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4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作者:凌志軍 頁數:420 字數:45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時代》雜志的封面故事在大多數情形下都是撩人的。它在2007年1月22日的一期上,用了一幅血紅色的圖片來展示中國:一個巨大的五星升起在萬里長城之上,金光閃閃,在風起云涌的大干世界投下萬道霞光。光芒中跳出一行字來:“中國:一個新王朝的出現”。(China: Dawn of a New Dynasty)。兩位作者,《時代》雜志執(zhí)行主編助理邁克爾· 艾里奧特(Michael Elliott)和《時代》北京分社社長西蒙·艾里特(Simon elegant),為這期封面寫出的故事長達11頁,按照他們的描述,在這個剛剛開始的世紀里,美國的力量會走下坡路,而中國的力量將上揚。中國正將它的經濟影響轉變?yōu)閺姶蟮恼瓮?。因此,“說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一點也不夸張”。這是好幾年來世界范圍持續(xù)不斷的“中國話題”的最新表述。在這個世紀的最初幾年里,全世界的人都在涌向中國。他們面對這個急劇變化的國家,每天都在問:中國的崛起會成為事實嗎?它是一個和平過程嗎?它會成為國際化浪潮的一部分嗎?它會威脅其他國家的利益嗎?這個擁有強大經濟實力和不同政治制度的國家會同西方發(fā)生沖突嗎? “你也要告訴我們一個中國崛起的故事嗎?”在北京城中心一個寫字樓的午餐廳里,瑪薩·艾梅霞(Martha Avery)這樣問我。她是個美國人,一個作家和翻譯家,也是我過去的一本書的英文版譯者。她對世界富有責任感,對中國充滿好奇。但是也像全世界一樣,她只能站在很遠的地方打量這個國家,所以才會有此一問:“你能否告訴我們中國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我正在努力?!蔽一卮?,“但我必須用我自己的方式?!彪m然我將著眼于整個國家的大歷史,但是在描述這個歷史進程的時候,我的重點仍將是具體而微的人物和故事,我將由內部而不是由外部來觀察。這一回我選擇的樣本是中關村。就歷史來說,中關村是我們國家的一個縮影。在20世紀的最后20年,中國打碎了精神枷鎖,戰(zhàn)勝了饑餓,又讓自己成為全世界最龐大的“制造車間 ”。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它急切地渴望拿下新技術的高地,把“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chuàng)造”。這是新一代人的夢想,激勵著整個國家再接再厲,進而成為一個世界范圍的話題。它拓展了中國和西方大國的合作,也增加著彼此間的疑慮。而中關村之所以值得注意,就因為它是這條道路上的先行者。它的迄今為止的歷史告訴我們,這個國家之所以能夠改變世界,是因為它改變了自己。我從1998年開始接觸中關村,但是存心把它寫出,是過去兩年的事。在這之前,我用了大約18個月跟蹤微軟亞洲研究院,又用6個月調查聯想集團。這兩個機構都在中關村,相距不到兩公里。一個是典型的美國公司,一個是典型的中國公司。那時我希望從公司內部來觀察時代的融匯演進,而把大部分中關村的故事拋諸身后。直到2005年的某一天,我忽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當時我來到雙清路上,在清華創(chuàng)業(yè)園A座302房看到一個場面,有如新世界的混沌初開。這間屋子裝著38家公司,每家公司只不過占有其中一個方格,由一張簡易電腦臺和一把轉椅組成,和大公司里那種員工座位沒有什么差別,只不過,在通常鑲嵌員工姓名的那些地方,貼著公司名稱,一律由普通道林紙打印而成,凌亂一片,讓我想起滿天繁星。電腦臺后面坐著的那些人,個個年輕。他們是老板,也是會計,還是自己公司唯一的員工。只要花 500塊錢,就能在這里坐一個月,而他們在這里的時間通常不會超過半年。很多人失敗了,但總會有人成長起來,擴大隊伍,搬到樓上。那里有單間辦公室,沿著走廊排列,是為他們這些人準備的。室內空間略大,可以擺下四五張桌,門外掛著一塊公司招牌。站在走廊里,可以看到兩排公司匾牌分列左右,筆直地伸到盡頭。12個月、也許18個月之后,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也會垮臺,但必定有幾家繼續(xù)成長,它們將搬到更大的寫字樓去,占據整整一層。我對公司的創(chuàng)業(yè)景象并不生疏,可眼前這一切竟是聞所未聞。像微軟和聯想,它們都是擁有數萬員工的龐大公司,但是說老實話,它們都沒有“A 座302房”那樣讓我感到震撼。我看到智慧、激情、勇氣,看到壓力和不確定性,看到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看到死亡和新生。“一張桌”,“一間房”,“一層樓”,“一幢樓”。這個脈絡直觀地反映了公司的成長過程。然而新一代人的資本關系、技術路線和公司結構,已經和他們的前輩完全不同,節(jié)奏也更快。中關村的公司還是成者少,敗者多。就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它們中間有77%在3年內消逝,有90%在5年內消逝,有99%在10年內消逝。但這并不能阻止創(chuàng)業(yè)者前赴后繼、一代接著一代地走過來。他們已經走了27年,直到今天。先行者為后來者提供了范例,既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所有這些構成了中關村的故事,也成為這個國家歷史的一部分。我意識到,我所看到的中關村的一些事情,為公眾所不知,而公開輿論中很多深入人心的東西,又與它的本來面目相去很遠。于是我便生出一個念頭,想把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梳理清楚。很多朋友對我的想法不以為然,他們的第一個反應是:中關村有什么高科技?應當說,在對它的種種批評中,這是客氣的。我們都知道,還有人堅定地認為,“中關村就要死亡”。這個說法比較專業(yè)的表述是,它“已無力領導中國的高科技走向”;比較浪漫的表述是,它“只是一次性噴涌的死火山”。這種輿論自2004年春天以來特別強大,以至引發(fā)一場激烈的討論。贊成者和反對者全都理直氣壯,實際進程中則充斥著相互對立的證據。這讓我們的故事更加生動,富有沖突、懸念和戲劇性,但同時也增加了我們討論問題的難度。這些問題有:我們國家為什么出了個中關村?中關村為什么變成今天這樣子?它的精神源泉來自何處?究竟是民族主義的伸張,還是西方思想的產物?它的商業(yè)體系是如何形成的?它掀起的三次技術浪潮是怎樣影響整個國家的?民間資本為什么能夠戰(zhàn)勝國家資本成為主導力量?它也經歷了原始積累的階段嗎?它有原罪嗎?有欺騙嗎?有無法無天嗎?有勾心斗角嗎?它的疆域如何拓展?它的法律怎樣遞進?它究竟是個新技術的圣地,或者只不過是個大集市?它究竟是技術第一,還是市場第一?究竟是科學家更重要,還是企業(yè)家更重要?為什么中關村的公司總是長不大?好不容易長大了又為何不能避免盛極而衰的命運?政府應當介入嗎?應當干預嗎?應當憑借行政權力去支持或者阻止某些力量嗎?如果不應當,那么怎樣制止它的混亂和無法無天?如果應當,又該以怎樣的方式介入?老一代已經過氣了嗎?“海歸”將要成為它的主力軍嗎?當跨國公司紛紛進駐之時,它還是小公司的天堂嗎?它還是新技術的發(fā)源地嗎?它還是國家創(chuàng)新的一面旗幟嗎 ?它將會成為一個世界創(chuàng)新中心嗎?也許,它的歷史已經中斷,將被上海深圳這樣的地方取代? 就中關村而言,要想把所有問題都解釋清楚是一件困難的事。生機勃勃充滿變化的新世界總是不容易理解和把握。像中關村這樣的地區(qū),不僅中國獨有,而且全世界難能有二。它的時間延續(xù)至今,跨越我們國家全部改革歷程。從官方立場上看,它作為科技園的歷史是從1988年開始的,然而在一些民間研究者看來,自從陳春先1980年自行其是地創(chuàng)辦了第一家公司,中關村的新革命就已經開始。它的包容性之大,是中國任何一個地方無法比擬的,以至它的人物太多,富人和窮人、博士和文盲,外來人和本地人、高官顯貴和三教九流,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有機會在這里譜寫精彩篇章。它的事件紛繁復雜:經濟問題、政治問題、技術問題、環(huán)境問題、社會問題、文化問題、傳統(tǒng)問題、意識形態(tài)問題、人的本性問題。每個故事的結局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然而最重要的是,它的故事還在繼續(xù),所有人物都是“進行時”。世界每天都在變化,誰也不能預見他們面對變化將會如何行動。即使你整天生活在這里,要想說清楚一些事情還嫌所知不足。描述和評論活著的人們非常困難,實在是因為他們距離我們太近的緣故。我常常想,也許敘述一段一千年前的故事會更容易些。我知道,如果我美化官方或者成功者,也許會失去公信;如果我迎合民間輿論,也有嘩眾取寵之嫌??傊瑹o論唯上還是媚俗,都會離開公正從容的立場,使得人們更加簡單化和更夸張地估價某些問題。我并不期望本書的描述能和中關村的正史合拍,那是歷史家的事。我本人的職業(yè)是記者,對于人物和事件的取舍,更多的是出于記者本能。需要說明的是,我只是描述了中關村的最主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行業(yè)——信息技術產業(yè),而對于其他領域的故事只是一筆帶過。我希望讓讀者了解這里曾經發(fā)生和正在發(fā)生的事,從中得出自己的結論。我想對讀者說:“它在創(chuàng)新之路上蹣跚而行的曲折歷程,大致上反映了中國崛起的真相。”這包括它的陽光和陰暗,包括它的英明之舉和愚蠢行為,也包括它的混亂和秩序。資料的來源是當事人的回憶、政府和公司的檔案,以及公開出版物。中關村的色彩斑斕的歷史既存在于人們心中,也存在于浩繁的文獻中。為此我用8個月的時間在中關村調查。如果加上此前我對聯想集團和對微軟亞洲研究院的采訪,那么我在這里已經花費了32個月。我采訪了大約300個人,包括企業(yè)經理、科學家、工程師、銷售人員、會計、商販、教師、學生、留學生、農民工、政府領導者。這些采訪幾乎全是一對一的談話。他們相當坦率和真誠,給了我那么多的故事和思想。盡管如此,我知道記憶通常夾雜個人情感,而且會因時間的推移而產生偏差,所以還用很多精力查閱原始資料。應當感謝中關村管委會和海淀區(qū)的領導者們,他們?yōu)槲议_放了兩個政府檔案室的全部文件史料。也應當感謝中關村園區(qū)志編寫小組的那些專業(yè)人員,他們把自己掌握的資料毫無保留地讓我使用。同時我還要感謝互聯網以及日愈成熟的搜索引擎技術,它讓我有可能高效率地掌握公開輿論中的有關部分。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用“百度”搜索“中關村+盜版”的時候,就會顯示至少40萬個網頁。所有這些,都成為我的重要參照。由于資料浩瀚,泥沙俱下,所以對于事實的選擇和駕馭要比收集這些事實更加困難。這需要眼光,也需要一些基本的價值判斷,而價值準則卻在隨著國家的進步不斷變化。昨天的天經地義,今天也許就會貽笑大方。我只是盡可能地以忠實于歷史原貌的方式組織和敘述這個故事。初稿的長度遠遠超出預期,后來又經二稿、三稿、四稿、五稿,壓縮其中三分之一篇幅,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我不是整段整頁地刪節(jié),而是逐字逐句地濃縮,為此用掉更多時間,只是希望讀者在減少閱讀負擔的同時不至于丟失有用有趣的情節(jié)。把這么多精力和熱情投入這個話題,是我始料未及的。老實說,它影響了我的職業(yè)經歷。我要學習很多新東西,還要讓自己多年的閱歷得到伸張,因此承擔更多壓力,獲得新的表達空間。這在我本人也是一個成長經歷。它很艱辛,但充滿魅力。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寫作者。在采訪和寫作的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人來告訴我應當做什么和不應當做什么。如果有人認為我的敘述只不過是以偏概全,有粉飾之嫌,或者過于刻薄,我只能說,依據目前可以獲得的資料和開放程度,這是我能做到的最接近于事實的描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仍是有關事實的。本書所有的內容,包括細節(jié)、數據、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都有確鑿根據,而非我的杜撰。我把極大精力用在事實的校正上,以免發(fā)生錯誤,但我深知本書時間跨度之長,內容如此浩瀚,有些間接得來的材料無法一一核實確認,即使是事件親歷者的敘述也難免發(fā)生偏差,所以發(fā)生事實方面的錯誤也許是不能避免的。如果讀者發(fā)現其中有任何錯誤,希望能夠向我指出,以便我能修正。作者 2007年1月30日
內容概要
本書從評述中關村1980到2006年的歷史入手,描繪了中國社會發(fā)展波瀾壯闊的畫卷。 中關村曾經被當作一個“試驗區(qū)”。假如我們以為“試驗區(qū)”的含義,僅僅就是發(fā)明新技術和推銷新產品,那就小看它了。事實上,它更大的意義在于試驗著新的社會思想和價值取向。因此,與其說中關村在技術上有什么貢獻,不如說中關村最大的貢獻,在于對舊體制的破壞和突破,從而激醒了中國人創(chuàng)造財富和融入世界潮流的熱望。 本書描寫的人物中,既有對中關村的事業(yè)大力推進或橫加阻攔的高官,也有在中關村渡盡劫難甚至翻身落馬的顯要,還有在中關村功成名就的企業(yè)家、世界500強的超級大鱷;既有悲劇英雄,也有亂世梟雄,當然,更有那些懷揣夢想的新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所有的這些雄心、野心、商戰(zhàn)權謀、虛與委蛇和徹底瘋狂,伴隨著云譎波詭的政經風云,在中國的大地上起起落落。 因此,這不僅僅是一個地區(qū)、一群企業(yè)或企業(yè)家的歷史。作者在這部作品中,試圖將企業(yè)的興衰沉浮,與個人品行、國民性格、政府行為、政治風云、世界潮流合并起來思考。這樣一種對于歷史的思考,也許更有利于我們的未來。
作者簡介
凌志軍,祖籍廣東,1953年生于上海,長在北京。十五歲到工廠做工,十六歲做農民,十九歲當兵,二十五歲成為新華社記者。三十歲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三年后獲得法學碩士學位,現為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資深記者。
凌志軍是當今中國時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部 白頤路(1980—1988) 第一章 黑夜漫漫曙光在前 ——我看到了美國。 第二章 破裂的金字塔 ——我們失去的只是鎖鏈,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谌? 電子一條街 ——我的生活從此改變。 第四章 原罪 ——既是“倒兒爺”,又是“板兒爺”?!〉谖逭? 走進新時代 ——此事宜速作出決斷,不可拖延?!〉诹? 曾是霜葉漫山時 ——到底往哪個方向走?。课覀円裁闪??!〉谄哒? 中南海和世界潮流 ——連憲法都要給改革讓路,還有什么能阻止改革!第二部 試驗區(qū)(1989—1998) 第八章 昨夜風疾雨驟 ——能逃過這一劫,真是幸運! 第九章 轉變的年代 ——我完成一個翻天覆地的革命?!〉谑? 出類拔萃之輩: 第二代創(chuàng)業(yè)者 ——我沒別的本事,只是玩兒命想辦法滿足消費者?!〉谑徽? 民族品牌!民族品牌! ——如果這一關過不去,我們,必死無疑?!〉谑路至阎? ——科學提供燃料,商業(yè)才是發(fā)動機。 第十三章 英雄末路 ——你可以得意,但不能糊涂?!〉谑恼? 三次浪潮,潮起潮落 ——中關村這個環(huán)境,是個東西就能賣,是個好東西就會搶著賣。 第十五章 市場又在召喚 ——從現在開始,前10年是你的,后10年是我的。 第十六章 在信息時代的入口處 ——憑什么?就憑我們這幫人的腦袋!第三部 科技園(1999—2006) 第十七章 爭論國 ——抵制美國貨,計算機除外?!〉谑苏? 死亡和新生 ——企業(yè)有生有死,但輪到我們自己頭上,總是很沉重?!〉谑耪? 全速前進 ——它能成為下一個硅谷嗎? 第二十章 互聯網時代 ——冬天不是即將到來,而是已經到來。 第二十一章 新疆界 ——法無禁止不為過。 第二十二章 海歸:改變中國的一代新人 ——你怎么還沒回國呀! 第二十三章 螞蟻雄兵 ——他們的單個是弱小的,但群體是強大的。 第二十四章 全球鏈 ——中關村就要死亡?還是剛剛開始? 第二十五章 殊途同歸 ——我見過硅谷是怎么做的。我到中關村來親自再做一遍。尾聲
章節(jié)摘錄
中南海和世界潮流——“連憲法都要給改革讓路,還有什么能阻止改革!” 最遲到1987年12月,溫家寶已經注意到中關村的爭端。當時他是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同時還是黨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負責一個叫做“政策研究室”的機構。這機構由一群頭腦敏銳、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官員組成,并無實權,但卻地位甚高,中南海的不少重要決定,都是出自它的建議?,F在,溫家寶把國務院七個部門的負責人召到中南海來開會,告訴他們,中關村正在發(fā)生一些奇怪的事情,所以要來一次徹底調查?! ?2月15日,調查組又來了,這一回勢頭更大。其成員來自國家科委、國家教委、中國科協(xié)、中科院、北京市科委、海淀區(qū)政府,由政策研究室的一位53歲名叫于維棟的官員率領著,浩浩蕩蕩,開進白頤路。白頤路上的最新傳言說,調查組是拿著“尚方寶劍”來的,這個于維棟就是“欽差大臣”。這并不是無中生有。根據于惟棟本人在15年以后的解釋于惟棟曾經撰寫一篇文章詳細回顧當時情形,文題《北京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試驗區(qū)的決策過程》。收錄于王珍明主編的《中關村》一書。它應當成為中關村歷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因為它提供了當時一連串重大事件的可信度很高的細節(jié)。當時他的背后不僅有溫家寶在支持,而且還有別人。事情是由新華社記者夏俊生的那份調查報告引起的。于惟棟說,當他看到這個文件時,那上面已經有四位領導人簽署的意見,包括黨中央總書記。這意味著,他得到的這件差事是不尋常的——中南海在后面看著他?! 栴}到了于惟棟這里,是中關村的幸運。此人原本就對中關村懷著一份舊情。他曾是北京航空學院的學生,當過清華大學的兼職教授,還曾是個設計原子能反應堆的工程師。1982年他進入中南海,成為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的一名專事調研的官員,擁有學識遠見和務實精神。他的強烈的民間情懷常常左右著價值取向。他信奉“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很多事情都是群眾自己走出來的,不是哪個領導指示的”。同時他也相信“這里面有一個領導支持和認可的問題”。不用說,讓這樣一個人來主持即將展開的調查,就有極大可能在白頤路與中南海之間架起一座橋?! ∽屇切╇x經叛道者名正言順,至少不再被當作反面人物,這是中關村走向坦途的必經環(huán)節(jié)。于惟棟第一次看到了這種可能性。鑒于他所處的位置,他是有機會促成中南海的政策轉向的?! 【彤敃r的情況看,有兩點考慮是達成目標的關鍵。第一個是如何得到正確的結論。這與于惟棟的價值取向和中關村的實情有著必然聯系。中關村是個惹是生非之地,過去幾年沒完沒了的那些舉報、攻擊、調查和批示,不絕于耳。于惟棟能夠了解此前所有不同意見,甚至洞悉“中央領導人里面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便把“怎樣說明這個問題”當作第一個關鍵。這一點他從自己的直接上級溫家寶那里也能體會。后者向他發(fā)出的第一個指示,就是“這個調查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第二個是時機問題,也就是怎樣才能讓中央領導接受他們的結論,進而讓調查人員的想法產生效果,甚至變成一項影響整個國家的決策。很多年以后,于惟棟回憶起這段往事,承認他當時滿腦子都在想這個問題:“因為我在中央辦公廳,也要考慮到方式,根據我過去工作的經歷,我深知要辦成一件事是比較難的”。他甚至還向同事們講起當年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的一位科學顧問促成“曼哈頓計劃”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夠悟出一點什么來于惟棟把這個故事叫做“美國曼哈頓計劃小插曲”,講給很多人聽。他說,當年德國人在加緊研究原子彈。有人就去說服愛因斯坦,讓愛因斯坦給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寫了一封信,促使美國政府盡快重視和開展原子彈的研究。這封信交到美國總統(tǒng)的一個科學顧問手里,請他轉交總統(tǒng)。但是這封信在科學顧問手里壓了一個月。為什么呢,就是要考慮一個時機和效果的問題。這位科學顧問動了一下腦筋,一個就是要能跟總統(tǒng)說上話,比如,很多人開會的時候,你給他,他可能理都不理。第二個是心情比較好的時候。后來有一次啊,他看到機會來了,羅斯福心情也比較好,也比較悠閑,他就把這件信遞交了,說明了原因。羅斯福當時看了看,不置可否,就交給秘書了?! x自《中國的新革命》第七章新疆界——“法無禁止不為過?!薄 〗洑v了80年代不正規(guī)的、自發(fā)調節(jié)的童年期,又經歷了90年代無法無天的青春期,中關村現在試圖建立一套保證市場秩序的新法律。隨著立法進程的開始,一些前所未有的游戲規(guī)則在這片新興土地上被付諸實施。投資者們不必再擔心會遭遇強權者的掠奪,不必再為了一些模棱兩可的法律界限憂心忡忡,而企業(yè)家們也有了著眼于長遠的賺錢的希望?! ?001年1月1日頒行的《中關村條例》,直到今天都被人們叫做“中關村大法”。盡管當時我們國家已有20個省市為高新技術產業(yè)制定法規(guī),但是這個“條例”還是受到專家們的異口同聲的歡呼,理由是它的立法精神貫徹“適度超前”的原則,并且“充分借鑒國內外經驗”。蕭江平,北京大學法學院的一位博士生,說它“對社會公平的追求精神令人欽佩”。新加坡聯合早報當時刊登的一篇評論說:“這是一部充滿了對知識和人才敬意的地方法規(guī)。”即使像周旺生這樣冷靜刻板的法學教授,也會為此激動起來。“這是北京市立法和中關村科技園區(qū)發(fā)展的一個歷史性時刻。”他寫道,“一個充滿制度創(chuàng)新和先進氣息的法制環(huán)境,一個引領中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先進方向的科技園區(qū)的法制環(huán)境,由此而奠定基礎。”這些話有些過頭兒。然而“條例”的確是從這塊新興土地發(fā)展出來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法律。它的全文共計八章80條。和中關村的現實地位一樣,它的法律也是新舊兩種理念雜交出來的混血兒,讓你興奮,也讓你感到美中不足:是啊,它為什么沒有更好一些呢! 充滿活力的社會一直是法律創(chuàng)造者的天堂。奇怪的是,經過20年生機勃勃的探索,直到21世紀開始時,中關村從來沒有出版過任何法律書籍。法規(guī)少得可憐,并且混亂,缺乏編纂,沒有判案報告可以遵循,也談不上任何研究。對人們行為發(fā)生作用的規(guī)范,只有“18條”。它是政府1988年決定在這里建立“試驗區(qū)”的時候制定的,全名叫做《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條例》。與其說是條例,不如說是政策,因為它基本是當時政府拍著腦門想出來的。至于法律,那時候一切都由自學成才的律師、警察或者行政官員改行的法律顧問,以及外行的法官說了算。中關村很長時間都沒有一家律師事務所。只有一個名叫曹永訓的紀律檢查委員會退休干部,是這方面的熱心人,他后來成了當地政府的法律顧問,將他知道的幾個案例打印成冊,發(fā)送不過十幾份?! ∵@是國家的縮影。這個國家一向信奉“清官政治”,崇尚“道德治國”,沒有法律傳統(tǒng)。20年前開始的這場新革命,并不是因為國家有了新規(guī)則,而恰恰相反,它緣自一種無法無天的局面。這同西方的開拓時代截然不同。當年美洲大陸一塊待開墾的處女地上,一群新移民不期而聚,總是先商定一個游戲規(guī)則,然后開始游戲。規(guī)則在先,而行動在后。無論一個集體、一個社區(qū)、一片新大陸,都是如此。而中國人則是先干起來,至于規(guī)則、目標以及到達目標的道路,都可以“到時候再說”。這在古時就有一句充滿智慧的俗話來表述,叫做“船到橋頭自然直”,在今天,“摸著石頭過河”則成為所有改革者的座右銘。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勒后來指出:“中國不缺經濟學,缺的是法律?!彼f出了這個國家一大特征。然而他卻始終不能明白,這個國家的成功之道,恰恰在于沒有規(guī)則。我們只要看了本書前面敘說的那些故事,就可以知道,所有成功者都是破壞規(guī)矩的大師,他們不是讓那些既成的規(guī)則對他們無可奈何,就是恰倒好處地進入那些沒有規(guī)則的領域。 一個立法領導小組隨之成立。為了避免重蹈過去4年的覆轍,這一回他們把政府部門全都甩到一邊。立法領導小組的三位組長,由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陶西平和北京市兩個副市長,劉志華和林文漪,來擔當領導小組的三位成員有中關村科技園區(qū)管理委員會的兩位副主任,陸昊和任冉齊,還有北京市政府法制辦公室主任王嘉彥。。1999年11月25日晚上他們召開第一次會議,當場制定一個激進的時間表,要在7個月內提交新法律的草案,以便讓陶西平領導的市人大常委會去審議。陶西平指出:“中關村建設是北京市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立法又是中關村建設中的重中之重?!眲⒅救A也隨聲附和:“中關村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自然環(huán)境差,而是法制環(huán)境差?!笨吹絻晌活I導者如此一唱一和,一位與會者當即說:“這一回是要來真的了。”一開始,大家仍然陷在無休止的爭吵中。趙慕蘭多年以后還對當時情形記憶猶新:“一開會就吵架?!焙迷谶@一回不再是利益之爭,而是立法本身遭遇的困境。首先是,中關村是否具有“立法權限”?其次是,一部地方法規(guī)能否超越國家法律?最后一個問題,新法律應當貫徹什么樣的法律精神? 他們很快就解決了前兩個問題。我們國家的立法體系乃由“中央與地方”兩級組成,所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無須經過授權既可“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前提是“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相抵觸”。這樣的立法規(guī)制不能說不夠嚴謹,可是它在一群渴望突破囹圄而又機變百出的官員手里仍有可乘之隙。他們很開心地獲知自己擁有立法權力之后,立即決定做出一些違反常規(guī)之舉。有人忐忑不安地向市委領導報告,說新法律賦予中關村的某些權力已經超越國家法律。這位領導反問,國家法律里面有沒有提到“禁止”?他的邏輯是,“它沒說禁止的,咱們都可以寫上。” 但是第三個問題卻要復雜得多,不是憑借這些機巧和變通就能解決。它在好幾個星期里都是立法者們不能逾越的一個障礙。老實說,他們是大膽的跟隨者,而不是有經驗的專家,他們甚至根本不懂什么叫“立法精神”。他們比前輩們更懂得立法過程和法律成果的重要性,可惜腦子里面那些搭建法律體系的方法、技巧和原材料,仍然是一些土生土長的東西。于是他們一致決定去請教專家。 ——選自《中國的新革命》第二十一章
媒體關注與評論
吳曉波:一部讓人致敬的作品 在中國做記者或財經寫作者,要找研究型的榜樣,首選是凌志軍。上午拿到他新出版的《中國的新革命》,放下手頭的工作一直讀到現在?! ×柚拒娛且粋€肯下死力的人--我從來對這樣的人充滿敬意,資料工作做的很細,而且便邊記邊思,有自成體系的思維邏輯。他的《沉浮》和《變化》是兩本很奇特的書,對上世紀90年代的細微觀察和評論,我沒有看到比他更好的人了?! ∷麑憽堵撓腼L云》,據說銷售不如預期,但在我看來,卻是迄今國內寫作最成熟的公司史,堪稱經典,其考據之詳盡,論述之細微,格局之龐大,沒有別的作品比得上。很多公司史的書籍過了兩三年就不能再讀,而《聯想風云》卻是所有研究聯想者無法繞過去的作品。 在研究聯想、中國微軟之后,他新出的《中國的新革命》寫的是中關村,關于這個主題之前有數人寫過,凌志軍此次出手,顯然遙遙凌駕眾人之上。他研究了眾多的材料,訪問了大量的當事人,對中關村的26年歷史做了目擊式的紀錄?! ∵@真是一部讓人致敬的作品?! 獏菚圆ɡ最U:用史家的寫法寫中關村流變 看了這本書,我首先感覺到凌志軍從寫法上有史家寫法,因為從前很多寫報告文學的,把一個對象不是歌頌,樹典型,高、大、全,為了祖國的利益、為了人民沒有一點缺點等等,就是作為批判的靶子,都是利欲熏心、欺、蒙、拐、騙,沒有一點可取之處?! ∵@本書是從歷史的眼光來看,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有進步、有創(chuàng)新、有貢獻。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不規(guī)范、甚至有欺騙違法。他把問題提出來,這個是很復雜的問題,要歷史地看這個是很復雜的問題,不是一個脫離歷史環(huán)境簡單判定它的對錯便能夠輕易下結論的事情,或者說我們更應該研究它是怎么產生的,為什么產生這些,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是什么,應該怎樣克服這些?! ∥沂歉憬返?,覺得很多事情在重復。比如說我們在近代以前一直對私人的企業(yè)抱有警惕的態(tài)度,認為私人資本發(fā)達了會影響到它的安全。近代開始后的清政府也是這樣,所以外國在中國辦了很多的工廠以后,清政府的政策仍是絕對禁止中國私人辦這些企業(yè),但是洋務派非常開明,在制度不允許情況下發(fā)明了官督商辦,洋務派早就用了這個辦法?! 【拖裰嘘P村的許多企業(yè)開始名義上也是全民或集體企業(yè),也是戴紅帽子的,所以這種企業(yè)開始的時候,沒有官的支持根本發(fā)展不起來的,因為從制度上是禁止的。 但是后來有一個產權明晰的問題,由于解決不好這個問題,官一看你做好了,官就想收回自己了,但是私營企業(yè)家說憑什么你要拿走,這個是我辦的。現在很多地方這個事情沒有解決清楚?! 蟹治稣f柳傳志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把這件事解決得很好,我覺得這個是給其他企業(yè)一個借鑒,中國近代以來很多事情在重復,我們吸取一些經驗教訓,違背時代潮流最后倒霉的是你自己?! 「呖萍嫉膭?chuàng)意實際跟文化都是緊密相連的,這種創(chuàng)意我看中關村開始就是一種混沌狀態(tài),里面有各種各樣的不規(guī)范。但是文化的創(chuàng)意和科技的創(chuàng)新一定要有寬松的環(huán)境。你要是今天這個不許、明天那個不許,關死了一切也就沒有創(chuàng)造力了。要想讓中國的文化對外有影響力就要放開,不要管死。想創(chuàng)新就要放寬松一些,這個過程當中會出現種種混沌的東西,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本書還給了我們整個文化創(chuàng)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政府權力越大越難以成功。許多城市也有很好的科技、教育條件,但是為什么都沒有成功?為什么中關村成功了?重要的一點是中關村管委會的開明,然后就有創(chuàng)造力?! ≌獙捤伞捜?,要有一定的混沌狀態(tài),才有創(chuàng)造力。如果一開始就說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就很難發(fā)展了。一開始政府就支持這些企業(yè),但是如果反過來,碰到一個看不慣這些企業(yè)的官員,許多事情的確能證明有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那就管得死死的,你根本出不來,所以“中關村”開始的時候帶有偶然性?! 倪@本書上看,如果中關村管委會不是相對而言比較優(yōu)秀的管理體制的話,中關村不會發(fā)展那么快。但是開始有偶然性,現在要把偶然性變成制度,不能依靠這個偶然性。如果政府的觀點是另外一種觀點,就發(fā)展不起來?! ∵€有重要的一點他這本書里面談到了民工、談到了拆遷的農民怎么辦?這個不僅僅是高科技,很多拆遷失去了土地的農民,他們怎么生活,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是在中關村這個土地上生活。 凌志軍談了很多包括外地的民工到這兒打工的生活。這是所有談中關村、談高科技都忽略的一個地方,我覺得他談到整個社會的變遷,從政府官員到教授、研究員一直到小小的一個失地的農民,在這個環(huán)境之下,在中關村他們怎么生活的、怎么奮斗的,有失敗,有成功,這一切我覺得很有意義?! 獊碓矗骸缎戮﹫蟆? 作者:雷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大記者的良史一個人的夢想 在所有的贊譽里,凌志軍最得意的也許是這樣一個評語,《變化———1990-2002年中國實錄》一書,被譽為“中國的《光榮與夢想》”。這是對一位中國記者最高的評價?! ∧俏粚憽豆鈽s與夢想》的威廉·曼徹斯特一定沒想到,他起了最能激蕩人心的書名。對《光榮與夢想》的魔力描述最生動的是中國記者張修智,《光榮與夢想》正像它的書名那樣,看完之后特別能激發(fā)一個新聞人的雄心與抱負,讓你去追求記錄歷史,描摹時代的夢想?! 肮鈽s與夢想”這兩個詞的組合,如此具有魔力,以至于它幾乎成了中國一個約定俗成的語匯,頻頻地被用來表術一種富有理想主義精神和歷史責任感的情懷?! ∧且淮挠浾撸柚拒?、張健偉經歷過風云激蕩的八十年代的記者,都有著宏大敘事的情懷,寫一部刻畫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全景式畫卷,一部場景宏大,又描寫細膩的歷史巨著,是他們畢生不渝的夢想?! ∫粋€年逾五旬的記者曾深情地背誦起《光榮與夢想》中的句子,“哈里跳上臺階,兩個睪丸撞得叮當亂響”,寫得真好啊,真是好??!《中國青年報》的張健偉,曾被譽為中國第一記者,后轉入晚清史研究,寫成一部大書《張健偉歷史報告·晚清篇》,并在歷史劇《走向共和》傾注他一個記者的濟世情懷?!斗ㄖ迫請蟆肥昕巢瘢铝τ诿魇费芯?,其明史專欄集《明朝政局的三角戀》中,當下的影子時隱時現?! ∵@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凌志軍,他寫人民公社史,寫《沉浮———中國經濟改革備忘錄》,寫《變化———1990-2002年中國實錄》(連名字都與曼徹斯特酷似,也許是一種致敬),寫《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他的雄大抱負與學識,使他成為最接近威廉·曼徹斯特的當代記者。即使是一本記錄中關村歷史的新書,凌志軍也要起一個《中國的新革命———1980-2006年,從中關村到中國社會》這樣曼徹斯特式的名字。這就是一種情結了。這是一種虔誠,對《光榮與夢想》,對自己的良史夢,對中國當代社會的虔誠?! 槭裁词撬麄??可以成功地從記者轉型為歷史記錄者。大記者不僅僅為寫出了名篇的名記者,亦必是呆在大單位,經歷大時代的記者。而供職于《人民日報》的凌志軍就有他得天獨厚的條件?!度嗣袢請蟆返挠浾唛_會,目光一掃就是中國大勢,筆鋒所及就是億萬百姓。這種通觀全局的氣魄訓練和信心訓練,勝任記錄時代大歷史任務的重要條件。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青年報》亦有如此氣魄,所以才一時星光燦爛。 但目前為止,最有資格與威廉·曼徹斯特相提并論的中國記者并非上述人,而是民國記者陶菊隱,他的《武夫當國》作為一部斷代史巨著,一部民國的政治風情畫,極具歷史現場感,真正具有了重要的史學地位。 他有一個獨特的優(yōu)勢為當代記者所不及,即有機會與高段位的統(tǒng)治者保持良好的交往。但他也有不及后輩之處,那就是凌志軍諸人的史書有更多的熱血。 這個時代最杰出的斷代史寫家,前有陶菊隱,后有凌志軍?! 豆鈽s與夢想》的原版編者對該書有一個獨特的評價?!皼]有一本小說能與這本充滿市井俗話和奇聞軼事的出色的史書相抗衡,書中的故事讓人緊張并有危機感?! ∥蚁?,讀本書時,你時而會眼含熱淚,時而會捧腹大笑;你會一口氣讀完它。“該書這一特色反襯出當代記者史家的不足,那就是宏大有余而市井不足?!獊碓矗骸缎戮﹫蟆?作者:李三
編輯推薦
《中國的新革命》不僅是中關村高科技創(chuàng)業(yè)歷史的寫照,更是中國覺醒和崛起的縮影。凌志軍以犀利流暢的筆鋒,獨特、深邃洞察力和抽象力,給中國和世界奉獻了又一筆精神財富?!④浫蚋笨偛谩垇喦谥袊鴷r政作家第一人凌志軍,繼《交鋒》、《變化》之后又一部力作。曾創(chuàng)造"七年出版七部著作,全部進入暢銷書排行榜"的驚人記錄。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中關村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試驗田,更是中國民營高科技企業(yè)的搖籃與發(fā)源地。在2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里,中關村成為我們這個國家的縮影,經歷了無數溝溝坎坎、風風雨雨,個中滋味,我們這些身處其中的民營企業(yè)家甘苦自知。作為嚴肅而負責任的記錄者,凌志軍先生給我們提供了這部大氣而恢宏的作品,為所有關注中關村、關注中國改革進程的人提供了一幅壯麗、真實的畫卷?!撓肟毓捎邢薰究偛谩×鴤髦?/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