
      
      我同意我的書成為不朽。我寫書時,一個字也不要刪改。要頂住任何逆境
      
      。而我本人,作為一個人,作為厄內(nèi)斯特 ·海明威,我對不朽一點也不
      
      在意!
      
      人能夠把握自己的生命,他卻不能掌握自己身后的不朽。你一旦被不朽拖
      
      上船,就甭想下去了,即使你開槍自殺,你死后還得呆在甲板上,這太可
      
      怕了,約翰,太可怕了。
      
      【第三部 斗爭】
      
      【加法和減法】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臉面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像,個人已很難再有獨創(chuàng)
      
      性,很難認(rèn)定其不可摹仿的獨特性。培養(yǎng)自我的獨特性可以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加法,另一種是減法。阿格尼絲將自我中一切外在的、借用來的東
      
      西統(tǒng)統(tǒng)減去,以便更貼近她單純的本質(zhì)(她甚至冒著減法的極限為零的風(fēng)
      
      險)。勞拉的方法正好相反:為讓她的自我越來越容易被看見、感受、把
      
      握、度量,她不斷為它增加各種各樣的品性,并設(shè)法與它們?nèi)跒橐惑w(這
      
      樣的危險是自我的本質(zhì)有可能被各種附加屬性淹沒)。
      
      這里便產(chǎn)生一個奇特的悖論,所有用加法培養(yǎng)自我的人都不能幸免:他們
      
      用加法創(chuàng)造一個獨特的、不可摹仿的自我,但由于他們必然是待加屬性的
      
      鼓吹者,他們將不遺余力使盡可能多的人和他們一樣,因而他們的獨特性
      
     ?。敲雌D難地獲得的)很快就會消失。
      
      【他自己的掘墓人的杰出同盟者】
      
      保羅說:“我寧可在孩子的嘻嘻哈哈聲中死去,也不愿在肖邦的葬禮進(jìn)行
      
      曲中死去。我告訴您:這葬禮進(jìn)行曲是對死亡的美化,世上的全部丑惡都
      
      藏匿其中。倘若葬禮進(jìn)行曲少一點,或許死亡也會少一點,請好好理解我
      
      所說的話:崇敬悲劇比孩子氣的廢話要危險得多。您知道悲劇的永恒不變
      
      的前提么?就是所謂比人的生命還要寶貴的理想。為什么會有戰(zhàn)爭?也是
      
      因為這個。它們逼你去死,因為存在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戰(zhàn)爭只在悲劇
      
      世界中存在;有史以來人就只認(rèn)識這個悲劇世界,一步也無法跨出這個世
      
      界。要結(jié)束這個悲劇時代,唯有與輕浮徹底決裂。今天,人們已不再從音
      
      樂會上聽到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而是每天從芭蕾不朽
      
      香水廣告的四句“歡樂頌”唱詞中得知。我對此絲毫不感到奇怪。悲劇將
      
      會像年老色衰的優(yōu)伶,心驚膽顫,聲音嘶啞,最終被趕下世界舞臺。輕松
      
      愉快才是減輕體重的最佳食譜。事物將失去它們百分之九十的意義,變得
      
      輕飄飄的。在這種沒有重荷的環(huán)境里,盲從狂熱將會消失,戰(zhàn)爭將不可能
      
      發(fā)生。
      
      兩個人如果意見分歧很大,那甭指望他們會相互喜歡;那是無稽之談。他
      
      們?nèi)舭岩庖姴卦谛牡?,或以開玩笑的方式討論分歧,不把它們看得太重(
      
      保羅與狗熊迄今為止就是這樣交談),那么他們也許還能保持友好關(guān)系。
      
      但一旦釀成口角,那就沒有辦法挽救了。這不是因為他們非得固執(zhí)己見,
      
      而是因為錯不起。瞧這二位,他們的爭議也改變不了什么,既不會有結(jié)果
      
      ,也不會影響事情的進(jìn)程,乏味之極、毫無必要,它只局限于這間餐廳,
      
      清潔女傭待會兒將窗門一開,這爭論的沉悶空氣就會煙消云散,不復(fù)存在
      
      。但是,請注意,餐桌周圍的一圈人竟然會如此全神貫注!他們一言不發(fā)
      
      ,支著耳朵細(xì)聽;甚至忘了喝咖啡。此刻,兩個對手只關(guān)心一件事:在這
      
      群觀戰(zhàn)者面前,誰將被認(rèn)為是真理的化身,而輸家則會丟盡面子;換句話
      
      說,失去一部分自我。他們爭論的問題本身其實并不重要,然而意見一旦
      
      被看作是爭論者自我屬性的一部分,那么對它的攻擊便無異于往他們身上
      
      扎刀子了。
      
      人除了他的意象以外,一無所有。哲學(xué)家說,世界如何看待我們并不重要
      
      ,除了我們自身的真實存在以外一切都不重要??墒菍嶋H上哲學(xué)家自己什
      
      么也不懂。只要我們 與他人一起生活,別人把我們看成什么樣,我們就
      
      是什么樣??紤]別人如何看待我們和盡量讓我們的形象具有吸引力,往往
      
      被認(rèn)為是受外界影響和欺騙。可是,我們自我與別人的自我,除了通過眼
      
      睛這種媒介,還可能有其他直接的接觸嗎?除了焦急地關(guān)注我們在自己所
      
      愛的人心目中的形象以外,我們還能想象出什么是愛嗎?如果我們對自己
      
      所愛的人如何看待我們不再感興趣,那就意味著我們不再相愛。
      
      “一點不錯?!辈{德憂傷地說。
      
      “我們的形象只是掩蓋自我的幻象,如果認(rèn)為它是在眾目睽睽真實世界中
      
      獨立的體質(zhì),那就太天真了。意象設(shè)計師們根本不這一套,正好相反:他
      
      們認(rèn)為我們的自我是一個幻像,無法把握,無法描述,朦朧模糊,而唯一
      
      的真實,那個容易把握和描述的真實,則是我們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它最
      
      大的麻煩就是不受你的控制。首先你想把它畫出來,然后至少想對它施加
      
      影響,加以控制,但這都是徒勞:只要一個惡毒的詞語就能讓你一輩子不
      
      得翻身,當(dāng)個受氣包。
      
      【對侵犯人權(quán)表示抗議的姿勢】
      
      人權(quán)的概念可以追溯到近二百年前,然而,在二十世紀(jì)七十年代的后半期
      
      ,這個概念發(fā)展到如此空前燦爛的狀態(tài)。亞里山大 ·索爾仁尼琴被迫流
      
      亡國外,他那一把山羊胡,被銬著手銬的特別形象,令眾多空懷激烈、欲
      
      成大器而不能的西方知識分子神往。正因為他,他們耽擱了五十年之久才
      
      終于相信,在現(xiàn)代俄國仍然有集中營的存在;越來越多的人承認(rèn),因為發(fā)
      
      表意見而被拘押是不公正的。他們?yōu)檫@種新的認(rèn)識找到了一條極好的理由
      
     ?。罕M管光榮的法國大革命早已宣告承認(rèn)人權(quán),然而俄國現(xiàn)代人仍公然輕視
      
      這種權(quán)利!
      
      由于索爾仁尼琴,“人權(quán)問題”又一次成為我們時代最為活躍的字眼;我
      
      所知道的政治家,人人每天念叨十遍“為人權(quán)而戰(zhàn)”或“違反人權(quán)”。但
      
      西方國家的人們并不會受到集中營的威脅,他們想說什么就能說什么,想
      
      寫什么就能寫什么,結(jié)果,為人權(quán)而戰(zhàn)越普及,它就越失去其具體的內(nèi)容
      
      ,變成任何人對待任何事情的一種普遍的姿態(tài),一種將人的欲望化為權(quán)力
      
      的力量。世界在人的權(quán)力,世上的一切變成一種權(quán)力:愛的欲望變成愛的
      
      權(quán)力,休息的欲望變成休息的權(quán)力,希望獲得友誼變成獲得友誼的權(quán)力,
      
      希望超過速度限制變成超速權(quán)力,希望得到幸福變成得到幸福的權(quán)力,希
      
      望出書變成出書的權(quán)力,希望半夜三更在大街上喊叫變成在大街上喊叫的
      
      權(quán)力。失業(yè)者們有權(quán)占領(lǐng)一家豪華的食品商場,身穿裘皮的女人有權(quán)買魚
      
      子醬,布瑞吉特有權(quán)在便道上停車,于是,包括失業(yè)者、穿裘皮女人和布
      
      瑞吉特在內(nèi)的每一個人,都成為為人權(quán)而戰(zhàn)的大軍中的一員。
      
      【斗爭】
      
      打開任何一本字典,拼搏意味著一個人的意志與另一個人對立,目的要擊
      
      敗對手,讓他下跪求饒,如果有可能的話就殺了他?!吧罹褪菓?zhàn)斗”這
      
      個命題最初一定帶有憂傷和聽天由命的意思。然而,我們這個充滿樂觀和
      
      屠殺的時代,卻成功地改造了這句極為恐怖的話,讓人聽上去覺得像詩歌
      
      中朗朗上口的疊句。你或許會說,與某人拼搏是可怕的,但為某件事情去
      
      拼搏則是高尚的、美好的。是啊,為了幸福(或愛情、正義等等)而奮斗
      
      是美好的,但如果你動輒用“拼搏”表示你所謂的奮斗,那就意味著你那
      
      高尚的奮斗掩蓋著一種將別人打翻在地的欲望。為什么而拼搏總是與拚命
      
      反對誰聯(lián)系在一起,于是,在拼搏過程中,“為”這個介詞總是被遺忘,
      
      而被“反對”這個介詞取代。
      
      【希望不朽的手勢】
      
      世界歷史,連同其中的革命、烏托邦、希望和絕望,都已經(jīng)全部從歐洲
      消逝了,剩留的惟有對往昔的感懷。
      
      我不想在今天的終日忙碌中死去,我要超越自己,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因
      
      為歷史就是永恒的記憶。
      
      【第四部 感情的人】
      
      【8】
      
      感情不以我們的意志轉(zhuǎn)移,而且往往是違背我們的意志而產(chǎn)生的,關(guān)于感
      
      情的定義就包含這一層意思,我們一旦想去感覺(決定去感覺,如同堂吉
      
      訶德決定要愛杜爾西內(nèi)婭,)感情就不再是感情,它只不過成為一種感情
      
      的摹仿,感情的一種表演,通常稱之為歇斯底里。
      
      【10】
      
      無獨有偶,正如里爾克贊揚貝蒂娜那樣,他也贊揚俄國,而且一度把它看
      
      作是他的精神故鄉(xiāng)。因為俄國最具有基督教式的感傷。它既沒有受到中世
      
      紀(jì)經(jīng)院哲學(xué)中理性主義的影響,也沒有趕 上文藝復(fù)興。直到一二百年以
      
      后,建立在笛卡兒批判哲學(xué)基礎(chǔ)之上的現(xiàn)代精神才得以滲透到那里。因此
      
      ,情感型的人在那里就沒有足以平衡的對立面,他的自我膨脹通常就被稱
      
      作斯拉夫人的靈魂。
      
      俄國和法國可以說是歐洲的兩極,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永恒的吸引力。法
      
      國是一人古老而疲憊不堪的國家,感情之類的東西已經(jīng)被消耗殆盡,只剩
      
      下了形式。一個法國人在信未可能這樣寫道:“承蒙您垂愛,親愛的先生
      
      ,請務(wù)必接愛我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片柔情?!庇浀眠€是(住在布拉格的時候,
      
      我第一次收到一封這樣的信,署名者是)伽里瑪出版社的一位秘書。我高
      
      興地跳了起來:在巴黎有一個女人愛上了我!她不僅對我有情,而且還是
      
      柔情!以前從來沒有遇到一個捷克女人對我說過這種話!
      
      直到數(shù)年之后我才明白,在巴黎這地方,寫信的結(jié)尾有一整套現(xiàn)成的套話
      
     ?。桓鶕?jù)這套公式化的套話,一個法國人可以按藥劑師的精確程度向?qū)Ψ絺?br />   
      達(dá)微妙的感情,而對方卻全然不察。按照這個等級標(biāo)準(zhǔn),“柔情”僅表示
      
      正式場合的最低限度的禮貌,差一點就是輕蔑了。
      
      啊,法蘭西,你是形式的故鄉(xiāng),正如俄國是感情的故鄉(xiāng)!這就是為什么法
      
      國人總是感受不到自己胸中有烈火而沮喪,他們滿腹嫉妒和悵惘,眼巴巴
      
      地凝望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鄉(xiāng),那里的男人沖著別的男人噘起嘴唇,而
      
      誰要是拒絕他們的親吻,他們就會宰了誰。(順便說一句,如果他們當(dāng)真
      
      宰了誰,那也立即會得
      到原諒,因為他們是因為愛情受挫才這樣做的。
      
      【11】
      
      “我思故我在”(是一位低估了牙疼的知識分子提出的命題?!拔矣X故我
      
      在”)才是一條更有普遍意義的真理,對一切有生命之物都適用。我的自
      
      我與你的自我,就其思想而言,并沒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人多而思想少:我
      
      們的思想大體相同,我們相互交換、借用、剽竊各種想法??墒?,如果誰
      
      踩了我的腳,只有我感覺到疼痛。自我的基礎(chǔ)不是思想而是忍受,這是一
      
      切感覺中根本的根本。只要在忍受,哪怕是一只貓也不會懷疑其獨特且不
      
      可代替的自我。世界在強烈的忍受的中消失,我們每一個人都只同自我相
      伴。忍受自我為中心的大學(xué)校。
      
      【14】
      
      這樣,如果我們這幅寓言性的畫面表現(xiàn)了貝多芬走過一隊達(dá)官顯貴而沒有
      
      脫帽,這并不能說明這些達(dá)官顯貴都是十惡不赦的反動人物,而他則是值
      
      得贊頌的革命者,它只能說明那些創(chuàng)造者(創(chuàng)造雕像、詩歌、交響曲)比
      
      起那些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仆傭、官吏、整個國家)更值得尊重;創(chuàng)造性高于權(quán)
      
      勢,藝術(shù)高于政治,藝術(shù)作品,而不是戰(zhàn)爭或達(dá)官顯貴的化裝舞會,才是
      
      永垂不朽的。
      
     ?。ㄆ鋵?,歌德也一定會這么想,只不過他覺得把這條令人不快的真理告訴
      
      當(dāng)時世界的統(tǒng)治者,毫無用處,何況他們還都活著。他認(rèn)定,最終必然是
      
      他們將首先低頭,而僅此一點他就滿足了。)
      
      寓言的意思是清楚的,只是通常被誤解。那些看到這幅寓言圖畫就為貝多
      
      芬鼓掌的人,完全錯誤地理解了他的驕傲:他們當(dāng)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受了政
      
      治的蒙蔽,他們把列寧、格瓦拉、肯尼迪或密特朗看得高于費里尼或畢加
      
      索。倘若羅曼 ·羅蘭在特普利茨的小道上邂逅斯大林,他一定會五體投
      
      地,比歌德還要殷勤。
      
      【16】
      
      貝蒂娜。毫無疑問。然而歌德的責(zé)備并沒有因此而受到駁斥。因為貝蒂娜
      
      從來沒有走出她的自我,無論她走到何處,她的自我像豎在她身后的一面
      
      旗幟獵獵作響。激勵她為泰洛爾山民而戰(zhàn)的不是山民,而是貝蒂娜為山民
      
      而戰(zhàn)這個令人著迷的形象。驅(qū)使她愛上歌德的也不是歌德本人,而是孩童
      
      般的貝蒂娜與老詩人相愛這充滿誘惑魅力的景象。
      
      讓我們回憶一下她的姿態(tài),我曾把它叫作渴望不朽的姿態(tài):她先把雙手內(nèi)
      
      翻,指尖正好頂在雙乳之間,仿佛想告訴您,那兒就是所謂自我的中心。
      
      然后,她雙臂往前一甩,仿佛要把自己關(guān)到什么遙遠(yuǎn)的地方。送到天邊,
      
      送入永恒。那個渴望不朽的姿態(tài)只知道宇宙中的兩點:自我這一點和遙遠(yuǎn)
      
      的天邊:只有兩個概念:一是自我這個絕對存在,二是世界這個絕對存在
      
      。這個姿態(tài)和愛沒有絲毫關(guān)系,因為他人,同類,這兩極(自我與世界)
      
      之間的人,都已提前排斥掉,已被逐出游戲,杳無蹤跡。
      
      人們舞動拳頭,手握鋼槍,為了正義的或不正義的事業(yè)而奮斗,其動因只
      
      是為了靈魂。這才是真正的動力,缺了它,歷史發(fā)動機將停轉(zhuǎn),歐洲就會
      
      躺在草地上,眼睜睜地看著云朵在天空飄蕩。
      
      【17】
      
      《浮士德》最后兩行詩:永恒的女性,領(lǐng)我們上升?!岸騼?nèi)斯特,把我看
      
      作與你一樣的愚蠢的人吧,人不能不為自己的形象操心,這是人的致命弱
      
      點。很難讓一個人對自己的形象無所謂。做到這一點非人力所能。只有死
      
      后才能做到。甚至死 不朽后也不是立刻就能,一定要曠日持久才可以。
      
      你還沒有到達(dá)這個境界。你還沒有成熟。你已經(jīng)死了..多久了,真的?
      
      【第五部 偶然】
      
      【3】
      
      路,是供人行走其上的一條狹長的地面。公路和路不同,那不單是因為公
      
      路只供車輛行走其上,還因為它是連接點與點的一條線。公路自身什么也
      
      不是,而只從所連接的兩點獲得了它的全部意義。路的空間的禮贊。每一
      
      段路都有深意,都會誘人駐足。公路卻使空間大大貶值,有了它,空間已
      
      萎縮成人們行進(jìn)的障礙和時間的耗費。
      
      大路小徑從景物中消失之前,早已在人們心中共炫光采。人已不復(fù)將人生
      
      看作路,不再喜歡用自己的雙腳走路。更有甚者,人已不再視人生為路。
      
      (從上尉到將軍,從妻子到遺孀,一個個臺階,一個個角色,人生只是公
      
      路,)只成了連接點與點的線。時間變成了人生的障礙,一個非不斷加速
      
      才能超越的障礙。路是父親的世界,公路卻是丈夫的天下。
      
      【4】
      
      “那當(dāng)然,世界上每秒鐘都有數(shù)十億樁這樣的巧合。我很想寫一本大部頭
      
      ,就叫《論偶然性》。第一部分寫支配著巧合的偶然性,對各種類型配合
      
      加以分類。譬如說:‘就在阿汶奈利厄斯教授跨進(jìn)渦漩浴池、感到暖水流
      
      過脊背的那一刻,芝加哥一個公園內(nèi)的一棵栗樹上掉下了一片黃葉?!@
      
      是一種巧合,卻毫無意義,在我的分類中就稱這為無聲的巧合。但想一想
      
      另一種說法:‘就在芝加哥的第一片黃葉墜向地面的那一刻,阿汶奈利厄
      
      斯教授跨進(jìn)渦漩浴池,按摩脊背?!@樣的說法便有了一種悲秋之意,
      
      因為此時我們眼中的阿汶奈利厄斯教授成了秋天的預(yù)兆,而浸泡他身子的
      
      水也似乎被眼淚弄得有些咸澀了。巧合將出乎意料的意義注入事件,于是
      
      我稱之為詩意的巧合。但我可以再換一種說法,就像我剛才見到你時所說
      
      的那樣:‘阿汶奈利厄斯教授浸入 了渦漩浴池,就在那一刻,在瑞士阿
      
      爾卑斯山的阿格尼絲發(fā)動了汽車。’這種巧合并沒有給你進(jìn)入浴池一事增
      
      添什么特殊的意義,因此不能說是詩意的,可那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類別,
      
      我稱之為位的巧合,就像兩個旋律合成一首小樂曲。這種巧合我從小就知
      道一個男孩唱著一支歌,另一個男孩唱著另一支歌,可聽起來倒真合襯。
      
      不過,還有一種類型:‘就在阿汶奈利厄斯教授走進(jìn)蒙帕納斯地鐵站的那
      
      一刻,一位美貌的女士手捧紅色募捐盒,站在那里?!@就是小說家最喜
      
      歡的所謂推出故事的巧合。
      
      【8】
      
      在所有源于拉丁文的語言中,‘理由’ (ratio,reason,ragione)這
      
      個詞都語帶雙關(guān):它首先標(biāo)志著思維能力,其次才是原因。因此,理由作
      
      原因講時,總是被理解成合乎理性的事。缺乏合理性的理由看來是無法推
      
      出什么結(jié)論的。然而在德語中,作原因講的理由叫做 grund這個字同拉丁
      
      文的 ratio無關(guān),它原來的意思是‘土地’,后又作‘基礎(chǔ)’講, 從拉
      
      丁文的理由來看,這姑娘坐在公路上的行為顯得很荒唐,不得體,不合理
      
      ,但它仍有自己的理由,即自己的基礎(chǔ)、根子,仍有 grund,這種grund
      
      深深地銘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始終是我們一切行為的誘因,是長出了
      
      我們命運之果的土地。我在努力抓住藏在我的每個人物心底里的 grund我
      
      越來越相信它具有隱喻性。
      
      眼下的時尚是抓起一點文字的東西就把它改成電影、電視節(jié)目或者卡通片
      
      。其實小說中最要緊的恰恰是只有小說才能表現(xiàn)的東西,一改編就只剩下
      
      那不要緊的了?,F(xiàn)在有誰還癡心妄想地要寫小說、寫了還不想讓人亂動的
      
      話,就只有寫得沒法改編才行,這么說吧,就是得寫得沒法復(fù)述。
      
      照你那么說,沒有終局的事情豈不是都沒勁?你吃這只美味的鴨子,覺不
      
      覺得沒勁?吃鴨子是為了達(dá)到一個終局目標(biāo)嗎?不,你是想盡量地細(xì)嚼慢
      
      咽,讓鴨子的滋味久留不散。小說就應(yīng)該像一席豐筵,菜一道又一道地上
      
      ,別跟賽自行車似地趕。我真盼著寫第六章,小說中將出現(xiàn)一個新角色,
      
      到那一章結(jié)束他又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沒引出什么事來,也沒造成任何后
      
      果。我喜歡他的正是這一點,第六章將是小說中的小說,此外也將是我筆
      
      下最為悲哀的艷情故事。你看了也會傷心的。
      
      【13】
      
      按年齡排等級的話,嬰兒處于最高地位,幼兒次之,少年又等而下之,然
      
      后才輪到大人。老人則簡直就處于這個價值錐體的基層,墊了底了。
      
      死人呢?他們到地底下去了,比老人的地位更低。老人還是人,仍有人的
      
      權(quán)利。可死人從死去的那一瞬間起就喪失了一切權(quán)利。沒有法律保護(hù)死人
      
      不受詆毀,人死了不再有隱私,愛人寫來的書信,母親留下的家庭相冊等
      
      等,無一例外都會公開。死去原知萬事空。
      
      【14】
      
      誰都比她強,她老受欺侮,一個人遭了厄運,將不幸轉(zhuǎn)嫁他人,這就叫斗
      
      爭,吵架,報復(fù)??墒侨跽邿o力轉(zhuǎn)移臨到自己頭上的不幸,是他自己的軟
      
      弱無力使他蒙受恥辱,而他又全然不知怎么樣對付自己的軟弱,于是只剩
      
      下一途:把軟弱連同自己的肉體一起消滅。
      
      【15】
      
      不時有摩托車疾馳而過,發(fā)出雷鳴般的轟響,震得她耳膜生痛,這時她才
      意識到外部世界的存在。然而,這個世界沒有意義,它只是一處空曠的場
      
      所,供她走路,供她不停地挪動那顆刺痛她的心,但愿這樣能使疼痛稍許
      
      減輕。
      
      【19】
      
      他意識到,這正是人在面臨厄運的反應(yīng),就像在夢游似的,尋常過日子的
      
      慣性使他仍運行在生活的軌道上。
      
      【第六部 鐘面】
      
      【7】
      
      所謂有用是什么意思?當(dāng)今之世,作為一個整體,包括所有的時代中一切
      
      人的用途的總和,其中隱含的意思就是:最高的道德意識中包含著無用。
      
      【9】
      
      從所多瑪城逃出的居民不能回頭張望,否則就會變成鹽柱。這則《圣經(jīng)》
      
      故事清楚地表明,沒有比瞬息之間化入永恒、把人從流動的時間中拽出,
      
      讓他在自然運行的過程當(dāng)中突然停下更加可怕,沒有懲罰比這更嚴(yán)重了。
      
      【14】
      
      在亞里士多德的《詩學(xué)》中,插曲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亞里士多德不喜
      
      歡插曲。從詩的角度看,“插曲式”事件是最次的事件。它既不是先行行
      
      為不可避免的結(jié)果,也不是行將發(fā)生事件的緣由:它位于事件的因果鏈、
      
      也就是故事之外。它只是一個孤立的偶然事件,即使撇開也不影響故事的
      
      意思和連續(xù)性,它不會對故事的人物產(chǎn)生任何持久的影響。
      
      
      我們已然學(xué)會從單位或政府問卷的角度來認(rèn)識自己的生活。如果在我們的
      
      傳記中涉及一位不是合法妻子的女人,這已是一種小小的犯上行為,只有
      當(dāng)那女人在我們的生活中曾發(fā)揮過特殊的影響時,這種特殊情況才會被同
      
      意。
      
      【20】
      
      現(xiàn)在,他發(fā)現(xiàn)自己已置身于鐘面時間之外。這一發(fā)現(xiàn)并不意味著終結(jié),也
      
      不是死亡。歐洲繪畫的天宮圖上也已過子夜,但畫家們?nèi)栽谧鳟?。置身?br />   
      鐘面時間之外,只意味著新東西、重要的東西不再發(fā)生。
      
      【第七部 慶祝】
      
      【2】
      
      如果讀者讀我的小說時跳過一句話,他就會看不懂,可是這世界上,很難
      
      找到一個跳讀的讀者?我自己不就是整行整頁地跳著讀嗎?
      
      【3】
      
      女人臉紅著實是件很美的事;此刻,她已身不由已;她失去了控制,聽之
      
      任之。
      
      女人是男人的未來。換言之,世界過去表現(xiàn)為男人的形象,現(xiàn)在將改變?yōu)?br />   
      女人的形象。它愈朝技術(shù)性、機械化方向發(fā)展,愈是冷冰冰、硬梆梆,就
      
      愈需要惟有女人才能給予的溫暖。要拯救世界,我們就必須適應(yīng)女人的需
      
      要,讓女人引尋我們,讓性滲透到我們的心中!
      
      【5】
      
      如果我們不能接受我們自認(rèn)為重要的這個世界的重要性,如果在這個世界
      
      上我們的笑聲無法引起共鳴,那么我們就只有一個選掉:把世界作為一個
      
      整體,當(dāng)作我們游戲的對象;把它變成一個尋開心的玩具。阿汶奈利厄斯
      
      就是在玩一個游戲,對地來說,這游戲是在一個沒有重要性的世界里惟
      一重要的事情。他知道他的游戲不能使任何人發(fā)笑。當(dāng)初,他向生態(tài)學(xué)家
      
      們勾劃他的建議的輪廓時,他就沒有想取悅于誰,他只想自娛自樂。
      
      【阿涅斯的必死】
      
      美在昆德拉的世界里,從來都是有一定距離的,荒無人煙,荊棘密布。情
      
      節(jié)的張力正在使小說變成只有起點和終點的“敘事公路”。相反,“道路
      
      小說”滿足于緩慢,繞彎,它經(jīng)常離題,插入許多插曲和哲學(xué)“暫停”,
      
      既不怕所謂的“偶發(fā)”情節(jié),也不怕插曲中衍生出去的岔道。
      
      文本之間的關(guān)系不是等級性的,而是主體性的或者說是音樂性的,有點像
      
      莫扎特歌劇中的人物,首先表現(xiàn)的是他們的聲音,音響的色彩,于是圍繞
      
      著同一個主題產(chǎn)生了協(xié)和和音,不協(xié)和和音以及無窮無盡的轉(zhuǎn)調(diào)的可能性
      
      。
      
      昆德拉的田園式幻想:渴求平靜,和諧,擺脫一切空虛和沖突,使得人物
      
      可以充分實現(xiàn)本性的欲望。
      
      植根于共產(chǎn)主義的統(tǒng)一透明的世界是大寫的田園牧歌,而另一類田園牧歌
      
      正是在放棄前者的基礎(chǔ)之上建立的,與其相聯(lián)系的是邊緣與忘卻,是完全
      
      私人化的和平,帶著某種孤獨和逃避。
      
      自我和革命夢想一樣,是不能忍受結(jié)束的:它的動因就在于永遠(yuǎn)地超越一
      
      切稱之為界限的東西和摧毀有可能以某種方式阻礙生存的一切。不朽,是
      
      自我的田園牧歌。
      
      同時,自我不能忍受不被愛,不能忍受不被不作為唯一的存在而存在,如
      
      同革命一樣,它竭力將所有人控制在手中。因此,肯定自我,就是投身于
      
      人群,我,存在他人的目光之中。但同時,他人也是我的敵人,常常使自
      
      己陷入危險。
      
      歸根結(jié)底,現(xiàn)代的自我世界仍然是一個極權(quán)的世界,因為在這個自我的世
      
      界之外已經(jīng)沒有任何根基了,也沒有任何可以為自己進(jìn)行辯解的“超越性
      
      ”。
      
      對于洛拉來說,戴墨鏡是為了增強自己的存在,而對于阿涅斯來說,則是
      
      為了隱藏自己的存在。
      
      安寧不能通過自殺來完成,因為自殺對于自我來說仍然是一種想要戰(zhàn)勝死
      
      亡一擊與塵世和他人相比更喜歡自己的分一種方式。只有通過自我放棄,
      
      才能實現(xiàn)安寧。
      
      【其他】
      
      “沒有一點兒瘋狂,生活就不值得過。”為什么要把我們的每一個行動像一塊薄餅似的在理智的煎鍋上翻來翻去的煎呢?
      
      每個人的序列號就是他的臉,是偶然和獨特的線條組合。不論是性格、靈魂還是大家所說的“我”,都不能從這個組合中顯示出來。
      
      阿涅絲躺在草叢中,小溪單調(diào)的潺潺聲穿過她的身體,帶走他的自我和自我的污穢,它具有這種基本的存在屬性,這存在彌漫在時間流逝的聲音里,彌漫在蔚藍(lán)的天空中。她知道,從此以后,再也沒有更美好的東西了。
      
  •   我喜歡這個標(biāo)題的名字~我的摘抄本上還有這句話呢,出自安妮寶貝的《眠空》~~~
  •   補充形象:
    《生活在別處》 棕發(fā)女人——
    女人在房間里走了幾步,現(xiàn)在克薩維爾看見她處在明亮的光線中。他的第一印象是對的:柔和的線條和憂郁的神情。他看見在那張迷茫的臉上有一雙捉摸不定的大眼睛,令他又想到了一個可以用來形容她的詞:驚懼;不是因他突然闖入而引起的驚懼,而是留在臉上的,那雙定定的大眼睛,那份蒼白,那些好像永遠(yuǎn)都在請求原諒的姿態(tài)所表達(dá)出來的驚懼。 P82
    《笑忘錄》 塔米娜——
    因為人在其同類中所度過的一生,只是占據(jù)他人耳朵的一場戰(zhàn)斗。塔米娜之所以得人心的所有秘訣,就在于她不想談自己。她沒有抵抗就接受占據(jù)自己耳朵的人,她從來不說:“對,我也是這樣,我……” P120
    《不朽》 阿涅絲——
    要培植“我”的獨特性,有兩個方法:加法和減法。阿涅絲減去她的“我”的所有表面的和外來的東西,用這種方法來接近她真正的本質(zhì)(由于不斷地減,她冒著被減成零的危險)。洛拉的方法恰恰相反:為了使她的“我”更加顯眼,更加實在,更容易被人抓住,她在她的“我”上不斷地加上新的屬性,并盡量讓自己和這些屬性合而為一(由于不斷地增加,她冒著失去她的“我”的本質(zhì)的危險)。 P112
    《不朽》 自殺少女——
    她比別人更加軟弱,繼續(xù)逆來順受。惡落到一個人的身上時,這個人便將惡轉(zhuǎn)嫁到別人身上。這就是所謂爭執(zhí)、毆斗、報復(fù)。但是弱者沒有力量將落到自己身上的惡轉(zhuǎn)嫁他人,他自身的軟弱侮辱他、凌辱他,面對軟弱,他絕對毫無防衛(wèi)。他唯有自我毀滅,才能消除自身的軟弱。這個少女正是這樣開始憧憬自己的死。 P284
    《玩笑》 露茜——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926991/
  •   碉堡了。。。
  •   剛剛重讀了一遍,自我反思:1 翻譯體長句;2 結(jié)尾點題惡心了 ;3 一心一意想往傳播學(xué)扯。 但是還是感謝它了,第一次對小說有了通透的“思考”,而且隱喻那里現(xiàn)在還是覺得是不錯的角度。╮(╯▽╰)╭
  •   看你引的書目,就膜拜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