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4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江勇振 頁數(shù):652 字數(shù):647000
Tag標簽:無
前言
胡適是中國近代史上著述最多、范圍最廣,自傳、傳記資料收藏最豐、最齊的一個名人;同時,他也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最被人顧盼、議論、窺伺,卻又是最被人誤解的一個名人。這當然跟他自己處處設(shè)防、刻意塑造他的公眾形象有很大的關(guān)系。在這個意義之下,我們可以說,在中國近代知名的人物里,胡適可能既是一個最對外公開、又最嚴守個人隱私的人。他最對外公開,是因為從他在1917年結(jié)束留美生涯返回中國,到他在1948年離開北京轉(zhuǎn)赴美國的三十年間,作為當時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思想界領(lǐng)袖、輿論家及學(xué)術(shù)宗師,他的自傳資料產(chǎn)量與收藏最為豐富與完整。這些自傳資料,他有些挑出來出版,有些讓朋友傳觀,有些除了請人轉(zhuǎn)抄以外,還輾轉(zhuǎn)寄放保存。然而,在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極其謹守個人隱私的人。他所搜集、保存下來的大量的日記、回憶以及來往信件,其實等于是已經(jīng)由他篩選過后的自傳檔案。從這個意義上說來,那就好比說他已經(jīng)替未來要幫他立傳的人先打好了一個模本(a master narrative),在他們?yōu)樗髦龋呀?jīng)把那些他不要讓人窺密或分析的隱私、以及他思想成熟以后所放棄的主張和想法,都一一地從他的模本里剔除了。 胡適一生中所收集保存起來的自傳檔案,卷帙浩瀚,對研究者來說,當然是一大挑戰(zhàn)。然而,最大的挑戰(zhàn)并不在于數(shù)量,而毋寧在于它是一個篩選過的傳記模本。面對這個傳記模本,研究者必須能取其所用,而不為其所制;要能不落入那“浮士德式的交易”(Faustian bargain)的窠臼;要能既贏得資料,又不賠去自己的靈魂。換句話說,研究者必須要能入胡適的寶山,得其寶,而且能全身而出,不被寶山主人收編為他的推銷員。 胡適的日記與書信,都不屬于那種秘而不宣、寫給自己看的私領(lǐng)域的產(chǎn)物。一般所謂的私密文件,比如日記與書信,用在胡適的身上,已經(jīng)是在公眾的領(lǐng)域。就像我在一篇文章里所強調(diào)的,胡適的日記不但不屬于秘而不宣之物,而且它更是他“知識男性唱和圈”里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是因為胡適的日記并不只是留給后人看的。就以《留學(xué)日記》為例,他在留美的時候,就把日記寄給許怡蓀瀏覽、保存和選刊。在他一生中,他不只讓朋友借他的日記去看,有時還主動把日記借給朋友。更重要的是,胡適的日記所記載的,和他個人或家庭的生活幾乎毫無關(guān)系。即使我們用他所用的“札記”這個字眼來形容他的日記,即使他在《留學(xué)日記》的《自序》里,說那是他“私人生活、內(nèi)心生活、思想演變的赤裸裸的歷史”,但整體來說,我們與其說胡適的日記是他個人心路歷程的記錄,不如說是他和友朋唱和的記錄。 從這一點說來,他的日記實際上是他的來往書信和學(xué)術(shù)著作的延伸。如果借用崔芙·柏洛芙屯(Trev Broughton)對十九世紀末期英國傳記文學(xué)所下的斷語,我們可以說,胡適的日記,就和他所有的自傳寫作一樣,是“一個社會和文化的行為(activity),而非一個單純的文學(xué)成品(literary event);是脈絡(luò)(context)、是介于文本之間(intertext),而非文本”。 無怪乎美國名作家威廉·蓋司(William Gass)會說:“如果我已經(jīng)顧慮歷史會怎么寫我;如果我知道在我走了以后,我所留下來的涂鴉會讓人家拿去審視、贊嘆和品評,我可能就會開始埋下一些能幫助我開罪的伏筆、重新排比片段、把故事稍微改編一下、報一點小仇、改寫、讓自己看起來像樣一點。于是,就像莎士比亞戲劇里的獨白,它們等于是說給全世界聽的?!绷铡げ穫悾↙ynn Bloom)說得更直接,她認為專業(yè)的作家所寫的東西,沒有一件真正是屬于私人性質(zhì)的。她說:“專業(yè)作家沒有下班的時候?!? 作為胡適傳記的“模本”,最典型的莫過于他的《四十自述》了。試問到現(xiàn)在為止,哪一個為胡適立傳的人,對胡適早年生涯的敘述不是跟著《四十自述》亦步亦趨?胡適在《四十自述》里膾炙人口的故事,從他母親的訂婚、慈母兼嚴父、三歲入塾讀書、發(fā)現(xiàn)白話小說、無神論的萌芽、在上海進了三個學(xué)堂卻沒有一張畢業(yè)證書、《競業(yè)旬報》的白話撰述、叫局吃花酒到酒醉打巡捕進巡捕房、閉門讀書考上庚款留美、以致于“逼上梁山”的文學(xué)革命,都幾乎被依樣畫葫蘆地搬上了坊間林林總總的胡適傳里。套用胡適在世時喜歡用來批評人“人云亦云”的話來說,這就是被胡適牽著鼻子走的結(jié)果。 《四十自述》當然是了解胡適早年生活最重要的資料。這就好像他的《留學(xué)日記》是了解胡適留美生涯不可或缺的史料一樣。只是,俗話說得好,“盡信書不如無書。”套用后現(xiàn)代、后結(jié)構(gòu)主義的話來說,就是必須解構(gòu)(deconstruct)。《四十自述》,顧名思義,是胡適在四十歲的時候所作的回顧。任何人作回顧,都不可能避免以今釋古、選擇記憶、隱此揚彼的傾向,更何況是胡適這樣一個已經(jīng)替未來要幫他立傳的人先打好了一個傳記模本的高手呢!對當時功成名就、時時放眼歷史會如何為他定位的胡適來說,他自然有他覺得應(yīng)該凸顯的,以及不妨讓它隨著大江東去的往事。為他立傳的我們,如果不能識破胡適的取舍、渲染與淡出,則當然只有落得被他的《四十自述》牽著鼻子走的命運。任何有心人只要把《四十自述》拿來跟胡適在上海求學(xué)時期的日記,以及他在《競業(yè)旬報》上所發(fā)表的文章對比,就可以很清楚地尋出《四十自述》斧鑿、嵌入、建構(gòu)的痕跡。 同樣地,盡管《留學(xué)日記》是了解胡適留美生涯最重要的史料,它的局限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沒有其它資料作佐證、給脈絡(luò)、供背景,日記是不可能自己說故事的。我們必須用胡適的《留學(xué)日記》作基礎(chǔ),去參對當時的報紙,特別是康乃爾大學(xué)的學(xué)生報,以及胡適當時所作的演說與發(fā)表的文章。不但如此,我們還必須把胡適放在當時美國和中國的政治社會以及中國留學(xué)生的組織和活動的脈絡(luò)下來觀察與分析。只有如此,我們才可能栩栩如生地描繪出留學(xué)時期的胡適。 胡適是二十世紀中國思想界的第一人。有名的中日古典文學(xué)名著翻譯大家英國人韋利(Arthur Waley, 1889-1966)說得好。他1927年10月18日在《北京導(dǎo)報》(The Peking Leader)上發(fā)表的一篇文章里,稱許胡適是當世六大天才之一。他說: 首先,他絕頂聰明,可以說是當今世界上最聰明的六個人之一。同時,他天生異類,他的思考模式(cast of mind)完全是歐洲式的。任何人只要跟他作幾分鐘的交談,就會心服口服,說他的聰明絕不只是教育和后天的產(chǎn)物,而只能說是天生的異稟。 胡適在1926年7月17日啟程,經(jīng)由西伯利亞、俄國、歐洲大陸到英國去。后來又在1927年1月11日轉(zhuǎn)道美國。韋利這篇文章發(fā)表的時候,胡適已經(jīng)在五個月前就從美國回到中國了。胡適在英國的時候跟韋利過從相當頻繁,以他的日記作依據(jù),就有九次之多。韋利說中國人常常表示他們無法忍受西方人對中國文學(xué)與思想的了解。然而,他認為中國人應(yīng)該檢討他們自己作的努力實在太不夠了。他認為中國人很少花心思去了解西方人到底在這方面作了多少的努力。他說:“一個人如果要想為某一門知識作出貢獻,他必須先知道那門知識的現(xiàn)況;要使山加高一點兒的方法,是在山頂上加塊石頭,而不是老是在山腳下堆巨石?!? 韋利說胡適不同于其他中國人的地方,在于他了解西方人,所以他知道他們要的是什么。他說西方人碰到胡適,就好像是第一次跟中國的知識分子有了真正的心智上的接觸一樣。問題是,胡適不是一般的中國知識分子。他說胡適天生異類,雖然形體上是中國人的樣子,但根本等于就是西方人。所以韋利說:“如果胡適只是一個一般的中國教授,唯一跟他的同儕不同的地方只是他會說我們的話,這只‘會說人話[注:英語]的鸚鵡’(oiseau qui parle)或許還可以比較如實地為我們呈現(xiàn)出當代中國的心態(tài)(mind)。事實是,他壓根兒就不具有代表性?!? 韋利一句話就點中了關(guān)鍵的所在:胡適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換句話說,我們不能透過胡適來了解二十世紀中國的知識分子,因為他根本就是天生異稟的奇葩。要想用胡適來作為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就仿佛把天才當作一個社會的典型一樣地荒謬。然而,這并不表示研究胡適就等于是象牙塔、孤星式的研究,沒有其普遍的意義。事實恰恰相反,胡適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性,就正在于他是龍頭;他具有指標性、前瞻性與規(guī)范性。作為一代宗師,他訂定了當時中國史學(xué)、哲學(xué)、文學(xué)研究的議題、方法和標準;作為白話文學(xué)的作者和評論家,他不只是推行了白話文,他根本上是規(guī)范了新文學(xué)的技巧、形式、體例與品味;作為一個政論性雜志的發(fā)行人、主編、撰稿者,他塑造了輿論;作為中國教育文化基金會最具影響力的董事,他透過撥款資助,讓某些特定的學(xué)科、機構(gòu)和研究人員得以出類拔萃,站在頂尖的地位。 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國,能帶領(lǐng)一代風(fēng)騷、叱咤風(fēng)云、臧否進黜人物者,除了胡適以外,沒有第二人。正由于胡適是二十世紀中國思想界的第一人,正由于胡適是當時中國思想、學(xué)術(shù)、輿論界的領(lǐng)袖、宗師與巨擘,他的一生正是用來管窺二十世紀前半葉中國學(xué)術(shù)、知識、輿論界最理想的透視鏡。我撰寫這部《舍我其誰:胡適》的理想,是希望能在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出他的學(xué)術(shù)、思想、生活與事業(yè)以外,透過這部傳記,來重建胡適所處的社會與時代的風(fēng)貌--不管是他生于斯、長于斯、功成名就于斯的中國大陸,還是他留學(xué)、訪問、持節(jié)出使以致于流亡的美國,甚至是他龍困淺灘以致于終老埋骨的臺灣。 胡適的一生是燦爛的。在他人生的巔峰,國際是他的舞臺。他一生中與之往來唱和,在思想上平起平坐的,是奧林帕斯巔峰上的杜威、羅素、王國維、梁啟超等等眾神及其山腰上的眾仙;在他的大使任內(nèi),往來的冠蓋,有美國羅斯??偨y(tǒng)、訪美的王公將相、美國的國務(wù)卿及其司長、各國駐美使節(jié)以及美國顯貴富豪的社交圈。有多少人,人云亦云,說胡適“膚淺”,說他西學(xué)根柢薄弱,渾然不知他們自己就是莊子的寓言里所說的蟬與斑鳩。他們不識鯤鵬之大,坐井觀天,正坐莊子所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之譏。試問,在胡適出生百年后的人如果能看出胡適“膚淺”的所在,其所反映的不過是學(xué)術(shù)的漸進,而不是嘵嘵然貶抑胡適者個人的聰明與才智;反之,在胡適出生百年后的我們,既有坐擁群書之利,又有能坐在研究室里,隨時手打鍵盤,上圖書館期刊網(wǎng)搜索、閱讀論文之便,如果不能超越胡適,則該汗顏的是自己,而不是反其道而行,津津樂道地細數(shù)胡適的“膚淺”。 一個不能向天才致敬、虛心反求諸己的社會,就是胡適所說的“侏儒的社會”。1927年4月10日,如日中天的胡適為韋蓮司對他所在的“侏儒的社會”所下的定義是:“人人都盲目地崇拜著你,甚至連你的敵人也一樣。沒有一個人能規(guī)勸你,給你啟發(fā)。成敗都只靠你一個人!”胡適百年以后,都已經(jīng)過了半個世紀,不去追問胡適對杜威的了解如何,不去細思實驗主義說的是什么,不去讀讀胡適所讀過的書,不去追尋胡適思想的來源、時代與脈絡(luò),而仍然只施施然、人云亦云地說胡適膚淺、西學(xué)根柢薄弱、覺得自己比胡適高明,那就比胡適口中的“侏儒的社會”更等而下之了。 胡適說他在1920年代中期,曾經(jīng)跟魯迅兄弟在閑談中,談起他對《西游記》的“八十一難”最不滿意。他說應(yīng)該這樣改作:“唐僧取了經(jīng)回到通天河邊,夢見黃風(fēng)大王等等妖魔向他索命,唐僧醒來,叫三個徒弟駕云把經(jīng)卷送回唐土去訖,他自己卻念動真言,把當日想吃唐僧一塊肉延壽三千年的一切冤魂都召請來,他自己動手,把身上的肉割下來布施給他們吃,一切冤魂吃了唐僧的肉,都得超生極樂世界,唐僧的肉布施完了,他也成了正果?!比绱私Y(jié)束,最合佛教精神。胡適這段話是寫在他1930年4月30日給楊杏佛的信上。他接著說:“我受了十余年的罵,從來不怨恨罵我的人。有時他們罵得不中肯,我反替他們著急。有時他們罵得太過火了,反損罵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們不安。如果罵我而使罵者有益,便是我間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罵。如果有人說,吃胡適一塊肉可以延壽一年半年,我也情愿自己割下來送給他,并且祝福他?!蔽覀?nèi)绻堰@一段話當成胡適的自況,就不免有不知詼諧之譏;這段話必須以寓言來讀,是胡適教人掙脫“侏儒的社會”的法門。 “侏儒的社會”與“胡適膚淺論”是相生相成的。就像“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一樣,侏儒當然不識天才。但那是有眼無珠的社會自身的損失,天才既已如孤騖歸去,秋水長天,也只不過是落霞余暉最后的一瞬。如果天才還肯回眸,那是他割肉反饋的布施之心未了;善哉!善哉!歷來鄙夷胡適的人,上焉者直指他膚淺,下焉者用歇后語謔稱他為“胡一半”--“下邊兒沒有了”--以其主要著作都只出了上半部也:如《中國哲學(xué)史大綱》以及《中國白話文學(xué)史》。他們不能體會胡適的“一半”,其實“開山”的意義遠勝于“定論”。這固然可以歸之為見仁見智的問題。然而,他們所不求甚解的,是胡適的“一半”是他知識論、方法論推至其極致的必然結(jié)果。 胡適說他是實驗主義者。其實,他是一個實證主義者。他的“大膽的假設(shè),小心的求證”的基礎(chǔ)是“事實”,是用“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方法去找出來的“事實”。這句傅斯年說的話,胡適引以為共鳴的佳句,其實就是他的夫子自況。問題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如果不能適可而止,可以演變成一個無止境、不知伊于胡底的歷程。 當然,找資料、作研究可以是一種讓人樂在其中而不思蜀的樂趣,可以是一種讓人可以心甘情愿地渾然忘卻找資料只不過是研究過程的手段而已。胡適膾炙人口的考據(jù)癖,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紦?jù)的樂趣,郎格盧瓦(Charles-Victor Langlois)和塞諾博(Charles Seignobos)形容得最為生動。他們在其所合著的《史學(xué)導(dǎo)論》(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Studies)里說:就像集郵、益智拼圖、拼字有其中的樂趣一樣,考據(jù)學(xué)家也自有其辨?zhèn)?、解謎、拆障之樂;不管多么鉆牛角尖,問題越難,解決以后的成就感也就越大。他們用了一個法國考據(jù)家的話來形容這種樂趣:“是的,毫無疑問,這是一種雕蟲小技。但世界上有多少其它的工作,它用來回報我們的辛勞的方式,是讓我們常有機會狂呼:‘我找到了(Eureka)。’” 找資料、作考據(jù)與下詮釋、作綜合當然是相輔相成、不可須臾剝離的過程。然而,它們也同時代表了兩個不同的層次。用建筑來作比方,資料就是建材,詮釋與綜合的完成就是建成的房子。胡適當然很清楚他選建材的目的是為了蓋房子。比如說,他在1920到1921年六個月的病中,開始對整理《詩經(jīng)》產(chǎn)生興趣。1921年春天,他認定研究《詩經(jīng)》“必須下死工夫去研究音韻、訓(xùn)詁、文法,然后從死工夫里求出活見解來”。一直要到1922年8月間,他才又有時間重新拾起這個工作,興致勃勃的他,連題目都訂好了,就叫做《胡適詩經(jīng)新解》,他認為至遲兩年可成。然而,才不到半個月,他就發(fā)現(xiàn)自己想得太容易了:“研究一個字,其難如此……這部《詩經(jīng)新解》真不知何日可成了?!彼麖倪@個經(jīng)驗悟出了一個道理:“從前我們以為整理舊書的事,可以讓第二、三流學(xué)者去做。至今我們曉得這話錯了。二千年來,多少第一流的學(xué)者畢生做此事,還沒有好成績;二千年的‘傳說’(tradition)的斤兩,何止二千斤重!不是大力漢,何如推得翻?何如打得倒?” “大力漢”的胡適,一輩子發(fā)了好幾次宏愿要把他的哲學(xué)史寫完。到了1940年代,他已經(jīng)改用中國思想史來稱呼他未完的夙愿。我們從他寫給王重民的信,可以知道他在搜集各類書籍,準備著手寫他藏諸名山之作。他不但訂好了兩漢、三國為《中國中古思想史》的第一期,而且也發(fā)愿,說他要重寫漢魏思想史。然而,那些累積了二千年、二千斤重的“傳說”,還是得他這個“大力漢”親自出馬去推倒。然而,他才著眼漢初,就發(fā)現(xiàn)連“太學(xué)”這個題目都沒有可資利用的材料:“《博士考》一個題目,我欲借此作漢代經(jīng)學(xué)變遷的研究。偶一下手,始知謹嚴如王靜安先生,亦不能完全依賴!……本意只想為王先生《博士考》作一跋,結(jié)果也許還得我自己重寫一篇《兩漢博士制度考》?!蹦闹肽暌院螅端?jīng)注》就開始吸引了他的注意,仿佛著魔似的他,還以為只要費六七個月時間,全力為之,就可以竟全工。到1944年3月,他還很樂觀,雖然他同時也提醒自己還有更重要的工作在等著他:“作《東原年譜》,我久有此意。但為《水經(jīng)注》案擱置《中國思想史》太久,此案結(jié)束后,恐怕用全力寫書,不能再弄‘小玩意兒’了!”試想,《中國思想史》都還沒開始寫,他居然又動念想寫《東原年譜》! 胡適一定很清楚,即使自己是“大力漢”,也不可能獨力推翻、打倒那兩千年的傳統(tǒng)。然而,他必須堅持科學(xué)實證的精神;他不能在還沒有作校勘、訓(xùn)詁、辨?zhèn)蔚墓ぷ髦?,就去作綜合、解釋的工作。套用余英時的話來說,沒有先經(jīng)過“小心的求證”,胡適沒有辦法推出他“大膽的假設(shè)”;但是,這是他實證主義的盲點,完全不是杜威實驗主義的論點。如果胡適學(xué)術(shù)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中國的考證學(xué),那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所留下來的東西,都必須要先由他親自“下死工夫去研究”、實證主義地去重新整理過,然后再“從死工夫里求出活見解來”。胡適注定沒有寫出他發(fā)愿要藏諸名山的中國思想史,我們可以想象他晚年的擲筆之嘆:“予不得已也!” 胡適晚年之所以會有“予不得已也”的擲筆之嘆,“胡適膚淺論者”之所以能施施然夸言胡適膚淺,“胡一半論者”之所以能繼續(xù)眉飛色舞地傳誦其自以為是的刻薄無比的蓋棺論定,正是因為胡適還有一個更深層的才情的因素,那是人所不知、眾所不察的。英國的柏林(Isaiah Berlin)爵士在他的《刺猬與狐貍》(The Hedgehog and the Fox)一書中,引用了古希臘詩人阿給勒克司(Archilochus)的一句話:“狐貍知曉許多事情;刺猬就知道一件大事?!彼f思想家、文學(xué)藝術(shù)家有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有一個中心的思想或系統(tǒng),其完整性與一致性不一定必須完備,但這中心思想或系統(tǒng)是他們用來理解、思考、感覺事物的根據(jù);第二種類型則沒有定見,他們所追求、探索的事物可以完全是不相干,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前者是刺猬;后者是狐貍。柏林爵士用“刺猬與狐貍”這兩個隱喻來分析托爾斯泰。他說歷來的學(xué)者和批評家都誤解了托爾斯泰。就以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為例,大家都說這本小說在文學(xué)藝術(shù)上舉世無雙。然而,其所表露出來的歷史哲學(xué),則荒誕不經(jīng)、不忍卒睹。柏林爵士說這是對托爾斯泰的誤解。他說我們?nèi)绻私馔袪査固?,就必須認識到:“托爾斯泰從才情上來說是一只狐貍,但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只刺猬?!? 柏林爵士說托爾斯泰洞識人間眾殊相的能力無人能及。他能精準地刻畫出各個具體殊相的特征,能捕捉出其韻味、感情與律動。不管描寫的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區(qū)或者是一整個國家,他都能夠把其獨特、復(fù)雜、微妙的每一個面向栩栩如生地為我們呈現(xiàn)出來。然而,像狐貍一樣火眼金睛的托爾斯泰所堅信的,卻是一種刺猬所執(zhí)著的單一的理念。柏林爵士說:“他所宣揚的不是萬象(variety),而是一真(simplicity);不是意識的多重性,而是化約到單一的層面。在《戰(zhàn)爭與和平》里,這個單一的層面是好人的典型,是一個獨特、自發(fā)、開放的靈魂;后來,則是農(nóng)民,或者是那擺脫了煩瑣的教條和形上學(xué)的束縛的素樸的基督倫理;一種樸實、準功利主義的標準。在這個標準之下,事事相連,事事都可以用這個標準來作衡量的準據(jù)?!睋Q句話說,托爾斯泰的才情是“徹底地屬于經(jīng)驗主義、理性主義、冷眼面對事實(toughminded)、寫實主義的。然而,其感性的來源是自己明明是一只狐貍,卻偏偏執(zhí)拗地要像刺猬一樣,熱切向往地追求著一個一元的人生觀”。 胡適跟托爾斯泰一樣,是狐貍才、刺猬心。柏林爵士用來描述托爾斯泰的才情的話完全適用于胡適:“徹底地屬于經(jīng)驗主義、理性主義、冷眼面對事實、寫實主義?!焙m跟托爾斯泰不一樣的地方,在于托爾斯泰以刺猬自居,而胡適則以狐貍自視。托爾斯泰以刺猬自居,所以他一味地追求一個單一的理念來作為人生、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基礎(chǔ),盡管與此同時,他拒絕所有玄學(xué)的冥思,排斥所有編年排比的歷史,睥睨所有大放厥詞談歷史定律的夸言。胡適以狐貍自視,所以他會說“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所以他喜歡教誨人家,說社會的改革、人類的進化是一點一滴造成的。 胡適的“非主義論”和“點滴進化論”很自然地會讓人覺得他徹頭徹尾是一只狐貍。自詡為實驗主義的胡適,照理說當然應(yīng)該是一只狐貍。然而,胡適是不是一個實驗主義者,或者,更正確地說,胡適是如何挪用實驗主義,是一個人云亦云了一個世紀,早就應(yīng)該被厘清的問題。胡適有所不自知,他是刺猬心。他跟托爾斯泰一樣,喜歡把人間的事物“化約到單一的層面”。這個“單一的層面”可以是科學(xué)、民主;也可以是“人性化”、“社會化”;也可以是文學(xué)的進化論,或是白話“活”文學(xué)千年的“自然演化”。胡適這種對“單一的層面”的追求,跟他的“非主義論”與“點滴進化論”是不相沖突的。就像他在《《科學(xué)與人生觀》序》里所說的:“我們信仰科學(xué)的人,正不妨做一番大規(guī)模的假設(shè)。只要我們的假設(shè)處處建筑在已知的事實之上,只要我們認我們的建筑不過是一種最滿意的假設(shè),可以跟著新證據(jù)修正的。” 對于這個從事實出發(fā),到建立假設(shè),以致于作為人生準則的正當性,胡適的解釋是:“我們?nèi)绻钚努F(xiàn)有的科學(xué)證據(jù),只能叫我們否認上帝的存在和靈魂的不滅,那么,我們正不妨老實自居為‘無神論者’。這樣的自稱并不算是武斷;因為我們的信仰是根據(jù)于證據(jù)的:等到有神論的證據(jù)充足時,我們再改信有神論,也還不遲。”換句話說,那“待證的假設(shè)”在胡適的眼里,就成了“待證的定律”。所以他會大膽地說:“我們帶著這種科學(xué)的態(tài)度,不妨沖進那不可知的區(qū)域里。正如姜子牙展開了杏黃旗,也不妨沖進十絕陣里去試試?!? 問題是,這種從事實出發(fā)、到建立假設(shè)的刺猬心,是唯證據(jù)、精準、秩序是問的,是容不下一絲的疑竇與不確定性的。刺猬心的胡適,是不可能放心地責(zé)成“第二、三流學(xué)者”去推倒那“二千年”、“二千斤重”的“傳說”的。這個重任是只有作為刺猬的“大力漢”自己才可能勝任的。試想:連王國維的《博士考》他都不滿意,“結(jié)果也許還得我自己重寫一篇《兩漢博士制度考》”!刺猬求證據(jù)、精準、秩序之心到如此地步,還有什么不是胡適必須親自出馬勘定的呢? 胡適在大使下任以后,接受了“美國學(xué)會聯(lián)合會”(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兩年的資助,從1943年開始,每年美金六千元,供給他從事“中國思想史”的撰述計劃。眼看著兩年就要結(jié)束了,胡適沒有任何成績可以交出。他在第二年度的報告里,一開始就承認這是一份細數(shù)自己“壯志未酬與不務(wù)正業(yè)”(frustrated objectives and dissipated time)的報告。胡適說自己“不務(wù)正業(yè)”,是因為他把八個月的時間都拿去審理《水經(jīng)注》一案了。審理這個公案的樂趣難以用筆墨來形容,他說他在那八個月里,幾乎專注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既然交不出成績,他說他的良心告訴他不可以再繼續(xù)接受“美國學(xué)會聯(lián)合會”的資助。然而,仿佛晚年的胡適終于心里有了自悟:狐貍才、刺猬心,可以是一個詛咒(curse);這個矛盾一日不解,狐貍就會繼續(xù)當?shù)?,刺猬永遠出不了頭: 只要我繼續(xù)使用中文的史料,我必須招認我有一個無法克制的強烈的智性上的嗜欲(temptation):為了稽核一個事實或厘清一個疑慮,我可以用上幾個星期甚至是幾個月的時間去作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工作。于是,這就妨礙了我寫中國思想通史的正務(wù)。 胡適“為了稽核一個事實或厘清一個疑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狐貍才,注定終究“妨礙”了他想要寫中國思想通史的刺猬心的“正務(wù)”。然而,這也是胡適“予不得已也”的另一面。他的刺猬心促使他必須在萬千的事實中理出頭緒、找出其“單一的層面”。不到這個境界,他沒辦法動筆從事綜合的工作。怎奈他的狐貍面,動如兔脫,即使刺猬面的他,駟馬都難追。他越縱容他的狐貍才去任意馳騁,積累的“事實”就越多,他的刺猬心也就越發(fā)望洋興嘆。 狐貍才、刺猬心。這是胡適年齡越大,越發(fā)無法掙脫的矛盾;而這也是《舍我其誰》故事里重要的一環(huán)。 這套《舍我其誰:胡適》的傳記,預(yù)計共分五部。第一部,即本部,從1891到1917年;第二部從1917到1927年;第三部從1927到1937年;第四部從1937到1942年;第五部從1942到1962年。這第一部,在十個月沉醉于斯的撰寫過程里,不覺寫了將近五十萬字。不識者或有下筆不能自休之譏。其實不然。就像胡適在1922年想寫《胡適詩經(jīng)新解》時的擲筆之嘆:“二千年的‘傳說’(tradition)的斤兩,何止二千斤重!不是大力漢,何如推得翻?何如打得倒?”胡適一生的思想,亦復(fù)如是。從胡適在世時就已經(jīng)層層積累起來的所有誤解、傳說、人云亦云、甚至胡適云、眾亦云,也不啻是“何止二千斤重”!研究者不下死工夫,何如能“從死工夫里求出活見解來”?《舍我其誰:胡適》寫五部、每部五十萬字的構(gòu)想,下筆不能自休非其咎也。所有的誤解、傳說、人云亦云、胡云亦云,套用胡適自己的話來說,都須要先去“推翻”、“打倒”。然而,這只是第一步而已。在抽絲剝繭、解構(gòu)之余,還必須更上一層樓,要去重新分析、重新詮釋并重新編織出一幅不為胡適預(yù)設(shè)的圖案所羈,而且比它更全面、比它更花團錦簇的胡適的一生。所有這些,都不是三言兩語所能道盡?!坝柝M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本書從研究到寫作的過程中,得到許多人的協(xié)助。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謝國興,胡適紀念館的楊翠華、黃克武、潘光哲等歷、現(xiàn)任館長鼎力支持;胡適紀念館的柯月足小姐、鄭鳳凰小姐,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張顯菊女士、茹靜小姐,以及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北京大學(xué)文庫的鄒新明先生,都在多年來幫我調(diào)閱資料,給予諸多的方便。北京的徐進良先生、韓子榮書記夫婦在起居、找資料上,給予我多方的協(xié)助,不勝感激。我任教的德堡大學(xué)(DePauw University)所提供的研究資助,是我多年來得以長期從事胡適研究的經(jīng)費來源。大學(xué)的休假制度,更是讓我能夠規(guī)劃寫作的要素。陳宏正先生慷慨的資助,讓我能夠跟學(xué)校安排協(xié)商,多享有了一學(xué)期不須要教學(xué)的時間全力完成這《舍我其誰》的第一部,在此特別申謝。最要感謝的,是我的妻子麗豐,謹獻上此書。
內(nèi)容概要
胡適是中國近代史上著述最多、影響最大,自傳材料最豐富的一個名人,同時也是最被人顧盼、窺伺、議論,卻又最被人誤解的一個名人?!渡嵛移湔l:胡適》立意重新詮釋胡適的思想、全面改寫胡適的一生?!惰庇癯设?,1891—1917》,是這套全傳的第一部。
不被胡適牽著鼻子走,用詳實的材料和嚴謹?shù)目甲C說話,澄清以往關(guān)于胡適的許多重大誤會。通過比勘不同版本,闡釋《四十自述》里膾炙人口的故事背后的真相;重新塑造上海時期胡適的思想狀態(tài),挖出被胡適淡出乃致完全湮滅的狹隘而狂熱的民族主義,以及他修身進德的焦慮。
留美生涯是胡適一生思想形成的關(guān)鍵階段,也是胡適一生中最不為人所知的一個階段。作者孜孜矻矻,系統(tǒng)地描述并闡釋胡適的留美生活及心路歷程,言人所未言。舉凡飲食起居,到他的思想履跡(從民族主義者到以愛國為基礎(chǔ)的世界主義者,到絕對的不抵抗主義,再到國際仲裁主義;從無病呻吟到樂觀主義;從宗教情懷到性別觀念;從上課修習(xí)、轉(zhuǎn)學(xué)哥大到博士學(xué)位問題,到新文學(xué)革命),指出胡適“實驗主義其表,實證主義其實”的真身,創(chuàng)獲極大極豐。
作者簡介
江勇振,臺灣師范大學(xué)歷史系畢業(yè),美國哈佛大學(xué)博士?,F(xiàn)任美國印第安那州私立德堡(DePauw)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
主要著作包括:
《張君勱傳》(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79年);
So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19-1949
(社會工程與中國社會科學(xué), 1919-194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erforming Masculinity and the Self: Love, Body, and Privacy in
Hu Shi” (男性與自我的扮相:胡適的愛情、軀體與隱私觀),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3.2
(May, 2004), 305-332;
“Womanhood, Motherhood and Biology: The Early Phases of The
Ladies’ Journal, 1915-1925” (女性、母性與生物界通律:《婦女雜志》的前半期,1915-1925),
Gender & History, 18.3 (November 2006), 519-543;
《星星·月亮·太陽——胡適的情感世界》(新星,2006年)。
書籍目錄
前言
序幕
第一篇 從“穈先生”到敝裘鬑鬑少年郎(1891-1910)
第一章 “穈先生”初長成
徽州家鄉(xiāng)
胡適的父母
慈母兼嚴父
“穈先生”上學(xué)記
小說“羅生門”
誰怕牛頭馬面?
第二章 新學(xué)堂,新世界
梅溪學(xué)堂
澄衷學(xué)堂
中國公學(xué)
無神、社會不朽論的奠基
婦德、媒妁婚姻的現(xiàn)代詮釋
第三章 作新民,以愛國
作新民
修身進德的焦慮
愛國
來來來,來上海;去去去,去美國
第二篇 乘風(fēng)之志今始遂,萬里神山采藥去(1910-1917)
第四章 進康乃爾,作新鮮人
揚帆西渡仙山,求救國靈芝
“文章真小技”、“種菜種樹”以救國
“新鮮人”新鮮事
旖色佳的飲食起居
身在異鄉(xiāng),心系祖國
從傷春悲秋、無病呻吟到樂觀主義
第五章 哲學(xué)政治,文學(xué)歷史
人文素養(yǎng)的基礎(chǔ)教育
從康乃爾轉(zhuǎn)哥倫比亞大學(xué)的玄機
“黑格爾的沉淀”
實證主義考證史學(xué)的濫觴
哥倫比亞大學(xué)時期:中西考證學(xué)的匯通
《先秦名學(xué)史》與實驗主義
十年遲的博士學(xué)位
第六章 民主革命,國際仲裁
辛亥革命
洪憲帝制
從民族主義者到以愛國為基礎(chǔ)的世界主義者
絕對的不抵抗主義
國際仲裁主義
第七章 勵志進德,宗教人類
勵志修身
宗教情懷與基督教
孔教運動:從支持到批判
種族不分軒輊
性別觀點與女性交誼
人類文明的展望
第八章 詩國革命,造新文學(xué)
逼上梁山?
從作英詩到作白話詩
“作詩如作文”
文學(xué)進化論
西洋近代戲劇
易卜生
幕間小結(jié)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篇 從“穈先生”到敝裘鬑鬑少年郎(1891-1910)第一章 “穈先生”初長成徽州家鄉(xiāng)胡適1891年12月17日(清光緒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出生在上海大東門外。他的本名是洪骍,乳名叫嗣穈(音?門),家鄉(xiāng)是安徽績溪。在清朝的時候,績溪屬于徽州府?;罩莞辉诎不兆钅喜?,其治下有六縣,績溪為其一,是徽州府最北的一縣。安徽南部多山,有名的黃山就在這里。這里的河水是向東南流,注入錢塘江?;罩菔且粋€高移民的社會。先說移入,避亂是北方人移民遷徙到徽州的第一個原因?;罩荻嗌?,“東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嶺之塞,南有江灘之險,北有黃山之阨”,“其險阻四塞,幾類蜀之劍閣矣,而僻在一隅,用武者莫之顧,中世以來兵燹鮮焉”。然而,徽州也是一個向外遷徙的高移民社會。由于徽州多山,耕地稀少,一年收成,只夠三個月的糧食,?此,糧食得靠外供應(yīng)?;罩萑顺鐾饨?jīng)商的人于是很多。一千年來,徽商聞名全國。他們四出經(jīng)商,往東去浙江,往東北去江蘇,往北則是長江沿岸的城鎮(zhèn)。他們到了一個村落,就會開一個小鋪子。等小鋪子變成一個雜貨店以后,這個村落也就成為一個小鎮(zhèn)了。所以中國有一句俗話說:“無徽不成鎮(zhèn)?!焙芏嗷丈虖淖鲂∩馄鸺?,刻苦積累,成為大商賈?;丈趟鶑氖碌馁I賣,鹽是其中之一。幾百年來,徽商壟斷了鹽的貿(mào)易。另外一個主要的買賣是當鋪。從前當鋪所扮演的腳色,相當于現(xiàn)在的銀行?!盎罩莩睢敝傅氖钱斾伒恼乒瘢髞沓闪嘶罩菔考澔蚧丈痰姆悍Q。胡適在一篇《四十自述》的增訂殘稿里說徽商有“徽駱駝”的綽號,他說那是“嘲笑徽州人的笨做省用,實在是很恭維我們的民族的”。注意,也許是無心或筆誤,胡適在這里是用“民族”這個名詞來稱呼徽州人的??赡芫鸵驗槿绱?,胡適把徽州人比作中國的猶太人。這個猶太人的比擬,并沒有在《四十自述》里出現(xiàn),更沒有在胡適晚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ué)所作的《口述自傳》里出現(xiàn)。當然,在當年美國社會仍然歧視猶太人的脈絡(luò)下,胡適不用猶太人來比擬徽州人是可以理解的。在《口述自傳》里,胡適用了另外_個說法來描述徽州人遍?中國各城市的現(xiàn)象,他說:“這就是為什么你在旅行的時候,常會看到姓汪、程的,他們一律都是徽州姓。其它像葉、潘、胡、余、俞、姚等姓,也多半是徽州來的?!?/pre>編輯推薦
材料翔實,考辨精審,詮解通達,文字平易,堪稱胡適研究史上的扛鼎之作。 學(xué)界公認最權(quán)威的胡適傳記,哈佛博士江勇振嘔心瀝血之作 2011年臺灣最熱的傳記。 《舍我其誰:胡適》這套傳記,預(yù)計共分五部?!惰庇癯设担?891—1917》是第一部,從胡適出生寫起,細數(shù)到他學(xué)成歸國。 在中國近代知名的人物里,胡適可能是一個最對外公開、又最嚴守個人隱私的人。他最對外公開,是因為從他在1917年結(jié)束留美生涯返回中國,到他在1948年離開北京轉(zhuǎn)赴美國的三十年間,作為當時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思想界領(lǐng)袖、輿論家及學(xué)術(shù)宗師,他的自傳資料產(chǎn)量與收藏最為豐富與完整。另一方面,他極其謹守個人隱私。他所搜集、保存下來的大量的日記、回憶以及來往信件,其實等于是他篩選過后的自傳檔案,是他替未來要幫他立傳的人打好的一個模本。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