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1 出版社:經(jīng)濟管理出版社 作者:張杉杉 頁數(shù):180 字數(shù):174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人自詡為“關系專家”,能夠在紛繁復雜的關系網(wǎng)絡中自由穿行,善于把握和運用復雜的人際關系。表面上的確如此,尤其是近年來我國書架上有關“關系”的書籍、理論層出不窮。但有意思的是,如果我們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考慮“關系”的實證問題時,往往會束手無策。筆者相信,在這個功利的時代,由于對自我的關注,人依舊是一種感情動物,會依據(jù)自己的好惡選擇自己的愛人和朋友,為自己找一個“心靈的港灣”。作為人際關系中存在的相當奇妙的一種情感——依戀(Attachment)是我們和重要他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它的建立和保持可以滿足個體歸屬需要。 有關依戀的理論在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歷程中是一個相對較新的課題,受到各個學科的廣泛關注,Bowlby兼容并蓄,借鑒眾多傳統(tǒng)依戀理論,總結出當代依戀理論的主體框架,使個體的這一特定情感需要在心理學領域煥發(fā)出新的生機。但任何研究都有其歷史局限性,Bowlby的依戀研究更多關注不安全依戀的影響因素和消極后果,而對正常群體安全依戀的形成條件和個體差異關注不足。此外,對于依戀測量的類型學基礎,近年來在依戀研究者中存在激烈爭論。鑒于此,在綜合分析依戀領域相關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本書立足于依戀研究的積極取向,對我國10個地區(qū)的2000名研究對象使用訪談法和問卷法,采用驗證性因素分析、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相關分析的差異性檢驗、多層線性模型和結構方程模型等多種適合的統(tǒng)計方法,探討團隊建立中的重要情感紐帶——依戀的結構,編制依戀問卷,明確不同依戀對象依戀之間的關系和團隊氣氛對依戀的預測作用,了解依戀對其人際關系滿意度的預測作用?! ?/pre>內容概要
《經(jīng)濟管理學術文庫·管理類:親密人際關系的實證研究》在綜合分析依戀領域相關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立足于依戀研究的積極取向,針對我國10個地區(qū)的2000余名研究對象,使用訪談法和問卷法等多種數(shù)據(jù)搜集方法,利用驗證性因素分析、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相關分析的差異性檢驗、多層線性模型和結構方程模型等多種適合的統(tǒng)計方法,探討團隊建立中的重要情感紐帶——依戀的結構、編制依戀問卷、明確不同依戀對象依戀之間的關系和團隊氣氛對依戀的預測作用,了解依戀對其人際關系滿意度的預測作用。
《經(jīng)濟管理學術文庫·管理類:親密人際關系的實證研究》研究范式適用廣泛,組織行為學及相關領域研究學者均可以從中找到與作者進行學術交流的切入點。作者簡介
張杉杉,女,首都經(jīng)濟貿易大學勞動經(jīng)濟學院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心理學博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高級訪問學者,瑞典布羅斯大學交流學者。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在權威和核心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數(shù)篇。研究方向:組織行為學。書籍目錄
1.親密人際關系的情感基礎
1.1 依戀理論
1.2 依戀的概念
1.3 依戀的類型和結構
1.4 依戀的測量方法
1.5 依戀和其相關因素關系的研究
1.6 總結
2.問題提出和研究目的
2.1 以往研究不足
2.2 本書的研究目的
3.親密人際關系的結構研究
3.1 研究對象的確定
3.2 親密結構的確定
3.3 親密人際關系問卷的編制
3.4 研究群體親密人際關系的現(xiàn)狀描述
4.不同親密人際關系的特點研究
4.1 以維度為基礎的研究
4.2 以類型為基礎的研究
5.親密人際關系相關因素研究
5.1 團隊氣氛對個體親密人際關系的影響
5.2 親密人際關系對個體人際滿意度的影響
6.綜合討論
6.1 關于依戀的結構和類型
6.2 重要他人在親密人際關系中的地位
6.3 關于影響親密人際關系的環(huán)境因素
6.4 關于親密人際關系對人際滿意度的預測
6.5 研究方法
6.6 研究反思
6.7 未來研究方向
7.研究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2.1.3 相關研究的測量學問題 2.1.3.1 操作性定義問題 以Main為代表的臨床和發(fā)展心理學家認為,依戀就是“依戀模型的代際傳遞”(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以Shaver為代表的人格和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依戀就是“在親密人際關系中社會一認知的動力學情緒感受”。對依戀定義認識的不同使得兩種成人依戀測量存在顯著差異:第一,關注不同人際關系(父母與子女對成人之間);第二,測量方法不同(訪談的深度編碼對自我報告);第三,測量指標不同(個體對自身依戀經(jīng)驗敘述中內容的一致性、可靠性和含糊性對個體感受、感覺和自我觀察行為的滿足程度)。 兩種依戀研究思路在被試取樣、研究方法及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上都有很大差別,結果難以統(tǒng)一。如Simpson(2002)、Waters(2002)的研究表明,依據(jù)成人依戀訪談得到的類型劃分和依戀焦慮、回避維度的自我報告結果沒有顯著聯(lián)系。也就是說,研究者對依戀的認識不同,所下的定義各異,公認的外在標準不統(tǒng)一,致使不同研究者之間難以對話。 2.1.3.2 測量工具有效性問題 (1)測量方法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適用性問題 傳統(tǒng)的依戀類型基本上來自于Anisworth的陌生情境測驗。Anisworth依據(jù)英國一個城市的26個家庭親子依戀提取出依戀的3種類型和8種亞類型,這一結果一直受到依戀理論學者和測量學者的質疑(如Lamb、Thompson、Gardner和Charnov,1984)。Rothbaum(2000)發(fā)現(xiàn),在美國和日本的文化中,依戀的安全性與不安全性的意義不同,van Tizendoorm(1999)指出,很少有人在非西方文化背景中考察能力假設。這樣,從時間角度,跨越兒童期;從空間角度,跨越國界;針對成人提出和兒童一致的依戀類型,現(xiàn)有實證研究提供的證據(jù)還不足以做到這一點。 (2)測量的類型學問題 不可否認,無論是對依戀的發(fā)展、相關因素或者功能,目前大多數(shù)依戀研究以Anisworth依戀三類型為基礎進行(Cassidy,1999)。Waller等人(1998)的研究表明,成人依戀的變化并不擬合數(shù)學分類學模型。Fraley(2000)明確指出,對依戀個體差異進行分類研究,會在概念分析、統(tǒng)計力以及測量精確度方面導致嚴重問題。Fraley(2003)的研究表明,依戀的個體差異更多地表現(xiàn)在一個連續(xù)體上,而不是類型上。 (3)問卷項目的有效性問題 最近幾年,研究者開始關注依戀的維度模型,如Brennan等人(1998)編制的問卷親密關系經(jīng)歷調查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Ds Inven—tory,ECR),測量依戀在維度上的個體差異。Fraley(2000)認為,現(xiàn)有問卷項目不僅無法充分反映依戀理論中涉及的依戀成分,而且特定成分測量精度也不令人滿意。具體講就是:在焦慮和回避兩個維度上,都表現(xiàn)出安全水平上的區(qū)分度低于不安全水平上的區(qū)分度。這是因為綜述中已經(jīng)提到,Bowlby更多關注不良兒童不安全依戀現(xiàn)象。從不良兒童出發(fā),人們往往得到測量依戀的負向指標。作為兒童依戀的延續(xù),對于成人依戀個體差異的研究大多從兩個維度出發(fā),第一個維度焦慮(Anxiety),評價個體擔心被重要的他人拒絕、拋棄或者不能得到愛的程度;第二個維度回避(Avodiance),評價個體對自身和他人保持親密或者相互依賴關系的自我限定程度(Simp—son,2003;Collin,2004)。依據(jù)上述兩個維度評價依戀個體差異水平,兩個維度得分都低的屬于安全依戀類型(Elliot,2003)。可以推測,以負性指標為基礎描述個體差異,勢必無法有效區(qū)分正常群體依戀水平。編輯推薦
《親密人際關系的實證研究》研究范式適用廣泛,組織行為學及相關領域研究學者均可以從中找到與作者進行學術交流的切入點。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