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光

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冷成金,沈廣斌 編著  頁數(shù):394  
Tag標簽:無  

前言

  從20世紀末到本世紀初,隨著讀經(jīng)、祭祀等各種社會形式的“國學熱”的興起以及高校國學研究機構的設立,國學在經(jīng)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沉寂后,再度成為了學界乃至公眾媒體熱議的“顯學”。我們在談論國學、推廣國學的同時,禁不住要問一問,到底什么是國學呢?  沿著歷史的年輪向上追溯,我們發(fā)現(xiàn)“國學”一詞,在中國古代早就存在。它最初指的是相對于鄉(xiāng)學而言的國家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學校,以六藝為具體的教授內(nèi)容,后演化成為最高學府的代稱。這就是國學的最初意義,這種意義一直沿用到了清末。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國人拋棄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幻想,開始從制度、文化上來追問落后的根本原因,“西學東漸”和“中體西用”作為民族振興之策被提出來。這些巨變使知識界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機感,并成為提倡國學的內(nèi)在動因。  在清末民初這種獨特的歷史與時代背景下,“國學”一詞的含義發(fā)生了轉化,近代意義上的“國學”順理成章地被提了出來。賢達之士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積極創(chuàng)辦刊物,創(chuàng)立組織來宣傳國學宏旨,國學一度在民間和官方都獲得了超乎尋常的關注,國學的固有價值也得到了有識之士的重估。如章太炎在東京發(fā)起國學講習會、國學振興社,提倡“以國粹激動種性”。他還出版了《國學概論》(1922年)一書,此書可以說是國學專著之始。1911年,羅振玉、王國維創(chuàng)辦《國學叢刊》。1919年北京大學創(chuàng)辦《國故月刊》,劉師培在《發(fā)刊詞》中表明了“昌明中國固有之學術”的宗旨,后又撰寫了《國學發(fā)微》。

內(nèi)容概要

國學作為一個歷史概念,它的內(nèi)涵與外延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們對它的認識是隨著不同的歷史情景而變化的。對于國學定義的分歧,反映出的是國學的豐富性、開放性和國學的內(nèi)在的生機。無論怎樣定義國學,我們要做的,都不是對國學的全盤繼承或復制,而是在現(xiàn)代意識的觀照下對其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而前人在這方面已經(jīng)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此,作者選擇了梁啟超、熊十力、梁漱溟、馮友蘭、牟宗三、唐君毅、王國維、顧頡剛共八位國學大家,予以簡介。作者的選擇是出于以下考慮:一是因為儒學是國學的主體,所以文中更多地考慮了新儒家在國學中的地位與影響;二是側重傳統(tǒng)學術及其相關的爭鳴。在簡介完每位大家之后,都附有該大家的代表論著的選錄,方便讀者閱讀,以利于讀者獲取對國學的直觀感性的認識。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這種選擇并不是全面的,更不否定其他選擇的可能性,因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心中國學大家的標準是不同的。

作者簡介

冷成金,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中國文學的歷史與審美》、《文學與文化的張力》、《中國古代文學史》(唐宋部分)、《隱士與解脫》、《古道酣歌》等;古籍整理、編著有《蘇軾》(詞選注)、《陸游》 (詩選注)等。在《文學評論》、《東方》(韓國)等國內(nèi)外報刊上發(fā)表文章70多篇。有多部著作被翻譯成韓文、日文出版。主持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主編學術輯刊《中國蘇軾研究》。

書籍目錄

梁啟超:未能忘情是政治.熊十力:特立獨行的哲學家 梁漱溟:在問題中生活的“最后的儒家” 馮友蘭及其新理學牟宗三:“良知坎陷”與道德形上學的重建 唐君毅:人文世界的“靈根自植” 王國維:在現(xiàn)代學術與文化傳統(tǒng)的磨嚙中 顧頡剛與“古史辨”

章節(jié)摘錄

  “夫心者,恒轉之動而辟也。(依用顯體,故名本體日恒轉。說見中卷。)蓋恒轉者,至靜而動。(此中靜者,非與動反之謂。而動者,亦非與靜反之謂。蓋就日常經(jīng)驗的物事言,則方其靜止也,即不曾動轉。而方其動轉也,亦即不曾靜止。今就本體上言。則不可以物之動靜相,而相擬測。本體是即靜即動的。動者,言其妙用不測也。靜者,言其沖微湛寂,無昏擾相也。)至神而無。(神者,虛靈不滯之稱。無者,無形相,無障染,無有起意造作也。)本未始有物也。(物者,有形質與方所之謂。本體不可以物測之。)然其神完而動以不匱。(完者,無虧欠也。不匱者,無窮竭也。)斯法爾有所攝聚。(法爾猶言自然。非有意為之,故云法爾。攝者收攝。聚者凝聚。)不攝聚,則一味浮散,其力用無所集中,唯是莽蕩空虛而已。(莽蕩,無物貌??仗?,無物之謂。)大化流行,豈其如是。故攝聚者,真實之動,自然不容已之勢也。(真實,謂本體。)攝聚乃名翕,翕便有物幻成。(物非實故,云幻成。)所以現(xiàn)似物質宇宙。而恒轉。至是乃若不守自性也。(恒轉,寂然無相,本非物也。今其動而翕也,則幻成乎物。是恒轉已物化,而疑于舍失其自性也,乃若者,疑詞。)實則恒轉者,真實而不可渝。純白而無染,(純白者,清凈之形容詞。)剛健而不撓。(不可折撓。)豈果化于物而不守自性者乎。其動而翕也,因以成物。而即憑之,以顯發(fā)其自性力。《明宗》章說,本體是遍現(xiàn)為一切物,而遂憑物以顯。(詳在上卷。)此非深于觀化者,則信解不及也。夫本體,若不現(xiàn)為用,則直是空無而已,豈得名為體耶。體現(xiàn)為用,則不可浮游無據(jù)。故其動而翕也,則盛用其力以成物?!  ?/pre>

編輯推薦

  《國學之光:近代國學大家論著選讀》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鴮W之光——弘揚國學中所蘊含的精神資源與核心價值。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國學之光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