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歲時記》研究

出版時間:2000-1  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蕭放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荊楚歲時記》是中國的第一部歲時民俗志,它成書于公元六世紀,作者宗懔為南朝梁人。本文以《荊楚歲時記》為文本,研究它在中國民俗學史、中國民俗史上的獨特貢獻,以及它在記錄中國民眾時間觀念演變史上的重要價值。
本論文圍繞著《荊楚歲時記》成書的時代背景與其在中國學術(shù)文化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從五個方面予以論述:一、從文獻學的角度,對《荊楚歲時記》的作者、注者及版本情況作系統(tǒng)的考訂;本書寫成于宗懔被俘往北朝之后,是作者對故鄉(xiāng)歲時生活的追憶之作,從而開創(chuàng)了憶舊的民俗記述傳統(tǒng)。二、將本書放在歷史時間與地域空間的確定位置上,進行文化考察,探討了本書出現(xiàn)的時代背景與學術(shù)淵源,認為在秦漢帝國崩潰之后,六朝民眾生活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民眾注重個體情味,地方文化觀念凸現(xiàn),民間著述興起,《荊楚歲時記》正是這樣一部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私人著述。三、本文將《荊楚歲時記》視作民眾時間觀念的文本,認為中國一向有時間記述的傳統(tǒng),古代的《月令》是時間進程的政令性敘述,六朝時期人們的時間觀念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一統(tǒng)的政令性時間敘述中斷,傳統(tǒng)月令被新興的地方歲時記代替。歲時記的意義不僅在于它記述了地方民眾的時空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時間敘述性質(zhì),從王官之時到百姓日用之時,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四、《荊楚歲時記》作為中國第一部歲時民俗志,在中國民俗學發(fā)展史上具有發(fā)凡起例的開創(chuàng)意義。中國民眾有著很強的時令觀念,歲時民俗豐富多彩,歲時記的著述體例為歲時民俗的記錄提供了適用的記述方式。從《荊楚歲時記》的著述體例與記述原則中,提出關于傳統(tǒng)民俗志的若干認識。五、六朝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動時代,作為地域民眾歲時實錄的《荊楚歲時記》,為我們描述了當時民眾生活的真實圖景;因此本書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文化資料,從中發(fā)現(xiàn)民間社會的文化觀念與文化交融的具體表現(xiàn)。本文還擬研究民俗文獻與民俗活態(tài)傳承擴布之間的互動關系,因時間的局限,此項內(nèi)容暫時擱置,容后日補足。

書籍目錄


緒論
一、《荊楚歲時記》研究的學術(shù)意義
二、《荊楚歲時記》研究的目前狀況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與設想
第一章《荊楚歲時記》解題
一、作者、注者及版本源流
(一)作者的家世與生平
(二)注者的家世與生平
(三)《荊楚歲時記》的版本源流
二、《荊楚歲時記》的題中之義
(一)荊楚——一個地域文化概念
(二)歲時——傳統(tǒng)中國人的時間經(jīng)驗
第二章分裂的時代與活躍的文化——《荊楚歲時記》成書背景研究
一、南北分立格局下的地域社會特性
二、民眾生活的新變化
三、民間著述的興起
第三章周秦以來的《月令》記述傳統(tǒng)與《荊楚歲時記》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
一、《月令》記述與王官之時
二、《四民月令》與貴族莊園之時
三、地方民眾生活的時間表述——《荊楚歲時記》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
(一)歲時民俗志記述體例的開創(chuàng)
(二)歲時民俗記述的實錄原則
(三)歲時民俗記述范圍的有效把握
四、月令與歲時記——兩種不同時間觀的比較
第四章《荊楚歲時記》——中國民俗史上的珍貴文獻
一、大變動時代域內(nèi)外文化交融的民俗寫真
(一)南北民俗的交融復合——端午節(jié)俗形態(tài)分析
(二)域內(nèi)外民俗的汲納與融匯——浴佛節(jié)與盂蘭盆會(中元節(jié))節(jié)俗形態(tài)分析
二、南朝荊楚民眾觀念的實錄
(一)歲時生活與荊楚民眾的時間觀念
(二)歲時生活與荊楚民眾的巫鬼觀念
三、后世歲時民俗傳承與擴布的文本(略)
余論:時間與空間文本與生活——傳統(tǒng)民俗志小議
一、歲時與地域空間
二、文本與民眾生活
附錄一道光《安陸縣志》歲時民俗部分
附錄二仙桃(沔陽)歲時民俗新記
主要參考文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荊楚歲時記》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