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1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作者:顧頡剛,王鐘麟 著 頁數:312 字數:200000
前言
一 本書為著名史學家顧頡剛、王鐘麒編著。顧先生女婿張振聲先生對此有個簡略的說明,可令我們明白當年編印這本書的原委及所引發(fā)的爭議: 這本書原是上中下三冊《現代初中教科書·本國史》,由顧頡剛、王鐘麒(伯祥)編輯,胡適校訂,商務印書館于1923年9月、1924年2月、6月陸續(xù)出版。 1922年春,顧頡剛向北京大學請長假回到蘇州家中陪侍病重的祖母。由胡適介紹他為商務印書館編輯初中本國史教科書。后因祖母去世受大刺激,失眠癥大發(fā)作,無法定心編書,遂交于好友王伯祥續(xù)編。同年12月初顧頡剛到商務印書館編譯館任專任編輯員,與王伯祥合作編成了這套分上中下三冊的初中本國史教科書。 此書不提“盤古”,對“三皇、五帝”僅僅略敘其事,加上“所謂”二字,表示并不真實。1929年2月,山東省參議員王鴻一等聯名提議案彈劾此書,說它“非圣無法”,要求查禁。主持會議的戴季陶說:“中國所以能團結為一體,全由于人民共信自己為出于一個祖先;如今說沒有三皇、五帝,就是把全國人民團結為一體的要求解散了,這還了得!”又說:“民族問題是一個大問題,學者們隨意討論是許可的,至于書店出版教科書,大量發(fā)行,那就是犯罪,應該嚴辦。”雖經民國元老吳稚暉說情,免除了原議中對商務印書館的巨額罰款,國民政府還是嚴令禁止了該書發(fā)行及學校之使用。顧氏為自己給商務招了大禍向總經理王云五道歉,王認為遭禍另有原因:“商務營業(yè)既大,為他書肆所忌,而此書尤暢銷……”又謂:“商務有此事亦甚榮耀?!? 中國工人出版社現在重排出版此書,邀我寫點什么。盛情難卻,只好提供上述這么點背景材料來交差。至于這本八十多年前編的歷史教科書有些什么特色?為什么曾暢銷一時,幾年之內竟印刷五十版(次)?說實話,我自己此前也從未讀過此書,前些日子從書箱里把它們找出來拍照時翻了翻,直覺得跟我中學時用過的歷史課本很是不一樣。在天翻地覆大變化了的今天,來讀一讀這本八十多年前由剛經受了新文化運動洗禮的青年學人所貢獻于社會的歷史讀本,一定會有不同尋常的感受,這是我敢預告于讀者朋友們的。 此書不提三皇五帝而遭彈劾并禁止發(fā)行,自然與顧頡剛疑古的立場有關。但禁而不能止,此書仍然暢銷,迄今亦仍有再讀之價值,也與顧頡剛之學術觀點有關。因此底下謹就顧氏學思狀況,對本書做些介紹。 二 首先應先補充張振聲先生所說關于顧氏這本書在當年遭到攻訐的事。這種事,并不只顧先生遇到過,例如呂思勉先生于1923年刊行《白話文國史》時就也碰過。呂先生后來在《三反及思想改造學習總結》中回憶道:“此書曾為龔德柏君所訟,謂余詆毀岳飛,乃系危害民國。其實書中僅引《文獻通考·兵考》耳。龔君之意,亦以與商務印書館不快,借此與商務為難耳?!庇纱丝梢姰敃r借史述生事者本不罕見。王云五先生對顧頡剛說的那番話,也未必非事實。只不過,顧先生因疑古而遭謗,情形又遠比呂先生嚴重罷了。 顧頡剛是二十世紀學術發(fā)展史上的傳奇人物。他得名雖在胡適之后,治學方法也深受胡適影響,但胡適撰《中國古代哲學史》,只從老子講起,上古史部分并未述及,故中國上古史的開拓,自應推功顧頡剛。其次,民俗學的整理研究,他雖晚于劉半農,而開山大師之位,亦非他莫屬。另外,古代地理和邊疆地理的研究與提倡,居功厥偉;譯注和點校古籍,流澤萬世。皆足以起后學者無窮之思。 而且顧氏不僅本人能做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也善于結合同道,開創(chuàng)學術事業(yè),因此影響格外深遠。有些人,盡管不盡贊同《古史辨》和顧頡剛的意見,對顧氏為人處事之誠懇愨謙,卻極有好評,如錢穆,在《師友雜憶》中就提到顧頡剛本與他不相識,第一次見面,讀到錢氏的著作,便立刻將他推薦到中山大學;錢氏不去,遂又邀為《燕京學報》撰文:“此種胸懷,尤為余特所欣賞,固非專為余私人之感知遇而已?!? 不過,顧頡剛的傳奇,并不僅建立在此。他考辨古史所引起的爭辯,乃近代思想發(fā)展和學術史上夾纏復雜的大問題。顧頡剛當然不是這一切問題及風潮的唯一中心,但他是極關鍵的人物。可供后人探索的面相,遠比當時許多知名學者都要復雜、豐富。顧頡剛的傳奇,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才逐漸形成的。在某種程度上,顧頡剛的努力,也象征了那個時代中國讀書人的焦慮與探索,既自信又卑屈、既積極又迷惘。長期失眠,而又神經衰弱的顧頡剛,遂成為“對一般讀者來說,多少帶點神秘的色彩”的傳奇人物了。 這個人,生于光緒十九年,幼讀唱本小說及簡明古書,好聽神話故事。八歲時即曾將盤古以來堯舜禹湯等事,聯串成一篇古史,起于開辟,終于孔子歿、門人欲以所事孔子之道事有若。因此我們幾乎可以斷言他是個天生有歷史癖的人。 等到他逐漸成長,在晚清今古文爭論的旋渦中打轉時,這種癖好便主導了他一生的事業(yè)方向。尤其是入北大后,受胡適影響,又與錢玄同討論,開始點?!秱螘肌?、編《辨?zhèn)螀部?,展開歌謠和孟姜女故事傳說的研究,并在三十歲那年,發(fā)表了著名的“古史層累地造成說”,已把他畢生努力的主要規(guī)模和面對歷史的態(tài)度方法,做了一番美麗的開端。 民國十三(1924)年二月八日,胡適撰《古史討論的讀后感》認為:“顧先生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見解,真是今日史學界的一大貢獻,我們應該虛心地仔細研究他”。顧頡剛的史學地位于焉奠定,當代中國史學的大風暴于焉展開。至今翻開民國十五年出版的《古史辨》,仍可以嗅到滿紙的硝煙。而就在這煙硝戰(zhàn)火彌漫之際,顧氏南下廈門與廣州,任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主任,這也即是現在中研院史語所的前身。在此,他除繼續(xù)其《清代著述考》之外,并推動民俗學。旋返燕大,轉而進行古代地理和邊疆的研究。 民國廿年,他撰成《研究地方志的計畫》,次年在北大、燕大開講中國古代地理沿革史,籌組禹貢學會、出版半月刊。又因探考古史地理而經常往西北考察,進而組織邊疆研究會,設立了邊疆文化研究所。這部分工作,大概持續(xù)到抗戰(zhàn)結束。錢賓四先生謂抗戰(zhàn)期間,顧氏即已不太談及早年《古史辨》中的問題,而“晨夕劬勤,實有另辟蹊徑,重起爐灶之用心”者,即為這個階段。這部分的成果,最重要的,當為《浪口村隨筆》,是結合歷史、地理和民俗知識而撰成的著作;其他筆記,則散見于《責善半月刊》、《文史雜志》等處。 顧氏為學,甚為勤劬,幼讀《日知錄》《困學紀聞》,愛其時出新義,即時常在自己所讀的經注上,加上許多批抹。后來在北大,因愛看戲,就作《論劇記》的筆記,寫了好幾冊,又有讀書記,自云:“二十歲后,略識為學途徑,始經常寫作筆記,思慮偶有會悟,聞見或喜愜心,便縱筆錄入”(史林雜識小引)。這批筆記,民國十二年起,以《讀詩隨筆》和《讀書雜記》之名,發(fā)表于《小說月報》,多是衍鄭樵姚際恒之緒,而與孕育完成古史層累構成說有關的。 《古史辨》出版后,顧頡剛繼續(xù)研究五德終始說,并開始探討秦漢間的方士與儒生。這個時期,他同時也在《民俗集鐫》上發(fā)表了《周漢風俗和傳說瑣拾——讀
內容概要
本書共分六編:第一編總說,第二編上古史,第三編中古史,第四編近古史,第五編近世史,第六編現代史。適合初級中學分科教學之用。時代精神是歷史的主眼,如民族的分合,政治的設施,社會的風尚,學術的嬗遞,凡足以表現當時的特征而影響及于后世的,本書便取材于此,都為簡單的系統(tǒng)的介紹。<br/>
本書不依朝代敘述,而將國史分成五編,也就是五期:秦以前為上古、秦到五代末為中古、宋到明末為近古、清為近世、中華民國時期為現代。本書確是一本簡要清通之中國史讀本,希望所有關心中國史的朋友都能仔細讀讀它!
顯示部分信息
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1980),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中國近代學術發(fā)展史上有重要影響的學者。江蘇蘇州人。1920年北京大學畢業(yè),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院校。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著作除所編《古史辨》外,尚有《漢代學術史略》(《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尚書通檢》、《中國疆域沿革史》、《史林雜識》、《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王鐘麒(1890-1975),著名文史研究家。宇伯祥。江蘇蘇州人。1921年至1932年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輯,編寫史地教科書多種;1932年起任開明書店編輯;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畢生從事中國古代文史的研究工作,校點、整理了大量古籍。著有《三國史略》、《鄭成功》、《太平天國革命史》、《中日戰(zhàn)爭》、《史記選》等。
書籍目錄
推薦序
編輯大意
第一編 總說
一 歷史與地理
二 歷史演進的各方面
三 構成中國歷史的諸民族
四史 期的區(qū)分
第二編 上古-秦以前(公元前二二一以前)
一 社會的進化和建國的雛型
二 洪水的傳說
三 君位世襲和神權政治
四 封建制度和家族主義
五 諸侯兼并和當時的社會
六 思想的激起和貴族的傾覆
第三編 中古-從秦初到五代之末(公元前二二○~公元九六○)
一 秦的統(tǒng)一和中央政府的確立
二 長城與匈奴
三 郡國并行的因果
四 尊重儒術的影響
五 域外交通的發(fā)展
六 政治中心的墜落
七 復古的失敗
八 一姓再興和表章氣節(jié)
九 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創(chuàng)興
十 清議和黨錮
十一 三國并立的擾攘
十二 外族內侵的動機
十三 五胡亂華和南北對抗
十四 思想的轉變和六朝的風尚
十五 異族同化和新的四裔
十六 科舉制度和古文運動
十七 外教的繼來和佛教的蛻化
十八 方鎮(zhèn)的專橫和朋黨的傾軋
十九 五代的糾紛和當時的社會
第四編 近古一從宋初到明末(公元九六一~一六四四)
一 群雄的削平和澶淵之盟
二 西夏勃興和推行新法
三 書院的建設和學派的蔚起
四 金興遼亡和宋室南渡
五 蒙古的兵力和亞歐的交通
六 元朝的政治與特種文學
七 君主淫威的膨大
八 海上交通
九 明代的思想與士風
十 天主教的影響
十 一流寇的釀成
十 二北族的侵擾和滿洲的興起
第五編 近世一清朝(公元一六四五~一九一一)
一 康雍乾三朝的力征經營
二 獎勵黃教和特開詞科
三 考據之學與時勢
四 鴉片戰(zhàn)爭
五 太平天國和捻軍
六 光緒年間外交的失敗
七 維新運動
八 民教沖突和枝節(jié)的改革
九 日俄戰(zhàn)爭和門戶開放
十 立憲與革命
第六編 現代一中華民國(公元一九一二以后)
一 民國成立和蒙藏的態(tài)度
二 兩度帝制的倏現
三 法律爭執(zhí)和南北交哄
四 最近的外交局勢
五 文學革命和國語運動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三構成中國歷史的諸民族 我們要根究中國民族的來源,就不能不先明世界人種的始源。但人種的始源,傳說不一,考核最難,因此先代的見解,總脫不了神秘的意義。 我們要根究中國民族的來源,就不能不先明世界人種的始源。但人種的始源,傳說不一,考核最難,因此先代的見解,總脫不了神秘的意義。據《創(chuàng)世記》所載,則人類的始祖是亞當,經大洪水后,他的子孫,除諾亞一族幸免淹死外,余下的悉數漂沒,所以諾亞便是人類的第二始祖。這等說法,與中國紀錄盤古的以為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誕生在中間,用斧鑿來開辟,然后分出天地,人事乃得漸盛等說是同類的神話,哪里可以置信!其實生物進化的公例,自達爾文創(chuàng)說以來,神話的傳疑當然可以消釋了。不過人類從原始生物逐漸進化,由猿類進為人類,在有史以前,不知早經過了幾多年代,今日卻還無從確定罷了! 世界人種的始源,既知由生物進化而來,則我們已得一較信的假定了?,F在且就最狹的方面說,便須問,構成中國歷史的,究系哪幾種?哪一種是主要的分子?這兩個問題,我們由歷來的史書里可以歸納出一個簡單的答案來,便是 構成中國歷史的民族是華、苗、東胡、蒙古、突厥、藏、韓七族。七族之中,華族是主要的分子。 這七族是否同源,是否就地孳生還是由別處遷來,都沒有精確明畫的證據可以說明。總之,人是活動的,決不能說他們一定是別處搬來,也不能說他們只許住在一地;種族的區(qū)分,也不過各就當時不同的情形,假定一個名色,彼此取便稱引罷了,決不是絕然不同的異類! 現在姑且先把主要分子——華族——來做一個代表,略究他們的來源。但華族的來源,說者并不一致,似乎各有各的理由。我們且列舉比較有力的兩說: A.東來說這一說出于日本的某學者。他說,華族上古的帝王都生于東方。他的理由是根據中國古代的緯書和小說。如《山海經》、《春秋元命苞》和任防的《述異記》、秦嘉的《拾遺記》上所載的大荒、華胥、扶桑,細按起來,都在東方海中。 B.西來說主張此說的是歐洲的學者拉克伯里。他以為華族的祖國便是古代的巴比倫。他依據西方的史書來作證,如說,公元前二二八二年,那苛黃特率領巴克民族東徙,從土耳其斯坦經喀什噶爾,沿塔里木河達昆侖山的東方。取征于中國的古史,這那苛黃特便是黃帝。又說,那苛黃特族中的莎公即神農,但克即倉頡,并且巴比倫的紀時、文字和一切庶政,大多與中國相同。 綜看上面的兩說,都不免牽強附會。東來說取材于不可憑信的讖緯傳說,更不可靠。西來說較為近情,然也不能必驗。不過我們總得承認中國的民族一定經過了許多變化,受到外來的影響一定很多罷了。其余的六族,其實也是一樣,雖不能確定種所自來,但受到華族的影響卻真不少。如殷箕子為周臣,逃到遼河流域布八條之教,殷民跟他走的至五千人;秦時移住朝鮮半島南部的遺民,有建設后韓國的;李陵降匈奴后,漢兵的子孫尚多存于黠戛斯等部落,與他們的種人混合,戶籍日增;漢、唐的公主,屢次下嫁給別部的單于或可汗,種系極稱繁衍。這許多事實,不都是華族影響到他族的證據么?我們現在且把七族在歷史上的大概狀況稍微一說,借見分布情形的一斑: (一)華族此族初繁殖在黃河的兩岸,逐漸拓展,便占領了中國本部,建成大一統(tǒng)的帝國。漢、唐兩朝,聲勢尤極煊赫,直到如今,還泛稱漢人;在南洋、北美一帶,也有人稱做唐人呢。他們有文化上極深的淵源,所以在政治上雖也曾幾次被異族征服,然結果總是征服者同化于被征服者。所以今日所謂華族,只是一個大共名,里面包含著無數歷史上被同化的民族。 (二)苗族古初名苗,中世稱蠻,近代又稱苗。江淮之間,本是他們的蕃息之域。后來屢次被華族所逼,漸漸退縮,由江南直退至西南山地。如今貴州的大部,廣西的北部,還是他們的族聚之鄉(xiāng)。但自從改土歸流以后,漸漸與華族同化,保持固有狀況的便日見減少了。 (三)東胡族東胡的名稱,西人音譯作通古斯,即周初來賓的肅慎。《晉書》說“肅慎在不成山北,廣袤數千里”。不咸即長白山,自今鐵嶺以北,至吉林、黑龍江,都是肅慎的境界了。秦、漢時候,不大與中國往來。但在秦末,肅慎的別部東胡勢甚強,常常侵凌匈奴,匈奴不能耐,把他撲滅。他的子孫便退保鮮卑山,即因山名改號鮮卑。晉時慕容一姓蹂躪中原極久,很可考見這一族的聲勢了。后來的契丹、女真,都是他們的子姓,因為強健善戰(zhàn),便蠶食中土,先后建了遼、金兩朝。明末滿洲入關,造成清朝,更是此族勢力最膨脹的表示。如今除清室尚保存特別族制外,余下的滿人,早就跟漢人同化一氣了。 (四)蒙古族蒙古即蒙兀,自古以來,以游牧為生,行則逐水草,住則張毳幕,往來無定,純然為一行國。有人說他們本是突厥的別部,又有人說他們是鮮卑的一支,現在競疑莫能明,或者竟是兩種的混合種。
媒體關注與評論
歷史的演進乃是向多方面展開的,但多方面演化的情形卻各各小同。我們研究歷史的,一定要注意歷史的各方而,而小容僅偏一隅去記誦幾個朝家的隆替和兒輩英雄的成敗。 時代精神是歷史的主眼,如民族的分合,政治的設施,社會的風尚,學術的嬗遞,凡足以表現當時的特征而影響及于后世的,本書便取材于此,都為簡單的系統(tǒng)的介紹。 ——顧領剛 手鐘麒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