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藍自述

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  作者:于藍  頁數(shù):363  
Tag標簽:無  

前言

這是一個著名影星銀幕之外家長里短似的往事述說,這是一個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有關自己和家人的深情回眸,這是一本既普通又平常、既真實又真摯的個人回憶點滴實錄。文中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是平實而樸素、真實又真切的語言,文中還有的是以往未曾披露或似乎易于忽視的故人追思以及故園秋夢般的情境交融,正如本書的主人公于藍不止一次對筆者所說的那樣:“你一定要讓喜歡看到這本書的大伙們知道,我給你講述這里面故事的大時代背景,應該要讓大家知道我們在那個過去的年代里所作所為,究竟是為了怎樣一個崇高而神圣的目標。只有首先搞懂這些原因,恐怕人們才能夠透過書中的字里行間,了解到我真實的情感所在,知道我這一輩子無怨無悔所走過的溝溝坎坎,又是為了什么。也許只有這樣,才會讓不同年齡層的讀者理解到我內(nèi)心的真實世界,情不自禁、不約而同地引發(fā)出我們幾代人真心撞擊的共鳴。”

內(nèi)容概要

《于藍自述》(作者于藍)是一個著名影星銀幕之外家長里短似的往事述說,這是一個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有關自己和家人的深情回眸,這是一本既普通又平常、既真實又真摯的個人回憶點滴實錄。
這本《于藍自述》中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是平實而撲素、真實又真切的語言,書中收錄《我的藝術人生》、《做中華民族優(yōu)秀兒女》等文章。

書籍目錄


前言
我的藝術人生
我的青少年時代
到青山那邊去
做中華民族優(yōu)秀兒女
艱苦奮斗的好傳統(tǒng)
黨建第一課
到“大魯藝”中去
從舞臺上開始藝術起步
在革命圣地的日子里
銀幕上的我和她
懵懵懂懂登銀幕
在莫斯科的日子
《烈火中永生》:一場特殊的考驗與斗爭
我的至愛親人
我的父親
我的丈夫田方
我的兩個兒子——新新和壯壯
我的偶像——三叔
二弟振超
二妹琴文
哥哥于亞倫
嫂嫂周文
【附一】
于藍與田方:紅色影星的生死戀情
開篇:“苦樂無邊讀人生”
延安——遠方的召喚
耶雙深邃有神而誠樸穩(wěn)健的大眼睛
崢嶸歲月里的苦樂年華
銀幕處女作的誕生
“千萬不要忘記老蘇區(qū)的人民”
普通組員田方
“你演了一個好媽媽”
江姐,江姐!
與死神的一次擦肩而過
當那熟悉的旋律再次響起
1974年8月27日
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
尾聲:九次大手術后的九旬老壽星
【附二】
于藍電影藝術年表
于藍電影作品一覽表
于藍獲獎全紀錄
【附三】
田方電影藝術年表
田方電影作品一覽表
田方獲獎全紀錄
【后記】
一本書一段情一份愛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1943年冬,中共中央西北局決定將“魯藝”和其他幾個專業(yè)團體,分別派到陜甘寧的5個分區(qū)去勞軍和為老鄉(xiāng)演出?!棒斔嚒比サ氖墙椀路謪^(qū),這次真的到“大魯藝”當中去了,短短的4個月很快就過去了,但給我留下了難忘的生活感受,一幅幅生動的生活景象,各種各樣的農(nóng)民形象,他們的勞動熱情,工作智慧以及他們幽默天才,都深深印在我腦海之中,這時,我才開始懂得了毛澤東主席所講“生活是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唯一源泉”這一博大精深的道理。有一次,我們在雙谷峪參加群眾追悼一位公安烈士的大會,一群民兵扛著紅纓槍,無數(shù)群眾排列著整齊的隊伍前來,靜靜的會場,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忽然,大家的目光都轉向人群的背后,我也抬頭望去,原來遠處一個農(nóng)民牽著一頭毛驢走來,上面坐著一位身穿便服的中年婦女,緩緩走向會場。從頭髻上的白色標記來看,她就是烈士的妻子。這個神情莊重的婦女穿著舊棉衣,腰間系著厚厚的粗毛線織的腰帶,她沒有哭,沒有喊,卻給人十分悲痛的凝重感。會場靜極了,她那無聲而悲哀的神態(tài),使我感到她既是普通人,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農(nóng)村婦女。你可以從她的眼神里看出這是悲傷與覺悟的凝結,她內(nèi)心無比悲痛,但她克制住了。她并不漂亮,但卻給人印象極深。我感覺她的目光中透露著真實和自然的美,這種美具有無形的魅力。后來,在多幕歌劇《慣匪周子山》中,她的神韻和氣質,對我的角色創(chuàng)作起到了很大的啟迪作用。多少年后,我才深刻體會出她的神韻正是她和丈夫在多年的勞動生活與革命斗爭中所磨煉出來的精神氣質。這氣質正是演員創(chuàng)造任何一個角色時都應去捕捉的東西,有了它,才可以達到與角色神似的境界。我想到當時的她并沒有哭泣,在她默默的眼神里,完全可以看出她極力克制著巨大的悲痛,我好像看到一種不同于一般農(nóng)村婦女的神態(tài),那是什么呢?我反復思索,終于明白了她神態(tài)里不只是悲傷,而是覺悟和力量,那是她和丈夫在長期共患難的戰(zhàn)斗生活中所獲得的氣質!沉重的打擊,她沒有被壓倒。她在我日后的創(chuàng)作生活中,是使我能捕捉到革命婦女形象和氣質的重要起點。當時,我們“魯藝”工作團根據(jù)延安子洲縣的材料編寫出《慣匪周子山》,描寫的是土地革命斗爭時期,周子山因個人主義膨脹,被敵人收買,叛變革命。為了清除逆流,鏟除革命的障礙,共產(chǎn)黨員馬紅志領導群眾開展革命斗爭,終于打進村寨,捉獲了罪大惡極的叛徒周子山。劇本雖然寫出來了,但由于缺少土地革命時期的斗爭生活,排練工作很困難。后來,團長張庚和導演張水華請來一位區(qū)干部申紅友,他不僅參加過土地革命斗爭,而且喜愛戲劇。由于他的幫助,排練工作起了很大的變化,例如第一場戲是紅軍小隊長謝玉林前來馬家溝找當?shù)氐念I頭人馬紅志,商量與布置攻打黑龍寨的行動計劃。劉熾演謝玉林,他穿著紅軍軍裝出場,申紅友叫他脫下紅軍軍裝,換上趕羊人的羊皮襖,手中要拿著羊鞭,并且說:“如果敵人來了,你一俯下身子,就是一只羊了?!边@一指點,立即把演員的想象思維給調(diào)動起來,現(xiàn)場排練也立即活躍了,演員在臺上自如地動作起來。接著,謝玉林來到馬紅志家中,場面就更吸引人了。我演馬紅志的妻子,當謝玉林叩門時,我一出來,馬上要打開門,申紅友就對我說:“你不能馬上開,是什么人?是敵人?還是自家人?要聽聽是不是自己人的暗號……”當馬紅志出來時,申紅友也對他說:“你不能一下子就出來,你要想到深更半夜農(nóng)村油燈不能亮出來……你要拿個乘米的斗遮住油燈……”演員一下子把土地革命斗爭的生活氣息捕捉到了,戲排練成功了。演出時轟動綏德、米脂一帶,回到延安也受到普遍稱贊。我扮演馬紅志的妻子,由于申紅友的幫助和前邊那位烈士妻子的精神氣質,使我的角色創(chuàng)造起了根本性的變化,審美的標準和觀念都隨著潛移默化,我不再追求雙眼皮大眼睛的化妝美,而是追求質樸真實充滿生活氣息的氣質美,同行們說我們的角色富有時代特色和藝術魅力。這次從“小魯藝”邁向“大魯藝”的實踐雖然只是第一步,但確是我藝術生命中最難忘的一步。由此可見,人民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讓我感到無比真切可信。申紅友不僅懂得該怎樣去革命,而且還有很高的藝術感悟,在他的指點下,《慣匪周子山》這個戲一下子活了起來,真實而生動,這個歌劇再現(xiàn)了土地革命時期農(nóng)民的斗爭生活,富有極大的藝術魅力,并獲得了陜甘寧邊區(qū)文藝演出甲等獎。從此,我才邁進了藝術殿堂的門檻,開始懂得了怎樣去創(chuàng)作角色。在不長的表演生涯中,每個角色的誕生過程,都給我?guī)砹嗽S多難忘而幸福的生活經(jīng)歷,那些陌生而富有特色的農(nóng)村茅舍和城鎮(zhèn)街道,那些憨樸火熱的大娘、大嫂,還有那些靦腆羞澀的姑娘、媳婦,那些淳厚實在的大爺、大哥,還有那些革命的前輩……至今,他們?nèi)澡蜩蛉缟鼗钤谖业难矍?,我愛他們,熱愛他們!他們是我的好友,我的摯交,我的老師,他們給了我創(chuàng)造的依據(jù)和創(chuàng)造的活力,他們使我懂得了生活和生命的價值。當然,我也需要加強和提高自身表演的能力和技巧,不僅要在工作中學習,還要進行正規(guī)的培訓與練習,為此,我在三十幾歲的時候,雖然已經(jīng)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仍然奮力考進中央戲劇學院的表演干部訓練班,真正的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地學習了兩年時間,彌補了戰(zhàn)爭年代未能深入學習理論的不足。日后,使我能夠出演了像《白衣戰(zhàn)士》中的醫(yī)療隊隊長莊毅、《翠崗紅旗》中的紅軍家屬向五兒、《龍須溝》中的社會底層勞動婦女程娘子、《林家鋪子》中被壓迫被奴役的張寡婦、《革命家庭》中的革命母親周蓮,還有為了革命事業(yè)而無所畏懼、英勇獻身的巾幗英烈江姐等這樣不同的角色。但是,由于“四人幫”造成的十年動亂,我又失去了表演的實踐,只留下了銀幕上這幾個角色,我希望觀眾朋友們能喜愛她們!“文化大革命”浩劫過后,有幸在步入晚年之際,我又能為發(fā)展兒童電影事業(yè)而奉獻余力,我打心眼里感到無限的幸福!P29-31

后記

噢!好快。轉眼間,一年即將隱身而去,桌邊新臺歷又會自然而然地翻、高望重的老藝術家而編撰的自述(也可說是畫傳)就要付梓承印而即將面世了。想起圍繞這部作品的誕生過程,從參與策劃到落實實施,從人物訪談到文字撰寫,從圖片挑選到查找資料,從文圖合成到幾經(jīng)修改,這項既艱巨又光榮的工作就在緊張有序的進行當中,漸漸地就像新造的一艘帆船即將下水試航駛向大海,悄悄地也像經(jīng)過精心澆灌培植的一朵合歡花含苞怒放散發(fā)著醉人的清香……2011年,是革命先驅者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90周年,在國家隆重紀念這兩個改天換地的偉大紀念日前夕,2011年的6月3日這一天,也會迎來我國著名的電影事業(yè)家、電影表演藝術家于藍老師90周歲壽誕。對于于藍這個名字,無論是電影圈內(nèi)的同行,還是民間大眾的影迷,自然是熟悉而親切,盡管經(jīng)過歲月的打磨,但依然在幾代觀眾的心里生根。面對如今已經(jīng)耄耋之年的于藍老師,人們就更加發(fā)自心底地崇敬她,愛戴她。是啊!我們敬愛的于藍老師從30年代追求革命的進步青年到革命圣地延安“魯藝”的紅色文藝戰(zhàn)士;從東北特殊戰(zhàn)場的勇敢奮進到新中國成立后投身人民電影事業(yè)的首上銀幕,直到在五六十年代主演的影片《翠崗紅旗》、《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中的經(jīng)典人物形象,于藍的名字,與中國電影百年的發(fā)展歷程緊密相連,這個為中國電影事業(yè)做出過卓越貢獻和突出成就的電影人,是中國電影事業(yè)發(fā)揚光大、繼往開來的開拓者和傳承者之一,是我們電影界和廣大觀眾永遠敬仰和緬懷的“大寫的人”。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們不會忘記,于藍老師在影片《翠崗紅旗》中扮演的紅軍家屬向五兒、《革命家庭》里扮演的革命母親周蓮、在影片《烈火中永生》里扮演的巾幗英烈江姐的銀幕形象,早已經(jīng)定格在新中國閃光的銀幕上,同時,也深邃地鐫刻在人們的心中,并深深地影響著幾代電影觀眾的人生選擇。想當年,在1981年已年屆六旬的于藍,又承擔起了發(fā)展中國兒童電影事業(yè)的重任,在她出任兒影廠首任廠長時期,為我國兒童電影事業(yè)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竭盡全力,成績卓著。這些顯著而突出的作為,濃墨重彩地書寫繪制出一個義無反顧的革命者為中國電影奉獻畢生的壯美畫卷。在編撰本書的過程中,從一幅幅滲透歷史足痕的珍貴圖片中,我將自己的由衷感受注入鍵盤上飛快敲擊出來的每一個字符,又從這每一個字符所組合成的如煙往事中,分明穿過時光的風煙,去與那一位輝煌璀璨的紅色影星共同感受厚重的人生歷程。我曾想,在我國不同歷史時代的電影界,夫妻雙方從事同一職業(yè)的不計其數(shù),即便是稱得上“藝海情侶”的明星夫婦也不乏人在,但是,像于藍和田方這對夫婦,因在不同時期擔負電影界的領導職務率先垂范,政績顯赫,又因各自主演傳世的經(jīng)典影片而蜚聲影壇,作為著名的電影事業(yè)家,又是著名的電影表演藝術家,放眼遠望,逐一類比,在中國電影界卻是獨一無二,無人可以與之比肩。他們這對紅色的革命伴侶、影壇伉儷,銀幕上的形象是無比輝煌、耀眼,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生,在鮮花和掌聲的同時也是充滿著曲折、充滿著悲情,充滿著傳奇……于藍老師和田方老師既是革命夫妻,又是紅色影星,兩個人在中國電影界上成績斐然,功勛卓著,特別是他們主演的中國電影經(jīng)典名片早已深入人心,并且整整影響了兩代觀眾。此外,銀幕之外他們還為新中國影壇的發(fā)展和建設無私無畏地奉獻了一生。俗話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感情是最大的投入。對于于藍老師,對于由她主演的經(jīng)典名片,從孩提時代的最初觀看,就從此留下了深刻而難以忘懷的印記。當時,才上小學的我把《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和許云峰都銘記在心,同時也把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革命者同他們的扮演者合二為一,視為最完美的偶像。長大成人的多年后,我從工作的深圳特意來到北京,拜見我心目中“永遠的江姐”。曾清晰地記得,在西土城路2號的“兒影學會”辦公室,滿頭白發(fā)的于藍以她熒屏上常見的熱情洋溢,給我又一次銀幕之外的驚喜和感動。再后來,我如愿調(diào)往北京,又從事了夢想成真的電影研究專業(yè)工作,自然和于藍老師接觸的機會多了起來,于是,從一回回的登門訪談、記錄,到她老人家慷慨無私地拿出多年珍藏的老照片,還有她在兒影時期的創(chuàng)作筆記和手稿,讓我參考,再接著就似乎水到渠成地進入到這本畫傳的運作之中了。更讓我感動的是,她老人家年近90,還親自使用電腦,按照我的要求,把與她人生命運相互關聯(lián)、密不可分的家人親屬遠去的往事鉤沉,也一一打印出來,并仔仔細細地把全篇書稿再逐一過目審看修改。對于本書,我由衷地認為是付諸了很大的心血,除了進行書稿文字的撰寫和編輯之外,我還在整個體例上也進行了有機的嘗試,打破以往從頭至尾流水似的撰寫布局,而是采用三點式的編程體例,以于藍的第一人稱和筆者的第三人稱前后排列,相互補充個中故事,娓娓道來地追憶往事,我認為這樣既增強現(xiàn)場感,又具有親和力,讀者看起來不覺得太單一,相信會被其中的往事述說漸漸吸引住的,那些和于藍老師看起來似乎并不相關的人和事,也會漸漸知道究竟是如何和她的人生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全書共分三個篇章,一是“我的藝術人生”,其中包括“我的青少年時代”、“做中華民族優(yōu)秀兒女”、“艱苦奮斗的好傳統(tǒng)”、“黨建第一課”、“到'大魯藝'中去”、“從舞臺上開始藝術起步”、“銀幕上的我和她”、“在莫斯科的日子”、“《烈火中永生》:一場特殊的考驗與斗爭”,以第一人稱的散記形式,配合簡潔的筆墨,回味與咀嚼主人公銀幕內(nèi)外的往事漣漪。另補充董馨整理于藍老師的口述:“到青山那邊去”、“在革命圣地的的日子里”、“懵懵懂懂登銀幕”3篇文章,二是“我的至愛親人”,其中包括“我的父親”、  “我的丈夫田方”、“我的兩個兒子——新新和壯壯”、“我的偶像——三叔”、“二弟振超”、“二妹琴文”、“哥哥于亞倫”、“嫂嫂周文”,則是于藍老師以濃烈的親情,通過兒女情長話家事的敘述,帶出主人公生死相依的命運沉?。蝗枪P者以第三人稱的手法,記述于藍與田方這對紅色影星的生死戀情,其中包括開篇“苦樂無邊讀人生”、“延安——遠方的召喚”、“那雙深邃有神而誠樸穩(wěn)健的大眼睛”、“崢嶸歲月里的苦樂年華”、“銀幕處女作的誕生”、“千萬不要忘記老蘇區(qū)的人民”、“普通組員田方”、“'你演了一個好媽媽'”、“江加,江姐!”、“與死神的一次擦肩而過”、“當那熟悉的旋律再次響起”、“1974年8月27日”、“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九次大手術后的九旬老壽星”,多角度、全方位地記述了于藍老師的人生命運的悲歡離合和逆境中前行中的點點滴滴。如今,編撰工作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就要開花結果地出現(xiàn)在熱愛這位老藝術家的影迷讀者的面前。此時此刻,我的腦海里突然萌發(fā)出一句將這兩位老藝術家名字含義概括又延伸的詞:“浩然耕田,方正九州”,“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雖然說這兩句藏頭話也許并不能完全準確代表于藍和田方老師這對紅色影星藝術人生的高度濃縮和真實寫照,但也是彼此之間作為編撰者,一份來自心靈深處所涌現(xiàn)和泛起陣陣的潛在暖流,通過遣詞造句的一種無限寄托和情感釋放的最直接表露吧!2011年9月9日

編輯推薦

《于藍自述》是一個著名影星銀幕之外家長里短似的往事述說,這是一個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有關自己和家人的深情回眸,這是一本既普通又平常、既真實又真摯的個人回憶點滴實錄文中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是平實而樸素、真實又真切的語言,文中還有的是以往未曾披露或似乎易于忽視的故人追恩以及故園秋夢般的情景交融,正如《于藍自述》的主人公于藍不止次對筆者所說的那樣:“你一定要讓喜歡看到這本書的大伙們知道,我給你講述這里面故事的大時代背景,應該要讓大家知道我們在那個過去的年代里所作所為,究竟是為了怎樣一個崇高而神圣的目標。只有首先搞懂這些原因,恐怕人們才能夠透過書中的字里行間,了解到我真實的情感所在,知道我這一輩子無怨無悔所走過的溝溝坎坎,又是為了什么。也許只有這樣,才會讓不同年齡層的讀者理解到我內(nèi)心的真實世界,情不自禁、不約而同地引發(fā)出我們幾代人真心撞擊的共鳴?!?/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于藍自述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圖文并茂和于藍老師一樣樸實的文字,非常值得閱讀的好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