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1-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 托馬斯·庫恩 頁數(shù):377 字數(shù):327000 譯者:范岱年,紀樹立
Tag標簽:無
前言
雖然幾年來我一直在考慮出版一本論文選集,但如果不是法蘭克福的薩岡普出版社來函請求把我的幾篇文章的德文譯稿匯編成集,這一想法可能永遠也實現(xiàn)不了。對他們原來的目錄和由我授權但又無法完全由我支配的譯文,我都有保留意見。但是當一位富有魅力的德國客人同意負起重新編一本德文選集的責任時,我的疑慮全告消失了。此后他成了我的朋友。他就是洛倫茲·克魯格,比萊菲德大學的哲學教授。我們二人密切和諧地合作,挑選安排了選集的內(nèi)容。
內(nèi)容概要
該書是當代科學史大師托馬斯·庫恩的一本論文精選集。 該書主要探討的問題是科學史同哲學的關系。在這其中作者重申了自己的觀點——基本觀念的再調(diào)整要求歷史學家再現(xiàn)過去,或者反過來說要求從過去發(fā)展到現(xiàn)在。 作者通過對近代物理學、數(shù)學等領域的研究,對能量守衡觀念的發(fā)展、測量在現(xiàn)代科學中的作用的分析來證明 自己的觀點;科學發(fā)展有其內(nèi)部的動力,科學革命有內(nèi)在的邏輯。而這一點正是科學史家和哲學家應該互得裨益的地方。
作者簡介
托馬斯·庫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年7月18日-1996年6月17日),美國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代表作為《哥白尼革命》和《科學革命的結構》。其中《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年)是其最有名的著作,它為當代的科學思想研究建立了一個廣為人知的討論基礎;不論是贊成或是批評,因此可以說是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史及科學哲學家,其著作也被引用到科學史之外的其他廣泛領域中。紐約時報認為,因為庫恩的這本著作,讓范式(paradigm,中國大陸譯法;臺灣譯作典范)這個詞匯變成當代最常出現(xiàn)的詞匯之一。[編輯本段]范式轉移范式轉移(Paradigm shift)這個名詞最早出現(xiàn)于托馬斯·庫恩這部《科學革命的結構》里。這個名詞用來描述在科學范疇里,一種在基本理論上從根本假設的改變。這種改變,后來亦被應用于各種其他學科方面的巨大轉變。例如:在香港的教育學課程里,學生都要在畢業(yè)前寫一篇短文,講述個人對于資訊科技對教育所帶來的范式轉移。團隊教練1.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1957.2.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3.The Essential Tension: Selected Studies in Scientific Tradition and Change,1977.4.Black-Body Theory and the Quantum Discontinuity,1987.5.The Road Since Structure: Philosophical Essays,2000.
書籍目錄
《北京大學科技哲學叢書》總序序言一、編史學研究 第一章 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關系 第二章 物理學發(fā)展中的原因概念 第三章 物理科學發(fā)展中的數(shù)學傳統(tǒng)與實驗傳統(tǒng) 第四章 能量守恒作為同時發(fā)現(xiàn)的一例 第五章 科學史 第六章 歷史和科學史的關系二、元歷史研究 第七章 科學發(fā)現(xiàn)的歷史結構 第八章 測量在現(xiàn)代物理科學中的作用 第九章 必要的張力:科學研究的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 第十章 思想實驗的作用 第十一章 發(fā)現(xiàn)的邏輯還是研究的心理學 第十二章 對范式的再思考 第十三章 客觀性、價值判斷和理論選擇 第十四章 論科學和藝術的關系 索引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培根科學的出現(xiàn)現(xiàn)在我轉而談到另一組研究領域的出現(xiàn),我還是從提一個問題開始,這個問題在標準歷史文獻中都有許多混亂思想和不同意見。17世紀實驗運動的新東西(如果有的話)是什么?某些歷史學家堅持說,把科學植根于那些通過感官而獲得的信息,這個思想就是新東西。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亞里士多德相信,科學結論可以從公理化的最初原理推導出來,直到文藝復興末期,人們才能充分擺脫他的權威影響,而去直接研究自然而不再沉埋于書本。然而,17世紀修辭學的這種殘余影響是荒謬的。其實亞里士多德在其方法論著作的許多段落中,就一再堅持科學家需要進行仔細的觀察,其堅決程度并不次于培根著作。蘭道爾和克隆比曾經(jīng)離析和研究一個重要的中世紀方法論傳統(tǒng),根據(jù)這個傳統(tǒng),從13世紀到17世紀逐漸形成一些規(guī)則,要求從觀察和實驗中得出正確結論。[10]笛卡兒的《原理》(Regulae)和培根的《新工具》(NewOrganon)受此傳統(tǒng)的影響很大。在當時科學革命期間,一種經(jīng)驗的科學哲學已經(jīng)不是什么新東西了。另一些歷史學家指出,盡管人們以前也深感到需要觀察與實驗,可是他們在17世紀卻遠比以前更經(jīng)常地進行觀察和實驗。這個概括無疑是正確的,但卻忽略了以前的實驗形式與新實驗形式之間重要的本質(zhì)區(qū)別。
后記
托馬斯·庫恩(Thomass.Kuhn,1922-1996)是20世紀杰出的科學哲學家和科學史家。他是科學哲學的歷史主義轉向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科學哲學近年來的詮釋學轉向的先驅。庫恩于1943年以優(yōu)異成績獲哈佛大學理學士學位,1949年獲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畢業(yè)后仍留在哈佛從事研究和教學,直到1956年。在1950到1951年間,他發(fā)表了物理學和應用數(shù)學方面的論文。以后他的興趣轉向科學史。在這方面,他深受柯瓦雷(A.Koyr6)和弗萊克(L.Fleck)的影響。
編輯推薦
《必要的張力:科學的傳統(tǒng)和變革論文選》是當代科學史大師托馬斯·庫恩的一本論文精選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