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立觀察

出版時間:2010-1-20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作者:胡舒立  頁數(shù):332  
Tag標簽:無  

前言

【序言】一以貫之——關于“財經觀察”的問答-Q:楊哲宇(本書選編者)-A:胡舒立(《新世紀》周刊總編輯)-Q:《財經》是1998年4月創(chuàng)刊的,但“財經觀察”出現(xiàn)得好像晚一些?-A:我記得是從1998年8月開始的。為了談那年增長率“保八”的事,王爍讓我寫一篇評論。寫好后,他希望我每期都寫,后來就按他的要求堅持下來了。當時,《財經》全職人員只有四五個,我是主編,王爍是執(zhí)行編輯,其實就是第一“大編”了。從那以后,他也一直是“財經觀察”的編輯。-Q:你是記者出身,對寫評論有特別的偏好嗎?-A:說實話,我很喜歡寫評論。上大學時,我評論課的成績就比較好,后來也很希望有機會寫社論。不過,機會并不很多。我一直認為,寫評論,特別是寫社論性質的評論,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吧缯撌菆蠹埖钠鞄??!痹趥鹘y(tǒng)“黨報”體系中,發(fā)表社論是相當重大的事情,對此觀點我也是深以為然。所以,《財經》創(chuàng)辦之初,并沒有搞社論或是有社論意味的評論。8月那次嘗試之后,我受到鼓勵,就以個人署名文章的形式來寫每期的準社評了,叫“財經觀察”。這篇東西放到雜志的最后一頁,也是想低調一些。-Q:這就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社評了,有點類似香港《信報》早期社評的形式,由本人署名,對吧?-A:這是我們的一種探索,與傳統(tǒng)社評的區(qū)別還是很明顯的。最初,《財經》是月刊,“財經觀察”每月一篇,主要都由我自己來寫。后來,雜志變半月刊,再辦雙周刊,節(jié)奏越來越快,所涉問題也越來越廣泛,我就不可能從頭到尾都獨自操作了。最初,絕大部分還是我自己干,最近一兩年,許多都是請記者或我們的經濟學家起草后,我再來修改,你的編輯工作也值得肯定。最重要的當然還是王爍,他始終負責題材的選定和最后的編輯把關,十幾年如一日。在《財經》內部,大家都明白,“財經觀察”雖然由個人署名,但不是純個人欄目?!柏斀浻^察”從確定選題到最后的發(fā)稿,有一套嚴格的程序?!柏斀浻^察”作為署名文章,一方面,具有個性化色彩,我有義務和責任將其做好;另一方面,缺點由我負責,成績應該歸功于大家。-Q:今天再讀這些文章,特別是處在當前這一你職業(yè)生涯的特殊時期,你有什么別樣的感觸嗎?-A:它們應該是我擔任《財經》主編11年職業(yè)生涯的一個側面記錄,很有意思。其實,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喚起當時的一段故事,可惜現(xiàn)在沒有時間把它們全部寫出來、串起來。在《財經》成立五周年的時候,就曾想過出一本書,叫《我與“財經”》,當時想把所有的“財經觀察”背后的故事串起來。很遺憾,一直沒有時間去做這件事情。十周年的時候,就更沒時間去干了。但是,這件事情總有一天是可以做的。把每年的文章精選出幾篇,再配上當時的故事。-Q:我們常說新聞作品是“易碎品”,現(xiàn)在讓讀者回過頭去,重讀這些文章,你認為價值何在?是否可以說,它提供了一種思想史,更具體地說是中國改革思想史意義上的史料?-A:說是“思想史”之史料,可能過譽了,但對讀者或多或少還有些參考價值吧?我覺得,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其一,新聞的易碎性,這確實是我們常講的話題,也是客觀存在。其二,正是知道了新聞易碎,我們才希望自己的作品不碎,至少不易碎。我在1994年出版的那本《改革沒有浪漫曲》后記中寫到,新聞本身是易碎的,但新聞記者對于永恒性的追求是始終不渝的。我是從日報的新聞記者做起的,這么多年,想的就是能寫一點有生命力、以后看了不遺憾或少些遺憾的東西。后來,有機會做《財經》雜志,更是懷著這種心愿來做編輯、做記者的。-Q:《財經》希望其作品“不碎”,其標準是什么呢?-A:“不碎”當然也是相對的。我覺得,如果說有個標準,就應當這樣衡量:作為時代的記錄員,在每個時期寫的作品,固然有那個時期的歷史局限,但要尋求超越,從而能夠經得起更長時期的歷史考驗。-Q:這也許正是《財經》之所以為《財經》的原因,寫“財經觀察”時這種意識是不是更強烈?-A:我確實希望,這約1700字所表述的東西,能在比較長的時間站得住腳,回過頭來看不感到臉紅。1700字的容量非常有限,很難把每件事情都說得很周到,這就是為什么包括我在內的多位編輯不斷地對其修改完善,甚至在大樣上仍要看和推敲多遍的原因。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雖然不能說每一篇都完美,但是,可以說,“硬傷”不是很多,這一點是令我欣慰的。-Q:本書選入的140多篇文章,貫穿其中的思想就是為改革鼓與呼。我們不斷地說“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改革時而加快,時而滯緩。這些文章也記錄了這一過程。你如何評價改革的歷程?是否偶爾也會感覺到有些無奈?-A:新聞評論這種體裁,與學術文章及一般的理論文章的寫法是不同的,它追求快節(jié)奏的出版、語言和文章結構所帶來的沖擊力,因此,不應把新聞評論看做完整的學術闡述。以此為前提,“財經觀察”確實傾注了對改革的急迫之情。盡管文章表達的向往,并不能都變?yōu)楝F(xiàn)實,只是折射了我們自己以及與我們心心相印的改革者們真切的心聲,客觀上對改革起到了“鼓與呼”的作用?;剡^頭來看,有些文章不但是急切的,甚至是過于急切,這既是可以理解的,也還是有意義的。我們常說,“取法乎上,得乎其中”。-Q:《財經》的宗旨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摹叭殹保í毩?、獨家、獨到),還有一種表述是“復雜的自由主義”。無疑,在《財經》的各類稿件中,“財經觀察”是最直接地體現(xiàn)主張的?,F(xiàn)在回過頭來講,你是否對實現(xiàn)的程度比較滿意?-A:我只能說還算欣慰吧。第一,“財經觀察”總是能保持獨立的氣質,也許與有些人的想法一致,也有可能與之不同,但是,無論如何,是我真實的看法,是“我們”的立場。第二,所有的評論雖然重心各有不同,但能夠體現(xiàn)某種一致性?!耙恢滦浴笔呛茈y的。在《財經》創(chuàng)刊十周年的時候,王爍定了一個題目,叫“財經十年——一以貫之”。汪丁丁以及很多人都講過,《財經》的特點是consistency。我覺得,寫幾篇好文章、做幾篇好報道,這些并不難,難的是這么多年的一致性。汪丁丁在《財經》創(chuàng)刊十周年時說過,要完整地揭示真相,并且用一種正確的方法去表達真相,這是很難的?!敦斀洝返氖昃褪沁@樣一點點走過來的?;剡^頭來看,堅持consistency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這并不是說我們就比別人強,而是說,要不斷地學習,去提高自己。consistency并不是說,有一個簡單的教條,可以處處搬來套用;也不是一種單純的信念,只要“信”就萬事順遂,它是在找到了正確的認識框架和方法之后,不斷學習和改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完善自身的過程。-Q:“財經觀察”基本做到了這一點。另外,讀者可能會好奇,“財經觀察”的選題是怎么定的?-A:選題與每期《財經》雜志都有相輔相成的作用,有時候會以《財經》的主體報道作為評論的對象,但更多時候與重點報道無關,有時甚至有意與其錯開??偟膩碇v,在兩周之內發(fā)生的事情很多,我們的選擇無一不是緊扣經濟社會熱點問題,但與雜志報道有補充、呼應的作用,很難具體地講每篇“觀察”選題確定時的情形。-Q:每篇“觀察”都有鮮明的主題思想,這自然是你的閱歷、觀察、思考的結晶。但是,我想知道,每篇的主題思想是如何突破那些大而化之的信念,直達事實和思想的深處的?-A:謝謝你的肯定。正如我剛才所說,選題經過了非常細致的篩選和深入的討論。我自己在寫作之前,會把所有能找到的相關資料都看一遍,所幸我們有互聯(lián)網這一工具,使得熟悉背景的工作做起來相對容易了。我爭取自己寫作的時候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另外,我還要真誠地感謝很多同事的幫助,特別是遇到專業(yè)性非常強的問題的時候。很容易理解,在信息爆炸、知識分科越來越細的時代,所謂的“萬事通”是不存在的。我得到了《財經》當時的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學術顧問汪丁丁、首席研究員陸磊等多位專家的智力支持;《財經》當時的助理主編、研究部主管編輯葉偉強等同事都給予了我很多專業(yè)上的幫助。法律、財稅、農業(yè)等問題,也不全是我日常知識積累的重點,我之所以能迅速進入某一領域,也得益于相關的專業(yè)記者或主管編輯。所以,盡管是我署名,但是,“財經觀察”是許多人智慧的結晶,這樣說并非客套。-Q:你一再強調寫作中分寸的重要性,特別是立論的分寸把握。可以具體談談嗎?-A: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俗話說“文如其人”。我這個人性子比較急,有的時候非常急;但是,我寫文章又非常審慎。每一個提法都要想很長時間,加很多的限定。有時候,我自己也會想:人,是多么矛盾!不過,我自己覺得,“財經觀察”所體現(xiàn)的風格,可能倒是更接近于我作為一名文人或者說記者的本來面目。我是一個寫東西比較慢的人,寫封信都要想很長時間。這一方面是我不夠有才華的表現(xiàn),“下筆萬言,倚馬可待”,我是絕對做不到的;另一方面,在這個快節(jié)奏,甚至不無浮躁的時代,能夠沉下心來寫東西,能夠反復推敲,我覺得還是很有必要的。記得魯迅說過,寫一篇作品,初稿寫完要放在抽屜里,兩三天以后拿出來再看一遍。我即使做不到這么沉著周詳,最緊張的時候也會隔幾小時再看一看,這樣改寫過的文章才能更少遺憾。-Q:這本書分為七個專輯。我發(fā)現(xiàn),你寫得最得心應手的,是被命名為“政經風云”的這一輯,介乎政治與經濟之間。你寫得可謂“凌云健筆意縱橫”,這是因為有話要說,因而情感充沛、思如泉涌,還是別的什么?-A:這還是因為一方面,我是新聞記者,而不是經濟學家。另一方面,雖然經濟學的造詣遠遠談不上,但是,經濟學的方法論對我影響很深。也可能恰恰是因為經濟學修養(yǎng)不夠,所以,寫東西的時候,遇到比較貼近現(xiàn)實生活題材的時候,寫起來更容易一些。我不認為這表明我在這些領域有過人之處,只是因為這些問題分析起來相對容易一些。其實,我發(fā)現(xiàn),當初在做SARS報道的時候,《財經》記者寫起來就比較自如。把一個經濟專業(yè)問題,用通俗的語言同時又富有激情地表述出來,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經濟學本身是一門科學,表述的時候,為了追求嚴謹性,評論這種體裁所要求的曉暢和生動,就會遇到困難。相反,既涉及經濟又不囿于經濟的題材,處理起來就會容易一些。我想,僅此而已。-Q:如何看待過去有些文章,如《何必諱言“不救市”》等,造成的社會轟動?-A:“財經觀察”有不少篇章影響很大,大部分時候得到了讀者的肯定。我們的觀點,在1700字內經過了反復推敲,我自認沒有什么問題??梢蕴拐\地說,我們就是這樣看問題的!有爭論是正常的,真理只有在不同觀點的自由碰撞之中才能璀璨。不能不說,寬容對待異見,理性分辨是非,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比較稀缺的元素。那種動輒追究動機和背景、慣于深文周納的做法,應該說是歷史上不健康因素的殘留,是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的。  《何必諱言“不救市”》這篇文章是一篇非常有爭議的社評。受到的批評,包括在互聯(lián)網上受到的批評也比較多。首先,我很感謝大家的關注;其次,即使是有所批評,也很正常,也是我們應該承受和面對的。不過,我至今認為這篇文章的觀點和表述都是立得住的。-Q:你是新聞科班出身,當然知道中國新聞史上有“文人論政”的傳統(tǒng),最為后人崇敬的就是《大公報》的張季鸞、《觀察》的儲安平。我冒昧問一句,你有沒有一種使命感,或者說,一種自我期許、自我定位,來延續(xù)這一傳統(tǒng)?-A:我當然很敬佩這些先賢,但自認并沒有前輩們那樣偉大的抱負和才氣。我更多地把寫評論看成一項工作,一種責任?;蛘哒f,《財經》有這樣一個舞臺,需要這樣的一個角色,既然需要我去做,我就會盡力把它做好。在與很多的讀者交談后,我發(fā)現(xiàn),他們很注意“財經觀察”,這樣,原本被放在雜志的末頁,后來放在了卷首。有些人甚至對我說,看《財經》雜志,首先就讀“財經觀察”;如果沒有時間看別的,就只看“財經觀察”。我聽了以后,覺得責任非常重大。另外,也可能因為這個欄目篇幅比較短,比較易讀,大家都能看懂。-Q:你已經出過好幾本書了,影響也都比較大,比如《改革沒有浪漫曲》、《新金融時代》等。你怎么看待即將出版的這本書在你職業(yè)生涯中的地位?-A: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剛才說過,作為一名新聞人,我其實比較喜歡寫評論,這是我職業(yè)偏好中的一個側面,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我最喜歡的就是當記者,可以采訪很多人,也可以寫東西。不過,我對寫評論也情有獨鐘。當年在《工人日報》工作的時候,我就希望去評論部工作。1992年到了《中華工商時報》,9月趕上紀念創(chuàng)刊三周年,準備出一期24版的報紙,這在當時的中國是僅見的篇幅。我就自告奮勇地說:“讓我寫社評行不行?”大家就讓我寫。我寫了篇社論,題目叫“不同尋常的時刻”。當時就覺得很過癮?,F(xiàn)在回想起來,那篇文章還明顯帶有黨報社論味兒,不過,我確實是喜歡寫。這是我的內心偏好。我把社論看得十分神圣,又認為自己少有機會去接觸,心里癢癢的。以后寫“財經觀察”,自身對社會、對改革的認識水平都較當年有很大提升,我對評論的愛好也有機會去釋放。當然,我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很多的不足,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個多么了不起的評論家。寫得越多,更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做事情只是職責所在,盡力而為。這樣寫了十多年以后,有讀者歡迎,有同行認可,我當然很高興,但也覺得可能有些過譽了?! ∑鋵?,寫好評論還是要具備更深厚的理論功底,而且是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哲學、管理學、社會學、歷史學,甚至人類學等盡可能全面的理論功底,盡管“術業(yè)有專攻”,但單打一肯定不行,靠“聰明勁兒”和玩弄文字技巧來支撐更不行。畢竟,“繩短不可以汲長”,我自己欠缺的實在是太多了。-Q:接下來,你要“二次創(chuàng)業(yè)”。你對自己的“筆政”作何展望?-A:我還是這樣想:有責任、有義務,就要寫,此其一。其二,我希望未來能把自己所要表述的東西,從比較凝重的感覺中適當?shù)蒯尫懦鰜?,變得輕快一些,只是不知道我是否能夠做到?! ‘斚碌纳鐣骞馐覀兘洑v的東西多姿多彩。稍微釋放一些凝重感,可以在多樣化的嘗試上有一些進展。就像我剛才講的,我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大才華的人,只是一名普通的新聞人,被各種機緣推到了某個位置上。當要做的事其實超過自己能力的時候,一方面要有擔當、不退卻;另一方面,我也希望活得更加本色。。

內容概要

中國的法律體系如何逐步健全;金融改革如何能走得更遠;重大民生問題如何妥善解決;行政性調控如何淡出,市場化調控如何跟進 ;在全球化時代,中國想要什么樣的世界,世界想要什么樣的中國……  復活風云激蕩的過往事件,重現(xiàn)載沉載浮的財經人物,總結中國十余年來在政治經濟等諸多領域所取得的重大進步,激發(fā)人們繼續(xù)前行的勇氣……

作者簡介

胡舒立,女,1953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2009年11月辭去《財經》雜志主編,就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擔任院長。胡舒立女士現(xiàn)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政經風云 改革大潮  告別“紅色資本家”  市場中的陽光  行政體制、機構設置和政治體制改革  金融改革不容遲疑  選擇“好的市場經濟”  事業(yè)單位改革的“破”與“立”  改革的成本和不改革的成本   全方位改革的意味       “兩會之春”與改革之路   理解“解放思想”  中共十七大之公眾期待  中國在歷史性臨界期  勿忘改革之由      借鑒印度改革  “大部門制”的政改意蘊  “舉國體制”淡出正其時 民營經濟  實事求是地對待民營企業(yè)  民間金融、政府信用和道德風險  政府信用、企業(yè)信用和銀行信用  宏觀調控與民營經濟  “官商勾結”和民營經濟 反腐敗  對腐敗現(xiàn)象要有經濟學思考  從馬招德到馬德:“賣官鏈”經濟分析  胡錦濤“七一”講話之重心  反腐全球化  “情婦”進入司法解釋的意味 公共事件  抗擊SARS以防為主,不搞“內緊外松”  疫情消息不宜“出口轉內銷”  環(huán)保事件是全局性大事件  特大雪災呼喚“氣候覺醒”  奧運火炬、家樂福與漢藏團結  多難興邦與制度建設  把握好“警而不驚”的分寸  群體性事件求解  怎樣與工人對話第二章 法治天平第三章 民生情懷第四章 經濟大勢 第五章 產業(yè)觀潮第六章 金融激流第七章 縱目全球

章節(jié)摘錄

理解“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并不是一般口號,而有其具體的指向,主要是指沖破“左”的思想禁錮。如鄧小平南方談話時所說,”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胡錦濤此番“6·25”講話,以“解放思想”為“四個堅定不移”之首,正是鄧小平主張的繼續(xù)和弘揚。近兩周來,業(yè)界人士議論關注最多的事項之一,即為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6·25”講話。通過新華社的報道,可知此次講話涵蓋甚廣,內容相當豐富。全文提綱挈領之處系“四個堅定不移”,依次為堅定不移地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科學發(fā)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們認為,此次胡錦濤總書記完整提出“四個堅定不移”頗具新意,而將“解放思想”列于四項之首,并稱之為“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我們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chuàng)事業(yè)新局面的一大法寶”,意義格外重大。“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鄧小平曾這樣說。正是鄧小平在1978年親自引導和大力支持了“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使之成為一場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為當年啟動改革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鄧小平曾發(fā)表重要講話,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在此后29年的中國改革歷程中,解放思想的基本方針并沒有變。但改革也有過反復,有過徘徊和猶疑。改革的每一步大的騰躍都需要新的巨大思想動力。當此之時,再度高揚解放思想的旗幟,往往成為尋求改革突破的重要手段。最典型的是1992年,鄧小平發(fā)表南方談話,改革春風重臨華夏大地。這一年,“解放思想”再度成為輿論主基調,為秋季中共十四大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略奠定了思想基礎。“解放思想”并不是一般口號,而有其具體的指向,主要是指沖破“左”的思想禁錮,堅持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左’的東西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可怕呀!一個好好的東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鄧小平南方談話有此感言,所以他強調,”有右的東西影響我們,也有‘左’的東西影響我們,但根深蒂固的還是‘左’的東西。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胡錦濤此番“6·25”講話,以“解放思想”為“四個堅定不移”之首,并將這一精神貫穿全篇,正是鄧小平上述主張的繼續(xù)和弘揚。解放思想必須實事求是,當前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xiàn)實。近年來,一方面,中國經濟發(fā)展繁榮成就巨大,越來越得到國際認可;另一方面,中國自身處在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推進過程中,面臨大量挑戰(zhàn)。在復雜的形勢下,一些人的認識出現(xiàn)了混亂,甚至陷入某種“民粹”情結,以不切實際的分析吊高“胃口”,很容易引致偏差。

媒體關注與評論

《舒立觀察:中國十年之真問題》誰揭露了中國共同基金的經理人串通起來操縱股市的“基金黑幕”?誰曝光了“銀廣夏陷阱”和“莊家呂梁”?又是誰在媒體中率先全面揭開上海社保大規(guī)模投資背后交織的權力尋租“灰幕”?站在市場化和全球化的立場,胡舒立和她的團隊,始終為改革鼓與呼,忠實記錄和助推中國轉型與經濟騰飛……中國證券界“最危險的女人”  ——【美】《商業(yè)周刊》中國最強有力的財經媒體主編  ——【美】《紐約時報》在混沌的中國媒體市場中為有理想的新聞人樹立了專業(yè)主義的標桿?!  赌戏饺宋镏芸?/pre>

編輯推薦

《舒立觀察:中國十年之真問題》:胡舒立:2009年被美國《外交政策》雜志評為世界年度100名思想者之一2007年獲得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頒發(fā)的年度劉易斯·李仰士獎2006年被英國《金融時報》列入“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專欄作家”之一2006年被《華爾街日報》列入“亞洲最值得關注的十位女性”之一2003年被《世界新聞評論》授予“年度國際編輯”的稱號2001年被美國《商業(yè)周刊》選為當年的50名“亞洲之星”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舒立觀察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1條)

 
 

  •   “《財經》總編輯——財新傳媒總編輯——《新世紀》周刊總編輯——《中國改革》雜志執(zhí)行總編輯——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經由“術”而“道”,胡舒立的每一次轉身都引來人們的無限猜想。
    10年財經路,3月首開口,脈絡最清晰的中國財經十年真問題,感情最誠摯的舒立新語錄,在財新傳媒3月樹起大旗前,一本署名胡舒立的《舒立觀察》節(jié)前悄然亮相各大書店,做了那個揭開大幕的歷史記錄者。胡舒立: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
    作為中國最強有力財經媒體的主編,美國《商業(yè)周刊》給胡舒立的那個評價“亞洲最危險的女人”,甚至都算不上媒體慣用的溢美之詞,它帶給胡舒立是一面旗幟,浩浩蕩蕩,眾望披靡,摧枯拉朽。
    老美認為錢學森可以頂一個師,這是對一個人能力的上限評價,當收入差距超過萬倍且無以量記的時候,這種收入已經超出了設計原子彈的成本。
    相較錢學森那一個虛擬的師,3月5日即將正式亮相的財新傳媒更像是胡舒立的一支隊伍。歷時3個月、引發(fā)財經和傳媒兩大地域地震的“胡舒立出走”終于在這一本《舒立觀察》節(jié)前緊急上架之時塵埃稍定。胡舒立也在3個月來首次公開發(fā)言,在本書前言坦承了自己的十年財經路,復活風云激蕩的過往事件,重現(xiàn)載沉載浮的財經人物,總結中國十余年來在政治經濟等諸多領域所取得的重大進步,激發(fā)人們繼續(xù)前行的勇氣……
  •   “新聞易碎,希望我的作品不易碎”
    胡舒立深知,新聞是易碎品,然而還是在接受采訪時說出“希望我的作品不是那么易碎”。確實,作為中國財經的見證人,她的“舒立觀察”論及的主題極為豐富,舉凡法律體系如何逐步健全;金融改革如何能走得更遠;重大民生問題如何妥善解決;行政性調控如何淡出,市場化調控如何跟進;在全球化時代,中國想要什么樣的世界,以及世界想要什么樣的中國等等重大問題,都有獨到而發(fā)人深省的觀察與闡述。
    “作為時代的記錄員,在每個時期寫的作品,固然有那個時期的歷史局限,但要尋求超越,從而能夠經得起更長時期的歷史考驗?!痹谧约旱膫髅郊瘓F亮相之前,十年評論集結出版,也只有這個“最危險的女人”才有這樣的勇氣。
    “它們應該是我擔任《財經》主編11年職業(yè)生涯的一個側面記錄,很有意思。其實,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喚起當時的一段故事,可惜現(xiàn)在沒有時間把它們全部寫出來、串起來。在《財經》成立五周年的時候,就曾想過出一本書,叫《我與“財經”》,當時想把所有的“財經觀察”背后的故事串起來。很遺憾,一直沒有時間去做這件事情。十周年的時候,就更沒時間去干了?!?br /> 《舒立觀察》選入的100多篇文章,是胡舒立主編《財經》十余年間所寫的評論文章的精華,是作者對十余年來政治經濟改革的真摯吶喊和助推,也表達了對進一步推進改革的熱切期盼。在改革進入膠著期,經年無重大突破之時,希望這些文章有助于喚醒決策者的改革激情,不忘改革之由,總結既有經驗教訓,開啟未來之路。
  •   “我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大才華的人,只是一個普通的新聞人,被各種機緣推到了某個位置上。當要做的事其實超過自己能力的時候,一方面要有擔當、不退卻;另一方面,我也希望活的更加本色”。胡舒立這么一席話,和本書序言“一以貫之”的開宗明義、直抒胸臆,可以說是本書、也可說是《財經》的發(fā)展歷程乃至胡舒立人生的最為生動的注腳。
    胡舒立的成功,正在于其辦刊理念(獨立、獨到、獨家)、從業(yè)理念、“人生理念”的一以貫之。“寫幾篇好文章、做幾篇好報道,這些并不難,難得是這么多年的一致性”?!啊敦斀洝返奶攸c是consistency”。“堅持consistency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consistency并不是說,有一個簡單的信條,可以處處搬來套用;也不是一種單純的信念,只要‘信’就完事順遂,它是在找到了正確的認識框架和方法之后,不斷學習和改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完善自身的過程”。

    胡舒立出生于1953年,在《工人日報》十年之久的工作經歷中,堪稱是名不見經傳。1985年,接受美國一家民間機構——世界新聞研究所的邀請,為期5個月的美國訪問,讓胡舒立“對自己從業(yè)的思考又一次發(fā)生了轉變”,1987年她寫成《美國報業(yè)見聞》一書,1992年跳槽到中國第一家民營報紙《中國工商時報》,1998年創(chuàng)辦《財經》,由此一發(fā)不可收拾,逐步走上了事業(yè)之巔。期間,她還于1994年獲得斯坦福大學新聞學院奈特獎學金,攻讀發(fā)展經濟學。這種對西方理念的接觸、認知、學習和吸納似乎是當代社會精英所必經的職業(yè)路徑。
    “有爭論是正常的,真理只有在不同觀點的自由碰撞中才能璀璨。不能不說,寬容對待異見,理性分辨是非,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比較稀缺的元素。那些動輒追究動機和背景、慣于深文周納的做法,應該說是歷史上不健康因素的殘留,是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的”。胡舒立的文字率性而平白,卻處處難掩思想的閃光。
  •   新世紀中國十年,風云激蕩,錯綜復雜。胡舒立的深度,獨到,精準,力透紙背,看了此書,有助于對十年的認知。胡舒立品牌,值得信賴
  •   《財經》雜志,可以在十年間,迅速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財經類雜志,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也是所有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本書,收集了財經雜志十年間,編者語錄,可以說是雜志十年間的點睛之筆,也是希望了解中國十年經濟進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不過,胡舒立離開財經,風頭怎么說也小了
  •   語言簡快,見解到位,剖析分寸合理。在這里,她的評論讓人感覺,她更像縱橫捭闔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而不是僅僅是媒體人。因為,沒有常見的人云亦云與不知所云。
    閱讀胡舒立的評論,亦舒的散文,心中總有暢快淋漓的感覺。她們清楚地告訴我們:沒錯,世界就是這樣。
  •   還未看,但是對胡舒立充滿信心!
  •   胡舒立的集子,文筆不錯。但沒有耐心讀完。
  •   胡舒立的書,很值得一讀。
  •   財經的主編,果然好!
  •   犀利的觀察,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所在,可是,指出之后呢?路往哪走?
  •   學習財經報道和評論必讀
  •   離開財經后,還是這么高調啊
  •   舒立的書,好
  •   還可以吧,大眾都關心經濟問題了,民生啊
  •   中國深度剖析
  •   拜讀胡院長的大作哦
  •   有誠意,有保留價值的文字。那個十年我還不知道什么是GDP,回首處你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并非按照預想的軌跡在進行,討論的終極奧義也許是更多的一個選擇。恍然大悟還是唏噓不已,如釋重負還是悵然若失。在乎彼時的事情,現(xiàn)在的心境。
  •   喜歡有客觀精神的媒體。
  •   你女性細膩的思想,發(fā)現(xiàn)獨到的問題
  •   非常有用 特別是對于學法律的人
  •   一個新聞人的堅持和夢想,建議閱讀。
  •   爭取國慶期間好好讀讀!
  •   是歷年評論的合集,可做收藏用
  •   受益匪淺,門外漢,有點吃力
  •   很有見解,值得一看
  •   很喜歡她的書,受益匪淺~
  •   書很好,負責的新聞女強人!
  •   很犀利的見解。
  •   媒介經營管理必備書籍!
  •   作者不錯,值得肯定
  •   幫同學買的送給男朋友,價格比在外面買要便宜,收到的時候包裝也很好。喜歡。
  •   雖然只是舊文合集,但是重讀,仍然有新的認識,絕對贊的一本書
  •   還是希望看到更深入的內幕啊
  •   挺嚴謹?shù)?,比那個陳大嘴和郎某人,專業(yè)多了
  •   當局不承認這一說法,可事實上,大家都心知肚明
  •   都承認有泡沫,可是,有效的抑制政策在哪里呢
  •   路過支持一下,看了部分文摘,挺好的。
  •   不過,往往都是旁觀者清啊。
  •   這本書所選的文章,均為胡舒立在《財經》雜志任總編期間,于《財經觀察》欄目發(fā)表的評論,體現(xiàn)著胡舒立時期的財經新聞價值觀。
    據(jù)作者在序中透露,后期有些文章因事務繁多并非其親自執(zhí)筆,而是其他人代寫后她修改而成的。
    書中所收評論,主要以國內政治、經濟的變化和熱點事件分析為主,文風質樸扎實,屬社論風格而不屬酷評一路。
  •   喜歡舒立的風格,但經常看財經就不用買了,浪費金錢
  •   觀點犀利,不虧是原來《財經》雜志的主編
  •   還不錯,回顧了前十年的中國經濟、產業(yè)、政策等等問題
  •   不愧是財經大家!
  •   書還是不錯的,對于喜歡財經的人算是一個收藏,但是定價太高了,因為里面的文章大多是舊文,而且財經是很有時效性的。
  •   一本非常不錯的書,它展現(xiàn)了中國經濟的痼疾沉疴
  •   很值得思考的一本書……
    給我?guī)砹眍惤嵌鹊母杏X,真問題!
  •   說的確實蠻精辟的 道出了真實的世界 頂
  •   一本觀點薈萃的集子,教人如何新的邏輯看待問題,思路獨到,觀點新穎……不錯
  •   不錯,講經濟現(xiàn)象的書
  •   隨便了解一下
  •   有兩本塑料膜破了,整體還行
  •   回頭看哪怕正確的新聞也不合口味。
  •   書的內容很好,但是書的質量一般,在運送過程中受到擠壓,有點變形和破損
  •   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li>
  •   內容不多卻很深刻
  •   不是這個時候買這本書有贈品的嘛??
    為什么我的沒有???
  •   挺滿意挺滿意挺滿意挺滿意
  •   一本集結了許多篇舊文章的集子,可以看,也會覺得親切,但也至此而已。這并不是舒立文筆或思想的不足,而是所選取的文章的性質所決定的。舒立當年寫作的思路在于發(fā)現(xiàn)問題,文章的目的本就是驚醒世人。在若干年后的今天,新知早已變成舊聞,也就失去了尖銳的色彩。
  •   在當時可能蠻有先見之明的,現(xiàn)在看就沒有那種感覺了,只能說一般。
  •   內容沒相形中的好,但書的紙張還不錯
  •   當是時的評論,沒有了與時俱進的價值
  •   不錯,但深度個人還不錯完全理解
  •   贏在責任感強,但內容深度就不好說了,而且感覺這么多年來進步有限,不過個人對作者還是很佩服
  •   新聞是易碎品的最好體現(xiàn),這本書已經碎了
  •   文章的拼湊,次
  •   向來喜歡看真誠之人說的肺腑之言,更何況還是很有見地的呢。
  •   以前買財經,現(xiàn)在買新世紀,都因為胡舒立。這些評論都是以前每期雜志的刊頭語,如果你當時看到這些,你會覺得針砭時弊,獨到獨家。你喜歡上之后,會覺得很好。如果你沒有喜歡上胡舒立凌華薇王爍這些媒體人,你也可能會覺得這些評論只是過去的集合沒啥意思,但當你從九幾年開始看財經一直到現(xiàn)在喜歡這種風格,你會覺得這些是一種歷史,財富
  •   一般,專欄合輯如果不知道實時背景的話,會感覺內容非常散,感覺書的話,還是看專著,這種專欄就只適合在報紙上實時的看
  •   由于胡舒立是財經作家,分析問題很專業(yè)也很深入。如果你不是專業(yè)人士,購買之前還要仔細考慮一下。
  •   這本是胡舒立在財經雜志的評論集結,其實不劃算……沒有深度,而且都是過去的事件,沒有時效性和新鮮度了,不推薦!
  •   都是過去10年的文章集合,而且文章都是針對當時實事的,時間太久遠對現(xiàn)在沒有什么意義。最主要是看不下去,隨機挑了幾篇文章看,日期都是2001年寫的,感覺不“新”,離生活太遠,真的是讀不下去。買來就一直放著,也過了退書的期限,只能干巴巴的讓它躺在我的書架上。
  •   文章集,一般吧,算不上經典
  •   不經過我的許可退回了已買書籍,而且后面沒有做任何形式的解釋
  •   文章總體上很不錯,但不如期待中的“料”多,呵呵
  •   整本書貫徹了十年,能讓自己對這十年的情況有了大體印象??墒?,之前的很多文章都預測了提到的政策或者事件的影響,如果想了解對現(xiàn)在影響對比一下,需要自己查一下,這一步挺麻煩的。都是基礎不好的結果~
  •   太久太久前的文章了,出版商太會賺錢了。。。爛!怎么不出本遠古前的書買?。?/li>
  •   內容與標題有出入,里面收集十年來的評論,有些政治色彩
  •   一顆星不是對本書的評價,看看那些喊好的書評發(fā)布的時間,實在是讓人汗顏!怎么就那么巧,幾乎是同時發(fā)布的??!實在是丟人!
  •   非常專業(yè)的新聞視角,觀察深刻,推薦!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