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 作者:廖昌胤 頁數(shù):254 字數(shù):266000
內(nèi)容概要
悖論詩學,其含義就是研究文學藝術(shù)的悖論性。悖論詩學的研究目標是探索文學藝術(shù)的本質(zhì)屬性,論證文學藝術(shù)的悖論性本質(zhì)?!懂敶⒚牢膶W批評視角中的悖論詩學》從西方文學理論,主要是英美文學理論的悖論簡史出發(fā),揭示文學理論的悖論之“謎”,重點選取當代有代表性的幾個文學理論觀點,揭示這些理論觀點之“惑”,再對詩歌、戲劇、小說、散文、音樂、藝術(shù)、影視、甚至新聞的悖論研究史簡要回顧的基礎(chǔ)上,提出個人的悖論詩學觀點——文學藝術(shù)的本質(zhì)具有悖論性?!懂敶⒚牢膶W批評視角中的悖論詩學》由廖昌胤所著。
作者簡介
廖昌胤,英美文學博士后,英語語言文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現(xiàn)任職于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2006年6月畢業(yè)于浙江大學,獲比較文學博士學位。2009年9月上海外國語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后以優(yōu)秀成績出站。2009年獲國家留學基金公派訪問學者(含博士后研究)項目赴英國劍橋大學英語系訪問學者一年。
書籍目錄
緒論:悖論詩學的選擇
第一章 當代英美文學批評視角中的哲理悖論
第一節(jié) 學科哲理悖論
第二節(jié) 宗教哲理悖論
第三節(jié) 種族哲理悖論
第四節(jié) 性別哲理悖論
第五節(jié) 精神哲理悖論
第六節(jié) 女性哲理悖論
第七節(jié) 解構(gòu)哲理悖論
第八節(jié) 后現(xiàn)代哲理悖論
第九節(jié) 幽靈哲理悖論
第十節(jié) 西方馬克思主義哲理悖論
第二章 當代英美文學批評視角中的文本悖論
第一節(jié) 當代詩歌悖論研究
第二節(jié) 當代小說悖論研究
第三節(jié) 當代傳記悖論研究
第四節(jié) 當代游記悖論研究
第五節(jié) 當代散文悖論研究
第六節(jié) 當代戲劇悖論研究
第七節(jié) 當代影視悖論研究
第八節(jié) 當代音樂悖論研究
第九節(jié) 當代繪畫悖論研究
第三章 文學基本層面的悖論性
第一節(jié) 同性悖論
第二節(jié) 秩序悖論
第三節(jié) 跨界悖論
第四節(jié) 生態(tài)悖論
第五節(jié) 網(wǎng)絡(luò)悖論
第四章 走向悖論詩學
第一節(jié) 悖論詩學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jié) 悖論詩學研究的地位
第三節(jié) 悖論詩學研究的作用
第四節(jié) 悖論詩學的研究對象
第五節(jié) 悖論詩學的研究內(nèi)容
第六節(jié) 悖論詩學的理論基礎(chǔ)
第七節(jié) 悖論詩學的創(chuàng)新特征
第八節(jié) 悖論詩學的研究方法
第五章 悖論詩學的修辭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矛盾修辭
第二節(jié) 隱喻機制
第三節(jié) 反諷語境
第四節(jié) 象征投射
第五節(jié) 具象寓言
第六節(jié) 兩難選擇
第七節(jié) 文體風格
第八節(jié) 重復變異
第九節(jié) 互文關(guān)系
第十節(jié) 奇異興味
第六章 詩歌悖論
第一節(jié) 事物形象向心性
第二節(jié) 詩歌的悖立面
第七章 小說悖論
第一節(jié) 事件形象離心性
第二節(jié) 小說的悖立面
第八章 戲劇悖論
第一節(jié) 行為形象向心性
第二節(jié) 戲劇的悖立面
第九章 影視悖論
第一節(jié) 影視悖論
第二節(jié) 音樂悖論
第三節(jié) 繪畫悖論
第十章 散文悖論
第一節(jié) 散文悖論
第二節(jié) 傳記悖論
第三節(jié) 游記悖論
第十一章 意識悖論
第一節(jié) 意識悖論
第二節(jié) 小意識三階段
第三節(jié) 大意識交感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章節(jié)摘錄
如果讀者不認識“Decree”這個詞,比如我們在上英美文學課的時候,假設(shè)學生在上課前沒學過這個單詞,那么這就可能造成一種“理解困難”。這種理解困難對于讀者來說,存不存在“含混”的問題呢?不存在。因為,如果不理解的困難是因為不認識這個單詞,那么只需查一下詞典就可以了:“天命”、“判決”、“宣布”等。但是詞典上的翻譯并沒有解決這個詞的確切意思,讀者就根據(jù)他所用的認知經(jīng)驗,加上詞典的幾個翻譯詞,自己獨立地譯出:“上諭”。這樣不理解的困難就可以直接解決了。這樣一個推理過程其實就是朝著它的悖論對立面推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絲毫沒有任何“含混”的道理可言?! W生的理解基本上還是兩種可能性:能譯出“上諭”或不能譯成“上諭”,能譯成“上諭”,是因為學生具有相關(guān)的知識,如知道中國古代皇帝下旨發(fā)布命令修建皇宮,這種詔書可稱做“上諭”。如果學生沒有這種知識,那么他就可以按詞典上的解釋,直接選一個譯文就可以了。這一思維過程是清晰的,一點也不含混。兩種理解都不可能造成“含混”的問題?! 〉珒煞N理解說明了兩種詩歌意義的非含混性。在讀者理解時,他要么參與自己的知識,而這種知識對他來說是非含混的,所以,他理解的詩意是清楚的,根本不存在含混。要么學生沒有相關(guān)的知識,這時候,他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放棄理解,將這首詩棄之一旁。棄之一旁就等于宣布理解的終結(jié),這時候就不可能再有“含混”的存在。另一種選擇是他去查詞典或其他什么書,或者去問老師,這種理解過程也是一種由不知到知的認知建構(gòu)過程,他的目的達到了:建構(gòu)相關(guān)的知識,于是,對這首詩的理解是由他建構(gòu)的知識作為理解的理解。他的理解也是清楚的,并不存在含混?! ∧敲?,燕卜遜為什么煞有介事地、長篇大論地解釋“含混”的七種形式呢?至于含混究竟有多少形式,為什么是七種而不是八種,這根本是一個沒有任何必要爭論的問題,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一個問題。燕卜遜高興分為七種,或者說他能解釋出七種,其他什么人高興解釋成十種或兩種,或者說他們能解釋出十種。無論他們解釋出多少種,詩的意義只有兩種:清楚和不清楚。不清楚也等于不存在,或者等于清楚--讀者清楚地知道他不清楚,如此而已?! ?/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