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作者:張發(fā)奎 頁數:434 譯者:夏蓮瑛 訪談及記錄,胡志偉 譯注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張發(fā)奎是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曾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北伐戰(zhàn)爭中擔任被譽為“鐵軍”的第四軍第十二師師長、軍長??箲?zhàn)時,率部參加了淞滬會戰(zhàn)與武漢會戰(zhàn),指揮了桂柳會戰(zhàn)及反攻廣州之役。 《張發(fā)奎口述自傳: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回憶錄》是張發(fā)奎晚年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者口述的自傳,因涉及大量敏感人事隱秘,他要求部分章節(jié)內容須在自己身后才可發(fā)表。傳中不僅縷述了張發(fā)奎與蔣介石的復雜關系及不同時期張發(fā)奎對蔣介石的看法和評論,更道出了國民黨內的種種秘密,比較了他跟中國共兩黨及人物的品格,詞鋒極為犀利。他對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白崇禧、汪精衛(wèi)等的批評,都直言不諱?! 稄埌l(fā)奎口述自傳: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回憶錄》訪談者以張發(fā)奎私人日記、電報、信函、公文為線索,按年代詢問張發(fā)奎在每個歷史事件中的親身感受與目擊真相,且與有關軍政人物的訪談記錄、歷史文獻核對考證;譯者為書中涉及的風云人物加注了簡歷,配印了100多幅珍貴照片、作戰(zhàn)地圖、戰(zhàn)斗序列表等。因此,《張發(fā)奎口述自傳: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回憶錄》史料價值彌足珍貴,堪稱20世紀中國歷史的縮影,也是一部具體而微的北伐、抗日、國共戰(zhàn)爭史。
作者簡介
張發(fā)奎,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曾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擔任北伐戰(zhàn)爭中被譽為“鐵軍”的第四軍第十二師師長、軍長。蔣介石稱張發(fā)奎是模范軍人,勸張不要搞政治,集中精力于軍事任務,前途無量。張發(fā)奎曾經是汪精衛(wèi)的信徒,稱“只要追隨汪精衛(wèi),就不會迷失方向”。在張發(fā)奎的部屬中可以列出一批中共名將:葉挺、賀龍、葉劍英、林彪、張云逸、周士第。
書籍目錄
第一章早年歲月(1896年至1920年5月) 第二章粵軍(1920年5月至10月) 第三章在廣東的軍伍生涯(1920年11月至1925年6月) 第四章軍隊整編:第十二師(1925年6月至1926年6月) 第五章北伐中的“鐵軍”(1926年6月至1927年4月) 第六章第二次北伐與南昌暴動(1927年4月至8月) 第七章廣州政變與廣州暴動;隱退(1927年8月至1929年初) 第八章從鎮(zhèn)壓到合作:同桂系的關系(1929年初至1931年5月) 第九章政治與旅行(1931年5月至1936年初) 第十章閩贛浙皖邊區(qū)與蘇浙邊區(qū)(1936年初至1937年7月) 第十一章淞滬會戰(zhàn)與武漢會戰(zhàn)(1937年7月至1938年) 第十二章第四戰(zhàn)區(qū)(上)(1938年冬至1939年9月) 第十三章第四戰(zhàn)區(qū)(下)(1939年10月至1944年春) 第十四章四戰(zhàn)區(qū)與越南(1940年至1944年) 第十五章桂柳會戰(zhàn)(1944年春至12月) 第十六章準備反攻(1944年12月至1945年8月) 第十七章接收廣東(1945年8月中旬至1945年底) 第十八章廣州行營(1946年至1947年) 第十九章內戰(zhàn)失利(1947年11月至1950年) 第二十章創(chuàng)建第三勢力的努力以及類似的牽連(1950年至1962年) 第二十一章在香港的日子(1949年6月以后) 譯注參考書目 譯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我重新部署我的部隊,四十六軍的一部分駐扎在鳳山與東蘭抵御河池地區(qū)的敵軍,六十四軍的一部分進駐武鳴地區(qū)抵御南寧的敵軍;六十二軍進駐靖西周邊地區(qū)抵御印支敵軍,準備進入越南。六十二軍劃歸陳寶倉指揮,當他要就重要事務向六十二軍下達命令時,必須通過我的批準,命令以我的名義發(fā)布。 十六、三十五集團軍的游擊訓練營主要功能是:敵退我攻,敵進我退。在與鮑曼商議之后,我下令這兩個集團軍各組建一個游擊訓練營。集團軍遴選的士兵要接受美國顧問的訓練。游擊訓練營的組織同任何步兵單位相同。在田東受訓后,他們就調配到接近敵人防線的部隊。 我非常需要時間去整頓與訓練久戰(zhàn)疲乏之師,希望減少部隊的數目。我計劃裁撤在桂林敗績的三十一軍,扣押韋云淞等人。這些措施對廣西人將是沉重的打擊。我知道白崇禧不會同意,卻不知道蔣先生會不會在白的影響下阻止我的計劃付諸實行。同時,我必須準備好同隨時會來犯的敵軍戰(zhàn)斗。我軍與敵軍距離太近,小規(guī)模沖突時而發(fā)生,一切端視敵軍的行動。倘若印支、河池或南寧的敵軍在我們重組完成之前就發(fā)動進攻,我們將抵擋不住;在另一方面,倘若蔣先生不同意我的計劃,我便沒法執(zhí)行整軍計劃。如果我保不住這一小塊疆土與潰敗的部隊,我的軍事生涯便會告終,會走上絕路。 我沒有考慮敵人會進攻百色,因為百色對他們沒多大用處。如果他們要取云南,那也不必要進軍百色,可從沙子嶺直下黔滇公路。盡管如此我們仍舊要準備。敵軍終究沒有來。我的當務之急便是1945年1月在百色召集會議研究桂柳戰(zhàn)敗的原因、執(zhí)行紀律措施以及實施我的整軍計劃。每逢戰(zhàn)役結束后我們都會召集會議。 會議接納了我的建議——事情往往如此。我撤了廣西綏署第二縱隊司令唐紀以及一三五師師長嚴僧武的職,因為他們在平南作戰(zhàn)不力影響了進攻桂平。他們被押送到重慶聽候懲處。我也撤了三十一軍軍長賀維珍與桂林城防司令韋云淞的職,但我讓他們自己去重慶述職,由中央決定如何處分。由于我們經常打敗仗,大多數會議都要采取紀律行動,獎勵則不多。
后記
2002年,由于撰寫有關50年代香港第三勢力的論文的需要,我托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張之丙女士在該校珍本與手稿圖書館取得了《張發(fā)奎口述自傳》的第二十章的英文抄本,由于書中人名、事件、機構都是半個世紀前的舊事,我在3.8萬字的譯文后加了2.8萬字的注釋。此文刊載于2003年12月出版的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刊印的《近代史資料》第107期。 2005年7月,我赴美領取萬人杰新聞文化獎時,由哥大講座教授夏志清博士陪同,買下了張發(fā)奎口述自傳的中文版權。攜回香港細細閱讀,方才悟出何以哥大口述史負責人韋慕庭教授將這套縮微膠片贈送中國社科院二十多年來,居然無一人著手將這部名著譯成中文。于是,我下定決心,要把包含上萬個人名、地名、事件名、機構名的四厚冊英文譽本啃下來,使這部傳記文學的奇葩、口述歷史之極品不再沉睡在異域圖書館的塵埃之中。 《張發(fā)奎口述自傳》能成為中國名人口述歷史中首屈一指的傳世之作,也因為美國人舍得耗巨資派遣訓練有素的研究員夏蓮瑛女士遠渡重洋扎根香港兩年、訪問張發(fā)奎上將400多次、并在港臺兩地穿梭訪問有關軍政人員梁華盛、楊清文、黃旭初、鄧龍光等多人,又以黃旭初、李宗仁、蔡廷鍇等人大量的回憶錄核對比較,才以錄音記錄為主,整理出1089頁的英文抄本。夏蓮瑛是以張發(fā)奎的私人記錄——日記、電報、信函、公文為線索,按年代順序詢問他在每個歷史事件中的親身感受與目擊真相,發(fā)現細節(jié)有誤便會建議他澄清,既能挑剔含糊的答案,又能循循善誘,使他自然而然吐露出平時難以啟口的事實。譬如夏蓮瑛看了李宗仁口述稿,問他是否曾建議李宗仁邀請蔣介石來廣州,然后扣押蔣制造第二次西安事變。張發(fā)奎答:“我從未建議他扣押蔣先生。當蔣先生派宋子文來廣州取財出國前,我曾建議(廣東省主席)薛岳扣押他。說:‘我們這么窮,把他扣起來問他要錢,我們從哪里還能領到軍餉?蔣不會給我們任何東西了,宋子文最怕死!’薛岳不贊成我的主意,所以沒有實現我的愿望。我和薛岳當年在廣州都是反蔣的,但我從來不想扣押蔣先生,早在1927年他派宋子文來廣州試探我們肯不肯邀他到訪時,我就可請他南下,然后扣押他,但我無意做這樣的事?!睆埌l(fā)查對夏蓮瑛說:“有人要付錢買下我的回憶錄版權,我對他們說:我不想告訴他們那些暴露我是壞蛋的事情;如果我不告訴他們那些事,那么回憶錄就毫無價值。但是,既然你向我提問,我就必須對你講真話。”他對訪談者坦承在粵軍時包賭包娼收黑錢、販賣鴉片充軍餉、擅殺中央軍軍長胡謙等不名譽的事,這在林林總總的國民黨軍將領回憶錄中從未記載。他承認第三次北伐時,有人說第四軍“在開封俘獲數以萬計敵軍官兵的消息,那是胡扯!敵軍都已撤走了,我不相信奉軍張學良在開封駐有數以萬計的部隊。這一定是有人為我吹噓戰(zhàn)績”?!案鶕酀h謀呈交給我,而我又轉呈給中央的報告,我們在粵北打了一場大勝仗,事實上我們被打敗了。我們把粵北戰(zhàn)役視為勝仗,只是因為敵人攻下英德之后馬上后撤并未進攻韶關。”有關兩次收復南寧,他說:“敵軍是自動撤出南寧的。為了宣傳目的,敵人每撤退一次,我們便報一次勝仗。中央對此十分了解,這些都是弄虛作假的勝利!’,他承認抗戰(zhàn)是幸勝的:“我們從未取得一次勝利,只是延宕了敵人的前進。大多數海內外同胞認為:我們以劣勢裝備與粗淺訓練,英勇地與武器精良訓練一流的敵軍鏖戰(zhàn)了八年,最終取得了勝利。然而從一個軍人的觀點,我認為談不上英雄史詩,我們所作的一切只不過是以空間換取時間?!睂τ谲娭姓ぶ贫?,他認為“毫無價值”,保甲制度則“徒有其名,不起作用”。 誠然,張發(fā)奎是凡人,并非圣人,我在譯注這部著作時,絕對無意美化傳主,而是遵循梁任公的教諭,對史跡純采客觀的態(tài)度,絲毫不摻雜自己的意見。例如訪談者問及外界傳說張發(fā)奎1927年冬下野時,從央行廣州分行運走了幾百萬銀元,張回答是陳公博以省府主席身份向省財政廳要了20萬銀元。名為第四軍軍餉,實際上匯給汪精衛(wèi)充作政治活動經費。譯者則引用知情人的回憶錄,稱“張離穗前曾席卷800萬銀元投入香港與南洋買地開廠”,究竟是否屬實,須留待后人考證。又如桂柳會戰(zhàn)潰退時,大量難民隨軍后撤,堵塞了六寨附近的鋼骨水泥大橋,國民黨軍為阻止敵軍前進而炸橋,人流還是擁護不停,張發(fā)奎唯恐耽誤戎機,斷然下令炸橋,五六百民眾與大橋同歸于盡。這是國民黨軍一六六師參謀長曹福謙在《湘桂黔大潰退目擊記》中披露的事,列入注解供讀者判斷。 人的記憶是會產生偏差的,張發(fā)奎的記憶強于常人,但也有誤記的事。例如:(1)“曾仲鳴被誤殺了,暗殺曾的特工接著也被殺了”,這可能是1963年美國第35任總統肯尼迪遇刺案中殺手李·哈維·奧斯瓦爾德等連環(huán)被殺事件引起的錯覺。事實上,開三槍打死曾仲鳴的是戴笠貼身警衛(wèi)王魯翹,他赴臺后官至臺北市警察局局長,連他的兒子王章鈞至今仍在臺北市警察局局長任上。(2)“馬當要塞司令逃跑”系誤傳,貽誤戎機被蔣處決的是援軍第一六七師師長薛蔚英。(3)“國民黨中央委員陸幼剮路過柳州”,陸氏路過柳州時任軍委會軍風紀巡寨團委員,抗戰(zhàn)勝利后才當選中委。(4)1966年口述“何東爵士現在還健在”,其實何東已于1956年逝世。(5)“闕漢騫是黃埔一期生”,非也,是黃埔四期。(6)“六十三軍軍長林偉儔”,錯!是六十二軍。李方梆屬五十四軍,而非十八軍。(7)“江陰要塞司令戴戎光屈服于銀彈攻勢”,戴戎光是江陰要塞唯一未加入中共地下黨的高級軍官,他的過錯乃是30兩黃金賄賂總統府軍務局局長俞濟時而幸獲要塞司令職位。(8)“吳克仁沒有及時撤出松江,結果投降了敵軍”,錯!六十七軍軍長吳克仁是指揮部隊渡河時中彈殉國的。 …… 本書史實沿用英文抄本原來的安排,用第一人稱問答形式展現全部內容,未曾更動一字一句,唯闕疑處另以腳注闡明相異之史料,供讀者自行判別。傳主在全書中一貫對蔣介石尊稱為“蔣先生”,僅有兩處講到激動處漏出“蔣介石”名諱。還有一次,訪談者問及大同書院特具政治傾向嗎,張發(fā)奎顯得不耐煩,但也按捺下脾氣回答:“任何學校能脫離政治嗎?我不懂你的問題!教育年輕人的目的是讓他們成才以及為國家效力。沒有人能遠離政治”,畢竟張發(fā)奎的個人修養(yǎng)是光明磊落的。這也表明口述歷史比一般的傳記作品在語氣、聲調、情緒方面留下更生動、鮮活的記錄。張發(fā)奎口述的粵語方言“過三胎”、“番禺捕屬”、“李燈筒”、“李郎雞”,粵諺“多只香爐多只鬼”、“執(zhí)到金都唔笑”、“靈魂交付煉獄之后,便不需要和尚超度了”,歇后語“我不是一把夜壺——需要時才拿出來用”、“我像個老嫗——毋須再醮”以及西諺“勝利取決于戰(zhàn)場上最后五分鐘的堅持”等等。使得這本傳記更加神完氣足、引人入勝。 這本書的譯注從2002年開始,時間跨度達6個春秋,2007年冬每日投入18小時,邊譯邊注邊修改,九易其稿,在冥思苦索考訂譯名之漫長歲月中,往往與張發(fā)奎將軍渾然一體,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幾乎成了他的分身?;侍觳回摽嘈娜恕先f個專有名詞剩下僅六七個沒有把握,俟有了新的發(fā)現后在再版中予以糾正。照片我搜集了千多張,精選了一百多張配合內文而且精彩的編入書中。借以增進讀者的閱讀興趣。 在本書譯注過程中,吾友夏志清、胡健國、張之宇、張之丙、客若等不吝賜教,特此致以誠摯的謝忱。 譯注者胡志偉 農歷戊子年正月初三日于香港
編輯推薦
《張發(fā)奎口述自傳: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回憶錄》沿用英文抄本原來的安排,用第一人稱問答形式展現全部內容,未曾更動一字一句,唯闕疑處另以腳注闡明相異之史料,供讀者自行判別。傳主在全書中一貫對蔣介石尊稱為“蔣先生”,僅有兩處講到激動處漏出“蔣介石”名諱。還有一次,訪談者問及大同書院特具政治傾向嗎,張發(fā)奎顯得不耐煩,但也按捺下脾氣回答:“任何學校能脫離政治嗎?我不懂你的問題!教育年輕人的目的是讓他們成才以及為國家效力。沒有人能遠離政治”,畢竟張發(fā)奎的個人修養(yǎng)是光明磊落的。這也表明口述歷史比一般的傳記作品在語氣、聲調、情緒方面留下更生動、鮮活的記錄。張發(fā)奎口述的粵語方言“過三胎”、“番禺捕屬”、“李燈筒”、“李郎雞”,粵諺“多只香爐多只鬼”、“執(zhí)到金都唔笑”、“靈魂交付煉獄之后,便不需要和尚超度了”,歇后語“我不是一把夜壺——需要時才拿出來用”、“我像個老嫗——毋須再醮”以及西諺“勝利取決于戰(zhàn)場上最后五分鐘的堅持”等等。使得這本傳記更加神完氣足、引人入勝。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