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作者:林奕華 頁數(shù):226
Tag標簽:無
前言
我,自然是“恨”香港的——“恨鐵不成銅”的恨,也是陳異那闋《恨情歌》的恨。有段時間想到走,事實上也坐言起行,在某年的夏天,一個人流落某城,等候申請的回復?! ∫ヮI回護照的下午,也是一個人,我在使館坐落的街角咖啡店叫了支可樂。當?shù)氐姆詹幌襁@里,汽水是瓶子跟玻璃杯一并上的,顧客還可以要求冰塊。后來,我從使館出來,再次路經(jīng)咖啡店,心情因為申請的成功而輕快似生了翼,便在它的門口來回轉(zhuǎn)了兩圈。 簽證是四年的,我卻在第四個月便回了香港。之后,不是不想回去,而是一上飛機就有逃避現(xiàn)實之感——有待解決、處理的問題,統(tǒng)統(tǒng)不在另一頭的目的地,所以才會把它當成偌大的被窩——累了,要做夢才爬進去。清醒的時候,當然全部留給香港?! ≌骄用竦纳矸?,如是在跟“她”聚少離多的情況下失效。去年夏天,我托朋友找回為我辦申請手續(xù)的律師商議,她說:“放手罷?!薄獌叭缫欢位橐龅呢螂x?! τ凇八l(xiāng)”,我有豐富的感情,只不過我也知道,我更渴望香港好?! 《恍┰?jīng)在她身上得齊料的人們,都不再對這塊地方抱有期望了——尤其當初的歸屬感,只是出于單純的感性。于是,他們一邊瞧她不起,一邊剝削她的物資,并且隨時作好離開的準備。
內(nèi)容概要
“等待香港”擷取了林奕華近二十年來在香港、倫敦以及其他各地寫下的關于香港的長短文字,書名取材自貝克特的經(jīng)典荒誕劇《等待戈多》,仿佛心中有個等的對象,而我們可以做的就只是被動地等待。香港是個同樣荒謬的地方,香港以什么方式存在?還可以什么方式存在? 《永遠的香港人》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一部,林奕華眼中的香港蕓蕓眾生,小男人、小女人、世故少年、犬儒學者、師奶之城、欲望都市……個中也有幾位英雄挺身而出,孤獨的光芒顯襯得這座浮華的城市愈益蒼白。
作者簡介
林奕華,橫跨劇場、舞蹈、電影、教育等不同領域的香港多棲創(chuàng)作人、批評家。中學時在香港麗的電視與無線電視任編劇。畢業(yè)后與友人共同組建前衛(wèi)劇團“進念·二十面體”。一九八九至一九九五年旅居倫敦期間,自組“非常林奕華”舞蹈劇場。一九九五年回港后致力推動舞臺劇創(chuàng)作,編導作品超過四十部,并與不同媒體、不同城市的藝術家及團體合作。一九九九年獲香港藝術家年獎。近期舞臺代表作有《張愛玲,請留言》、《十八相送 十八個與愛人分手的故事》、《半生緣》、《包法利夫人們》、《水滸傳》及《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等,除香港外,表演足跡踏遍倫敦、布魯塞爾、巴黎、新加坡、澳門、臺北、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重慶等各大城市。一九九四年憑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獲臺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出任香港影展、柏林影展等多個海內(nèi)外電影節(jié)評審委員。在數(shù)個香港電視與電臺節(jié)目中擔當主持或評論人。自一九九七年起至今擔任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香港浸會大學人文素質(zhì)教育、香港演藝學院人文學科講師。其批評文章散見《新京報》、《南方都市報》、《外灘畫報》、《上海一周》、《明日風尚》、《號外》等各地報章雜志。
書籍目錄
代序 恨香港Ⅰ 永遠的香港人為什么我不是周星馳的fan?成為張艾嘉幫莫文蔚改名假王菲之名劉德華是下屆香港特首,為什么不?為什么人人都想加入娛樂圈?情歌已死K歌時代新片開畫的日子長劇永遠的香港人仙蒂瑞拉的水晶鞋娼妓作為隱喻在水泥地上種花穿上符號香港圣人千年一次的作秀香港人喜歡的韋小寶最后一次廟會承認妒忌欣宜的沒有幾個《老港正傳》:“被動”的香港香港是座孤兒院Ⅱ 香港靚女多不多Re-inventing Hongkong Women這幅叫“死神與少女”的畫,讓我想起張柏芝摩登女性小姐還是太太我太強有事鐘無艷情人節(jié)你快樂嗎?I Shop,Therefore I am香港靚女多不多?丑女啟示Power is sex水著為什么女人不愿意長大戲劇里的女人女人就是女優(yōu)女人仔師奶與嬌妻師奶兵團攻陷香港拯救性感女人不壞假如明天我變成女人香港女人的百年孤寂樣板香港女Ⅲ 從小香港人劉德華還是周星馳?大學生的八卦與功利謝霆鋒啟示錄——給教育界當梅艷芳已成過去子女之愛知識分子的下場愚昧的“兒童”青年與權力“好學生”我不入大學,誰入大學罷考太好了進入十六歲等待香港十七歲學生族之適者與生存我不明白從小香港人Ⅳ 好Intellectual凡人與狗,不得進入《號外》震蕩——從八月《號外》的“中文運動”說起大學講師知識分子文化人何苦為難文化人詹瑞文反轉(zhuǎn)香港劇場界附錄 公開的情書
章節(jié)摘錄
?、?永遠的香港人 為什么我不是周星馳的fan? 因為我不是灰姑娘,我不需要玻璃鞋。因為我不指望被神仙打救,所以我不迷信童話。因為我已看得太多太多的荷里活電影,我對公式化的夢想成真已非常厭倦。因為如果我不想做這些幻想的奴隸,我便必須從童話世界走出來,鼓起勇氣面對被童話說書人形容為十分可怖、丑陋的現(xiàn)實世界。因為現(xiàn)實世界縱然千瘡百孔,但不見得會比那刻意被愈描愈虛幻的童話世界更恐怖。因為童話其實不僅用來哄孩子入睡,它還可以把成年人如你和我催眠。作為一個中國(香港)人,我已經(jīng)夠自卑和沒有自信了,我最需要的是學習腳踏實地和進步,而不是再多看幾部周星馳的電影來麻醉或暫時忘記我對自己的不滿,甚至是自我憎恨。我如果不想做一個后現(xiàn)代阿Q,我首先要停止幻想自己也有“特異功能”?! ∮伞顿€圣》到《少林足球》,大部分周星馳所扮演的角色看上去都是平平無奇,其實是真人不露相——若不是天生神拳,就是擁有神腿。而這些角色的際遇又總是萬變不離其宗:先是懷才不遇,飽受欺壓,繼而忍無可忍,最后天賦的神力會助他反敗為勝,從此平步青云。這條方程式和《仙履香緣》(Cinderella)如出一轍,所以我一直都說周星馳就是灰姑娘的男裝版。而當男性觀眾在看《賭圣》、《新精武門》和《少林足球》時所產(chǎn)生的情緒反應和投射,其實與女性觀眾在看《仙履奇緣》時是一樣的——周星馳情意結之于男性,就是灰姑娘情意結之于女性?! 』夜媚锖椭苄邱Y電影中的人物最為相似的一點,便是她和他(們)都要“忍辱負重”。但周星馳所謂的“屈辱”,往往只是跟錢有關。沒有錢,一個人便沒有力量,連站都站不起來?!渡倭肿闱颉返哪侨郝潆y少林子弟,雖然口口聲聲“理想破滅”,電影卻從頭到尾沒有交代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究竟為何物,更不知道如何破滅。是發(fā)揚少林精神失敗嗎?但在世界各地不是一直有人在推廣少林?還是要把少林精神推向更高層次?如果后者是他們的“理想”,我便無法理解打贏片中的球賽對于達致這個抽象的目標有何作用。但我完全明白球賽的結果將是他們能否脫貧的關鍵,所以觀眾才會緊張比賽的輸贏——誰不關心一百萬獎金花落誰家? 有錢才能“兌現(xiàn)”別人的尊重,沒有錢便不是“人”,因而不論受過多少挫折和自我否定,只要賺到錢,自我感覺隨之亦會變得良好——是實際利益讓這一群少林子弟重拾信心,而這也正是《少林足球》派給觀眾的定心丸?! ≡谥苄邱Y的電影里,“幻想”的價值明顯比“理想”更高——當現(xiàn)實不過是由各式各樣我們不想承受的暴力所堆砌而成。而偏偏這些“殘酷的現(xiàn)實”又是周氏電影中讓人看得最“過癮”處之一,當中除了包含虐人的刺激,也有自虐的快感:“一個追求理想的人合該受到變態(tài)式的身心折磨?!笨梢缘脑挘覀儺斎粫氡M法子少吃這些“因為追求理想”而得到的苦頭,多嘗甜頭。因為這樣,“理想”在周星馳的電影中,往往不是被扭曲,就是空口講白話居多,實際有所作為卻少之又少。最佳例子是《喜劇之王》的男主角,他的所謂“堅持理想”,更接近是對客觀世界失去觀照能力的喃喃自語,癡人說夢。假若像他般似是精神有問題多于理性地處理自己的夢想也算是“堅持理想”,我認為周星馳對理想若不是有所誤解,便是明褒暗貶,拐個彎把它揶揄羞辱?! 〉悄銊e說,我懷疑“丑化理想”在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龐大的市場,可是由于中國人對理性——不論是在文化方面,還是對自己的要求,仍然有著太多莫名恐懼和抗拒?除了是對外在環(huán)境的期望,“理想”同時也是“自我”的一幅自畫像,所以熱衷于“丑化理想”的人,有可能也是在宣泄對丑陋的自己的怨恨。如果這個說法成立,我們不免要問:為什么中國人會認為自己“丑陋”?是潛意識在作祟?還是有意識地自我輕視?其中一個“自丑”的原因,會不會是我們一方面太過依賴外國人的價值標準,但又堅持不肯承認自己老是追求外國人的認同? 《少林足球》最后的一場戲,是“把少林武術發(fā)揚光大”的周星馳和趙薇登上了《時代周刊》封面。大塊周刊封面的廣告板底下,是一大群中國人分別用“少林功夫”來剪草、泊車、追巴士——看著用高科技拍成的這個“生活化”得帶點愚蠢的場面,我不禁發(fā)出以下的感慨:(一)“少林功夫”并不是什么精神、哲學或藝術的領域,而是一種換取方便的手段。說到底,實用才是中國人恒久追求的最高價值標準。(二)尖端科技早已幫助人類實現(xiàn)許多不可能的夢,而在上述片段中,少林功夫卻被用來反科技。這叫我想到中國人既要與文明世界接軌同步,卻又必須靠夸大自己的“特異功能”來突顯民族的優(yōu)越性和迎合國際市場。像這般自相矛盾和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的路,我們面前到底還有多少條,還要走多久? 成為張艾嘉 自1997年開始,我一直替香港大學的通識教育部策劃及主持課程。有時候因內(nèi)容需要,我會邀請嘉賓出席跟學生面對面作交流。最近一次是張艾嘉。當天的題目叫“成為張艾嘉”,目的是借張親自講述她的成長經(jīng)歷,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有關“成為”的概念。卻沒想到在籌備講座期間,有人競提出疑慮:你有把握我們的學生都知道誰是張艾嘉?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什么?!”,只差沒把“有有搞錯?”說出口。但冷靜下來,才知道這問號并非完全沒有理據(jù)和多余。因為香港人的記憶力本來就不“好”——是歷史做成還是社會的錯,這里既沒有足夠篇幅只好不作討論。加上張一向有著“不知道算是臺灣人還是香港人”的尷尬身份,也就使她在本地文化的重要性上,多了一抹曖昧色彩。如果上面兩個說法仍叫你摸不著頭腦,或覺得我在有意無意間用了“政治化”的角度來解釋新一代香港人對她的陌生,那么,下面的理由應該直接得多:(一)她雖然演過港產(chǎn)片,但沒有唱過廣東歌;(二)她從沒演過無線電視?。词菦]進入每個香港人的“家庭”);(三)她的形象很中產(chǎn)(包括她所灌錄的國語唱片的概念);(四)她已經(jīng)五十歲了(雖然看上去像三十多一點)。 四點之中,我想以最后一點最容易被人接受為“年輕人可能不知道張艾嘉是誰”的原因。不過,有趣的是,當“成為張艾嘉”講座進行到觀眾發(fā)問的環(huán)節(jié),在眾多踴躍舉手的(女)學生當中,竟然全都是二十出頭,而且,一張口都是普通話發(fā)言。這似乎說明了“代溝”并不怎么存在于張艾嘉和從大陸來的年輕人之間,反倒是香港二十幾歲的一群卻對她蒙蒙眬眬,有關她的聯(lián)想,最近的也只是六七年前的《心動》,連她前年拿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的《天長地久》都印象全無。更叫人驚訝的是,在座中競有人連她的兒子曾遭綁票都不知道?! ∧敲崔Z動的新聞都沒有聽說,可見已經(jīng)不是張艾嘉夠不夠紅的關系,而是香港年輕人對于演藝人物的認識和接受程度,其實主要還是靠“匙羹飼養(yǎng)”(spoon-feeding)而不是自動自覺地吸收?;颍虑榭梢苑催^來看,“匙羹效應”不只存在于大眾與演藝圈之間,它根本就是香港人的成長模式,近年甚至出現(xiàn)了愈是年輕的香港人愈是缺乏個性的普遍現(xiàn)象。這些年輕人當中,縱或有人有機會因投身演藝圈而變身萬眾仰望的星星,然而他們的氣質(zhì)也不會因位置變了而有所提升——他們不過是從被喂飼的一方變成匙羹,一切言行還得聽從利用他來喂飼大眾的那只手?! ∫谙愀廴〉谩按蟊姟钡恼J同以至歡心,我認為有一點非常重要:這個人的出身最好是中下階層,即“草根”。香港最受落的明星偶像中,可以說沒一個不是類同的背景,近年的例外可能只有陳奕迅。然而他的高官父親的貪污案件,又可能替他重新“拉近”了大眾與他的距離——有或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金錢誘惑的面前,原來還是“平等”的。大眾除了因為子不應承父過的原因同情陳奕迅的處境,這樁事件多少也會淡化了一直以來他那留學英國,會唱意大利歌劇的“番書仔”形象,讓他稍稍變得地道香港人一點?! ∠愀鄣难菟嚾﹄m然不至于是香港社會的真實寫照——你甚少會在港產(chǎn)片以至電視劇中看見“中產(chǎn)階級”的生活狀況——但是,你卻可以說它是個不折不扣的反映:這社會其實沒有“中產(chǎn)階層”。表面上有著中產(chǎn)收入的香港人,當中許多的價值觀念仍然是由草根的心態(tài)來操控。所以,香港電影人縱使對晉身荷里活有著再多的幻想,他們暫時都只能充當荷里活制度的工具,例如在技術上協(xié)助,而不是自成一派,如魚得水。美國是以中產(chǎn)階級為支柱的國家,如果不能摸透他們的中產(chǎn)心理,香港人(中國人)只能拿他們的錢來拍他們想看的電影——永遠的動作片、武俠片。
媒體關注與評論
他很有辯才——既同閑雜人等辯,也與自己辯,什么都有道理,什么道理都可以在他這邊??戳洲热A的文章,我慶幸世界處處都是“不對”要是一切稱心如意,大概他不會拿起筆來,氣急敗壞地寫,如泣如訴地寫?! ~克
編輯推薦
第一個將香港形容為孤兒院的人如果是天才,我很樂意飾演拾人牙慧的蠢才?! ∩系蹌?chuàng)造女人,但不包括“香港女人”?! 〈髮W,為何不是培養(yǎng)更多有承擔感和道德勇氣的學生(及學者),而是替犬儒與機會主義者制造了溫床,或避難所? 年輕,如果就是必須與一個無時無刻不想把自己摔倒的巨人進行徒手搏擊,請問一切自命“青春”的成年人,可會愿意為了體會這種感受而放棄手上所持的權柄和武器不用? 當幻想遇上幻想,幻想只有破滅?,F(xiàn)在那么多人愈談戀愛愈對“對象”失望,愈對“對象”失去樂觀和信心,便是因為睜著眼睛地盲餓?! ∥艺J為“戇居”是不足畏的,甚至,當人人都視蝕底如死,少幾個“精明”的,多幾個沒所謂的,反而是社會之福。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