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作者:熊江平 主編 頁數(shù):192
內容概要
“中學語文閱讀訓練150篇”系列是一套體現(xiàn)升級特性的閱讀訓練用書。目前,市場上題選型閱讀教輔多簡單按文本編排訓練題,為突破這種狀況,該“150篇”系列將按由易到難的標準編排閱讀訓練題,全面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強調一步一個腳印地實效訓練。全套書既有年級同步訓練分冊,又有中高考強優(yōu)訓練分冊,根據(jù)輔導功能的差異,體例上也作了相應的區(qū)分??傮w上,全套書進行分步組合強化訓練,引導考生水到渠成地攻克中高考閱讀“高地”。概麗言之,該系列具有如下四方面的顯著優(yōu)勢: 訓練體系,嚴格遵循新課程標準對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系統(tǒng)要求,由易到難,科學編排訓練階梯,有科學生循序漸進,樹立信心,高效提升閱讀能力?! ∮柧毑牧?,文體多樣,內容廣泛,囊括記敘文、說明文、議淪文、散文、小說、現(xiàn)代詩歌、文言文、古典詩詞等各類文體,全面能力訓練與綜合素質提高有機結合,相輔相成?! 〖骖欀懈呖冀?jīng)典題型和新式題型兩種訓練,同時適量安排一些鞏固基礎知識、體現(xiàn)訓練梯度的多樣化題型,真正實現(xiàn)閱讀訓練的有效性?! 〈鸢附馕鰴嗤<?、一線名師傾力加盟,超強團隊嘔心瀝血,提供最為精準的答案和最為詳盡的解析,知識準確性和指導實用性空前保障。
書籍目錄
第一篇 實用類文本
第二篇 一般論述類文本
第三篇 文學類文本
第四篇 古代詩歌
第五篇 文言文閱讀
答案解析
章節(jié)摘錄
“相濡以沫”還是“相忘于江湖”的爭論,成為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核心話題。這場關乎文化核心價值觀的爭論,一直延續(xù)到西漢中期,漢武帝一錘定音,選擇“相濡以沫”的儒術,使其成為治理天下的主流文化。從此以后的兩千多年,孔孟思想作為官方話語,規(guī)范、制約著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這與當時社會的政治體制、經(jīng)濟模式是一致的。在漫長的兩千多年的時間里,物質與精神如此步調一致,顯然包含著歷史的必然性?! v史車輪駛入二十世紀,新文化運動的涌現(xiàn).“五四”運動的發(fā)生,標志著中國文化重心轉移。鴉片戰(zhàn)爭、火燒圓明園、甲午戰(zhàn)爭,直至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后向中國政府索賠“庚予賠款”,一次又一次提醒著華夏子孫,“相濡以沫”的觀念固然重要,但“適者生存”的法則更為根本。達爾文揭示的生存法則,在人類社會里同樣存在。嚴復譯介的達爾文進化論,引起了轟動;“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驚醒了沉睡兩千多年的華夏子孫。只有“法自然”,在開拓中創(chuàng)新,才能真正改善民族的生存環(huán)境,提高民族的生存能力?! ≈袊幕匦牡霓D向,并不意味著黃河文化的消失。過去兩千多年的歷史證明,“相濡以沫”的文化理念在融通人際情感,化解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穩(wěn)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的封建社會能夠綿延兩千多年,“相濡以沫”這一文化理念功不可沒。在開拓、創(chuàng)新、進取成為時代主旋律的今天,我們仍然要倡導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愛。我們主張的核心價值,開拓、創(chuàng)新、進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價值觀,和平、和諧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價值觀。1.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從其源頭開始,相互交流與滲透 的情況可以概括為哪兩點? 項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書》問世至今已兩千年,隨著這部巨著的流傳,項羽自殺于烏江似是無疑的了。其實,這是歷史上的訛誤。項羽真正的殉難地不是烏江而是東城,即今安徽定遠東南(距烏江約三百里)?! 妒酚洝ろ椨鸨炯o》論贊中就曾點明,項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只不過一般人不去注意這點罷了?!稘h書·灌嬰傳》也記載:“項籍敗垓下去,嬰將車騎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蹦敲?,司馬遷何以在《史記》中有“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一段生動的描述呢? 這段描述僅為民間傳聞,理由有三。一、項王垓下被圍時已兵疲食盡,“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又“漢軍圍之數(shù)重”。當時,項羽已“自度不得脫”,又何以能忽而來到三百里之外的烏江呢?再說,項羽垓下之敗,具勢是急轉直下的,縱烏江亭長有救籍之心,又何以會料事如神,預先艤船以待?二、《史記·項羽本紀》通篇敘事謹嚴而縝密,尤其是對戰(zhàn)事的描述,雙方渡江涉河、斬關奪隘時的地理形勢,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給人以條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東城之后卻為何三百里沙場競無所交代,情節(jié)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馬遷只說“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巧借一“欲”字將流傳在烏江的一段民間佳話與東城真實的血戰(zhàn)情節(jié)縫綴彌合了。這就是江淮一帶的專家、學者多年來頻頻質疑并作出種種臆度誤解的根源所在。三、項羽崛起于吳中,“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戰(zhàn)中,吳中子弟以及江東父老與項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傳說起“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的佳話。司馬遷曾游歷過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機會采擷到這些民間傳聞,以完善這個英雄形象,也實在是十分自然的?! ∑鋵?,項羽“身死東城”,從來有史跡為證。高達數(shù)丈的虞姬墓至今猶在,《定遠縣志》載:“虞姬墓即嗟虞墩,縣南六十里近東城。”陰陵、東城兩地,《定遠縣志》記載則更為明確:“陰陵城,縣西北六十里,鏌邪山南,周圍二里……羽潰圍南馳,漢騎將灌嬰追羽過淮,羽過陰陵迷失道即此。”“東城,縣東南五十里。項羽至陰陵迷失道,漢追及之,羽復引而至東城即此。” 項羽殉難前在定遠縣境內留下的遺址遺跡,除陰陵、東城,至今仍存十余處。從霸王寨(項王迷路處)到劉會橋(為漢軍追及處),從下馬鋪到嗟虞墩,構成了項王在這塊土地上與漢軍周旋的一條完整路線。 ……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現(xiàn)代文與文言文閱讀分級強化訓練150篇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