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tǒng)相對論

出版時間:2012-12  出版社: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作者:劉泰祥  頁數(shù):242  

前言

  自16世紀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以來,包括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在內的無數(shù)仁人志士,以矢志不渝的科學精神,勇于探索人類的未知領域。經過幾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終建立起了如今宏偉的科學殿堂。雖然歷史上許多人的工作或觀點是錯誤的,然而,正是做過這些工作之后,我們才找到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也正是這些觀點的存在,使得正確的觀點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因此,我們要向所有懷著科學精神探索奮斗的先人們致敬?! ≡?9世紀末,經典力學、經典電動力學和經典熱力學(加上統(tǒng)計力學)形成了物理世界的三大支柱,它們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構筑起了一座華麗而雄偉的物理殿堂。在我們當時已知的宏觀世界中,經典物理學是如此地行之有效,以致物理學家們開始相信,這個世界所有的基本定律都已經發(fā)現(xiàn)了,物理學已經盡善盡美,它走到了自己的極限和盡頭,再也不可能有任何突破性進展了?! ∪欢?,“在物理學陽光燦爛的天空中”還“漂浮著兩朵小烏云”。這兩朵烏云分別指的是經典物理在光以太和麥克斯韋-玻爾茲曼能量均分學說上遇到的難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這兩朵烏云,最終分別導致了相對論革命和量子論革命的爆發(fā)。  到20世紀30年代前,愛因斯坦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先后創(chuàng)立。然而,這兩套理論適用的領域卻涇渭分明,愛因斯坦相對論掌管著宇觀高速領域,量子理論掌管著微觀領域。雖然原來的“兩朵烏云”已經被驅散,但取而代之的是,原來統(tǒng)一的一個物理世界被分割為不相兼容的兩個物理世界。這個新問題似乎比“兩朵烏云”更加難以解決?!  ?/pre>

內容概要

  《系統(tǒng)相對論》以物質量子化假設為前提,提出了系統(tǒng)相對論的一元二態(tài)物質觀。對于當前各物理理論分支之間存在的深刻矛盾,作者從系統(tǒng)相對論的視角進行了初步探討,并嘗試將各物理理論分支納入到系統(tǒng)相對論的理論框架內。尤其對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理論,作者在探討二者存在的深層次矛盾的基礎上,提出了實現(xiàn)二者統(tǒng)一的思想和方法?!  断到y(tǒng)相對論》是對物質原理的一種全新的探索,可以作為哲學和基礎物理研究人員的參考書,也可供物理愛好者和相關人員參閱。

作者簡介

劉泰祥,籍貫山東萊蕪。1992年大學畢業(yè)后一直從事電氣自動化工程技術工作,2002年被評為高級工程師。2005年開始自主創(chuàng)業(yè)至今。由于酷愛物理,業(yè)余時間經常鉆研和思考理論物理方面的知識和問題,遂于2010年11月撰寫完成《系統(tǒng)相對論》第一版。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物質概論 第一節(jié)認識物質的方法與進展 第二節(jié)一元二態(tài)物質觀 第三節(jié) “cn粒子”的凝聚 第四節(jié) “cn粒子”的泯滅與反粒子 第二章粒子模型 第一節(jié) 對粒子波動性質的考查 第二節(jié) 對基本粒子的考查 第三節(jié)光子模型 第四節(jié) 電子模型 第五節(jié)質子和中子模型 第六節(jié)分子模型 第三章場 第一節(jié)場論的發(fā)展歷程 第二節(jié) “爽子”場的基本性質 第三節(jié)相互作用原理 第四節(jié) 場函數(shù)與場的協(xié)變性 第五節(jié)粒子的相干性 第六節(jié) 引力場的結構模型 第四章運動 第一節(jié)運動觀 第二節(jié) 空間的結構模型 第三節(jié) 地球引力場的穩(wěn)態(tài)運動方程 第四節(jié) 在引力場中物體的運動與受力 第五章質量 第一節(jié)質量的認識進展 第二節(jié)質量的本質 第三節(jié) 對萬有引力常數(shù)的考查 第四節(jié)質量起源 第五節(jié) 對引力反常現(xiàn)象的考查 第六章電與磁 第一節(jié) 電的本性 第二節(jié)磁的本性 第三節(jié) 電子的電荷與運動 第四節(jié) 對磁單極子的考查 第七章原子 第一節(jié)原子核模型 第二節(jié)原子模型 第三節(jié) 對原子光譜與電子軌道躍遷的考查 第四節(jié) 對原子核放射性的考查 第五節(jié) 對核裂變理論的考查 第八章光子 第一節(jié) 光的臨界效應與反射原理 第二節(jié) 光的干涉原理 第三節(jié) 電磁波的本質 第四節(jié)光子衰變 第九章宇宙 第一節(jié) 太陽系的形成 第二節(jié) 太陽系的結構與行星的運動 第三節(jié)天體的演化 第四節(jié) 黑洞模型與銀河系的形成 第五節(jié) 宇宙模型 第十章時空 第一節(jié) 時間的本性 第二節(jié) 時間與空間 第三節(jié) 時間與宇宙 第四節(jié) 空間的幾何與維度 第十一章萬物理論 第一節(jié) 物理學的統(tǒng)一思想 第二節(jié) 對新世紀11個科學問題的回答 第三節(jié) 系統(tǒng)相對論的理論框架 第四節(jié) 系統(tǒng)相對論的能源觀 索 引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關于小行星帶的起源問題,現(xiàn)代天文學認為,小行星帶由原始太陽星云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但是,因為木星的重力影響,阻礙了這些星子形成行星,造成許多星子相互碰撞,并形成許多殘骸和碎片。 但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小行星帶中的所謂星子,它們具有相近的軌道速度,故發(fā)生劇烈碰撞而形成碎片是不可能發(fā)生的。根據本章1.2節(jié)行星的形成原理,小行星帶所處的軌道位置應形成過一顆類似火星大小的行星,這顆行星的形成過程雖然受到木星的影響,但不會影響到它的形成進程。因此,上述解釋是值得商榷的。 系統(tǒng)相對論認為,由于外來天體的撞擊,小行星軌道上的行星與外來天體碰撞碎裂成無數(shù)大小不等的各種碎塊。這些碎塊一部分留在該軌道上繼續(xù)運行,一部分墜人太陽或在太陽系內的某橢圓軌道上運行,還有一部分在海王星的外側形成柯伊伯帶,少量的碎塊飛出了太陽系。 關于柯伊伯帶的成因,目前天文學界眾說紛紜,在此不再一一敘述。系統(tǒng)相對論認為,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帶存在共同的起源——行星與天體的撞擊。幸運的是,當時那顆外來天體沒有撞到我們的地球,否則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節(jié) 天體的演化 在前兩節(jié)我們介紹了天體和星系的產生和形成兩個階段,本節(jié)主要介紹行星的熔殼原理、恒星的成殼原理、中子星的有核模型。 3.1 行星的熔殼原理 如前兩節(jié)所述,在天體形成之后,對于質量較小的天體(一般為小行星),從內到外均為固態(tài),而不再進一步演化,稱作死亡小天體;對質量很大的天體(一般為恒星),從內到外均為流體態(tài),而不斷繼續(xù)演化,稱作恒星的成殼過程;介于上述兩者之間的天體(一般為較大的行星),它具有固態(tài)的表面和流體態(tài)的內核,而能夠不斷繼續(xù)生長,稱作行星的熔殼過程。 對于能夠生長的行星,它具有一個最小的半徑Rpg,小于這個半徑的行星將無法生長,因此這個半徑Rpg又稱行星的生長半徑。下面我們以地球為例,討論行星的生長過程——行星的熔殼原理。 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地球是由太陽系原始星云物質吸積而成,吸積物質(尤其大量星子的隕擊)的引力勢能轉化為熱能(吸積能)、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衰變能(放射能)共同構成地球最初的地熱能。據此推理,由于地震、火山噴發(fā)以及數(shù)不清的海底黑煙囪(又稱海底熱泉)等持續(xù)不斷地釋放著地熱能,地熱能應不斷減少,地殼層應不斷增厚,進而地震、火山噴發(fā)和大陸漂移等應不斷減弱。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相反地球活動似乎顯示出增強的趨勢。那么,地熱能的產生機理到底是什么呢?

編輯推薦

《系統(tǒng)相對論》是對物質原理的一種全新的探索,可以作為哲學和基礎物理研究人員的參考書,也可供物理愛好者和相關人員參閱。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系統(tǒng)相對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