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紅旗出版社 作者:許必華 頁數(shù):221
Tag標簽:無
前言
抹不去的“印加”記憶 印加,是南美大陸印第安民族的主要族群 印加文化,是印加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它和北方墨西哥高原的阿茲臺克文化,墨西哥東南角上的尤卡坦半島和危地馬拉、洪都拉斯、薩爾瓦多的瑪雅文化,構成拉丁美洲歷史上三支最燦爛的印第安文明。印加文化包含的國家有:秘魯、厄瓜多爾、玻利維亞、哥倫比亞、阿根廷、智利和巴西。 1971~1987年,我受新華社派遣,先是臨時出差,繼之常駐,在拉丁美洲的十幾年間,主要是在南美工作。這個機會,對于學習西班牙語的我來說,是夢寐以求的一當時,戎心情好、志氣揚,發(fā)憤要認識拉美、報道拉美,為新中國的國際新聞事業(yè)拼搏一番。第一次到秘魯采訪,是在1973年 一走近500年前輝煌一時的“印加帝國”,我立刻為當年印加首都庫斯科壯麗的歷史遺存所驚嘆:這座海拔3000多米的占城繁榮依舊,寬寬的青石鋪就的街道、厚辱的石塊砌成的建筑、頭戴紅色圓帽身著多層紅色布裙的印加婦女魯才能看到較多。這是符合“物質不滅”的定律的。 印加帝國存在的時間不長,但作為一個國家,相當完整。它有帝王、軍隊、政權、城市、統(tǒng)一的語言(克丘亞語)、郵政、公路網和初級的工藝等,幾乎包括了方方面面。我為了認識這個曾經的帝國,費了不少勁,僅參觀物館一項,就花了太多的時間。在那*日子里,我與之聊天最多的是考古者、歷史學家,還有老百姓,不論他們是城里人還是鄉(xiāng)下人,也不論是識字的或是不識字的,我都與之對話。他們說的,再加上我收集到的書、畫、小冊子,就可以分析、認識,以至最后成文了。 離開印加帝國很久了,這本書寫成也有了些日子,隨著時代的前進,出版前我對書中文字略加修飾。印加人的模樣、神情還在我的眼前晃動,具體的數(shù)字、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也許還要翻一翻書,查查我當年帶回來、保存在書柜里的本子,但那些形象的東西,只需稍加回憶就又鮮活起來了。 啊,印加,在我的記憶里!
內容概要
曾經稱霸于安第斯山的印加人堪稱是世上最奇特的神秘民族之一,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印加文化和北方墨西哥高原的阿茲臺克文化,以及墨西哥東南角上的瑪雅文化,構成拉丁美洲歷史上三支最燦爛的印第安文明。
《遺失的印加帝國》講述,如今,印加帝國雖已消失,但它留下了謎一般的城市遺跡——馬丘比丘……
作者簡介
許必華,1933年生,江蘇省泗洪縣人。
在生活的70多年間有三段主要歷程:一是抗日時期的動蕩童年;二是少年時在新四軍第四師管轄下的淮北抗日根據(jù)地的淮北教育出版社工作;三是1948年1月~1996年2月在新華社,從支社到總社,從事新聞工作半個世紀,涉及中文、外文、攝影,擔任過首席記者、編輯、攝影部副主任、新聞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執(zhí)行會長等。
著作主要是有關拉丁美洲和新聞攝影兩個部分的散文和論文:《漫游印第安之邦》、《地球那邊的世界》、《大洋挾持著的土地——中美洲七國》、《瑪雅,我心中的謎》、《新聞攝影縱橫談》、《遨游瞬間世界》、《新聞攝影學概論》(與人合作,擔任主編),而這本《神秘印加》是所作第八本書。
書籍目錄
自序 抹不去的“印加”記憶
1、安第斯山麓訪古
2、神話與歷史
3、的的喀喀湖
4、印加的脈絡
5、擴張引起戰(zhàn)爭
6、前印加文化
7、印加人有點蒙古人的模樣
8、奔裘與耳帽
9、克丘亞:印加人的統(tǒng)一語言
10、奇妙的繩結
11、塔萬廷蘇尤——印加世界的四個部分
12、印加王朝
13、古都庫斯科(上)
14、古都庫斯科(下)
15、令人驚嘆的巨石建筑
16、村社“艾柳”之謎
17、“塔圖”,4500米高山上的土豆
18、賦稅的形式:徭役
19、山鄉(xiāng)小屋
20、農民生活和他們的女人
21、印加人的三件寶
22、駱馬——羊駝
23、羊駝、木筏、女人的背
24、遇水搭橋
25、古時就有公路網
26、Tampu——路邊小客棧
27、郵差“查斯基”
28、嫩玉米的舞蹈及其他
29、印加人愛走市場
30、金子和銀子
31、制陶業(yè)和陶器工人
32、這里的毛料,不一般
33、草藥與巫術
34、死者的等級
35、神權政治下的罪與罰
36、為歸順者涂抹上印加色彩
37、大廈何以頃刻坍塌
38、我懷念“真正的英雄”
39、探訪被人遺忘了的城市
40、Chifa——吃飯
41、看不見人影的赤道
42、說克丘亞語的女外長
43、“我的根在印加帝國”——秘魯歷史上第一位印第安人血統(tǒng)的總統(tǒng)托萊多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安第斯山麓訪古 逶迤千里的南美最高山脈——安第斯山海拔3812米,山上有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是印第安人的故鄉(xiāng)。氣勢磅礴、巍峨壯麗的安第斯山,哺育著南美洲的億萬人民。從遙遠的古代起,印加人就在這叢山之中、高山湖之濱繁衍生息,抵御外侮,寫下一頁頁不可磨滅的詩篇。 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由秘魯考古學家倫布雷拉斯陪同,在安第斯山中奔波了一個月,考察遺存在它西側的古代文化。我曾隨行采訪。 時值四月,正是秘魯?shù)那锾?。景色是瑰麗的:玉米黃熟,高粱紅透,棉田如雪,甘蔗花盛開。一個秋霧彌漫的早晨,我們乘車從首都利馬出發(fā)。一路上,山花爛漫、蒼松勁拔,汽車開足馬力,翻過一道道山梁,穿過氣候變幻的雨雪地帶,到深夜12時,才抵達秘魯最早的文明——恰文文化遺跡最多的安加斯省的省會瓦拉斯。 陪同我們的倫布雷拉斯教授是恰文文化的最先發(fā)掘者之_。他先領我們參觀了一個小型博物館,看到了在瓦拉斯出土的恰文時期以及在它之后幾個歷史時期的石刻和陶器。第二天,我們就起程去恰文。汽車沿著圣達河行走,繼之過峽谷,登雪峰,鉆隧洞。中午時分,來到一座不太完整卻又頗為雄偉的古廟石建筑群面前,這就是恰文文化遺址。于是我們停下來,開始考察。 恰文是一個小小的山村,正面是湍急的莫斯納河,背后是印第安人居住的群山。1919年,秘魯著名考古學家胡利奧·特略在一場山洪之后發(fā)現(xiàn)了它,經過考證,證明它是公元前2000~公元前1500年時的遺址,也是秘魯最古老的文化遺址,恰文文化即因此而得名。 廟宇建筑是恰文文化的重要特點。它集中表現(xiàn)了那個時代人民的藝術才能。 這座恰文時期的神廟,正面是一個四方形的梯狀廣場。廣場的第一層上,有一塊大石板,上面鑿有7個不太深的圓坑,倫布雷拉斯教授分析說,這是天上的織女星座圖案。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恰文人就已開始研究天文。再上一層,在巨石砌成的大墻正中,是第二道門,門兩側是兩個高大的圓柱,上面各雕刻一只鷹,紋理細膩,雖經歷了數(shù)千年風雨剝蝕,仍清晰可見。古廟右邊,正在發(fā)掘一個圓形小廣場,它的周圍墻上砌著有各種圖案的石雕,有兇猛的美洲虎,有手持武器的勇士,形象都很逼真。從小廣場走上最高層,有兩個“地下迷宮”。宮門口十分隱蔽,處在亂石之中。我們從右邊一個人口下去,踏著筆陡的石階,一步一步向下移,在約莫距離地面2米處,臺階消失了,進入一條寬闊、高大的巷道,腳下是泥地,兩邊是磚壁,越向里走越黑,細心的主人這時在前頭打亮了手電,我們小心翼翼地摸索著;這時我們才得以看清,巷道是縱橫交錯的,還有一個個房間,里面存放著一些發(fā)掘出來的人像石刻。在一個不太寬的交叉口,豎著一個約4米高的石柱,上面刻有眾多的人像,刀法很細膩。秘魯和中國考古學家們一邊看一邊分析,但都難以得出結論,不知道這個石柱是件什么物品。我們從入洞到出來,足足有兩個小時,要不是有人領路,真的要被迷住了。 正在這里進行修復工作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告訴我們:這座古廟的另一個巧妙之處是它的地下水道的設計。在依山而建的臺階之下,有一條條暗溝,每當降雨季節(jié),山水從各條水道匯集到低處的出口,因水勢很急,發(fā)出聲音,有如音樂那么悅耳。 倫布雷拉斯教授和夏鼐教授對這里的古跡頻頻攝影、畫圖,作了詳細的記錄,有時他們還用英語交談對某一物件的看法。 我們以欽佩的心情欣賞了古代秘魯人這一杰作之后,轉赴秘魯西海岸的塞欽。這里的文化遺址與恰文同時期,其特點是雕刻藝術的規(guī)模比恰文大,水平也更高些。在一個院子很大、方形建筑物的四周土墻上,嵌著88塊巨石,石上刻著戰(zhàn)旗、武士和人體的各個部位,據(jù)說這是對一場古代戰(zhàn)爭的記錄。巨石之間的土墻上,則雕刻和繪畫了魚、虎等動物的形象。倫布雷拉斯教授介紹,這一帶常年干旱無雨,有利于對文物的保護,雖然有相當部分的繪畫和雕刻是在土墻上,仍能很好地保存下來,這是同恰文村的石雕不同的。類似塞欽的土墻雕刻,我在太平洋岸邊的特魯希略市附近的卡瓦略·穆埃爾托也見到過。在一座剛發(fā)掘出來的古廟土墻上,有3個美洲虎雕像,它們牙齒齜出,兇相畢露,表現(xiàn)了虎的威嚴。在特魯希略市北邊的奇克拉約鎮(zhèn)一個博物館里,我還看到恰文文化早期紅陶土做的提梁壺、陶盆以及恰文文化后期的黑陶制品,上面都繪制了人或動物的種種姿態(tài),栩栩如生。 恰文文化淵源久遠,分布很廣。遠在3000~3500年前,這個地區(qū)的農業(yè)、手工業(yè)就已發(fā)展起來,那時雖然還沒有形成一個國家,但文化相當發(fā)達,而且風格趨于統(tǒng)一。夏鼐教授說,恰文文化確實是使人驚嘆的,它不僅古老,水平也高。P1-3
后記
寫作此書,我的思緒好像又回到了遙遠的拉丁美洲,回到了巍峨壯麗的安第斯山群峰之間、的的喀喀湖畔;我的腦際又浮現(xiàn)出支持我寫作的親人和朋友們的面孔。 印加民族,是南美洲千百萬印第安人中重要的一支,他們在安第斯山麓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他們奉太陽為神,稱自己為太陽的子孫。15世紀后.從歐洲來的西班牙人統(tǒng)治他們300多年,對印加文化極盡其摧毀之能事。但是,這些“外來戶”并未能把它“斬盡殺絕”,因為它太豐富了。在印加人最早的故鄉(xiāng)、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周圍、在當年的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在穿越安第斯山脈的烏魯班巴河沿岸、在從高原到太平洋之間的廣袤地帶,印加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跡,至今依然在處處閃光。 20世紀后半期,我作為新華社常駐記者,曾兩次采訪過安第斯山古印加帝國的遺存:一次是和新華社利馬分社記者劉嘉明同志,一次是隨同我國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先生。先后歷時近兩個月,耳濡目染,使我愛上了古代印加人創(chuàng)造的歷史。于是,在記者工作之余,我開始研究它,而且越研究越覺得它深邃,也萌發(fā)出要把它介紹給我國讀者的愿望。過后,我又力盡所能,廣泛搜集資料,博覽中外文書刊,有時略有所得,也極高畏。這么多年,朋友的支持、老伴的鼓勵,使我努力地堅持了下來。我的老朋友、當年曾同我先后在拉丁美洲為新聞報道事業(yè)奮斗過的新華社高級記者韓曉華同志,得知我正在寫作有關印加文化一書時,立刻翻箱倒柜,找出了幾十幅珍貴照片,比如的的喀喀湖、印加文化古跡等作品,在國內是很難尋到的了,大大補充了我之不足。再者,新華社攝影部的韓敏同志也為我做了許多編務工作。均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美洲印第安文明博大精深,我的研究遠遠不足,謹借此機會向專家們求教,期望賜以高見,以求將來訂正。 2011年4月10日于北京
編輯推薦
相對于古代希臘、羅馬、埃及文明而言,多數(shù)中國公眾對印加人及其祖先的文化還比較陌生。這里的人在沒有發(fā)明輪子和文字的情況下居然建立起雄霸一方的強大帝國,他們依靠燧石武器和嚴密的軍事組織擊敗了周邊的其他印第安部落,建立了穩(wěn)固的統(tǒng)治,而且留下了如馬丘比丘這樣迷一般的城市遺跡。但是在歐洲人不斷向外擴張的殖民時代,印加不得不面對更加難以應付的敵手——嗜血的西班牙殖民者。隨著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帝國頃刻瓦解,甚至被視為神物的諸王尸身到現(xiàn)在依然下落不明。許必華所著的《遺失的印加帝國》將通過新華社資深記者對印加帝國遺跡的探尋,敘述印加文明的興衰,以及這批太陽神子民獨有的奇風異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