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作者:孔義龍 頁數(shù):334
前言
《弦動樂懸——兩周編鐘音列研究》是孔義龍的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中國音樂史學會在青島大學舉行第九屆年會和第四屆全國高校學生中國音樂史論文評選活動,《弦動樂懸——兩周編鐘音列研究》榮獲博士生組的第一名“杰出論文獎”。這使我感到十分“意外”! 令我意外的,不是這篇論文的理論水平或學術價值?! ≡诋斀窀鞣N“比賽”、“評獎”活動充斥媒體的時候,誰都知道,真正有水平的選手未必都能獲獎。而作為群眾性學術團體的中國音樂史學會,一個名副其實遠離媒體塵囂的“清水衙門”,一幫學人“書呆子”一心一意為弘揚學術來舉辦評選活動。組織者既無名利報酬,獲獎者亦無獎金和熒屏風光。然而活動竟還是有聲有色:參評者踴躍報名投稿,組織者和評委們一絲不茍。作為孔義龍的博士生導師,我在感情上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名落孫山;但我又是中國音樂史學會的會長,這次評選活動的主要組織者,更希望把活動搞好。所以又很“怕”自己的學生獲獎,帶來瓜田李下之嫌。后者的這種“私心”,始終在我心里占有主導地位。甚至覺得正因為我這個會長之職,反使他們處于不利的地位。評選的結果出來了,《弦動樂懸——兩周編鐘音列研究》獲得了博士生組的最高獎項。確是意外了! 作為學會會長,我深感評委們的眼光和公心;作為孔義龍的導師,我深知這篇論文的價值所在。應該說,《弦動樂懸——兩周編鐘音列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足以告慰我的恩師翔鵬先生之靈!
內(nèi)容概要
編鐘音列并非一個單一的音高排列問題,而是涉及取音、正側鼓音位設置及其功能、調(diào)制、偏離等一系列問題的綜合體。其中,音高的數(shù)理規(guī)律取決于為編鐘取音的弦準,而樂音的實踐規(guī)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古人對鐘腔正、側鼓部的認識與運用?! ∥髦莛娬囊袅斜憩F(xiàn)出3種形態(tài),它們的音高關系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音越低,相鄰兩鐘正鼓音間的音程越??;音越高,相鄰兩鐘正鼓音間的音程越大,呈現(xiàn)出一種底小上大的趨勢。這是一種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自然諧音列的音程特點相反的等差數(shù)列形態(tài)。既然各組甬鐘的音高和音程特點取決于弦長的等差數(shù)列,各組甬鐘音列中底部音程的差異,表明3種底部音程的存在是與3種等差數(shù)列相對應的,即在不同的等份前提下產(chǎn)生了不同的音程系列。其中,弦長六等分制產(chǎn)生的是“小三度”的底部音程,弦長五等分制產(chǎn)生的是“大三度”的底部音程,弦長四等分制產(chǎn)生的是“純四度”的底部音程,3種等分節(jié)點導致了3種四聲音列的產(chǎn)生,根據(jù)節(jié)點獲取的難度不同,產(chǎn)生6、7或8件組的甬鐘音列,但8件是西周甬鐘的極限。分析結果表明,這種數(shù)理關系能追溯到晚商的編鐃,將編鐃的正鼓音列與西周中期以來按弦上等分制取音法獲得的各組編鐘前3件的正鼓音列相對照可發(fā)現(xiàn),“羽—宮—角”結構正好符合一弦六等分制取音的結果,“宮—角—羽”結構正好是按一弦五等分制取音的結果,而“角一羽—宮”則正好是一弦四等分制取音的結果。
作者簡介
孔義龍,1968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平江縣。1992年于湖南師范大學音樂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99年于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獲文學碩士學位,2005年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音樂學系獲博士學位,現(xiàn)就職于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F(xiàn)為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多年來,關注中國音樂史學、中國音樂教育學、、傳統(tǒng)音樂學的研究,先后于音樂專業(yè)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2005年曾獲中國藝術研究院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2006年曾獲第四屆全國高校學生“中國音樂史”學術論文評選博士組“杰出論文獎”。2006年入選廣東省高校2006—2010年度“千百十工程”培養(yǎng)人才。2008年榮獲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度“優(yōu)秀科研工作者”稱號。
2006年12月完成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十五”規(guī)劃項目《鐘上之樂一弦之律》。2006年9月成功申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嶺南古代音樂研究》,現(xiàn)正在研究中。2006年11月作為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編輯部的成員,與廣東省文化廳合作,共同主持《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廣東卷》的普查與編纂工作,目前正在進行中。
書籍目錄
內(nèi)容提要(附英文)緒言 編鐘音列研究綜述 一、編鐘音列研究的歷時性描述 二、既往成果及其研究方法 三、 既往成果的價值及整體研究的意義第一章 西周編鐘音列分析 第一節(jié) 甬鐘音列的探索期與周人的數(shù)理意識 一、成編甬鐘音列的音高與音程關系 二、底部音程的分歧與等分框架內(nèi)的不同等份前提 第二節(jié) 甬鐘音列的定型期及其設置規(guī)范 一、弦長六等分制取音法的確定 二、晉侯穌編鐘音列的釋讀 三、調(diào)音在鐘與取音在弦 第三節(jié) 早期編鑄的音樂性能與音列設置的象征性 一、眉縣楊家村編鑄測音數(shù)據(jù)的三問題 二、形制限制與音列設置第二章 西周甬鐘的數(shù)理淵源 第一節(jié) 四聲定式及其淵源 一、四聲定式 二、晚商編鐃測音資料的整理 三、晚商編鐃的音列分析及推測 四、三套編鐃的特性及產(chǎn)生原因 五、南方制式與商鐃數(shù)理的二重性 第二節(jié) 早期的感性選擇對數(shù)理提煉的意義 一、早期的樂音選擇與多聲形態(tài) 二、早期多聲與鐘鐃四聲的差異及原因 三、四聲八律第三章 鈕鐘的出現(xiàn)與正鼓音列的轉制 第一節(jié) 春秋早期正鼓音列的兩種形態(tài) 一、西周晚期甬鐘音列設置規(guī)律在春秋早期的延續(xù) 二、正鼓音列設置的轉制 三、一弦、五弦與五聲 第二節(jié) 春秋中期正鼓音列設置的五聲定式 一、正鼓音列設置的五聲定式 二、鄭國10件組編鐘正鼓音列特點第四章 定式的突破與音列的接合 第一節(jié) 定式的突破 一、五聲設置的延續(xù) 二、正鼓音列對變聲的安排 第二節(jié) 與鈕鐘、甬鐘相接合的編镩音列形態(tài) 一、4件與、10件的接合 二、8件與9件的接合 第三節(jié) 正鼓音列的律制傾向、取音軌跡與音系特點 一、正鼓音列的律制傾向 二、正鼓音列的取音軌跡 三、正鼓音列的音系特點第五章 側鼓音及相關問題 第一節(jié) 側鼓音的設置與五弦取音 一、側鼓音位設置的多樣與統(tǒng)一 二、五弦取音 第二節(jié) 數(shù)理的傳承與發(fā)展 一、正、側鼓音的音系特點 二、音階的完善與旋宮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關于音高偏離的分析 一、理論音高與音高偏離 二、音高偏離的分析 結論 從編鐘音列現(xiàn)象看鐘弦關系實質(zhì) 一、四聲音列與一弦等份節(jié)點 二、正鼓五聲與五弦等份節(jié)點 三、正鼓變聲與音列接合 四、側鼓音位的有序設置與旋宮轉調(diào)的逐步實現(xiàn)附錄一 中國存見樂鐘一覽表附錄二 古琴正調(diào)五弦各微分弦長比例及音分數(shù)附錄三 論文圖表索引附錄四 論文圖片索引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編鐘的研究可上溯到北宋時期。宋人的金石學已經(jīng)涉及一些出土的古樂器,其中主要是鐘磐之屬,其研究主要局限于樂器的形制、銘文和年代等方面。北末后的青銅器著錄和研究仍以銘文和文字訓詁為重點。首先打破這一局面的是近代的王國維,其金文研究不再停留于單字訓詁,而是注意把青銅銘文和歷史結合起來,對商周歷史作綜合研究。之后郭沫若更是從歷史學和古文字學的角度對編鐘做了深入研究,其著作《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是先秦歷史研究的重大成果,他的研究對史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這些研究的目的均不在音樂藝術本身。真正以音樂藝術為目的的編鐘研究是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而且自一開始就與音列的分析聯(lián)系在一起。 一、編鐘間列研究的歷時性描述 1.20世紀30年代的測量工作 “五四”以來,在文史界的啟發(fā)和帶動下,中國音樂史學家開始注意到音樂考古研究的重要性,這項研究工作的領路人就是20世紀30年代初的劉復(半農(nóng))。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鋒人物,劉復介紹西洋科學技術并用之于國學研究,尤其是在中國古代樂律方面,與王光祈一道作出了重大貢獻。他于1930-1931年間,發(fā)起并主持了對故宮和天壇所藏清官古樂器的測音研究,可稱得上是對鐘樂音列的律制、音階等屬性作針對性的、有方法的測試與分析。他在故宮的測音研究歷時一年有余,所測樂器單是編鐘、編磐就達500多件。之后,他又赴河南、南京、上海等地進行音樂考古研究,其對象涉及鐘磐樂、樂舞造像等多個方面,尤以鐘磐樂研究最為突出。在測音方法上,他以音叉為定律標準器,以3張“審音小準”為測音工具,測音時先取其各音音高的弦長,換算成頻率;再算出三準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進而換算成音分數(shù),并將這些數(shù)據(jù)列表與國際通行的十二平均律、中國傳統(tǒng)的三份損益律作比較,得出音列的音程關系相對準確,為清官鐘磐樂音律混亂的事實提供了證據(jù)??梢姡趧偷木庣娨袈裳芯恐幸褦[脫了種種陋習,他引進了現(xiàn)代物理學的理論和計算方法,以及諸如英國比較音樂學家埃利斯所創(chuàng)的音分法,從律制角度來解釋鐘磐樂的音列現(xiàn)象,實屬音樂形態(tài)學研究的先驅。
媒體關注與評論
《弦動樂懸:兩周編鐘音列研究》得到了諸多作家的推崇: 《弦動樂懸:兩周編鐘音列研究》中提出的編鐘以一弦弦長的六分、五分、四分取音的規(guī)律,以及這一時期編鐘出現(xiàn)的“羽宮角”音列背后的樂律學規(guī)律,由此推及文獻中“鐘尚羽”的提法,都是解釋古代文物和文獻的新視角。這些新穎的學術見解,都對以往的傳統(tǒng)看法具有矯正意義。這些是該文最閃光的部分。作者以樂律學規(guī)律作為貫穿全文的基本原則對兩周編鐘音列諸一進行了計算和分析,充分闡述并揭示了現(xiàn)象背后隱含的深遠樂律學背景。能夠指出這一系列現(xiàn)象背后的樂律學史的發(fā)展原因,實屬可貴。 ——張振濤 《弦動樂懸:兩周編鐘音列研究》以弦立論,將前此戰(zhàn)國初期曾候乙編鐘的研究中“鐘律就是琴律”的論點引向了更早編鐘音列的分析,一是對弦律在古代音樂實踐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的角度,將弦律的實踐推向了更早的年代;二是在兩周編鐘的相同論域與相關論題中,論文從材料出發(fā),通過材料表面的分析與歸納了以發(fā)現(xiàn)音列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為目的。因此,該文提出的以弦的等分節(jié)點解釋音列發(fā)展的論點,不僅是對兩周編鐘音列的認識有突破意義,而且對兩周以至先秦的音樂實踐與音樂理論的認識,也揭示了新的視角,從而對更深入地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起點。 ——崔憲 《弦動樂懸:兩周編鐘音列研究》對兩周編鐘音列作了系統(tǒng)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其可聞不可見的內(nèi)容,即編鐘自身的音樂性能進行探討顯然是有學術意義的。其選題把握了學術動向,順應了學術發(fā)展。論文的分析正確、可靠,合理,基礎扎實。搜集資料全面,寫作規(guī)范,層次清楚,邏輯性強,行文流暢?! 獎⒕w 《弦動樂懸:兩周編鐘音列研究》作者基于對目前所能涉及的絕大部分兩周編鐘測音數(shù)據(jù)的分析,結合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對兩周編鐘音列特點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看法。論據(jù)充分,論點合理,邏輯清晰?! n寶強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