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1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老子,蘇轍,王弼 等 譯 頁數(shù):290
Tag標簽:無
前言
在大多數(shù)普通讀者心中,《道德經(jīng)》就像老子談的道一樣,是中華文明最根本、最抽象、最深刻的哲學(xué)基礎(chǔ),同時又兼具自然神秘的美感。事實也是如此,但也正因為如此,《道德經(jīng)》成為諸子百家中最艱澀難懂的一本書。自《道德經(jīng)》流傳以來,從古至今《道德經(jīng)》的譯注很多,卻都各言其說,認同和共識少,差異和指責(zé)多,大道不能明晰,反而變得更加叵測,“恍兮惚兮”,并且名家注解的白話譯本很少,難以滿足讀者的期望。 鑒于這種狀況,本書在校譯《道德經(jīng)》的同時,又將王弼和蘇轍的經(jīng)典注解置于其后,加以意譯,希望能使讀者一觀《道德經(jīng)》于不同時代透散出的光芒,讓讀者對“玄之又玄”的大道有所體認。 王弼(226年—249年),字輔嗣,三國時代曹魏山陽郡(今山東濟寧、魚臺、金鄉(xiāng)一帶)人,魏晉玄學(xu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王弼去世時年僅24歲,但他為《道德經(jīng)》及《易經(jīng)》做的注解千古流傳。由于《道德經(jīng)》的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道德經(jīng)注》曾是《道德經(jīng)》的唯一留傳版本,直到1973年在馬王堆發(fā)現(xiàn)《道德經(jīng)》帛書為止。王弼綜合儒道,借用、吸收了老莊的思想,建立了體系完備、抽象思辯的玄學(xué)哲學(xué)。王曉毅先生曾評價說:“雖然他像流星一樣匆匆閃過,只生活了二十三個春秋,卻以其不可思議的天才智慧之光,照亮了整個時代,指明了魏晉玄學(xué)的理論航向。” 蘇轍(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兄蘇軾齊名,合稱“三蘇”。蘇轍生平學(xué)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儒學(xué)為主,最傾慕孟子而又遍觀百家。蘇轍的《老子解》綜合儒釋道三家理論,雖然深刻抽象不及王弼,但文字暢達,也常有特殊的角度,給人指引。 本書采用的《道德經(jīng)》原文是現(xiàn)代通行的權(quán)威版本,原文的注釋和譯文也大量借鑒《道德經(jīng)》的現(xiàn)代研究成果,力圖達到準確、易讀。對于王弼和蘇轍的注釋,采用了比較靈活的意譯,以求文字和表意的流暢,和原注釋存在部分出入,還請諒解。另外王弼和蘇轍的注釋中有一些公認的誤解與曲解,在本書中都予以保留,以求反映原作風(fēng)貌,保全其思想的完整性。 對于大多數(shù)的現(xiàn)代人來說,《道德經(jīng)》概念上的意義,要大過它的本質(zhì)與內(nèi)在。很多人在深奧、晦澀的印象前望而卻步,只片面地記下“上善若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法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之類的句子,仿佛《道德經(jīng)》是一本可以窺探宇宙奧秘卻難以翻開的神書。那么我們要怎樣讀《道德經(jīng)》,又要收獲些什么呢?老子的一句“不敢為天下先”好像—下子就把現(xiàn)代人推遠了,我們生活中面對的是激烈的競爭,爭得先機也只能維持一時的生存,老子的話我們怎樣理解呢?老子說的是順應(yīng)潮流,符合規(guī)律。當“爭先”成為潮流、成為常態(tài)的時候,我們是必須要順從的。我們要做的是持守內(nèi)心寧靜,不被外界的瞬息變化所擾,因為道是不變的。在消費時代,道依然是“萬物之宗”。一切商品的價值都來源于消費者的需要,面對市場沒有“雌柔”、“卑下”的態(tài)度,僅有嚴謹和技術(shù)是無法占據(jù)市場的;另一方面,當你尊重消費者的消費意圖,為消費者提供滿意服務(wù)之后,消費者也會尊重、理解、信賴你產(chǎn)品的調(diào)整與創(chuàng)新,達到“萬物自歸”的境界。這里只是舉個例子。 要讀《道德經(jīng)》,我覺得首先要放下自我的偏執(zhí),放下現(xiàn)代人擁有和妄圖擁有的一切,回到老子那個簡衣粗食、風(fēng)餐露宿的時代,再看看那個時代與我們現(xiàn)在有何相同,有何不同,這是個綜合的思維過程,是在龐大繁雜的物象中尋找重疊的過程。因為老子的高度,無論你想在《道德經(jīng)》中獲得事業(yè)成功或者心靈修養(yǎng)的指引,還是家庭美滿或子女成才的啟迪,都會有所收獲。這里還要提孔子的一句話:“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pre>內(nèi)容概要
一杯清茶,慢慢品味;一本好書,靜靜回味?! ≡谌缃窀≡瓴话驳纳鐣?,《道德經(jīng)》帶給你祥和、寧靜、力量!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收獲,陳鼓應(yīng)先生曾借用尼采的比喻說,老子的思想就像永不枯竭的水井或清泉,只要我們把桶放下去,就一定能滿載而歸?! £P(guān)于《道德經(jīng)》的版本很多,不管是注釋本,還是解說本,那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選擇呢? 如果你想讀到原汁原味的《道德經(jīng)》,最好是看王弼的《道德經(jīng)注》,因為歷代注釋無出其右,就連任繼愈《老子繹讀》也是由之參考借鑒而來?! ∪绻阋x最精辟入里的解讀,那么首推蘇轍的《老子解》,就連“厚黑教主”李宗吾,也說蘇轍所注《老子解》。推古今杰作。 《吃透道德經(jīng)》這本書把這兩個版本的《道德經(jīng)》融于一體,再加上國學(xué)青年李蒙洲的白話譯文,定能讓你吃透《道德經(jīng)》的精髓。作者簡介
作者:(春秋)老子 (北宋)蘇轍 (魏)王弼書籍目錄
第一章眾妙之門 第二章有無相生 第三章無知無欲 第四章和光同塵 第五章天地不仁 第六章谷神玄牝 第七章外身身存 第八章上善若水 第九章功遂身退 第十章抱一不離 第十一章無之為用 第十二章為腹不為目 第十三章寵辱若驚 第十四章執(zhí)古御今 第十五章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致虛守靜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第十九章見素抱樸 第二十章我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惚兮恍兮 第二十二章抱一為式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 第二十七章貴師愛資 第二十八章知雄守雌 第二十九章無為無敗 第三十章物壯則老 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 第三十二章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不為主名大 第三十五章道淡無味 第三十六章欲取固予 第三十七章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得一以正 第四十章有生于無 第四十一章道隱無名 第四十二章三生萬物 第四十三章無有入無間 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為道日損 第四十九章圣人無心 第五十章生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道生德畜物形勢成 第五十二章塞兌閉門 第五十三章唯施是畏 第五十四章以天下觀天下 第五十五章德如赤子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以無事取天下 第五十八章福禍相倚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 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下 第六十二章得求免罪 第六十三章圖難于易 第六十四章未兆易謀 第六十五章非明而愚 第六十六章善下為王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 第六十八章善戰(zhàn)不怒 第六十九章哀兵必勝 第七十章被褐懷玉 第七十一章病病不病 第七十二章自愛不自貴 第七十三章天網(wǎng)恢恢 第七十四章使民畏死 第七十五章有為難治 第七十六章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lián)p有余補不足 第七十八章受國之垢 第七十九章道與善人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 第八十一章為而不爭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可以言說、可以區(qū)分、可以命名的道與名,是針對于具體事物、具有具體形態(tài)的,不是抽象、永恒、普遍的。所以真正的大道是不可言說、不可命名的。所有的事物都來源于無,所以沒有形象存在也就無法給任何東西命名的時候,是萬物的初始階段。等到事物有了形象、有了名稱,就生長、發(fā)育、自立、成熟,所以說名稱是萬物之母。道以無形無名的狀態(tài)開始分化出萬物。萬物自出現(xiàn)到完成都不知道它為什么會這樣,所以說道是極黑的黑,深遠而不可見。 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無而后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后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 妙,就是事物最微小的單位。萬物都是由這些極微小的東西構(gòu)成的,要經(jīng)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所以沒有欲望、沒有雜念就能觀察到構(gòu)成物體的微小物質(zhì)。徼,是事物的歸屬和終點。凡是存在物具備了被使用的物質(zhì)基礎(chǔ)的,必須由一種非存在物使它與其他事物發(fā)生關(guān)系從而產(chǎn)生作用。欲望只有適于道才能得到滿足,或者可以說欲就是道實現(xiàn)自我的一種形式、趨勢。所以常有欲望,可以以它來觀察事物發(fā)展終末的形態(tài)。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李宗吾: 東坡才氣縱橫,文章豪邁,子由(蘇轍)則人甚沉靜,為文淡泊汪洋,好黃老之學(xué),所注《老子解》,推古今杰作。 李 贄: 解老子者眾矣,而子由(蘇轍)獨高。 晁 說: 王弼之于老子,完然成一家之學(xué),后世雖有作者,未易加也。 任繼愈《老子繹讀》: 研究老子的文獻資料,全國解放后,長沙馬王堆發(fā)現(xiàn)了帛書《老子》甲、乙本,湖北荊門發(fā)現(xiàn)了戰(zhàn)國楚墓竹簡《老子》,為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可以解決過去某些爭論的問題,如《老子》成書年代等。但影響中國文化的并不是帛書和竹簡本《老子》,而是長期廣泛流行的河上公本和王弼本。因此,本書的譯文依據(jù)還是王弼本。編輯推薦
《吃透道德經(jīng)(蘇轍和王弼的首個白話全譯本)》中在如今浮躁不安的社會,道德經(jīng)帶給你祥和、寧靜、力量!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收獲,陳鼓應(yīng)先生曾借用尼采的比喻說,老子的思想就像永不枯竭的水井或清泉,只要我們把桶放下去,就一定能滿載而歸。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