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新華 作者:沈明明 頁數(shù):188 字數(shù):16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老子,的確很老,因為,倘若其活到現(xiàn)在的話,至少是兩千五百多歲的高齡了。如此高齡,即便是棵長青樹,也早已枝枯葉爛機體碳化了,用不著麻煩黛玉姑娘含淚荷鋤埋葬了。可是,老子,又是如此的年輕。關于其人其事其書,于其身后的兩千多年的時空里,從來沒有停止過有益的或者多余的討論、議論和評論。歷代的“議論”者已經(jīng)作古,香消玉殞,甚至墳塋無蹤,不過,有關的“議論”,依然薪火相傳,發(fā)言的“話筒”猶如接力棒,一直被接力到今天。從一個側面來說,中國文化史,一直樂此不疲。正是因為歷史的不斷深情回眸,于是,老子,那個本已作古的老子,卻一直被定格在他的“生前”。是啊,真正屬于歷史的,不是那個真實發(fā)生的“過去”,而是活生生的“現(xiàn)在”?,F(xiàn)實,之所以是現(xiàn)實,是因為它是歷史的實現(xiàn)。所以,老子活著;所以,老子依然“年輕”。讀著老子的書,聽著他說的話,如果撇開文字方面的障礙,那么,不經(jīng)意之間,讀者會發(fā)現(xiàn),老子的“年輕”,還因為他說的人和事,一直在其后的歷史中,重復拷貝,連續(xù)復制,讓人似曾相識,當然,也出現(xiàn)在今天的我們面前,展開于我們的視線之中。而老子,好像正以和我們同樣明亮的眼睛目睹我們身邊的這一切。因此可以說,他,就像還活著,真的與我們“同齡”。老子不是預言家,但他卻因為從精神的深處,智慧而勇敢地再現(xiàn)了生活的真,所以,他真的年輕。
內容概要
作者僅僅想從真實生活出發(fā),從我們熟悉的人和事出發(fā),通過《道德經(jīng)》中的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箴言式的章句的閱讀和思考,來關注生活,開悟心靈,來重新審視身邊的許多我們曾經(jīng)留意或者未留意的人和事,從而,讓我們理解生活,洞察生活,感恩生活,美化生活,讓生活更有價值,讓心中的世界更為明亮和開闊。 因為是閱讀后的感悟,所以,作者并不排斥書市上許多書籍,對老子相關言論作出的與作者相左甚至相反的解讀。同一句話,不同的人去聽,得出了不同的理解,本來就是自然的。面對一朵花,有人說美,有人說不美,還有人說,它無所謂美不美,它不過是植物的生殖器罷了。三種說法,都是標準答案。感悟,永遠說不上“正確”還是“錯誤”,這本身就是老莊哲學的主要精神。 當然,作者還是真誠期待讀者回應包括批評在內的各種聲音,交響的聲音才能成為美妙的音樂。對一個在水邊玩耍的孩子來說,向水中拋下一個石子,是希望看到因此激起的漣漪,哪怕是微小的浪花。
作者簡介
沈明明,1963年9月出生,江西九江人。
大學和研究生均就讀于廈門大學。哲學碩士?,F(xiàn)任教于九江學院政法學院,教授,鄱陽湖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
發(fā)表學術論文五十多篇;發(fā)表文藝作品幾十萬字;出版譯著《皮亞杰的認知和情感發(fā)展理論》,專著《善待生命善待自己—
書籍目錄
1 上善若水 ——因勢成形,以無形戰(zhàn)勝有形2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高處時學會低頭;彎曲時懂得伸腰3 當有無,有(車、器、室)之用 —一空杯心態(tài),給自己留出溫暖空問4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一釋放負擔,不活在別人的眼光里5 為無為,則無不治 ——幸福不是你擁有多少,而是你內心的滿足6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身心的脆弱,是因為欲望的重負7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跳出“小我”的樊籠,才能收獲“大我”的灑脫8 致虛極,守靜篤 ——悄悄地從人群中走出來,真正找回自己9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 ——不要傻等別人來幫你開門10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世道人心的救贖要從每個人的認識開始11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是活著為了吃飯還是吃飯為了活著12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別讓“聰明”誤了自己13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舍,便是得14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狂風刮不了整個早晨,急雨下不了一整天……
章節(jié)摘錄
1、善若水——因勢成形,以無形戰(zhàn)勝有形原文:上善若水?!x自《道德經(jīng)》第8章白話釋義:(人們)最高最佳的精神境地,應當像水一樣。水是什么?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說,水是萬物之源。中國文化的“五行”學說稱,水,克火而生木,是萬物本源之一。老子沒說水是什么,但是,據(jù)他的觀察判斷,水,具有所有自然事物所不可同時兼得的高貴品質,因此,是人類學習、生活和效法的榜樣。據(jù)傳,當老子還是個少年時,經(jīng)常在水邊發(fā)呆。有一次,村里年齡相仿的伙伴們一起打鬧玩耍,上樹摸鳥蛋,得手的十分威風,誰稱他為“爺”,便發(fā)給誰一顆鳥蛋,為了得到鳥蛋,屈尊稱“爺”的不少,唯獨老子仍舊坐在池塘邊發(fā)呆。被稱“爺”的走了過去,拍拍老子的肩膀,嘿,想要鳥蛋么?老子默不作聲。“爺”問,嘿,你在想啥?老子終于開口了,想水!你看這池塘里的水,它滋養(yǎng)萬物,潤物無聲,沒人稱“爺”,卻是萬物真正的“大爺”……這段故事,是否真實,已經(jīng)不是特別的重要。但是,故事真實性的佐證似乎不難尋找,就在《道德經(jīng)》一書的第17章,老子歌頌道:“太上,不知有之”,意思已經(jīng)非常明了:最好的治國者,其治國本領已經(jīng)高到公民們都沒能感到他的存在了!
后記
讀了多年的老子,這本書,算是個讀的階段性總結。當然,也可以將其作為一個起點吧。我的研究生學習階段,是學習西方哲學的,方向是德國哲學;在大學里教書,主要還是講授《西方哲學史》這門課程。因為有了西方哲學的比較,我便更癡迷于中國哲學,尤其是老子和莊子的哲學。快樂的時候,憂傷的時候,高興的時候,煩悶的時候,閱讀《道德經(jīng)》,總能收獲某種精神的力量或者啟示,或是安慰,或是鎮(zhèn)痛,或是欣慰,或是思索。月有陰晴圓缺,人呢,也有悲歡離合。尤其是在遭遇精神的低谷,心靈的淤塞時,老子的話語,總能讓人豁然開通,這樣一來,慢慢地,老子,便成了我精神的導師和靈魂的托付。讀著《道德經(jīng)》,我逐漸明白了,什么才叫做生命的“安身立命之本”。兩年前,當我完成《善待生命善待自己——生存智慧的一種解讀》(九州出版社,2007年12月)一書寫作的同時,我覺得自己給自己留下了一個必須彌補的遺憾,那就是,就人生的哲學思考來說,古往今來,還沒有一種理論,是能真正超越老子的。
編輯推薦
《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是生活:老子如是說》:聆聽歷久彌新的古典中國智慧,解壓心靈,釋放精神重負,開啟通往開闊、恬適、平和、雋美的精神生活空問的大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