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建筑構造

出版時間:2010-1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李合群 編  頁數(shù):233  
Tag標簽:無  

前言

建筑是一個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綜合反映了某個特定歷史時期該民族在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上所達到的水平,是民族特色的重要方面。從最初的挖土為穴、構木為巢開始,我國古代先民經過不斷實踐與探索,締造了獨具特色的世界東方建筑體系,其優(yōu)美的造型、合理的結構、多彩的裝飾、良好的抗震性能,一直為世人所稱道。我國古代建筑構造技術是由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與發(fā)明的,這些技術是我們今天進行古建保護維修、從事仿古建筑設計的依據(jù),并為現(xiàn)代建筑設計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起著“古為今用”的作用。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中國古建興趣的提高以及研究的重視,古建構造技術的研究成果不斷出現(xiàn)。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有三個:一是1985年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主編出版的《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洋洋近二百萬言,圖文并茂,可謂是資料大全;二是馬炳堅先生的《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深受世人的青睞;三是楊鴻勛先生的《建筑考古學論文集》,以獨具的學術價值及直觀的復原圖,多年來一直深得讀者推崇。但是,兼顧作為教材及參考書兩種用途,且全面、系統(tǒng)、簡潔地論述中國古代建筑構造技術的書,目前較少。本書即是在此方面的嘗試,力圖讓讀者用較少的時間,對其中的技術進行了解與認識,并且注重引用考古資料,多角度地敘述古建營造技術,有助于拓寬讀者的視野。本書所選的古建種類豐富,主要有古塔、宮殿、民居、橋梁、墓葬等。由于每種古建類型具有時代特點而且會發(fā)展變化,加之時代越早資料越少,所以本書在章節(jié)的安排上兼顧了歷史順序與建筑種類。這樣既能讓學生了解中國古建及其構造技術發(fā)展的大致脈絡,又能使其熟悉具體的傳統(tǒng)建筑的構造方法,做到理論與實踐并重。另外,本書引用了大量的圖紙、照片,以便與文字互補和互證。本書的不足或錯誤之處,懇請廣大專家、讀者予以指正。

內容概要

本書共17章,前兩章以時間為序介紹了原始社會、夏商周時期的建筑營造技術;第3章至第6章以建筑類型來劃分介紹了磚墓、磚塔、橋梁三部分內容;第7章至第16章以傳統(tǒng)單體建筑為個案,從下到上、由內而外地介紹了基礎工程、臺基、墻體、斗栱、榫卯、大木作、屋面、門窗、油漆彩畫等內容;最后一章介紹了傳統(tǒng)建筑木作工具及應用。    本書可作為建筑學、考研學專業(yè)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古建保護維修、仿古建筑設計、考研相關人員的參考用書。

書籍目錄

第1章  原始社會的建筑類型與營造技術  1.1  穴居建筑    1.1.1  穴居的地域性及形制演變    1.1.2  穴居建筑舉例——西安半坡遺址F37    1.1.3  穴居的構造方法舉例——西安半坡遺址F37  1.2  地面建筑    1.2.1  墻體與屋蓋的分離    1.2.2  多間地面建筑    1.2.3  湯陰白營的圓形建筑  1.3  巢居  1.4  干欄式建筑舉例——河姆渡遺址    1.4.1  河姆渡遺址概況    1.4.2  河姆渡干欄式建筑施工技術  1.5  原始社會的建筑新工藝    1.5.1  加固基礎    1.5.2  支撐體系    1.5.3  鑿井技術    1.5.4  其他新技術  小結  課后習題  ……第2章  夏商周時期的建筑類型與營造技術第3章  古代磚墓類型與構造第4章  古代磚塔的類型與構造第5章  古代橋梁的類型與形制第6章  古代橋梁的營造技術第7章  土方與基礎工程第8章  臺基石活第9章  墻體構造第10章  宋代斗拱的制作與組合第11章  清代斗拱的制作與組合第12章  榫卯的制作第13章  大木作第14章  屋面構造第15章  門窗類型與制作第16章  油漆彩畫技術第17章  傳統(tǒng)建筑木作工具及應用

章節(jié)摘錄

插圖:1.開間與進深我國木構建筑正面相鄰兩檐柱間的水平距離稱為“開間”(又稱“面闊”),各開間寬度總和稱為“通面闊”。建筑中各開間的名稱因位置的不同而異,正中一間稱為明間(宋代稱當心間),其左、右側的稱為次間,再外的稱為梢間,最外的稱為盡間;九開間及以上的建筑則增加次間數(shù)。屋架上的檁與檁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清代稱為“步”。各步距離的總和或側面各開問寬度的總和稱為“通進深”,亦即前后檐柱間的水平距離。有時也可用建筑側間數(shù)或以屋架上的椽數(shù)來表示“通進深”,這時常簡稱為“進深”。開間與進深用來描述一座建筑的規(guī)模。2.建筑模數(shù)制我國古代建筑在很早時期,各種構件就形成了某種比例關系,即以斗棋中的一個棋的用材定為衡量整個建筑構件的標準單位,稱為“材”。棋高稱為材高、棋寬稱為材厚,兩層棋相壘時,其中間的空當高度稱為“契高”,材高加“契高”稱為足材。宋《營造法式》根據(jù)建筑等級將斗棋的用材分為八等,并對各種構件的用材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清式則以“斗口”來作為建筑尺度的衡量標準。斗口也叫口份,是平身科坐斗垂直于面寬方向的刻口尺寸的寬度,這個寬度在不同規(guī)模的建筑中也各不相同,按照清式《工程做法則例》規(guī)定,把斗口分為十一等級,最大的口份是6寸,最小為1寸,根據(jù)建筑的規(guī)模的大小選擇不同等級的斗口。另有一種標準是以柱徑為基本模數(shù),柱徑的來源是建筑物明間的面寬,如:面寬為10,其柱高為面寬的8/10,柱徑則規(guī)定為柱高的1/10。柱徑確定以后,每一構件的大小都按柱徑推算。這種模數(shù)制多用于小式建筑上。

編輯推薦

《中國傳統(tǒng)建筑構造》:21世紀全國本科院校土木建筑類創(chuàng)新型應用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劃教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傳統(tǒng)建筑構造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這邊東西,讓我知道了中國的設計是怎樣的了
  •   有很多類似的書,這本比較簡單易懂,方便背一些專有名詞
  •   本書內容不夠豐富。對真正的古建施工不實用。
  •   印刷粗糙,配圖潦草。
  •   不錯的書,適合專業(yè)人士了解古建筑結構概況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