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

出版時間:1992  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作者:[美]托馬斯·弗里德曼  譯者:天津編譯中心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近年來西方描繪阿以沖突和黎巴嫩內(nèi)戰(zhàn)的一部有影響的作品。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是美籍猶太人,通曉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1979年作為合眾國際社記者被派駐貝魯特,兩年后改任《紐約時報》駐貝魯特辦事處主任,1984年調(diào)任該報駐耶路撒冷辦事處主任,直至1989年1月。本書即根據(jù)作者在中東現(xiàn)場的親身經(jīng)歷和采訪寫成?!?br />——摘自該書《出版說明》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歸馬雷
      南方都市報 2006年10月
        
        當我回想到貝魯特……我目睹的那些驚人的人類沖突,這些事所教給我的關(guān)于人以及人究竟是什么的道理,要比我一生中前25年所學到的多得多。我得以親眼看到人類同情心和難以理解的殘忍,聰明機智和驚人的愚蠢,瘋狂荒謬和無限的忍受能力之間的界限。
        
        《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美國記者中東見聞錄》最適合前段時間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時候閱讀,此書1990年由美國威廉·柯林斯公司出版,兩年后出了中文版。對照著弗里德曼筆下1980年代的“中東列國志”,于此時不乏現(xiàn)實啟示,他所揭示的某些微妙關(guān)系與理論,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這是一本過時的舊書,但它的聲音今天仍然值得仔細傾聽。
      
        中東是托馬斯·弗里德曼揚名立萬之地。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旨在清除活躍于黎巴嫩境內(nèi)的巴解組織,并和黎巴嫩基督教組織長槍黨締約,同時將敘利亞的勢力趕出黎巴嫩,歷史上第五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自然,我們無法知道弗里德曼是如何在《紐約時報》上報道這些當時震動世界的大事件,比如薩卜拉和夏蒂拉大屠殺、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被汽車炸彈襲擊等,但以本書篇幅而言,我們要比1982年的報紙讀者知道得更多。在弗里德曼筆下,黎巴嫩以及貝魯特不僅僅是新聞事件發(fā)生場所,他以其生活的觸覺而不只是工作上的采訪來報道貝魯特究竟是一座怎么樣的城市。
      
        弗里德曼曾經(jīng)創(chuàng)了無數(shù)鮮活的名詞,比如“全球地方化”、“全球化3.0版”,在本書中他創(chuàng)造了“哈馬規(guī)則”一詞,成為中東式懲戒與暴力原理的簡稱。哈馬是敘利亞的最大城市之一,居民以遜尼派穆斯林為主。1970年掌權(quán)的阿薩德總統(tǒng)與哈馬教士的相互摩擦不斷。1982年2月,哈馬被夷為平地。對于這起在中東歷史上極其重要、又經(jīng)常被回避的事件,弗里德曼親臨其地采訪,花費幾年時間把它弄個清楚。在弗里德曼看來,中東地區(qū)政治同時有三種不同的政治傳統(tǒng)——同時,也是在哈馬事件中起作用的政治傳統(tǒng):一是部族式,一是根深蒂固的極權(quán)主義,一是由于歷史原因,由英、法、意等帝國主義強加的傳統(tǒng):民族國家。雖然西方傾向于認同現(xiàn)代民族國家,但正如弗里德曼指出的,半個多世紀前的西方列強在中東只是灌輸了名義上的自由民主機構(gòu)(議會、憲法、國歌、政黨和內(nèi)閣),這些東西根本沒有來得及扎根。如此種種,都在哈馬事件中呈現(xiàn)其歷史作用,弗里德曼借此告誡西方,不要以為具有民族國家的所有表面標志就能全面解釋這個國家的政治,涉足此地如果忽視地區(qū)政治的其他傳統(tǒng)則必然形成認知誤區(qū)。
      
        作為猶太人,弗里德曼在努力找到中東地區(qū)阿拉伯人相同之處時,也在尋求置身于阿拉伯世界中的以色列的不同之處。弗里德曼認為,從一開始以色列就是一個“超級故事”——對于西方世界而言,以色列的一切都值得關(guān)注,西方人通過它去映射自身并且觀察世界,“猶太人、古代以色列人是《圣經(jīng)》中有重要記載的主要人物”。另外,在當時的大環(huán)境下,以色列與美國的親密關(guān)系自然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中東地區(qū)的爭奪有關(guān),但美國猶太人的力量與支持顯然占了很大的分量——以色列能夠得到美國政府巨大數(shù)額的援助,與美國猶太人社會在選舉中的影響。有意思的是,也正是在本書最后的幾章中,弗里德曼縱橫捭闔,大談黎巴嫩、以色列和美國的未來,趨勢大師的帽子日漸誕生。
      
        當年幾位角力不休的政治巨人——拉賓已在1995年遇刺身亡,阿拉法特亦于2004年在法國謝世,領導過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鐵腕人物沙龍將軍則在沉睡中。今日黎以沖突的另一主角黎巴嫩真主黨彼時剛露崢嶸。作為《紐約時報》的記者,弗里德曼對這些采訪對象都是毫不客氣、相當犀利地評價,這不僅是這本書充滿魅力之處,也是作為記者的弗里德曼讓人欽佩的地方。讀弗里德曼的書,能夠體會到一種新聞記者的勇氣、才氣、激情。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