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董學立 頁數(shù):287
內(nèi)容概要
民法典應當確立哪些民法基本原則,即民法基本原則之何以由來,是由民法的理念決定的。董學立編著的《民法基本原則研究——在民法理念與民法規(guī)范之間》認為,民法的單一正義理念觀,因其失之過于宏大、寬泛,難免對居于民法文本地位的民法基本原則缺乏母體意義?!睹穹ɑ驹瓌t研究——在民法理念與民法規(guī)范之間》確認,民法的理念不應是單一的而應是多元的,其理念可以包括:民法的精神理念——私權的無限弘揚和私權的適度限制;民法的形式理念——民法法典化和民法非法典化;民法的全息理念——民事法律關系及其構成要素,民法的適域理念——民法調(diào)整私人間法律關系和私公間法律關系;民法的權利分類理念——絕對權和相對權。由此居于母體意義的多元化民法理念所決定,《民法基本原則研究——在民法理念與民法規(guī)范之間》認為,未來我國民法典應當確立如下六項民法的基本原則:一是主體平等原則,二是私法自治原則;三是私權保護原則;四是誠實信用原則;五是公序良俗原則;六是權利濫用禁止原則。此等六項民法基本原則,對于民法典的編纂而言,恰如一立體幾何空間縱向上所必需的三根支柱一般。應對立體幾何空間質(zhì)的規(guī)定性,三根支柱是不可以或多也不可以或少的;應對民法典的內(nèi)在邏輯性、體系性,民法的上述五項理念所衍生的六項民法基本原則,也是不可以或多也不可以或少的——多了會造成諸民法基本原則之間的功能沖突,少了則又不足以構造和支撐這座民法大廈。
作者簡介
董學立,男,1967年4月生,山東東營人,法學博士、博士后,曾任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法學院講師(2000年)、副教授(2004年)、教授(2007年),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導師,現(xiàn)任南京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教授、民商法學科帶頭人、江蘇省“青藍工程”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yǎng)對象。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法令月刊》(臺灣)、《比較法研究》、《法學》、《法學論壇》、《現(xiàn)代法學》等法學類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40余篇,其中“論物權變動中的善意、惡意”一文獲“2005年度中國民法學研究會首屆科研成果獎(論文類一等)”,入選《中國法學文檔》,“也論交易中的物權歸屬確定”一文獲“2006年度中國法學會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山東省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在法律出版社等出版學術專著5部,其中《美國動產(chǎn)擔保交易制度研究》一書獲“山東省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商事組織法》一書人選。二十一世紀法學教材系列”,主持并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數(shù)項。2005年以博士生聯(lián)合培養(yǎng)身份在臺灣東吳大學法學院學習,2006年以交流學者身份在美國南德州法學院訪問。
書籍目錄
導言:民法基本原則研究的回顧
一、《民法通則》頒布與民法基本原則研究
二、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專題性研究
三、未來《中國民法典》的編纂與民法基本原則研究
第一部分 民法基本原則之由來——理念與外化
第一章 民法的理念——從“單一理念”到“多元理念”
第一節(jié) 民法的理念觀
一、理念
二、法律理念
三、民法的理念——民法的單一理念觀
四、民法的理念——民法的多元論理念觀
第二節(jié) 民法的精神理念:私權的無限弘揚與私權的適度限制
一、私權的無限弘揚
二、私權的適度限制
第三節(jié) 民法的形式理念:民法的法典化與非法典化
一、民法的法典化
二、民法的非法典化
三、民法的解法典化
第四節(jié) 民法的適域理念:私人間法關系與私公問法關系
一、民法的調(diào)整對象——具象法關系和抽象法關系
二、私人間法關系
三、私公間法關系
第五節(jié) 民法的元素理念:民事法律關系及其要素
一、民法即民事法律關系法
二、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
第六節(jié) 民法的權利理念:絕對權與相對權
一、民事權利的基本分類
二、民事權利基本分類的意義
第二章 民法基本原則的由來——民法理念的外化
第一節(jié) 民法的精神理念與民法基本原則
一、私權的無限弘揚與民法基本原則
二、私權的適度限制與民法基本原則
第二節(jié) 民法的形式理念與民法基本原則
一、民法典與民法基本原則
二、民法典所需要的民法基本原則
第三節(jié) 民法的適域理念與民法基本原則
一、私人間法關系與民法基本原則
二、私公問法關系與民法基本原則
第四節(jié) 民法的元素理念與民法基本原則
一、民法的元素與民法基本原則
二、民法的主體元素與民事主體平等原則
三、主體平等原則在現(xiàn)代民法中的表現(xiàn)
第五節(jié) 民法的權利理念與民法基本原則
一、權利的分類與權利行使限制
二、權利的行使限制與民法基本原則的確立
第二部分 民法基本原則之本體——構成與關系
第三章 民法基本原則之正面構成
第一節(jié) 民法基本原則正面構成中的私法自治原則
一、在民事行為能力制度設計上對私法自治原則貫徹不夠
二、物權制度設計上對私法自治原則貫徹不夠
三、在法律行為(合同)無效制度設計上對私法自治原則貫徹不夠
第二節(jié) 民法基本原則正面構成中的私權保護原則
第三節(jié) 私法自治原則與私權保護原則之間的協(xié)力作用
一、私法自治原則旨在生發(fā)權利
二、權利保護原則意在實現(xiàn)權利
第四章 民法基本原則之負面構成
第一節(jié) 誠實信用原則
一、誠實信用的概念及立法
二、誠實信用原則的調(diào)整領域
三、誠實信用原則與公序良俗原則的關系
第二節(jié) 公序良俗原則
一、公序良俗的功能及立法
二、公序良俗的類型化
三、公序良俗原則的判斷標準
第三節(jié) 權利濫用禁止原則
一、權利濫用的合理性
二、權利濫用構成要件的展開
三、權利濫用的法律后果
第五章 公平原則的重新定位
一、公平的一般含義及其在民法上的認識論意義
二、公平在民法上的獨特含義及其地位之爭
三、公平在民法上的應然地位
第三部分 民法基本原則之展開——民法規(guī)范及其類型
第六章 民法基本原則與民法規(guī)范
第一節(jié) 民法基本原則的民法規(guī)范表達
一、主體平等原則的民法規(guī)范表達
二、私法自治原則的民法規(guī)范表達
三、權利保護原則的民法規(guī)范表達
四、誠實信用原則的民法規(guī)范表達
五、公序良俗原則的民法規(guī)范表達
六、權利濫用禁止原則的民法規(guī)范表達
第二節(jié) 民法基本原則與民法規(guī)范類型
一、私人間法律關系與民法規(guī)范類型
二、公私間法律關系與民法規(guī)范類型
三、禁止性規(guī)范
四、限制性規(guī)范
第七章 民法基本原則與民法制度設計
第一節(jié) 意思自治原則與物權變動立法模式選擇
一、物權變動立法要素的拆解
二、物權變動立法要素的配置
三、物權變動立法要素配置的實證分析
四、物權行為獨立性與物權公示原則
第二節(jié) 誠實信用原則與時效取得制度設計
一、傳統(tǒng)取得時效理論基礎之弊端
二、惡意失權作為取得時效理論基礎之論證
三、惡意失權作為取得時效理論基礎之貫徹
第八章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所以,所謂民法的權利理念與民法基本原則的關系,系從權利行使之限制立場,依照權利的不同類型,確立其權利行使之限制原則?! ≡跈嗬疚慌c契約自由的近代民法觀念之下,權利為個人所專有,權利本身具有不可侵犯性,權利的行使具有不受限制性;在權利社會化與相對化的現(xiàn)代法學思潮下,權利的本質(zhì)已發(fā)生相當變化,權利在保持其法律主體特定利益的法律上之力的同時,權利的社會性與公益性色彩日漸濃重?,F(xiàn)代社會通常認為,權利的存在不僅為保障個人利益,其同時也必須以維護社會公益、促進社會整體的和諧發(fā)展為目的。為此,各國民法無不做出規(guī)制,如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典”在其第一編第八章 權利之行使部分,于第148條將其最初僅規(guī)定有“禁止權利濫用”的條款,經(jīng)修正后,將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時應遵循的事項歸納為以下三項指導原則:禁止違反公益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和遵守誠信原則。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修正案將此三項原則具體化,同時并列規(guī)定在第148條,確立權利的公益性、社會性與相對性,提高民法的指導功能與理想層次,糾正權利絕對觀念及傳統(tǒng)個人主義的偏差。梁慧星教授領導的民法典起草小組提出的中國民法典草案,在總則部分專設第一章 之“一般規(guī)定”,主要規(guī)定民法的基本原則,于第6、7、8條相繼明文規(guī)定了誠信原則、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原則和禁止權利濫用原則o[2]這三項民法基本原則設立的目的,同為限制行使權利及履行義務的指導原則,可簡稱為民事權利限制三原則。 ……
編輯推薦
《民法基本原則研究:在民法理念與民法規(guī)范之間》另外一個獨特的視角,從民法的內(nèi)在的理念和外在的表達形式入手,認為民法基本原則是民法內(nèi)在理念的外在表達形式,用作者的話來說,民法基本原則是“民法理念的外化”。這一本著作同其他人關于民法基本原則的著作還有一個顯著的不同,那就是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就“民法基本原則之本體——構成與關系”,以及“民法基本原則之展開——民法規(guī)范及其類型”作出了具體的分析,認為,主體平等原則、私法自治原則和權利保護原則,共同構成民法的正面民法基本原則,反映和體現(xiàn)民法是權利無效弘揚的私法理念;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和權利濫用禁止原則,共同構成民法的負面民法基本原則,反映和體現(xiàn)民事是權利適度限制的私法理念。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