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踐與探索

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朱漢國 編  頁數(shù):269  

內容概要

  本論文集主要選取了北師大版歷史教材編寫組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在福建省泉州市召開的“2006年春北師大版歷史教材培訓研討會暨實驗工作交流會”上啟動的“2006年歷史教改教研教學優(yōu)秀論文評選活動”中的部分獲獎論文。在這次論文評選活動中,計有14個省、市、自治區(qū)的123篇論文獲各類獎項。本論文集遴選各類論文77篇,按“教法交流園地”“課改理念論壇”“與課改共成長”“實驗教材研究”“評價方式探索”“課程資源開發(fā)”“教學設計探討”分為6個板塊,可以說集中反映了實驗區(qū)教改、教研、教學各方面的歷史課改動態(tài)和課改成果。

書籍目錄

教法交流園地重建促進學生歷史課程學習方式轉變的學習環(huán)境由獨奏者轉化為指揮者——談新課改形勢下教師角色的轉變在體驗中感悟歷史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如何在全新的課改理念下進行歷史課堂教學——淺談使用北師大版歷史教材的點滴體會歷史課堂教學應對策略把握北師大版教材特色努力搞好初中歷史教學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幾點教學思路新課改歷史教學的幾點探索全新理念下的教學模式探索評價歷史人物以及應注意的問題歷史課原本是有趣的發(fā)揮形象思維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放飛歷史張揚個性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巧用“點睛之筆”歷史新課程教學的5點嘗試巧用歷史新教材的課前提示——從北師大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秦帝國的興亡》一課說起歷史課讓學生都動起來歷史教學要充分讓學生“活”“動”起來歷史知識記憶妙訣——諧音、歌訣記憶法初中歷史課導入方式創(chuàng)新談撰寫歷史小論文師生共同直面課改淺談中學歷史課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初中歷史自主性學習實驗研究報告淺談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淺談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之我見探究性學習與中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在歷史教學中有機地滲透研究性學習在“學習與探究”中培養(yǎng)學生能力——北師大版《歷史》七年級上冊學習與探究課設計啟示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探究性學習的條件分析淺談探究式學習課的教學初中歷史課有效開展對話教學的探討讓學生有話可說漫談歷史對話教學談新課改形勢下歷史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新課改形勢下的歷史創(chuàng)新教學初探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初步探索……課改理念論壇與課改共成長實驗教材研究評價方式探索課程資源開發(fā)教學設計探討

章節(jié)摘錄

  教法交流園地  重建促進學生歷史課程學習方式轉變的學習環(huán)境  一、引子——解讀歷史新課程的教育理念  眾所周知,歷史課程作為主要的人文課程之一,對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建構作用。但在過去的歷史教育中,課程本身受到束縛,教學過程被鎖定為歷史知識的傳遞和歷史結論教條化的灌輸,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心理學研究表明,從自我形成的動向看,青少年沉浸于精神生活的喜悅,尤其是初中生,深信自己的內心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傳統(tǒng)教育觀念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這種違背兒童文化的教育最終掩蓋了歷史課程的人文性,其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也就無法在“填鴨式”的單線傳遞中得到提升。筆者認為,長此以往,歷史課程本身的人文教育功能嚴重不足,這與上述反社會人格問題現(xiàn)象有著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那么,如何解決這一青少年學生人文缺乏的問題呢?如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歷史“以史為鑒”的反思功能呢?當務之急,應該轉變歷史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先導作用下重建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學習環(huán)境。筆者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講,教育理念是促成學生學習方式有效轉變的內驅力和前提條件,也是其內核要素。  自20世紀90年代實施素質教育直到本世紀初的新課程改革提出了“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的核心理念,這無疑為擺脫舊課程的“專制”,實施歷史新課程提出了教育價值的取向,從而為我們廣大的歷史基礎教育工作者,確立了新的教育理念。但筆者認為,歷史課程的人文性特點決定了其還有自身獨特的教育理念。古希臘的哲學命題“認識你自己”,錢理群教授將它認為是知識的核心部分,即建立一個人學知識結構,真正發(fā)揮出啟發(fā)受教育者進行自我開發(fā)的教育功能。這正一針見血地指出教育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富有生命化、個性化,從而揭示出符合新課程的教育理念的教學觀與學生觀。歷史新課程獨特的教育觀念也在于此。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踐與探索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