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莫·卡·甘地 頁數(shù):370 字數(shù):379000 譯者:鐘杰
Tag標簽:無
前言
甘地是印度獨立運動的領袖,20世紀非暴力主義倡導者。甘地的景仰者之一愛因斯坦曾對他作出中肯的評價:一位不靠外在權威的扶持而成為本民族領袖的人;一位不是憑借投機取巧,也不是憑借技術裝備,而是純粹依靠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而成功的政治家;一位一貫反對使用武力的勝利的斗士;一位智慧與謙遜、果敢與堅定的人;一位將全部力量都用來推動民族崛起與改變民族命運的人;一位用純粹的人性尊嚴對抗殘暴,并在任何時刻都不屈服的人。在未來的時代,可能極少有人相信,這樣一個血肉之軀曾經在地球上匆匆走過。 本書是甘地的自傳,是甘地一生見證與實踐真理的寫照,書中記述了他從1869年到1928年間的人生經歷。甘地所作的自傳,為的是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非暴力主義,實現(xiàn)自我克制,堅守道德底線,做追求真理的人。甘地一生身體力行實踐著非暴力主義。“非暴力”意為不殺生,或不傷害。其核心是愛和感化,其方法是“堅持真理”。甘地竭力主張,人應當通過非暴力的手段,即采取自我犧牲和愛的行為,抑制不良感情,首先使自己“善”的本性顯現(xiàn)出來,然后通過感化去喚醒犯錯誤者“善”的本性,使他們改邪歸正?!胺潜┝Σ缓献鬟\動”是政治運動的一項偉大發(fā)明,能夠喚醒人們心中的愛,消除社會上的各種罪惡。 原著的語言平實中蘊含著深刻,因譯者時間和水平有限,恐未能將原作中諸多細節(jié)之處一一展現(xiàn),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希望讀者能夠從譯文中略微領略到原作的風采。譯文中錯誤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真誠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譯者
內容概要
《甘地自傳》是莫·卡·甘地的回憶錄,講述了他傳奇的人生歷程。此傳記以平實的語言記錄了甘地的童年生活、求學之路以及他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yè)——為印度謀求自治。甘地從第一視角對自己的個人生活、心理狀態(tài)以及政治生涯等方面進行了詳盡描述,同時從他的經歷中也反映出那個時代印度人民所遭受的歧視與壓迫。書中著重敘述了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他曾多次發(fā)起“不合作”運動,用和平的方式使印度走上了民族獨立的道路,因而獲得了印度人民的擁護與愛戴。
作者簡介
作者:(印度)莫·卡·甘地(M.K.Gandhi) 譯者:鐘杰 莫·卡·甘地(M.K.Gandhi),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和印度國家大會黨領袖,后世尊稱其為“圣雄甘地”。他是印度最偉大的政治領袖,現(xiàn)代印度的國父。同時,他也是現(xiàn)代民族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走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時至今日,他的“非暴力”(ahimsa)主義仍在國際運動中有廣泛影響。
書籍目錄
譯者序
自序
第1部 家世與求學
我的家世
童年歲月
童婚印象
新婚體驗
中學生活
一個悲劇(上)
一個悲劇(下)
偷盜和贖罪
父親離世
開始感知宗教
準備赴英留學
種姓身份被除
抵達倫敦
成為素食主義者
學做英國紳士
節(jié)儉的生活
飲食的新實驗
我的羞澀性格
吐露結婚的事實
接觸各種宗教
神靈給弱者以力量
納拉揚·亨昌德羅
參觀大博覽會
取得律師資格
我的不安與無助
第2部 由孟買到南非
賴昌德巴伊
開始新的生活
第一宗案子
頭一次打擊
準備赴南非
抵達納塔耳
頭巾的問題
赴比勒托里亞途中
遭遇不公正對待
抵達比勒托里亞
與基督教徒往來
設法與印度人聯(lián)系
印度僑民的悲慘
準備打官司
對基督教的見解
決定留在南非
定居納塔耳
納塔耳印度人大會
反對種族歧視
巴拉宋達朗
三英鎊人頭稅
比較研究各種宗教
輕信同伴的后果
回到印度
在印度的見聞
我的兩種秉性
參與孟買的集會
浦那和馬德拉斯
爭取輿論的支持
第3部 體驗真理的故事
帶著妻兒遠航
另一種風暴
經受考驗
風暴過后的平靜
對兒女的教育
在醫(yī)院做義工
禁欲(上)
禁欲(下)
崇尚簡樸生活
波耳戰(zhàn)爭
衛(wèi)生改革和饑荒救濟
貴重的禮物
重返印度
當文書和聽差
參加國民大會
寇松勛爵的朝覲
與戈克利相處一月(上)
與戈克利相處一月(中)
與戈克利相處一月(下)
在貝納勒斯
定居孟買
信仰經受考驗
再次前往南非
第4部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喪失了愛的勞動?”
來自亞洲的專制者
忍受侮辱
自我犧牲的精神
自省的結果
為素食而作的犧牲
土療和水療實驗
一個警告
與當權者斗爭
回憶和懺悔
同歐洲朋友的親密往來(上)
同歐洲朋友的親密往來(下)
《印度輿論》
苦力集中地還是“隔度”?
黑死病(上)
黑死病(下)
火燒印度居民區(qū)
一本書的魔力
鳳凰村
創(chuàng)刊第一夜
波拉克毅然前來
被神靈保佑的人
家庭生活一瞥
祖魯人的“暴動”
心靈的追尋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誕生
更多的在營養(yǎng)學上的實驗
嘉斯杜白的勇氣
家里的非暴力不合作
致力于自我克制
絕食
當校長
文字訓練
精神訓練
好與壞的差別
把絕食當做苦修
應戈克利之召去倫敦
戰(zhàn)時志愿者
_個艱難的選擇
小型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戈克利的仁愛
胸膜炎的治療
重返故國
當律師的一些回憶
法庭上的誠實
當事人變成同事
解救一個當事人
第5部 謀求印度自治
初次體驗
與戈克利重逢
這是威脅嗎?
圣提尼克坦
三等車乘客的悲哀
印度公仆社
坎巴廟會
拉克斯曼·朱拉
創(chuàng)立學院
遭遇風波
廢除契約制度
反對“三卡塔”制
文雅的比哈爾人
面對著“非暴力”
撤銷訴訟
調查三巴朗
同伴們
深入農村
得到副省長的支持
與勞動者接觸
學院概況
再次絕食
凱達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偷洋蔥的賊
凱達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結束
走向團結
征兵運動
平生第一場大病
勞萊特法案和我的窘境
奇觀
難忘的一周!(上)
難忘的一周!(下)
鑄成大錯
《新生活》和《青年印度》
在旁遮普的經歷
護牛與抵制英貨
阿姆里察國大黨大會
國大黨的入黨禮
土布運動的誕生
發(fā)展手工紡織
與紡織廠主的對話
大勢所趨
在拿格浦
尾聲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我知道自己要流下很多眼淚,吞下很多苦水,所以我很不愿意寫這一章。不過既然我自命為崇拜真理的人,就不能避開而不談這段經歷。把十三歲就結婚的經歷寫下來是我沉痛的責任。每當看到我所照料的跟當時的我年齡相仿的孩子們,就不禁想到我的婚姻,于是便不由得傷感了起來,也十分慶幸他們沒有遭遇這樣的事。在我眼里,這種荒唐的早婚毫無道德依據(jù)。 請讀者不要誤解,我確實是結婚而不是訂婚。在卡提亞華,訂婚和結婚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儀式。訂婚是男女雙方的父母預先許下的婚約,并非不可違背的,男孩去世,女孩不必守寡。而且這完全是父母的約定,與子女無關,很多時候,本人也不清楚這些。我好像就訂過三次婚。長輩們說給我挑選的兩個女孩子都相繼去世,因此我推想我應該是訂過三次婚。第三次訂婚是在我七歲那年,還有模糊的印象,但記不清是否有人跟我提過這件事。這一章里我要談的是結婚的經過,這個我記得相當清楚。 我們兄弟三人,太哥早就結婚了。長輩們決定,比我大兩三歲的二哥,比我大_歲的堂兄還有我,三個人一塊完婚。長輩們這樣做,談不上是替我們的幸福著想,更不是尊重我們的意愿,純粹是為了方便和節(jié)省。 印度教徒結婚非常麻煩。新郎新娘的父母為了辦婚事往往是耗盡家財,精疲力竭。他們會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來購置衣飾、裝飾房子、備辦酒席,而且還要在數(shù)量和種類上互相攀比,努力讓自家的風頭蓋過別家。而婦女們無論是否擁有適合唱歌的好嗓子,都要放聲高歌,甚至因此生病、打攪到鄰居也在所不惜。對于這些喧嚷和煩亂,鄰居們總是處之泰然、平心靜氣,因為他們清楚總有一天自家也免不了有這么一場。 我家的長輩們知道這些麻煩,所以干脆將幾個孩子的婚禮合辦,既省又好,風風光光地大辦一場,一次花錢要比三次開銷合算得多。我的父親和叔叔都上了年紀,我們又是需要操心婚事的最小的孩子,也許他們是希望在有生之年感受到最后一次婚事的快慰吧。出于這樣的考慮,如我前面所言,家里就作了三婚并舉的決定,花上幾個月的時間來操辦這件事。 在準備婚禮的過程中,我們才慢慢察覺到將要到來的事情。當時,我想結婚無非就是穿漂亮衣服、敲鑼打鼓奏樂、迎接新娘、擺豐盛的酒席并和一個陌生的女孩子一起玩耍,僅此而已。后來才有了對性的欲望。為了遮羞,除了那些值得記述的細節(jié),其余的我就不提了,留在以后再說。而且這些細節(jié)與本書的中心思想并沒有多少關聯(lián)。 于是二哥和我從拉奇科特被帶回波爾班達。為了在如同演出般的婚禮上拋頭露面,還有一些有趣的事情發(fā)生——比如我們渾身上下被涂抹了姜黃膏——然而諸如此類的細節(jié)必須從略不贅了。 雖然我的父親是一個帝萬,但終究是仆從,尤其他深得本邦王公的信任,更得聽命從事。操辦婚禮那個時候,直到最后一刻王公才肯放父親走,還派給父親幾輛專用馬車,節(jié)省了兩天的車程。然而命運的安排卻是另一番模樣。拉奇科特到波爾班達有120英里,坐馬車是五天車程。父親只用了三天,但在最后一程時車子竟然翻了,他受了重傷,到家時全身裹著繃帶。父親和我們對婚禮的興趣頓時大減,但婚禮還得照常舉行,婚期怎可更改?于是我便又沉浸在對舉行婚禮的孩子氣的歡樂中,竟然把對父親受傷應有的難過都拋在腦后了。
媒體關注與評論
后人很難想象世上存在著這么一位偉大的人,他沒有任何政治銜位,卻飽含著偉大的精神?!艺J為甘地的觀點是我們這個時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們應該朝著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過暴力達到我們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認為邪惡的勢力結盟。 ——愛因斯坦 甘地長得身材短小、體弱多病,但具有鋼一般的堅強性格、堅如磐石的精神,不管外面的壓力怎樣強大,總不屈服。不認識甘地本人僅讀過他的著作的人,往往以為他有僧侶的派頭,極端拘謹,面孔陰郁,加爾文式的道貌,好煞風景,有點像“穿著黑道袍各處傳道的僧侶”似的。其實他的著作委屈了他,他本人比他的著作偉大得多。 ——尼赫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