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2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顏炳罡 頁數(shù):313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全面系統(tǒng)地評述了著名哲學家牟宗三先生哲學思想。作者就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學”、“良知自我坎陷”、“三統(tǒng)并建”、儒學第三期之發(fā)展說、真善美之分別說與合一說、宋明儒學三系說、天臺宗華嚴宗的判教說、太陰教(道家)與太陽教(儒家)之自由、人文教之落實等等一一作出評析,力圖將牟宗三哲學放到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衡定其理論得失,分析其利鈍成敗,由之把握當代新儒家理論特色,照察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哲學之未來發(fā)展。
作者簡介
顏炳罡,1960年生,山東臨沂人。畢業(yè)于山東大學哲學系,留校任教至今?,F(xiàn)任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于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哲學的教學與研究,有《牟宗三思想評傳》、《當代新儒學引論》、《慧命相續(xù)——熊十力》、《心歸何處:儒家與基督教在近代中國》、《儒家文化與當代社會》(合著)等著作十余部。
書籍目錄
現(xiàn)當代新儒家研究叢書總序
引言
第一章 生命與學思的雙向演進
第一節(jié) 生命的奮進與時代的感受
第二節(jié) 牟宗三思想之邏輯發(fā)展
第二章 徹法源底——儒釋道三家義理之疏解
第一節(jié) 由靈光爆破到創(chuàng)制建國——論儒學的原始形態(tài)
第二節(jié) 跡本圓融——太陰教之自由
第三節(jié) 判釋東流一代佛學,獨標天臺圓教
第四節(jié) 簡別六百年理學發(fā)展,朱子乃“繼別為宗”
第三章 中國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重構(gòu)
第一節(jié) 中西互照,探究中國文化的本質(zhì)特征
第二節(jié) 中國文化缺乏民主與科學之故
第三節(jié) 中國文化如何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
第四節(jié) 儒家人文主義的重建——儒學第三期之發(fā)展
第四章 中國哲學的重鑄——道德的形上學之完成
第一節(jié) 道德的形上學之建立
第二節(jié) 道德的形上學之完成
第三節(jié) 牟宗三與中國哲學的重鑄
第五章 圓教與圓善——德福一致如何實現(xiàn)
第一節(jié) 哲學是實踐的智慧學
第二節(jié) 圓教成而圓善明
第三節(jié) 人文教之證成
第六章 真善美之圓成及一代大哲的歷史定位
第一節(jié) 真善美之圓成
第二節(jié) 一代大哲的歷史定位
牟宗三學行年表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牟先生認為華嚴之判教固然不盡,而天臺智者大師之判教亦不盡當,因而他對佛教重新判釋。他的判教雖主要依據(jù)天臺之判,但認為天臺智者大師判通教時有兩點不盡當:其一是視通教為大乘,但并未能真正搞清大小乘之決定原則。在觀法上,通教之體色入空比藏教小乘之析色入空進了一步,但在解脫和佛果兩方面,通教與小乘同。再說由“析法空”入“體法空”只是觀法之“拙”與“巧”的問題,并不能決定它們是否為大、小乘。依天臺,判釋“乘”之大小之原則是悲愿問題和對法之根源了解問題,這兩個問題實質(zhì)上是一個問題,那就是佛性問題。龍樹學與般若經(jīng)根本未進至真常不空之佛性觀念,故而天臺對通教之說明并不恰當。其二,智者大師分共般若與不共般若亦不恰當。智者大師認為,般若部中有通、別、圓教,通教為共般若,別、圓兩教為不共般若,共般若是言其般若與小乘為共,不共般若是言其不與小乘為共。牟宗三認為,般若只有一個,并無共與不共之分。般若所表現(xiàn)只是一融通淘汰之精神,這精神既可在通教中表現(xiàn)亦可在別教中乃至圓教中行。因而它是共法,是任何教相皆不能違背者。這樣牟先生就對通教重新判別。他認為,應將通教劃分為無限定意義之通教和有限定意義之通教兩種。所謂無限定意義之通教就是般若部中般若融通淘汰之精神及龍樹學的中觀精神,它是一切大小乘之共法,它不能確定乘之大小,教相之藏、通、別、圓,它只是隨大小乘及藏、通、別、圓如影隨形地表現(xiàn)其妙用。所謂有限定意義之通教專指龍樹學所表現(xiàn)出的有限定的特殊教相。牟先生認為《般若經(jīng)》只是共法,但龍樹學說就不僅僅是共法,它尚有特殊之教相。這是說龍樹學只限于界內(nèi)分段身,未能進入第七識與第八識,它對一切法無根源之說明,對佛性之了解亦未能進至如來藏恒沙佛法佛性,這樣就顯出它是一有限定意義的特殊教相,故單稱龍樹學之《中論》為通教較公允?!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