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學習出版社 作者:衣俊卿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精選了衣俊卿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踐哲學,文化哲學研究的學術專著33篇.對于廣大政府機關,學校的學習研究人員有很大的啟發(fā),是一本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著作。
作者簡介
衣俊卿,1958年1月生于黑龍江省虎林縣,1982年1月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87年1月獲貝爾格萊德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中共中央編譯局局長,黑龍江大學文化哲學研究中心博士生導師。從事馬克思實踐哲學、國外馬克思主義和文化哲學研究,先后承擔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十余項,發(fā)表學術專著十余部,發(fā)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入選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全國宣傳文化系統(tǒng)“四個一批”人才培養(yǎng)工程。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及其本質精神
從康德到馬克思 完成哲學革命的契機
馬克思和黑格爾哲學思想形成過程的比較
"哲學的終結"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
馬克思學說的一體化及其實質
馬克思思想 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
第二部分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理論問題
論實踐的多重哲學內涵
人的實踐與人的世界的多重對應關系
人之存在與哲學本體論范式
第三部分 馬克思主義的當代視野和當代價值
從總體上把握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分化
20世紀新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理論及其啟示
異化理論、物化理論、技術理性批判
第四部分 在全球化時代彰顯馬克思主義的力量
哲學:在全球化時代重新定位
哲學問題與問題哲學
作為社會歷史理論的文化哲學后記
……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馬克思的哲學能夠充分發(fā)揮和體現(xiàn)哲學的本性,其根本原因是他把哲學的批判和超越精神奠定在人的實踐的本性之上。他用實踐哲學的構想深刻地揭示了人之生存的本性和哲學的本性。馬克思從人的活動本身來確定人的本質和歷史的內涵,把“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對象化的實踐視野作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實踐是一種活動,但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活動,而是規(guī)定著“人的類特性”,即規(guī)定著人的本質的活動,是“自由自覺的活動”,是“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進而創(chuàng)造人本身的活動。實踐是一種存在方式,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自由的存在方式;它以自身的存在(活動)賦予自然界其他一切存在方式以意義。作為存在方式,實踐構成人之存在的本體論結構,為人的活動提供了框架。作為人的本質活動和存在方式的實踐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對給定性(自然和自身的)的否定和揚棄,在于對人自身和人的世界的創(chuàng)造與再創(chuàng)造。 第二,馬克思的實踐哲學把人的自由自覺的和超越性的實踐活動理解為人的生存和生活世界的基礎。由此,它超越傳統(tǒng)哲學所建立的各種“實體形而上學”,不再從人的存在之外尋找人的生存的根據(jù);不再把歷史看做是“神律”或“他律”的自然進程,而是人的存在活動的展開與生成,一種開放的價值生成活動;取代社會和歷史的“實體”或“本體”的是人的對象化的實踐,是人的批判性的和超越性的生存活動,一種展示和創(chuàng)造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的開放的過程。 馬克思明確指出,“這種活動、這種連續(xù)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chuàng)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xiàn)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在馬克思的視野中,歷史并不是由某種外在的、超人的力量支配的自在和自律的自然進程,而是人之生存活動,即實踐活動的展開和價值及意義的生成過程。在人的歷史進程中,不存在著表現(xiàn)為絕對精神、絕對物質、絕對神性、絕對理性等超人的實體或本體。人的生存活動和生活世界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而展開和生成的,在這里,存在著人與外部自然、人與社會分裂和統(tǒng)一的基礎。正是由于人特有的超越性的實踐活動,人才最終從自在的存在鏈條中凸現(xiàn)出來,通過作為“第二自然”的文化的創(chuàng)造而開始人的生存;同時通過對象化的實踐活動而向外部自在的客觀世界開放,在主客體統(tǒng)一的意義上重建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
編輯推薦
《衣俊卿自選集》由學習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