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論前沿問題研究

出版時間:2009-11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作者:李永升  頁數(shù):347  字數(shù):439000  

前言

  犯罪論問題在刑法理論上是一個眾說紛紜、疑點叢生的問題,無論是犯罪概念和特征,還是犯罪構成及其各個要件,抑或犯罪的各種形態(tài)以及犯罪的認定,等等,幾乎沒有哪一個問題是不存在爭議的。由于刑法理論的博大精深,司法實踐的云譎波詭,犯罪論更成為廣大刑法理論工作者和司法實務人員爭相研究的熱門課題。因此,李永升同志撰寫的《犯罪論前沿問題研究》一書,不僅為刑法理論工作者進一步深入研究犯罪論問題提供了大量寶貴的資料與觀點,也為司法實務工作者如何運用犯罪論的基本理論解決好司法實踐問題提供了良好的思路與方向?! ∽鳛槔钣郎镜难芯可鷮煟ㄟ^仔細閱讀書稿,我有以下幾點觀感,供各位讀者參考。一是本書的立意較好。它緊緊圍繞一個主線,就是作者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觀點解決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如在犯罪概念與犯罪構成的要件和要素兩章中卓越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觀點解決了犯罪的概念、犯罪客體與刑法中的因果關系問題,這在當今的刑法理論研究工作者中的確難能可貴。二是本書在諸多理論觀點上打破常規(guī),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雖然同樣是犯罪論的內(nèi)容和結構,但是作者在很多問題上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比如,在犯罪的概念、基本特征和分類方面,作者通過對犯罪概念的多元透視、對犯罪基本特征的全新演繹以及對犯罪分類標準的重新確立,從而對刑法理論上這一艱深的問題進行了獨具匠心的分析與探討,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新觀點。又如,在犯罪構成的結構類型方面,作者在對各種不同犯罪構成分類進行詳盡介紹的基礎上,為避免將犯罪構成的結構類型弄得過于復雜化,將犯罪構成的結構類型分為基本的犯罪構成、修正的犯罪構成、復雜的犯罪構成和消解的犯罪構成四個方面,從而形成了刑法學界獨樹一幟的“簡單四分法”。再如,在間接故意犯罪的研究方面,作者從間接故意犯罪的歷史沿革入手,對間接故意犯罪的概念、主客觀機制、犯罪目的與動機以及間接故意的共同犯罪等諸多問題都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理性的分析。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作者20年來關于刑法學理論研究成果之呈現(xiàn),該成果是對刑法學界前輩、同輩和后輩的研究成果進行認真分析與梳理的產(chǎn)物。全書共九章:犯罪概論;犯罪構成概述;犯罪構成的要件和要素;間接故意犯罪;無限防衛(wèi)問題;故意犯罪的結束形態(tài);共同犯罪;有組織犯罪;犯罪認定。本書具有如下幾個顯著特點:一是立意好,全書緊緊圍繞一個主線,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觀點解決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二是在諸多理論觀點上打破常規(guī),有獨立的見解,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三是在研究刑法理論問題的過程中極力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精神,從而很好地解決了司法實踐中存在的諸多疑難問題;四是全書內(nèi)容基本涵蓋了犯罪論的全部知識體系,結構嚴謹,寫作規(guī)范。本書不僅是廣大刑法理論工作者和刑法專業(yè)研究生從事犯罪論研究的重要參考書,而且是司法實務工作者和法學本科生解決司法實踐問題和擴大學習視野的重要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李永升,男,1964年生,安徽懷寧人,1986年畢業(yè)于安徽大學法律系,獲法學學士學位:1989年畢業(yè)于西南政法大學研究生部,獲法學碩士學位?,F(xiàn)為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刑法教研室主任,刑法學教授,刑法專業(yè)博士生導師,重慶市高校優(yōu)秀中青年骨干教9幣。兼任中國犯罪學會理事,

書籍目錄

序前言第一章  犯罪概論  第一節(jié) 犯罪的概念  第二節(jié) 犯罪的基本特征  第三節(jié) 犯罪的分類第二章  犯罪構成概述  第一節(jié) 犯罪構成溯源  第二節(jié) 犯罪構成理論體系之比較  第三節(jié) 犯罪構成的結構類型第三章  犯罪構成的要件和要素  第一節(jié) 犯罪客體質疑  第二節(jié)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  第三節(jié) 自然人犯罪主體  第四節(jié) 單位犯罪主體  第五節(jié) 犯罪故意中的違法性認識第四章  間接故意犯罪  第一節(jié) 間接故意犯罪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jié) 間接故意犯罪的概念  第三節(jié) 間接故意犯罪的主客觀機制  第四節(jié) 間接故意犯罪的目的與動機  第五節(jié) 間接故意的共同犯罪  第六節(jié) 間接故意犯罪的界限第五章  無限防衛(wèi)問題  第一節(jié) 無限防衛(wèi)的緣起及其演進  第二節(jié) 我國新刑法關于無限防衛(wèi)的立法背景  第三節(jié) 關于無限防衛(wèi)若干爭議問題的剖析  第四節(jié) 關于無限防衛(wèi)立法的簡要總結第六章  故意犯罪的結束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故意犯罪的結束形態(tài)概述  第二節(jié) 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態(tài)(犯罪既遂)  第三節(jié) 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態(tài)(犯罪預備、未遂與中止)第七章  共同犯罪  第一節(jié) 共同犯罪概述  第二節(jié) 共同犯罪的形式  第三節(jié) 共同犯罪人的種類和刑事責任第八章  有組織犯罪  第一節(jié) 有組織犯罪的概念  第二節(jié) 有組織犯罪的類型第九章  犯罪認定  第一節(jié) 犯罪認定概述  第二節(jié) 犯罪認定的原則和方法  第三節(jié)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與犯罪認定  第四節(jié) 罪數(shù)與犯罪認定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從倫理意義上賦予犯罪以特定的內(nèi)涵,是研究犯罪概念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其道理就在于,對犯罪行為的評價不僅僅是一個法律評價問題,還有一個道德評價問題,而且在一般情況下,對犯罪行為的評價首先是一個道德評價問題。只有在我們對某種行為做出是否道德的基礎上,然后才能評判其行為是否違反了法律,乃至其行為最終是否構成犯罪。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意大利的犯罪學家加洛法羅就曾經(jīng)指出:“犯罪是違反社會的憐憫和誠實二道德情感的行為。”他對犯罪概念所下的這一定義,其目的就在于使犯罪概念與某一時期特殊的條件與要求、某個立法者特殊的觀點相分離,從而在倫理意義上將犯罪行為所固有的屬性抽象出來。這一方面固有的屬性就表現(xiàn)為憐憫和誠實這兩種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另外,荷蘭的犯罪學家赫爾曼納斯·比安基也從倫理的角度提出了這樣的一個概念,即犯罪是一種有罪孽的、受到倫理譴責的、挑釁性的錯誤行為。此外,有關犯罪的倫理概念,還有如下一些表述,如有人認為犯罪是出于不道德的動機而實施的不道德行為,犯罪的本質就在于犯罪人為了實現(xiàn)個人自由而實施侵害他人自由的行為。所有的上述概念,都從道德上給犯罪的含義做了較為明確的規(guī)定。從以上幾種比較典型的犯罪的倫理概念所揭示的內(nèi)容來看,作為倫理學意義上的犯罪概念,一般來講,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性。  第一,犯罪是一種出于不道德的動機所實施的不道德行為。這一觀點首先向我們表明,犯罪的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在主觀上是出于不道德的意圖,在客觀上則是實行了不道德的行為。這種主觀上的不道德意圖,一般是在行為人不道德的動機直接推動下形成的。而促使行為人將不道德的意圖付諸不道德行為時,行為人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對于其犯罪的最終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诙?,犯罪是違背人類所固有的憐憫與誠實這兩種情感的行為。憐憫與誠實,作為倫理意義上的犯罪概念所具有的兩大基本要素,其中憐憫代表著人性善的一面,而誠實則代表著人性忠的一面。行為人實施某種犯罪,就是從根本上違背了這兩大道德法則。例如,有關殺害無辜的行為,就違背了憐憫這一道德情感;而有關欺詐性行為,則違反了誠實這一道德情感。由于這兩種道德情感是人類本身所固有的,因此任何傷害這兩種情感的行為,都是對人類的犯罪。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犯罪論前沿問題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他是我的導師!!一定要支持!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