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7 出版社:教育科學 作者:孫亞玲 頁數:309
Tag標簽:無
前言
課程與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工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具體表現,是保證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是實現教育目標的基本途徑。教育現代化,核心問題是課程與教學改革問題。正是基于此,在教育學范疇內,以基礎教育與教學改革為重點研究對象的課程與教學論學科建設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 ∵M入21世紀,立足于現代教育的高度,依據教育實踐的發(fā)展,如何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課程與教學論體系,關鍵的問題是:回應中國社會的現代化發(fā)展以及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提出的新矛盾、新問題,從歷史、現實與理論三個維度,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學和信息技術學等不同視角,把握中國課程與教學論學科的發(fā)展趨勢,真正促進我國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內容概要
中小學課堂教學存在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的現象,是長期困擾我國基礎教育發(fā)展的頑癥。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是令人困惑的現實焦點,也是重要的理論難題。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既是教師實現有效教學的專業(yè)工具,也是提升教學專業(yè)地位、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支撐。本研究嘗試研制出適應我國基礎教育的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框架。這個標準框架,基于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的雙向建構,清晰地闡述了有效教學的細化標準和行為要素,兼具科學性和實用性。無論是職前的或在職的教師,都能夠使用這個標準框架來監(jiān)控、反思、引導個人的教學活動,支持專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 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框架不是教學的“速效處方”,而是有效教學的基礎指南。教師可以基于自己的教學情境進行創(chuàng)造性應用,探索具有個性特征的有效教學模式。
書籍目錄
前言 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探源 一、問題的提出 二、本研究所涉及的有關概念 三、研究過程與方法 四、本書的結構與內容梗概第一章 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歷史與現狀 第一節(jié) 國外課堂教學有效性及其標準研究 一、教師特征與教學的有效性 二、教學過程與教學的有效性 三、教學環(huán)境與教學的有效性 四、教學媒體與教學的有效性 五、基于標準的教育改革運動與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 第二節(jié) 國內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 一、倡導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負擔 二、翻介國外相關研究 三、研究和開發(fā)教學策略 四、課程與教學論視野中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 五、有關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的研究第二章 解讀課堂教學——課堂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第一節(jié) 零距離感受課堂教學 一、選擇樣本學校 二、實地采集第一手資料 三、觀察課堂教學實況錄像 第二節(jié) 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積極因素分析 一、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之教師因素分析 二、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之學生因素分析 三、教學內容有效性——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條件 四、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 五、課堂教學有效性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第三節(jié) 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消極因素分析 一、理論脫離實際,缺少實踐環(huán)節(jié) 二、只重教書,不重育人 三、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氣氛沉悶 四、教育教學觀念陳舊第三章 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上)——一個分析的框架 第一節(jié) 制定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框架的必要性 一、我國教師、教學專業(yè)發(fā)展現狀 二、制定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框架的意義 三、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的國際借鑒 第二節(jié) 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框架 一、“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框架”圖解 二、“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框架”列表第四章 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中)——框架的解讀 第一節(jié) 制定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的基礎 一、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框架的理論基礎 二、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框架的研究基礎 第二節(jié) 制定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框架的基本問題 一、制定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框架的原則 二、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框架的構成及其有限性第五章 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下)——框架的論證 第一節(jié) 學生的意見 一、學生意見的重要性 二、學生喜歡的老師及其原因 三、學生的打分結果及依據 四、學生調查的結果與研究觀察結果之比較 第二節(jié) 教師的意見 一、被調查教師的基本情況 二、教師的意見 三、教師的建議 四、特級教師的意見 五、教師意見所反映的問題及其分析結語 研究意義與展望 一、研究的意義 二、未來展望附錄一 有關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的文獻統(tǒng)計附錄二 教學情況問卷調查附錄三 課堂教學觀察量表附錄四 課堂教學實況錄像觀察原始數據記錄表附錄五 “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框架”調查問卷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一、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框架的理論基礎 無論對于學生的學習還是教師專業(yè)實踐的發(fā)展,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首先反映的是研究者的教學理念及其對課堂教學有效性、學生學習的理解,同時也代表新的教學理論和課程與教學改革新進展給予我們的導向。比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的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和問題解決式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保ㄖ腥A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就要與這些新的教學理念相一致才能具有有效性和合理性。 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是建立在已有理論之上的,這些理論能為課堂教學有效性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是當前談論最多的一種學習理論,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的一種時尚,反映在新的課程改革和課程標準中。實際上,這個運動并不是新近才有的。建構主義植根于認知心理學的理論中已經很久了,特別是在杜威、維果茨基以及皮亞杰的著作中早有論述(Dewy1915,1929;vygotsky1978;Piaget1978)。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在早期與以斯金納、伯雷特等為代表的以行為導向的行為主義理論抗爭,最終取得了大多數人認可的地位。 建構主義認為,人們理解任何概念取決于它們對那個概念的心理建構,換句話說,他們獲得那個概念的經驗本身建構起那個概念。教師當然可以引導學生概念獲得的過程,但是學生們必須自己真正去理解、去經歷理解的過程。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不同的個體,由于其經驗、知識以及認知結構的不同對同一個內容的理解是不同的。研究發(fā)現人們對一個經驗的記憶與其先前的已有的知識和認知結構有關,而與教師的意圖或解釋的質量無關(Danielson1996)。舉個學生學習科學的例子來說明,大多數的中小學生都確信他們的眼睛能看見物體,可事實上,我們的眼睛看見的是從物體上反射來的光。
編輯推薦
《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介紹了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框架不是教學的“速效處方”,而是有效教學的基礎指南。教師可以基于自己的教學情境進行創(chuàng)造性應用,探索具有個性特征的有效教學模式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