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政教關系史(上下)

出版時間:2012-11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張踐  頁數(shù):1229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政教關系史的研究在世界各國的學術界,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吨袊糯剃P系史(套裝上下卷)》利用豐富的文獻資料進行綜合考察,解釋了中國古代文化中“故教”一詞的確切含義,并以此為導向探討了中國政教關系的實質(zhì)。作者通過對中西政教關系的廣泛比較,厘清了政治內(nèi)部的三重結構,即政治權力、政治意識形態(tài)、政治文化。世界各國不同類型的宗教分別作用于政治的這三重結構,就產(chǎn)生了神權政治、國教統(tǒng)治、以教輔政、世俗政治等政教關系的四種形態(tài)。作者指出,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宗教所發(fā)揮的政治作用,并不僅具有輔助統(tǒng)治的作用,而且還有和諧社會、安定人心、緩和矛盾、救濟民生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這樣就可以對宗教這種幾乎與文類文明歷史伴隨始終的文化體系,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  吨袊糯剃P系史(套裝上下卷)》對于研究中國政治、經(jīng)濟、哲學、倫理、文學、藝術、教育等領域的歷史,對予正確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特性,對于界定中國各個民族的文化差異,對于研究當代中國社會所面臨的熱點和沖突,都具有極為重要并極為迫切的理論意義。特別是《中國古代政教關系史(套裝上下卷)》從公共管理的角度對古代政府的宗教管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闡述了其中的經(jīng)驗和教訓,對于當代的宗教管理部門具有直接的借鑒意義。

作者簡介

張踐,漢族,1953年3月出生。中國人民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教授,教育部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基地客座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客座教授,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普及委員會主任,中國實學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宗教史和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工作。獨立完成或合著:《中國宗教通史》(上、下卷)、《中國歷代民族宗教政策》、《宗教·政治·民族》、《中國春秋戰(zhàn)國宗教史》、《中國宋遼金夏宗教史》、《中國民閹宗教史》、《中國佛教》、《世界中世紀宗教史》、《國學三百題》、《德性與功夫——中國人的修養(yǎng)觀》等10余種。主要論文:《論政教關系的層次與類型》、《從儒教的產(chǎn)生看儒教的性質(zhì)》、《儒教與中國政治》、《儒家宗教觀的形成及其歷史影響》,《民族宗教政策與國家統(tǒng)一》、《元代宗教政策的民族性》等百余篇。

書籍目錄

《中國古代政教關系史(上冊)》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原始宗教與原始政治——對公共權力既保護又限制 第三章夏商周三代的政教關系——中國的神權政治時代 第四章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政教關系——從“神治”走向“人治” 第五章秦漢三國的政教關系——儒教地位的確立和佛、道教的生成 第六章兩晉南北朝的政教關系——儒佛道三教的沖突與融合(上) 《中國古代政教關系史(下冊)》目錄: 第七章隋唐五代的政教關系——儒佛道三教的沖突與融合(下) 第八章宋元時代的政教關系——三教合一與民族宗教問題的凸顯 第九章明至清中期的政教關系——對宗教的過度管理與宗教的民間化 第十章中國古代政教關系的歷史特點與經(jīng)驗教訓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六宗”時說:“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顯然祭祀上帝及自然褚神,是行使政權的象征。在天空中日月是最明亮的天體,給大地以光明與溫暖,所以太陽是原始人心目中的大神。在近現(xiàn)代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大量原始先民崇拜太陽的原始巖畫,古代的圣王“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禮記·祭義》)風雨雷電是自然天象,但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決定性的作用。先民們不理解風雨形成的原因,以為風雨生于山川之中,所以《禮記·祭法》說: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日神。有天下者祭百神……此五代之所不變也。”(《左傳》,昭公元年)隨著人類知識的不斷積累,原始的先民們把一年四季十二個月的自然崇拜的宗教活動編排成一個系統(tǒng),使之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相協(xié)調(diào),形成一種社會生活的秩序?!按杭锒砩琊ⅰ保ā睹姟らh予·載芟》),相當一次春耕的動員。同時因春季萬物生長,不得亂伐樹木,亂捕禽獸,“無作大事以妨農(nóng)功”,部落的首領不能在春季生產(chǎn)的關鍵時期,進行征戰(zhàn),不能組織大型的公共工程。夏季“雩祭祈雨”,通過隆重、悲壯的雩祭場面,達到安定人心的目的。秋季行儺逐疫,“祭禽于四方”,教習戎獵。由于農(nóng)閑,這也是一個進行軍事活動的恰當時間。冬季“大割祠于公社及門閭,饗先祖無祀,勞農(nóng)夫以休息”。(《呂氏春秋·十二紀》)從政教關系的角度看,各種自然神靈的祭祀,成為原始社會的先民們認識政治活動生產(chǎn)規(guī)律的一種特殊形式,他們以《月令》的形式來規(guī)范“政令”,使政治活動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相適應。 鬼魂崇拜的觀念主要表現(xiàn)在原始人的墓葬儀式中。當原始人能夠區(qū)分人與自然,并且感情生活日益豐富以后,就開始對親人的死亡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他們由此思考自己的去來問題。但限于當時的思維水平,原始人尚不能理解自身的生理構造和精神活動,對夢境的迷惑使他們產(chǎn)生了人類靈魂觀念及靈魂可以離人而去的想象。由此又有了與現(xiàn)實的人生相對峙的彼岸世界。原始人所以將過去隨意處理的親人尸體隆重安葬,飾以重物,陪葬用品,就因為他們相信逝者到另一個世界去以后,仍會過著與今生相似的生活。葬儀的形式、規(guī)模及陪葬品的多寡,成為標志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的象征。例如在母系氏族的墓葬中,對老人和婦女實行厚葬,反映了長者及婦女的崇高地位。而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則多為夫妻合葬,男子仰面直身,婦女側身屈膝,隨葬品的多寡也出現(xiàn)了明顯的差異,說明婦女地位的下降和社會貧富差別的產(chǎn)生。宗教中對鬼魂世界的想象,既是現(xiàn)實世界中真實地位的反映,也是對人們實際生活的一種規(guī)范。 圖騰崇拜是氏族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一些氏族因生活、生產(chǎn)中與某一類動物、植物或某種非生命物質(zhì)的密切接觸,便認定這種存在物與自己的氏族有血緣關系,并將其作為自己氏族的祖先神加以崇拜。古代典籍中有大量關于圖騰崇拜的記載,如“太嗥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嗥,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左傳》,昭公十七年)黃帝號“有熊氏”(《史記集解》),“教熊、羆、貔、貅、貊、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史記·五帝本紀》)出土文物和民族學、民俗學的研究都可以成為古籍有力的佐證。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的魚紋,是魚身人首,表明了一種人魚同祖的觀念,估計當?shù)氐南让裥叛鲷~圖騰。在《山海經(jīng)》記載的古代神話中人首獸身的怪物更是比比皆是。如《南次三經(jīng)》:“其神皆龍身而人面”,《西次二經(jīng)》:“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馬身;其七神者,皆人面牛身”。圖騰崇拜的政治意義在于兩個方面,其一是規(guī)范氏族的認同作用,憑借同一的圖騰,一個氏族內(nèi)部的成員可以緊密地團結起來。同時,圖騰也可以成為氏族與氏族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聯(lián)盟、融合的象征。在中華民族的諸種圖騰中,最隆重、最尊貴的是龍和鳳這兩種想象中的神圣動物。其二,圖騰對于氏族以外的人則有區(qū)別作用,在婚姻上只能實行族外婚,以便保持種群體質(zhì)上的優(yōu)化。在物質(zhì)生活方面,圖騰正好成為不同氏族的標志,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使各氏族、部落、部落集團的生活地域相劃分,為氏族向民族的轉化提供了前提。

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政教關系史(套裝共2冊)》以跨文化的廣闊視野,依據(jù)世界經(jīng)驗和中國經(jīng)驗,對“政教關系”從理論上重新解讀,突破把政教關系僅僅視為國家政權與教會組織之間關系的流行的狹義理解,全面論述宗教與政治的關系,揭示政治的三重結構:政治權力、政治意識形態(tài)、政治文化,論述宗教對三者的作用,形成廣義的政教關系論,把政教關系研究范圍拓寬了,這是理論上一大創(chuàng)新。對世界主要國家政教關系進行類型分析,概括出四種類型:政教一體型的神權政治、政教依賴型的神學政治、政教主從型的神輔政治、政教獨立型的法制政治。這樣的理論既可以解釋世界各國政教關系形態(tài)的差異,又能夠說明從上古到中古到近現(xiàn)代社會政教關系的演變,具有時空多維的涵蓋性。作者張踐以其深厚的中國文化史、宗教史知識功底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對中國古代政教關系的歷史作了全方位、貫通式的論述??v向的跨度,從原始社會到清朝中期;橫向的跨度,包括各大宗教、各民族地區(qū)。以政教關系歷史演進為緯線,按階段分期論述;以政教關系的層次和功能為經(jīng)線,分專題論述。由史出論,把中國政教關系的內(nèi)在規(guī)律,用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的方式加以系統(tǒng)表述,通過豐富多彩、生動典型的歷史資料與畫面加以呈現(xiàn)。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古代政教關系史(上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非常不錯,為自己的思考打開了思路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