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測繪出版社 作者:陳俊勇 著 頁數(shù):507 字數(shù):820000
內容概要
《陳俊勇院士文集》收集了陳俊勇院士在過去50多年中發(fā)表的80篇有代表性的論文,均為第一作者,內容涵蓋幾何大地測量、物理大地測量、地球動力學、衛(wèi)星大地測量、測繪基準、測繪科技等,展示了他為我國測繪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測繪科技的進步所作出的貢獻。
《陳俊勇院士文集》可供大地測量方向的師生和研究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陳俊勇(1933-),浙江寧波人,大地測量學家,教授,博導。1949年1月參加革命工作,1960年畢業(yè)于武漢測量與制圖學院,1981年獲奧地利格拉茨技術大學科學技術博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F(xiàn)任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科技委員會主任、《測繪學報》主編。曾任國家測繪局總工程師、局長,中國測繪學會秘書長、副理事長、理事長,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聯(lián)合會(IUGG)中國委員會副主席、主席,全國政協(xié)第八、九屆委員,國際大地測量協(xié)會(IAG)第一分部主席(1987-1991)、執(zhí)行局副主席(19911995),IUGG執(zhí)行局委員(19952003)。
在幾何大地測量、衛(wèi)星大地測量、地球重力場參數(shù)計算、地球動力學、結合衛(wèi)星大地測量資料對中國參考橢球定位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推導的“1980大地測量參考系”全套參數(shù)計算公式被國際組織IUGG采用至今;主持推算和提供了中國首次民用地心坐標轉移參數(shù);主持了1975年和2005年我國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計算工作;主持了中國國家GPS網的建立;主持了2000中國似大地水準面的計算工作;在統(tǒng)一國家大陸與海島(礁)測繪基準,建立和完善我國大地基準、重力基準、經度基準、消除精密水準測量系統(tǒng)誤差,航測檢定場、長度野外檢定基線等方面作出貢獻。
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次(其中排名第一為3次),省部級二等以上科技進步獎7次,省部級優(yōu)秀科技圖書獎2次,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1次。出版專著10部,發(fā)表論文300余篇(其中260余篇為第一作者)。
書籍目錄
大地測量理論
遠中距離大地主題正算的直接解法
空間直角坐標與大地坐標的換算公式和數(shù)字表
地球橢球參數(shù)及其引力場
On the Geodetic Problem of Long Distances in two Different
Projections
兩種不同三軸橢球之間的一般性轉換公式
橢球參數(shù)的精密計算公式
Formulae for the Computation of Truncation Coefficients
On the Effect of the Measuring Errors of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on the Results of Doppler Positioning
用變換費寧-梅內斯函數(shù)來進行垂線偏差計算
在地面網與衛(wèi)星多普勒網聯(lián)合平差中相鄰多普勒測站間隔的臨界距離
希爾伯特空間及其在大地測量中的若干應用
高程異常的推估及精度
高精度地面點位置的三維地心坐標和板塊運動
正常高改正公式的一個注記
Crustal Movement, Gravity Field and Atmospheric Refraction in the
Qomolangma Peak Area
在板塊邊緣的沖撞地區(qū)重力場的求定
The Impact of Sea Level Rise on China's Coastal Areas and Its
Disaster Hazard Evaluation
地基GPS遙感大氣水汽含量的誤差分析
永久性潮汐與大地測量基準
大地測量基本常數(shù)
論珠穆朗瑪峰地區(qū)地殼運動
中國大地測量的數(shù)據(jù)處理要科學界定潮汐改正計算
高程異常控制網中利用重力數(shù)據(jù)進行推估的精度評定
地球重力場、重力、重力梯度在三維直角坐標系中的表達式
關于我國采用三維地心坐標系統(tǒng)和潮汐改正的討論
對SRTM3和GTOP030地形數(shù)據(jù)質量的評估
在嫦娥一號探月工程中求定月球重力場
大地測量基準
對我國多普勒網和天文大地網聯(lián)合平差方案的幾點建議
我國GPS水準網的布設及其精度的探討
論我國米級精度大地水準面的實現(xiàn)
The Strateg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 New Local Geoid in
China
China: Main Geodetic Actions 1996-2000
推算我國高精度和高分辨率似大地水準面的若干技術問題
中國國家高精度GPS大地控制網的建成
論改善和更新我國重力測量基準
An Improved Local Geoid in the Qomolangma Peak Area
我國大陸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準面的研究和實施
我國建立現(xiàn)代大地基準的思考
GPS和GLONASS定位成果的坐標轉換
世界大地坐標系統(tǒng)1984的最新精化
中國似大地水準面
我國海域大地水準面的計算及其與大陸大地水準面拼接的研究和實施
關于中國采用地心三維坐標系統(tǒng)的探討
完善大地坐標框架和地球重力場時變測量的進展
IERS地球參考系統(tǒng)、大地測量常數(shù)及其實現(xiàn)
國際地球參考框架2000 (ITRF2000)的定義及其參數(shù)
2000國家大地控制網的構建和它的技術進步
大地坐標框架理論和實踐的進展
對中國高程控制網現(xiàn)代化工作的思考
關于在中國構建全球導航衛(wèi)星國家級連續(xù)運行站系統(tǒng)的思考
中國現(xiàn)代大地基準
國家測繪基準“十二五”重大項目的思考
構建全球導航衛(wèi)星中國國家級連續(xù)運行站網
大地測量科技創(chuàng)新
改善衛(wèi)星多普勒定位精度的一個途徑
氣象參數(shù)測定誤差對衛(wèi)星多普勒定位的影響
論珠峰地區(qū)垂直折光問題
珠穆朗瑪峰地區(qū)的地殼運動、地殼厚度、張性冰川的探討
珠穆朗瑪峰及其北部毗鄰地區(qū)的地殼運動、重力場和大氣折光
用T/P測高數(shù)據(jù)確定中國海域及其鄰海的海面高及海面地形
……
附錄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1.6 關于GPS幾種誤差源研究的新進展 1.6.1 天線相位中心變化影響 中國臺灣學者對GPS天線相位中心變化影響的研究結果是:對于于100 km范圍內的GPS基線,不論基線長度如何,使用不同類型天線,在兩個端點的GPS站垂直分量的相對誤差最大可能達±10 cm。甚至用同一類型GPS接收機天線也可能有如此結果,而這導致基線的尺度誤差最大可能達0.015×10-6D。 1.6.2多路徑誤差 利用雙差GPS觀測值進行定化時,多路徑效應是最主要的誤差源,特別是對于GPS短基線更是如此。由于多路徑誤差是由很多反射信號混合而導致的,因此很難用現(xiàn)有的參數(shù)法將這些誤差加以模型化。在這次大會上,澳大利亞學者試圖用近十年來新提出的一種數(shù)學工具--半參數(shù)模型算法(semi-model)米解決這個難題。在這一算法中,視多路徑誤差為一個復雜函數(shù),不含固定參數(shù),用最小二乘原理將這一誤差和測站坐標同步求定。試驗證明,經此處理后的坐標殘差維持在接收機噪聲這一水平上。因而會上有的學者認為半參數(shù)模型算法可能是削弱多路徑誤差的一種有前途的計算方法。 1.6.3電離層改正 由于太陽黑子劇烈活動高峰期即將到來(約在2001年~2003年),因此會上不少文章涉及提高電離層改正精度和分辨率方面的探討。但不少專家認為,這個問題的妥善解決還是要等待GPS等導航衛(wèi)星的第三民用頻率的出現(xiàn)才比較實際。 2地球重力場的研究進展 地球重力場的研究始終足大地測量學科發(fā)展最活躍的領域之一。人類認識地球重力場的水平取決于在全球范圍內測定重力和探測重力場信息的技術發(fā)展水平,及確定地球重力場的理論發(fā)展水平,近二十幾年來,地球重力場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從第22屆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lián)合會(IUGG)大會報告及張貼的內容來看,近幾年地球重力場的研究進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重力探測技術 2.1.1地面重力測量 地面重力測量仍然是獲取高精度高分辨率重力數(shù)據(jù)的手段之一,絕對重力測量的精度已達到μGal級。在電子機械技術的支持下,μGal級便攜式相對重力儀已被廣泛應用于大范圍重力測量。利用超導技術產生的高穩(wěn)定度恒定電流和磁場試制成功的超導重力儀,其精度也優(yōu)于1μGal,甚至達到0.1μGal,可用于監(jiān)測重力場的時變量。從本屆IUGG大會可以看出,地面重力測量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編輯推薦
《陳俊勇院士文集》可供大地測量方向的師生和研究人員參考,由測繪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