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作者:張曉川,范礦生 頁數:16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青年舉人、維新志士、著名報人、西學傳播者、議會政治弄潮兒、政府部長、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梁啟超所擁有的種種身份正是他多面人生的展現。本書《政學之間——梁啟超的多面人生》通過記錄他與康有為、六君子、袁世凱、林長民、胡適等晚清民國史上重要人物的交往,試圖重現一個較為完整的梁啟超形象。
《政學之間——梁啟超的多面人生》由張曉川和范礦生編著。
作者簡介
張曉川,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晚清史。代表性論文有《從中西電報通訊看天津教案與普法戰(zhàn)爭——兼談曾國藩一封家書的日期問題》(《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1期)。 范礦生,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國史。代表性論文有《社會資本與近代企業(yè)生存——以北伐時期山東中興煤礦為中心的考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2期)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梁啟超與康有為
繞不開而不得不繞開的康、梁
康、梁早期生活與會面
科場尋卷與康、梁的科舉之路
晚清風氣和康、梁戊戌前的活動
康、梁的宣傳攻勢以及成為抹黑工具
康、梁出逃海外以及其分臺
第二章 梁啟超與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原來
晚清政局和所謂帝、后兩黨
梁啟超與譚嗣同
戊戌年政治形勢
戊戌風潮中的六君子
第三章 梁啟超與袁世凱
一般歷史認識之下的梁啟超和袁世凱
謎一樣的戊戌年和事后說法
民國時期的梁啟超與袁世凱
第四章 梁啟超與林長民
初識赫長民
黨派合作
宦海政潮
五四運動
曹錕賄選與善后會議
社會活動
林長民之死
后人的交往
第五章 梁啟超與胡適的交往
仰慕至極
初次見面
“新文化運動”與白話詩
學帶交流
《努力周報》與“胡適派學人群”
梁啟超北大演講
關于一套書目的爭論
整理國故
科學與玄學之爭
一副挽聯話衷腸
主要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自附為康叔劉康公后代的康有為出生于咸豐八年(1858),當日之中國,正處于清廷與太平天國的死戰(zhàn)中。而實際上圍剿“發(fā)匪”的主力無非是曾、左、李手下的湘、淮、楚三軍,康有為祖父的從兄弟康國器在左宗棠軍中漸漸以悍勇而受賞識,成為可以獨統一軍的人物。由于與太平軍作戰(zhàn)的初期所暴露出的兵將互不相知的問題,曾國藩草創(chuàng)湘軍時就定下規(guī)矩,實行一級級的招募體制,一營的營官戰(zhàn)死,此營即行解散,即便打算保留之,也要先解散,再由繼任的營官重新招募,目的類似于一朝天子一朝臣之義,就是為了士卒用命。這種體制及其衍形基本上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時期,成為軍閥的根源,直到國、共兩黨蘇維埃式的軍隊模式的出現,方才走下歷史舞臺。軍務繁忙,沒有現代軍隊組織中參謀部之類的機構以及后勤部門,但是也有營務處、糧臺和幕府來承擔這些事務,參謀和后勤對于戰(zhàn)爭來說實在是至關重要的,這些自然要任用靠得住的人,康有為的父親康達初就是緣此被康國器看中,在幕中掌管書記。待到保舉軍功,成為候補知縣,雖然保舉泛濫,但好歹等到實缺,不料未及上任就病逝了。 失去父親的康有為就在身為學官的祖父的教育下成長,有人認為康有為的這段日子對他以后的道路非常關鍵。首先是在祖父身邊的督促學習,使他對于科舉考試的內容和形式都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同樣文史的啟蒙也不會太晚。更為重要的是其祖父掌管州學,帶康有為在身邊耳濡目染,對于權力、儀式和學問的結合一定看得很透,少時天資不差的他也必定會受到地方諸生的關照和討好,狂妄自大的脾性很可能成于此時。其實,每一時代都會有這樣那樣自視甚高、目空一切乃至于非圣欺師的狂生,按照孔夫子的說法,不能中庸者,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實際上都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在平和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井然,雖然有狂妄至于思出其位者,但大體還能將之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如若要破壞安定和影響他人,則毫不客氣嚴加管束,否則,依其興趣加以安置,或能做出異于常人的貢獻。晚清恰恰不是這樣一種能合理“利用”狂生的社會,眾人都處在方向的迷茫和行為準則的困惑之中,自命不凡而不安分者此時往往紛紛出籠,鼓售其術,妄圖一步登天,站上風口浪尖,康有為可以說就是其中的典型。一旦闖下巨禍,則南海圣人是要救天下的,自然沒有必要如匹夫匹婦一般自經于溝瀆,于是一走了之。 同時,日漸興盛的康家,也開始附庸風雅,舉辦族學,康有為在其中制藝沒有提高,說部詩畫倒長進不少,于是本來狂放的心胸更加野開去,不復收拾。盡管光學八股文,或許不免迂腐,識見肯定也不夠,但是若從四書經義先認認真真人手,起碼做人的架子是不壞的,此后可以再游于藝,飽覽群書,則可謂入門正,而以科舉為無用之學,埋身于旁門左道,玩物喪志,也不過只是放縱而已。任何一時代的基本選拔考試根本不可能包攬這一時代的所有知識,哪怕是所有“有用”的知識,于是考試的標準則自然應該表明,這一時代學問的門徑以及參與考試者被認為必須具備的素質。社會分工不同,各有技藝,孟子早已明言其理,科舉這樣的社會基本選拔考試,往往在功利和實際使用的角度上被認為是無用,但如果此類考選真的要詳細到稼圃的程度,則肯定成為一大笑話,培養(yǎng)出來的人多半也定是小人。近代以來的緊迫環(huán)境逼使人們總要求科舉制度對危局做出回應,然而往往忘卻了科舉內容“無用”的本義所在,直到人云亦云痛打落水狗,只要是安心學習制藝必是陳腐老朽,而各以早不屑于科舉為標榜,卻不問不學八股到底是去干些什么勾當了。 心野而已經無所羈絆的康有為在朱一新門下待了一陣,終于還是云游去了,當日看來光怪陸離的西學又把他吸引住了,此外康有為還結識了一批文人學者,光緒十五年的上皇帝書讓他已經有了一定的聲名。33歲那年,收了陳千秋和梁啟超為徒,如果以康有為也十分尊崇的曾國藩的話來說,就是辦大事以找替手為第一要務,當然替手首先要從做徒弟開始培養(yǎng)起。梁啟超不論文采和辦事,足以成為左膀右臂,以早期的表現來看,梁也是一心一意跟著老師,捧著老師的。第二年,萬木草堂開張,康、梁師徒大展拳腳的日子終于來了。 P5-7
編輯推薦
梁啟超,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由張曉川和范礦生編著的這本《政學之間——梁啟超的多面人生》試圖通過梁啟超與晚清民國史上多位重要人物的交往,重現一個較為完整的梁啟超形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