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3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劉大可 頁數:318 字數:284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在掌握大量文獻與田野調查雙重資料的基礎上,從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角度,對福建民間信仰活動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生動描述,從中總結了福建民間信仰的諸多特點,揭示了福建民間信仰活動的社會功能和發(fā)展趨勢,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這些對策建議對于正確、妥善地處理當前中國民間信仰普遍存在的散漫狀況,將民間信仰活動納入政府的管理軌道,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和普遍的實用價值。
作者簡介
劉大可,男,1968年4月生,福建省武平縣人。先后就讀于福建師范大學、揚州大學、浙江大學,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并先后在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社會歷史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F任福建省委黨校社會發(fā)展研究所所長,兼任福建省社會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學會理事等。2002年被評為福建省優(yōu)秀青年(“十佳”)社會科學工作者,2003年破格晉升教授,2004年入選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選。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3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1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福建省重大科研項目多項。
曾應邀赴新加坡、韓國、香港、臺灣等地參加重要學術會議,并于2004年9月至10月應邀赴臺灣“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講學和交流訪問。
出版《閩西武北的村落文化》《閩臺地域社會與族群文化新探》《田野中的地域社會與文化》《傳統的客家社會與文化》等專著7部;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臺灣研究》《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民俗研究》《民俗曲藝》《東南學術》《福建論壇》《福州大學學報》等刊物發(fā)表論文數十篇,其中獲省部級以上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7項。
書籍目錄
緒論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本研究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三 研究路徑及方法
四 基本概念及理論工具
第一章 福建民間信仰的形成與發(fā)展
一 閩越族及閩越國時期:原始宗教信仰的形成與發(fā)展
二 西漢至唐中期:北方民間信仰傳入福建及其初步發(fā)展
三 晚唐至宋元時期:福建民間信仰的造神高潮
四 明清至民國:福建民間信仰的興盛和對外傳播
第二章 福建民間信仰的現狀
一 宮廟數量
二 信仰類型
三 信眾人數
四 信仰組織與管理人員
五 信仰活動
第三章 福建民間信仰的特點
一 傳承性與變異性
二 地域族群性與村落宗族性
三 多神混雜性與多元包容性
四 功利性與實用性
五 非正統性與非制度性
六 大眾性與神圣性
七 行業(yè)性與階層性
八 涉臺性與涉外性
第四章 福建民間信仰的社會功能
一 正面的作用
二 負面的影響
第五章 福建民間信仰的趨勢
一 爭取合法的呼聲將繼續(xù)高漲
二 在促進閩臺交流方面將持續(xù)升溫
三 信仰活動與旅游觀光相結合,“圣地”之爭日趨激烈
四 宮廟增長出現地區(qū)差別,宮廟建設呈現城鄉(xiāng)差異
五 信眾群體體現性別、階層和代際差異
六 信仰活動具有娛樂休閑化趨勢
七 信仰活動還將持續(xù)高漲,新的神格不斷出現
八 宮廟經濟收入增加,社會關懷程度提高
第六章 福建民間信仰的對策
一 深入調查研究,盡快出臺《宗教法》
二 加強對民間信仰活動場所和民間信仰活動的管理
三 剎住新建、濫建和擴建之風
四 防止制度化宗教過度介入民間信仰,擴大地盤
五 對宮廟收入加強引導,鼓勵宮廟從事慈善事業(yè)
六 引導民間信仰與宗教旅游、休閑娛樂相結合
七 運用民間信仰,促進閩臺交流
八 積極引導民間信仰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適應
九 提高婦女社會地位,重視引導婦女的信仰行為
結 語
參考文獻
后 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